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 专题一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限时练
展开限时练(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具有隔离汽车行驶,美化环境的作用。下图为一地理爱好者拍摄的某城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照片,每年该市的园林工作人员都要对道路绿化隔离带中的一些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同时用石灰水全部涂白。据此完成1~2题。1.园林工作人员对绿化带中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的主要目的是( )A.调节树木与道路之间矛盾B.调整树势,促进树木良好生长C.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D.美化树形,提高树木观赏效果2.当地园林工作人员开始剪枝的季节最好选择在(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解析:第1题,通常城市绿化隔离带的宽度多在1.5~3米之间,通过人工剪枝来控制庞大树冠枝条的密度、宽度(或直径)和高度,解除树冠过大对交通视线的可能阻挡,保证行人和车辆通行,减少行车安全事故。选A。第2题,根据该地涂白的树木为落叶阔叶林可知,在冬季到来前,树木已接近停止生长,剪枝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减少树木的蒸发量,为树木节省营养,顺利度过严寒。选D。答案:1.A 2.D垂直地带性植被的常见更替顺序是乔木—灌木—草甸。但在个别山区却存在植被呈逆向更替分布的情况,这种现象成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下图为横断山区金沙江(28°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分布。读图,完成3~4题。3.该地金沙江畔的自然植被可能是( )A.中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 D.高山草甸4.横断山区金沙江(28°N)两岸植被出现倒置垂直地带性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热量不足B.谷底河畔风力强劲,蒸发旺盛C.受地形影响,出现焚风效应D.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横断山区岀现植被逆向分布情况。据图可知,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为暖温带半干旱灌丛及半湿润针叶林带,那么谷底金沙江河畔(温度更高、水分更少)最可能分布的是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选C。第4题,横断山区金沙江畔岀现植被倒置垂直地带性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山高谷深,山地的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气候干旱,C正确。金沙江河谷地区,海拔低,气温高,热量充足,A错误;该地谷底河畔地形封闭,风力小,B错误;横断山区距离印度洋较近,D错误。答案:3.C 4.C丹霞地貌大多在海拔300~400 m之间,山体相对高度也大多不超过200 m。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为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被称为“沟谷雨林”。读我国东南部某地丹霞地貌局部区域的植被分布图,回答5~6题。5.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水分充足 B.全年降水量丰富C.太阳光照强烈 D.海拔低,气温高6.图中甲、乙处的植被分别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B.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高山苔原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解析:第5题,图示位于我国东南部某丹霞地貌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沟谷中植被多表现出雨林植被的特征,形成“沟谷雨林”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充足,A对。季风区的降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沟谷中太阳光照不如山脊处强烈,C错。位于亚热带,气温不是雨林形成的主要因素,D错。第6题,根据图例,图中甲地位于缓坡沟谷和平缓山脊之间,甲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C错。乙处位于堡状山顶,下面相邻植被类型是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乙地植被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D对。不可能是高山草甸、高山苔原,A错。答案:5.A 6.D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科考组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下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据此完成7~9题。7.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A.乔木、灌木、草本 B.草本、乔木、灌木C.灌木、草本、乔木 D.草本、灌木、乔木8.枯落物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 )A.增强降水侵蚀力 B.促进土壤水分蒸发C.减小土壤孔隙度 D.增加地表水分下渗9.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的原因是( )A.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B.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C.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D.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解析:第7题,乔木的生产能力最强,产生的枯落物最多,枯落物蓄积量最大,①为乔木;草本生产能力最弱,产生的枯落物最少,枯落物蓄积量最小,③为草本,②为灌木。第8题,枯落物增加,覆盖在土壤表层,能降低水流速度,减轻降水侵蚀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分下渗,土壤中的枯落物能增大土壤孔隙度,D正确。第9题,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说明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慢,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B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无法判断枯落物的产量多少。答案:7.A 8.D 9.B位于青藏高原的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注入达布逊盐湖,该湖周围一定范围内没有植被生长。研究发现格尔木河流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各地貌区植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据此完成10~11题。10.格尔木河流域( )A.植被属于针叶阔叶混交林B.植被覆盖率高且分布均匀C.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D.湖积平原北部植被较茂密11.随着降水量增加,格尔木河流域植被的变化是( )A.山麓地带植被减少B.冲洪积扇植被减少C.湖积平原植被向北延伸D.湖积平原植被向南退缩解析:第10题,格尔木河流域具有西北内陆盆地的一般特点,植被为荒漠,A错误。据图可知,从河流出山,经过戈壁砾石带,穿越细土平原区,同时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最终汇入湖泊。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因此植被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B错误,C正确。湖积平原北部靠近盐湖,植被较稀疏,D错误。选C。第11题,随着降水量增加,盐湖湖面水位升高,则盐湖将向湖积平原扩展,导致湖积平原植被向南退缩。选D。答案:10.C 11.D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地形略图。材料二 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博格达峰垂直分带景观十分明显,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野生物种资源丰富。(1)达坂城至吐鲁番附近一段被称为“30里风区”,简述“30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2)根据材料分析博格达峰野生物种丰富的原因。(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图中山脉对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风力大小与地形、当地气候、植被有关。达坂城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当地距冬季风源地近,植被稀少;结合图中地形,铁路在此经过两山之间的山口,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达坂城到吐鲁番海拔不断降低,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增大;吐鲁番盆地以沙漠戈壁为主,比热容小,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第(2)题,由材料“处于荒漠包围之中”可知,博格达峰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该山垂直差异显著,野生物种资源丰富;博格达峰海拔高,山地降水较多,有冰雪带,夏秋季节冰雪融水多,水源丰富。第(3)题,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山脉对降水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多,水汽受山脉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图中山脉海拔高,有冰雪带,冰雪融水是河流重要补给水源;山区河流携带泥沙砾石在出山口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有肥沃的土壤;由材料“由上至下为冰雪带—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带—山地草原—荒漠带”可知,山脉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或生物多样性丰富)。答案:(1)多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强了局部地区的风力(狭管效应);邻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强劲;达坂城到吐鲁番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加大;沙漠戈壁地区,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2)山地垂直差异显著;山地降水较多,且多冰雪融水,水源丰富;人类活动少,生物保护较好。(3)水汽受山脉阻挡多地形雨;高山冰雪融水成为河流重要水源;山麓形成土壤肥沃的冲积扇;山脉海拔较高,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或生物多样性丰富)。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体型巨大,凶猛。嗅觉极为灵敏,皮肤呈黑色,可从北极熊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看出皮肤的原貌,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观上通常为白色,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 km/h,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活动范围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它们主要捕食海豹,也捕捉海象、白鲸、海鸟、鱼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在夏季它们偶尔也会吃点浆果或者植物的根茎。2016年12月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的数量到21世纪中期可能减少超过三成。(1)北极熊为什么能在北极地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2)北极熊的迁徙规律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迁徙?(3)气候变暖对北极熊有什么影响?进而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什么影响?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北极熊能在北极地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是因其体型巨大,有厚厚的脂肪可以御寒。皮肤呈黑色,便于吸收热量;嗅觉极为灵敏,奔跑速度快,善于游泳,在浮冰环境下捕食能力强;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观上通常为白色,既不易散热,也便于隐蔽等。第(2)题,由于冬季北冰洋大部分海域结冰,便于北极熊捕捉海豹等食物,在体内形成厚厚的脂肪御寒。夏季气温较高,海冰消融较多,不便于捕食,北极熊回到较低纬度陆地森林里生活和睡觉,消耗冬季积存在体内的脂肪。所以北极熊的迁徙规律是秋季向北迁移到北部的浮冰上,冬季就在浮冰上活动和捕食;春季向南迁移到陆地的森林里,夏季在森林里生活和睡觉。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海冰消融且间距增大,影响到北极熊的捕食和活动,一方面导致北极熊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北极熊由于食物短缺而攻击人类的现象增加,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答案:(1)北极熊体型巨大,体内有厚厚的脂肪,可以御寒。皮肤为黑色,便于吸收热量。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观上通常为白色,既不易散热,也便于隐蔽,从而不被捕食对象发现。体型巨大、凶猛,嗅觉灵敏,奔跑速度快,善于游泳,在浮冰环境下捕食能力强。(2)秋季,北极熊向北迁移到北部(较高纬度)的浮冰上,冬季就在浮冰上活动和捕食;春季,北极熊向南迁移到陆地的森林里,夏季在森林里生活和睡觉。原因:冬季气温较低,北冰洋大部分海域结冰,便于北极熊捕捉海豹等食物,在体内形成厚厚的脂肪御寒。夏季气温较高,海冰消融较多,不便于捕食,北极熊回到较低纬度陆地森林里生活和睡觉,消耗冬季积存在体内的脂肪。(3)气候变暖导致海冰消融且间距增大,影响到北极熊的捕食和活动,一方面导致北极熊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食物短缺导致北极熊攻击人类的现象增加,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