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平衡图像 学案(全国通用)
展开化学平衡图像[知识必备]“析”图像定影响因素方程式(1)2SO2(g)+O2(g) 2SO3(g) ΔH<0(2)CH4(g)+H2O(g) CO(g)+3H2(g) ΔH>0(3)N2(g)+3H2(g) 2NH3(g) ΔH<0(4)2SO2(g)+O2(g) 2SO3(g) ΔH<0(5)2NO(g)+2CO(g) 2CO2(g)+N2(g) ΔH<0图像影响因素确定t2时刻改变的条件增大压强曲线Ⅰ相对曲线Ⅱ改变①的条件升高温度②曲线Ⅲ相对曲线Ⅱ改变的条件可能是使用催化剂并适当降低温度t1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压强或增加H2的量①10 min到15 min内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使用催化剂、缩小容积的体积、升温、加压等②20 min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O2的量①X表示的是温度②Y表示的是压强且Y1<Y2(填“>”或“<”)解题策略和注意事项(1)要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如v、c、n等),例如(2)中利用横坐标可以确定速率,利用纵坐标可以确定移动问题。(2)看改变条件的时刻图像是否脱离原平衡点,可以排除一些或肯定一些图像,如(3)可能是加压,(4)中10 min时不可能改变物质的量。(1)中不可能是改变某一种物质的物质的量。(3)利用平衡移动方向,若仅根据改变条件哪一时刻不能确定外界条件改变,要结合平衡移动方向综合判断。(4)要弄清条件改变是在平衡之前还是在平衡之后,如(4)中10 min时未平衡,只能用影响速率的因素解决;20 min时用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解决。确定X时,根据曲线走向变化、方程式特点和平衡移动原理解决。确定Y时,平行纵坐标做线,依据X变化并结合方程式特点和平衡移动原理推测。[对点训练]1.(全国Ⅱ)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回答下列问题:(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3H6(g)+NH3(g)+O2(g)===C3H3N(g)+3H2O(g) ΔH = -515 kJ·mol-1②C3H6(g)+O2(g)===C3H4O(g)+H2O(g) ΔH = -353 kJ·mol-1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460 ℃。低于460 ℃时,丙烯腈的产率________(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于460 ℃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双选,填标号)。A.催化剂活性降低B.平衡常数变大C.副反应增多D.反应活化能增大(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最佳n(氨)/n(丙烯)约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料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因为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所以热力学趋势大;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放热反应,所以降低温度、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丙烯腈的平衡产率;由图b可知,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2)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反应刚开始进行,尚未达到平衡状态,460℃以前是建立平衡的过程,所以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产率;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A.催化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活性较高,若温度过高,活性降低,正确;B.平衡常数的大小不影响产率,错误;C.根据题意,副产物有丙烯醛,副反应增多导致产率下降,正确;D.反应活化能的大小不影响平衡移动,错误;答案选AC。(3)根据图像可知,当n(氨)/n(丙烯)约为1时,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根据化学反应C3H6(g)+NH3(g)+ 3/2O2(g)===C3H3N(g)+3H2O(g),氨气、氧气、丙烯按1∶1.5∶1的体积比加入反应达到最佳状态,而空气中氧气约占20%,所以进料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约为1∶7.5∶1。答案:(1)两个反应均为放热量大的反应 降低温度、降低压强 催化剂(2)不是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产率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AC(3)1 该比例下丙烯腈产率最高,而副产物丙烯醛产率最低 1∶7.5∶12.在四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下表相应量充入气体,发生反应2N2O(g) 2N2(g)+O2(g),容器Ⅰ、Ⅱ、Ⅲ中N2O的平衡转化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容积/L起始物质的量/molN2ON2O2ⅠV10.100Ⅱ1.00.100ⅢV30.100Ⅳ1.00.060.060.04A.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B.相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平均反应速率:v(Ⅰ)>v(Ⅱ)C.容器Ⅳ在470 ℃进行反应时,起始速率:v正(N2O)<v逆(N2O)D.图中A、B、C三点处容器内总压强:pA(Ⅰ)<pB(Ⅱ)<pC(Ⅲ)解析:D [根据图像,温度越高,N2O的平衡转化率越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吸热,A错误。容器Ⅰ和容器Ⅱ在相同温度下,容器Ⅰ的转化率大,由反应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容器Ⅰ的体积大于容器Ⅱ,相同温度下反应时间相同时,浓度大的反应速率小,故得v(Ⅰ)<v(Ⅱ),B错误。470 ℃时,容器Ⅱ中N2O的平衡转化率为60%,平衡时的浓度c(N2O)=0.04 mol·L-1,c(N2)=0.06 mol·L-1,c(O2)=0.03 mol·L-1,平衡常数K==0.067 5,此时容器Ⅳ中Qc==0.04<0.067 5,故反应正向进行,起始反应速率;v正(N2O)>v逆(N2O),C错误。三个恒容容器中N2O的起始物质的量相等,相同温度下,容器Ⅲ中N2O的平衡转化率最小,因该反应气体体积增大,故容器Ⅲ的压强最大、体积最小,所以V(Ⅰ)>1.0 L>V(Ⅲ),图中A、B、C三点处N2O的平衡转化率相同,则温度越高压强越大,故容器内总压强:pA(Ⅰ)<pB(Ⅱ)<pC(Ⅲ),D正确。]3.顺-1,2二甲基环丙烷(g)和反-1,2二甲基环丙烷(g)可发生如下转化:该反应的速率方程可表示为v正=k正·c顺和v逆=k逆·c反,k正和k逆在一定温度时为常数,分别称作正、逆反应速率常数。T1温度下,k正=0.006,k逆=0.00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3B.该反应的活化能Ea(正)小于Ea(逆)C.T2温度下,图中表示顺式异构体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为3号曲线D.由图中信息可以确定此时的温度T2低于T1解析:D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即k正·c顺=k逆·c反,所以==3=K1,A正确;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顺式异构体不断消耗,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平衡状态,且顺式异构体质量分数的减小速率不断变小,C正确;设顺式异构体的起始浓度为x mol·L-1,则T2温度下达平衡时,顺式异构体的浓度是0.3x mol·L-1,反式异构体的浓度是0.7x mol·L-1,则此时平衡常数K2=<K1,因正反应ΔH<0,所以T2>T1,D错误。]4.在某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X(g)和1 mol Y(g)发生反应:2X(g)+Y(g) 3Z(g),反应过程中持续升高温度,测得混合体系中X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M点时,Y的转化率最大B.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C.平衡后充入Z,达到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增大D.W、M两点Y的正反应速率相等解析:B [由图可知,Q点φ(X)最小,此后升高温度,φ(X)逐渐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ΔH<0,故Q点Y的转化率最大,A错误;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K值减小,B正确;平衡后充入Z,与保持n(Z)不变,缩小容器的容积是等效平衡,而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缩小容积、增大压强时,平衡不移动,故达到新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不变,C错误;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由于温度:M>W,则正反应速率:M>W,D错误。]5.一定条件下合成乙烯:6H2(g)+2CO2(g) CH2=CH2(g)+4H2O(g)。已知温度对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点的正反应速率v正大于N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B.若投料比n(H2):n(CO2)=4∶1,则图中M点乙烯的体积分数为5.88%C.250 ℃时,催化剂对CO2平衡转化率的影响最大D.当温度高于250 ℃,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导致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解析:B [M点温度低于N点,M点的正反应速率v正小于N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A错误;投料比n(H2):n(CO2)=4∶1,设起始时n(H2)=4 mol,n(CO2)=1 mol,M点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列三段式: 6H2(g)+2CO2(g) CH2=CH2(g)+4H2O(g)起始/mol 4 1 0 0转化/mol 1.5 0.5 0.25 1平衡/mol 2.5 0.5 0.25 1M点乙烯的体积分数=×100%≈5.88%,B正确;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C错误;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与平衡移动无关,250 ℃时催化剂活性最高,催化效率最高,D错误。]6.在容积均为1.0 L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质量的固体B,再分别加入0.1 mol A和0.2 mol A,在不同温度下反应A(g)+B(s) 2C(g)达到平衡,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浓度c(A)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A(g)+B(s) 2C(g) ΔS>0、ΔH<0B.A的转化率:α(Ⅱ)>α(Ⅲ)C.体系中c(C):c(Ⅱ)>c(Ⅲ)D.化学平衡常数:K(Ⅰ)=K(Ⅲ)>K(Ⅱ)解析:C [反应A(g)+B(s) 2C(g)的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总数增加的反应,则有ΔS>0;由图可知,起始反应物的量一定时,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浓度c(A)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有ΔH>0,A错误。温度一定时,增加A(g)的量,平衡正向移动,由于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其转化率降低,则A的转化率:α(Ⅱ)<α(Ⅲ),B错误。增加A(g)的量,反应正向进行,体系中c(C)增大,故体系中c(C):c(Ⅱ)>c(Ⅲ),C正确。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常数增大,故化学平衡常数:K(Ⅰ)<K(Ⅲ)=K(Ⅱ),D错误。]7.某温度下,向1 L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4 mol 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C(g)+xD(g) ΔH=-a kJ·mol-1(a>0)。反应过程中测得气体B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反应进行到8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若平衡后再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增大,则:(1)0~8 min内的化学反应速率v(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反应中,化学计量数x=________(x为正整数)。(3)下列说法中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A.v(A)∶v(B)=1∶2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v正(B)=2v逆(C)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4)若在10 min时,将容器扩大到2 L,则气体B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填小写字母)。(5)若10 min时,保持温度不变,往该平衡体系中再加入A、B、C、D各1 mol,则此时该反应的v正(A)________(填“>”“<”或“=”)v逆(A)。解析:(1)由图可知,0~8 min内c(B)由4 mol·L-1降低到2 mol·L-1,则有v(B)==0.25 mol·L-1·min-1,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A)=v(B)=×0.25 mol·L-1·min-1=0.125 mol·L-1·min-1。(2)正反应为放热反应,8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后再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总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则有1+2>1+x,又知x为正整数,故x=1。(3)题目未指明v(A)、v(B)代表的反应方向,仅根据v(A)∶v(B)=1∶2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未达到平衡时,反应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及压强不断变化,当容器内压强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v正(B)代表正反应速率,v逆(C)代表逆反应速率,当v正(B)=2v逆(C)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反应中容器容积不变,气体总质量不变,则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不能根据密度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4)10 min时,将容器扩大到2 L,容器内各气体的浓度瞬间均减小到原来的一半,显然曲线a、b错误;容器的容积扩大,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方向即逆向移动,则c(B)逐渐增大,故曲线c符合题意。(5)根据8 min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计算平衡常数:A(g)+2B(g) C(g)+D(g)起始浓度/(mol·L-1) 2 4 0 0转化浓度/(mol·L-1) 1 2 1 1平衡浓度/(mol·L-1) 1 2 1 1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0 min时在平衡体系中再加入A、B、C、D各1 mol,此时浓度商Qc===<K=,则平衡正向移动,故有v正(A)>v逆(A)。答案:(1)0.125 mol·L-1·min-1(2)1 (3)BC (4)c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