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第1页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第2页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糖原、纤维素均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
    B. 不同的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序都不同
    C. 组成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种类、数目和比例均不同
    D. 腺苷、ATP及核酸的组成元素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详解】A、淀粉、糖原、纤维素三种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三者均有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A项正确;
    B、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有可能相同,B项错误;
    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组成DNA的碱基都是A、T、C、G四种,C项错误;
    D、ATP和核酸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 但腺苷的组成元素只有C、H、O、N,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
    2.生物实验中常用水处理实验材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水解后需用水冲洗载玻片
    B.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染色后需用蒸馏水洗去浮色
    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叶片需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D.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需将成熟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50%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观察。
    【详解】A、观察DNA、RNA分布的实验中,水解处理后,需要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以洗去盐酸,A正确;
    B、检测脂肪时,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先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
    C、观察叶绿体时,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故要随时保持装片中有水,C正确;
    D、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用蒸馏水处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利用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使其吸水涨破,D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核膜但不一定具有中心体
    B.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含有遗传物质但遗传信息仅储存在DNA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原核细胞没有核膜,A错误;
    B、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B错误;
    C、细胞均能够进行细胞呼吸,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部分原核生物有氧呼吸也发生在细胞质中,C正确;
    D、细胞生物的遗传信息均储存在DNA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和共同点,难度不大。
    4.下图为真核细胞某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该结构还有2层磷脂双分子层
    C. 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进出该结构需要消耗能量
    D. ③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是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③表示核膜上的核孔,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性。
    【详解】A、①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是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A正确;
    B、细胞核中的核膜含有2层膜,即2层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进出核孔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③表示核膜上的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难度不大。
    5.将相同洋葱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对结果的解释合理的是

    A.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一定为自由扩散
    B.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一定为主动运输
    C. 细胞吸收M一定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 细胞吸收M一定需要ATP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详解】A、增大物质M浓度无法增大吸收速率,则可说明物质M的跨膜运输方式不是自由扩散,A错误;
    B、由于柱形图通入空气前后吸收速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无法判断物质M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B错误;
    C、从柱形图可知增大物质浓度和能量输入(通入空气促进细胞有氧呼吸,产生更多能量)均无法增大物质M的吸收速率,说明此时限制物质M运输速率的因素并不是物质浓度和能量,所以此时限制物质M吸收速率的是载体蛋白。由于载体蛋白达到饱和状态,故此时增大物质浓度和增加能量输入均无法增大物质M吸收速率,由此只能判断出物质运输方式与载体蛋白有关,而无法判断具体运输方式,C正确;
    D、通过B选项可知,细胞吸收M可能协助扩散或者主动运输,如果是协助扩散,则细胞吸收物质M过程不需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保存唾液淀粉酶可选用37℃的温度条件
    B. 酶的合成不一定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温度能改变酶的活性和结构
    D. 叶绿体基质中不存在ATP合成酶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低温储存、酶的合成场所、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相关酶的分布,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长期保存唾液淀粉酶应选用0-4℃的低温条件,A错误;在细胞内部起催化作用的一些酶如呼吸酶等的合成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正确;温度能改变酶的活性,高温还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C正确;叶绿体基质中不存在ATP合成酶,但存在ATP水解酶,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会消耗ATP,D正确。
    7.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pH的变化不大
    C. 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ATP
    D. 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因此尽管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pH的影响不大。
    【详解】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pH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ATP,C错误;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错误。
    8.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是由环境引起的而与基因无关
    B. 小鼠胚胎发育中趾蹼消失属于细胞凋亡过程
    C. 细胞凋亡就是细胞坏死,是一种非正常死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无法表达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错误;
    B、小鼠胚胎发育中趾蹼消失属于细胞凋亡过程,B正确;
    C、细胞凋亡是一种积极的生理过程,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9.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B. 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C.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D.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4条,而该生物体的细胞中2n=4,且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由于生物体细胞的2n=4,所以有2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B正确;
    C、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C正确;
    D、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能正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都能使人得肺炎和小鼠得败血症
    B. 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 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S型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菌的染色体上
    D. DNA不仅可以引起细菌转化,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只有S型肺炎双球菌才能使人得肺炎和小鼠得败血症,A错误;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只能说明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B错误;
    C、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S型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菌的DNA上,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
    D、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不仅可以引起细菌转化,而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D正确。
    故选D。
    11.下图中甲、乙、丙表示细胞中三种主要的R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t RNA,由三个含氮碱基组成,可转运氨基酸
    B. 乙是m RNA,携带有遗传信息,是翻译的模板
    C. 在动物细胞中,丙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D. 三种RNA均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可知,转录过程可以产生tRNA、rRNA、mRNA三种RNA,甲是三叶草型的tRNA,乙是mRNA,丙是rRNA,是核糖体的成分之一。
    2、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甲是tRNA,其作用是转运氨基酸,tRNA由几十个核糖核苷酸组成,其中包括三个特殊的碱基,能识别密码子,称为反密码子,A错误;
    B、乙是mRNA,mRNA携带遗传信息,是翻译的直接模板,B正确;
    C、丙是rRNA,真核细胞中,rRNA的合成与核仁有关,是核糖体的成分之一,C正确;
    D、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需要mRNA作为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成分,三者都起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RNA种类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杂交育种产生的子代个体中会出现新的物种
    B. 利用多倍体育种可以增加染色体组数,获得新物种
    C. 单倍体植株常表现出长势矮小、种子不饱满等性状
    D.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通过杂交育种产生的子代个体中会出现新的品种,但不会出现新的物种,A错误;
    B、利用多倍体育种可以增加染色体组数,获得新物种,B正确;
    C、单倍体植株常表现出长势矮小、高度不育,所以不会产生种子,C错误;
    D、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重点是掌握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 人类的进化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C. 有害突变也可以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 染色体变异不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化,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进化同样也受自然选择的影响,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有害突变同样也可以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染色体变异会引起生物体中基因的数目和排序的改变,所以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14.为了探究单色光对燕麦胚芽鞘伸长长度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将生理状态、大小等相同的燕麦胚芽鞘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进行单侧光处理,乙组进行均匀光照处理,然后检测两组胚芽鞘的伸长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和乙组
    B.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C. 若40分钟时去除尖端,则甲组依然持续弯曲生长
    D. 该实验能得出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和曲线图可知,乙组属于自然状态下的情况,属于对照组,甲组属于实验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单侧光和均匀光照,因变量是胚芽鞘的伸长长度。据图中结果可知,甲组背光侧胚芽鞘的伸长长度比甲组长,甲组向光侧胚芽鞘的伸长长度比甲组短。
    【详解】A、甲组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和乙组,A正确;
    BD、该实验只能得出单侧光能导致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错误,D错误;
    C、去除尖端,没有生长素来源,所以燕麦胚芽鞘不可能持续弯曲生长,C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其次要求考生结合曲线图,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5.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 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根据②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突触结构,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③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②后刺激④处,能引起⑤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叫发生反射,D错误。
    【点睛】关键:根据②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进而确定反射弧的其他组成结构。其次要注意反射的发生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完成。
    16.随着“蚂蚁森林”的推行和广大用户的积极参与,阿拉善、通辽、鄂尔多斯等地已经种上梭梭树等树木,以前的沙漠,现在已是绿油油的一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沙漠变绿洲属于群落演替的次生演替
    B. 沙漠变绿洲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C. 梭梭树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
    D. 随着演替的进行,梭梭树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详解】A、沙漠中可存在数量极少的植物,沙漠变绿洲属于群落演替的次生演替,A正确;
    B、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让沙漠变绿洲,也可以让绿洲变为沙漠,B正确;
    C、梭梭树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C正确;
    D、由于环境资源有限,梭梭树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种群增长曲线,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17.某水库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其中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库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
    C. 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水库中的鱼有多种,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是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均符合“S”形曲线,B错误;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农家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集农业生产、旅游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类型。下列关于“农家乐”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现了能量的良性循环
    B. 生物多样性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C. 能量传递效率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D. 能量金字塔有可能呈倒金字塔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农家乐”式的农业生产类型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但人为干预不改变能量传递效率,只是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不能循环,A错误;
    B. “农家乐”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其作物种类较少,生物多样性比正常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低,B错误;
    C. “农家乐”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尽管有人类的干预,但不改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金字塔形,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9.下图表示水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柱状图,假设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细胞呼吸强度相等(a表示无关照)。请回答:

    (1)光照强度为b时,水稻叶肉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此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光照强度为c时,水稻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此时CO2释放量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水稻需从周围环境吸收_____________个单位的CO2。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小于 (3). 叶绿体、线粒体 (4). 此光照强度下,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光合作用固定,没有二氧化碳释放到体外 (5). 2
    【解析】
    【分析】
    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据图分析: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当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光照强度为b时,水稻叶肉细胞有氧呼吸可以产生CO2,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此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产生量,即呼吸强度是光合强度的2倍,所以光合强度小于呼吸强度。
    (2)图中光照强度为c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光合作用固定,没有二氧化碳释放到体外,即此时净光合强度为0,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故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3)图中d点时氧气的产生总量为8个单位,即需吸收8个单位的二氧化碳,由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的量仍为6个单位,所以细胞要从环境吸收2个单位的CO2。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在解答过程中需准确分析图解,从图解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并且需比较图中的呼吸强度和净光合强度。解题需应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公式灵活解题。
    20.小鼠具有个体小、易饲养和繁殖快等优点,是常用的实验生物之一。
    (1)研究人员将小鼠置于冷水中,刚到寒冷环境时,甲状腺在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直接作用下分泌活动增强。
    (2)研究人员将一定量的巴马亭(一种生物碱)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接着将小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少量的巴马亭,小鼠很快发生了四肢浮肿等症状;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分析甲组小鼠第二次注射巴马亭后出现该症状的原因:巴马亭是___________,引起小鼠发生了________。
    (3)研究人员欲验证物质X(注:用生理盐水配制X溶液)具有降血糖作用,研究者选择一批体重相同正常小鼠,测定_____________,并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_,对照组注射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与实验初始时相比,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X有降血糖的作用。
    【答案】 (1). 促甲状腺 (2). 过敏原 (3). 过敏反应 (4). 初始血糖浓度 (5). 适量的X溶液 (6). 等量的生理盐水 (7). 对照组血糖浓度不变,实验组血糖浓度下降
    【解析】
    【分析】
    1、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2、一般情况下,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会作出恰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常见的过敏反应如花粉过敏引起哮喘、少数人吃虾、鱼等食物会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3、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1)刚到寒冷的环境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促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在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分泌活动增强,促进产热。
    (2)根据题意可知,首次注射巴马亭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再次注射后甲组反应明显,对照组没有反应,说明甲组发生了过敏反应,巴马亭属于过敏原。
    (3)实验目的是验证X的降血糖作用,那么此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X,而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对照组和一个实验组,测得两组小鼠血糖浓度,在分别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和等量的X,一段时间之后测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若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血糖下降,则证明X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及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美国学者克里斯琴在对某种野外鼠类研究时发现内分泌系统也能调节自身种群密度。如图是该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野外调查该鼠类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法;图示B、C是与种群密度变化直接相关的种群特征,它们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根据上图来看,内分泌系统中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A应是______;激素调节该鼠类种群密度的机制是______,该机制也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研究发现,野外该鼠类的部分种群会将社群压力以信息的形式“感染”给地理位置相近、种群密度较大的另一些种群,引起相同的生态效应。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______和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 (1). 标志重捕 (2). 出生率 (3). 死亡率 (4). 垂体 (5). 反馈调节 (6).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7). 生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
    【分析】
    根据克里斯琴提出的内分泌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由图可知,性激素减少会导致B降低,故B是出生率;抵抗力降低会导致C升高,故C是死亡率;器官A能分泌生长激素,故A是垂体。
    【详解】(1)野外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2)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因此图中内分泌系统中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A应是垂体;激素调节该鼠种群密度的机制是反馈调节,该机制也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调节机制,意在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特征及其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机理,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22.如图所示为某动物(2n=44)的一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他基因和染色体未呈现。不考虑突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雌性个体甲体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内应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
    (2)该动物的尾长受三对等位基因A-a 、D-d、F- f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的成年个体尾最长aaddff的成年个体尾最短)
    ①控制该动物尾长的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②该雌性个体甲和雄性个体乙交配,让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F2成年个体尾最长的个体占____________。
    (3)该动物的有毛和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E、e控制。经多次实验,结果表明:雌性个体甲和雄性个体交配得到F1后,让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所得F2中有毛所占比例总是,请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动物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是黄色,y代表鼠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以纯合黄色成年个体做母本,隐性纯合白色成年个体做父本,设计实验探究Y/y和B/b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不考虑其他性状和交叉互换)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写预期结果)
    【答案】 (1). 44 (2). 分离 (3). (4). E基因纯合致死 (5). 让母本与父本交配得F1,再让F1雌雄成体自由交配得到F2(或让多只F1雌性成体与父本测交得到F2)然后统计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解析】
    【分析】
    该种成年鼠的尾长受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独立遗传),因此三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三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三个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已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共44条。
    (2)①控制该动物尾长的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该雌性个体甲(AADDFF)与雄性个体乙(aaddff)交配,让F1雌雄个体间(AaDdFf)随机交配,所得F2成年个体尾最长(AADDFF)的个体占1/4×1/4=1/16。
    (3)由题图可知,对于有毛和无毛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母本的基因型是Ee,父本的基因型是ee,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Ee:ee=1:1,F1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3,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3,因此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6:9,如果EE致死,则有毛的比例占2/5。所以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4)要探究Y/y和B/b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让纯合黄色成年个体母本(YYBB)与隐性纯合白色成年个体父本(yybb)交配得(YyBb)F1,再让F1雌雄成体自由交配得到F2(或让多只F1雌性成体与父本测交得到F2)然后统计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是Y_B_:Y_bb:yyB_:yybb=9:3:3:1,黄色:鼠色:白色=9:3:4,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YYBB:YyBb:yybb=1:2:1,黄色:白色=3:1,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问题的方法及解释性状分离比偏离现象出现的原因,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要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
    23.某研究小组对野生型酵母菌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了酒精产量高的优质酵母菌,并固定化酵母细胞用于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分离纯化该优质酵母菌过程中,用___________(答接种方法)才能得到图示的结果,该接种过程中用到乙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

    (2)为了证明分离纯化得到的酵母菌能提高酒精产量,可将等量的___________和分离纯化得到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含等量葡萄糖编号为1、2的两组发酵装置中,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取样,用___________检测,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则说明该酵母菌能提高酒精产量。
    (3)分离纯化得到酒精产量高的优质酵母菌,可制备成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原因是___________;若固定化得到的凝胶珠颜色过浅且呈白色,说明___________。
    【答案】 (1). 平板划线法 (2). AD (3). 野生型酵母菌 (4). 酸性重铬酸钾 (5). 2组的灰绿色比1组深 (6). 反复使用,降低成本 (7). 避免发生焦糊 (8). 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
    【解析】
    【分析】
    1、消毒和灭菌的比较:


    2、酵母细胞的固定多采用包埋法;用干酵母和海藻酸钠制备同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为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的)CaCl2溶→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1)由图甲可知,该图采用了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接种过程中需要使用接种环和酒精灯。即AD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2)由于野生型酵母菌比普通酵母菌更耐受高浓度酒精,故证明分离纯化得到的酵母菌能提高酒精产量,可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检验,即将等量的野生型酵母菌和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含等量葡萄糖的1、2两组发酵装置中,在18-25℃的密闭发酵罐中培养,由于酒精可与酸性重铬酸钾呈灰绿色,故如果2组的灰绿色比1组深,说明耐高浓度酒精的酵母菌产酒多,能提高酒精产量。 
    (3)分离纯化得到酒精产量高的优质酵母菌,可制备成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该技术的优点是反复使用,降低成本,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用小火或者间断加热,原因是避免发生焦糊,若固定化得到的凝胶珠颜色过浅且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较低,固定酵母细胞数目较少。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中的特殊微生物的筛选及应用、酶的应用等内容的掌握;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设计实验路线,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当植物受到害虫吞食后,植物体内的水杨酸(SA)含量升高,促进启动子PR-Ⅰ启动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提高了植物的防御能力,科学家根据这一特性利用启动子PR-Ⅰ和烟草抗虫基因构建重组质粒,以培育转基因抗虫烟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构建cDNA文库时应该以从细胞内提取的____________作为模板,在_____________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cDNA片段,获得的cDNA片段______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启动子序列。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DNA解链为单链,后要适当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反应体系温度,以便引物与模板结合。
    (3)含有启动子PR-Ⅰ和烟草抗虫基因的完整重组质粒构建完成后要进行转化。转化指的是__________。
    (4)喷洒SA能提高该抗虫转基因烟草的抗虫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RNA (2). 逆转录 (3). 不包含 (4). 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5). 降低 (6). 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7). SA能促进启动子PR-I启动抗虫基因的表达,增强烟草的抗虫性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获取目的基因(基因文库、PCR、人工合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含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复制原点等);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显微注射法、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钙离子处理法);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检测,前者包括DNA分子杂交、分子杂交和抗原抗体杂交;后者如抗虫抗病接种实验)。
    【详解】(1)构建cDNA文库时应以提取到的mRNA作为模板,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片段。cDNA片段中不包含启动子和内含子序列。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段已知序列合成引物。扩增过程中,经高温解旋后,要适当降低温度才能让引物与模板之间重新形成氢键。
    (3)转化指的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4)分析题干信息可知,SA能促进启动子PR-I启动其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点睛】根据“当植物受到害虫吞食后,植物体内的水杨酸(SA)含量升高,促进启动子PR-Ⅰ启动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提高了植物的防御能力”可知,喷洒SA能提高该抗虫转基因烟草的抗虫性。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