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届二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学案(全国通用) (1)
展开
专题二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储知识·要点回扣]
1.依据“标准”对物质分类
2.掌控物质变化类型
■思维深化——做一做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
(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
(8)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
(9)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
(10)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2.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2)只要有化学键断裂,就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
(3)只要有颜色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
(5)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
(6)节日燃放烟花只涉及物理变化。( )
(7)所有爆炸均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
(8)CuSO4·5H2O的脱水、电解质溶液导电、浓H2SO4脱水均发生化学变化。( )
(9)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均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3.(1)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分离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电泳时向____极移动。
答案:(1)丁达尔效应 (2)渗析 (3)阴
[探高考·真题鉴赏]
1.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解析:NH3参与反应生成铵盐,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C错误。雾和霾的分散剂都是空气,A正确。雾霾中的无机颗粒物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B正确。过度施用氮肥会增加大气中氨的含量,D正确。
答案:C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 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解析:CaO可以与SO2反应生成CaSO3,CaSO3被O2氧化成CaSO4,可以减少硫酸型酸雨。CaO也可以与CO2反应生成CaCO3,但是CaCO3在高温下分解仍生成CO2,所以不会减少CO2的排放,即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C项错误。
答案:C
[研考纲·聚焦素养]
最新考纲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7.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变化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
[题型突破·通法悟道] 摆题型示例 巧取应考宝典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题型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胶体
1.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B.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D.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解析: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A项正确;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项正确;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C项正确;釉彩大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项错误。
答案:D
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干冰、冰水混合物、烧碱
B.同素异形体:活性炭、C60、金刚石
C.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氯气
D.混合物:漂白粉、纯净矿泉水、盐酸
解析: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氯气是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故C不正确。
答案:C
3.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Q,发生如下反应:QR+T+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Q一定含三种元素
B.Q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Q一定不是碱
D.R与T中一定有一种盐
解析:因为Q分解生成三种物质,其中水中含有H、O元素,则其余两种物质中至少含有一种不同于H、O的元素,所以Q中至少含三种元素,A错误;Q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Q是碳酸氢铵或碳酸铵,则无金属元素,B错误;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Q一定不是碱,因为碱不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三种物质,C正确;若Q是碳酸氢铵,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无盐生成,D错误。
答案:C
4.有关胶体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不带电
B.渗析实验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C.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半透膜和分子筛
D.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解析: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也可能带电,例如,钠离子等,A错误;渗析实验可以用于分离提纯胶体和溶液,不用渗析实验来鉴别二者,B错误;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溶液可通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分子筛,C错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D正确。
答案:D
[题型建模] 物质分类中的三个认识误区
(1)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①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的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②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 (2)误认为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如NaHSO4为一种盐。
(3)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4点: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NO2。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③一种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就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CO、NO为不成盐氧化物。
④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题型二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解析:“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化学变化。
答案:C
[题型建模] 物质变化的认识误区
(1)误认为有新物质生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如16O转化为18O、NaCl溶于水都不属于化学变化。
(2)误认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O2转化为O3均为化学变化,并且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
2.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下列物质中的( )
A.HgS B.Cu
C.Cu2O D.Fe2O3
解析:A.“朱”指朱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颜料和药物,其主要成分是HgS。
答案:A
3.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 )
A.百炼成钢 B.饮鸩止渴
C.铁杵磨针 D.火上浇油
解析:A项,百炼成钢有新物质铁生成;B项,饮鸩止渴使人中毒,发生蛋白质变性;C项,铁杵磨针没有新物质生成;D项,火上浇油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C
4.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 B.液氯用作制冷剂
C.氢氟酸刻蚀玻璃 D.生石灰做干燥剂
解析: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K+、Al3+,而Al3+很容易水解,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从而使杂质沉降水变澄清,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液氯汽化时吸收热量,故可用作制冷剂,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C.氢氟酸能够与玻璃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故氢氟酸能刻蚀玻璃,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答案选B。
答案:B
[限时规范训练]
1.下列物质与类别不对应的是( )
A
B
C
D
小苏打
过氧化钠
淀粉
84消毒液
盐
碱性氧化物
糖类
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D、CuSO4·5H2O都是化合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NaHSO4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所以NaHSO4是酸
D.浊液、胶体、溶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
解析:HD是单质,A项错误;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将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是混合物,B项错误;NaHSO4属于盐,C项错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浊液、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答案:D
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HCOOH、H2CO3、H2S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解析:A项,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HCOOH、Cu2( OH)2CO3均含有氧元素,但不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B项,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都是中心原子的化合价降低,均属于氧化性酸,正确;C项,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但CH3CH2OH不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溶解性不是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依据,错误;D项,HCOOH在水中只能电离产生1个氢离子,所以属于一元酸,错误。
答案:B
5.“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答案:B
6.下列与胶体性质及应用无关的是( )
A.加明矾使江水变澄清
B.自来水处理中加漂白粉
C.利用电泳的原理可将油漆、乳胶、橡胶等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
D.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
解析:明矾净水原理是明矾溶于水形成胶体,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聚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a( ClO)2具有强氧化性,在自来水处理中加入漂白粉可杀死水中的细菌,与胶体无关。C项是胶体电泳的应用。D项,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的原理是血液(属于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可凝聚而达到止血效果。
答案:B
7.下列有关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PM2.5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能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B.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C.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
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解析: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答案:B
8.《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 )
A.氢氟酸、食盐水 B.氨水、碘酒
C.石灰水、硝酸 D.稀硫酸、食醋
答案:B
9.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 )
A.生石灰 B.草木灰
C.明矾 D.漂白粉
解析:该物质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说明该物质的水溶液呈酸性,生石灰溶于水得到氢氧化钙溶液,溶液呈碱性;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二者均为强碱弱酸盐,故草木灰、漂白粉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均呈碱性;明矾溶于水,由于Al3+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故该物质为明矾,C项正确。
答案:C
10.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木炭粉和硝石组成的;②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下列关于硝石和臭粉的成分组合正确的是( )
A.KNO3、NH4HCO3 B.KNO3、Na2CO3
C.HNO3、(NH4)2CO3 D.NH4NO3、Na2CO3
解析:硝石的主要成分是KNO3;臭粉应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故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1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解析: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答案:C
12.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熔融态的Al2O3导电、12C转化为14C都属于化学变化
B.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
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
D.将盛有NO2气体的密封烧瓶,放入热水中气体颜色加深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解析:A项,熔融态的Al2O3导电的同时,Al3+和O2-分别在阴阳两极放电是化学变化,12C转化为14C不是化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项,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错误;C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项,2NO2(红棕色)??N2O4(无色) ΔH<0,放入热水中,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平衡移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答案:C
13.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中从化学角度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古文或谚语
化学角度解释
A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焰色反应
B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发生分解反应
C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微观粒子不停运动
D
一场雷雨一场肥
自然固氮
解析:A项,涉及的是焰色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B项,发生分解反应,B项符合题意。C项,不用风吹,就会感受到麝香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闪电的作用下,氮气和氧气经两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雨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随雨水进入土壤并和土壤中的盐类作用生成硝酸盐,属于氮的固定,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4.下列古代发明与所给化学变化,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古代发明
化学变化
A
生产陶瓷
SiO2+CaCO3 CaSiO3+CO2↑
B
黑火药爆炸
S+2KNO3+3C K2S+N2↑+3CO2↑
C
湿法炼铜
CuSO4+Fe===Cu+FeSO4
D
用谷物酿酒
(C6H10O5)n→C6H12O6→CH3CH2OH
解析:A项反应是在制备水泥和玻璃中发生的,A错误;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正确,B正确;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铜单质,属于湿法炼铜,C正确;谷物中含有淀粉,淀粉水解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分解生成酒精,D正确。
答案:A
15.《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
A.油脂 B.油漆
C.石油 D.煤焦油
解析:由“石出泉水……不可食……”可知“石漆”“石脂水”不是油脂,故A选项错误;油漆不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故B选项错误;石油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不可食用,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呈黑色,可以燃烧且火焰明亮,故C选项正确;煤焦油是煤经干馏得到的,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16.八一飞行表演队使用高沸点的彩色拉烟剂,进行绚丽的拉烟飞行。其原理是用氮气将拉烟剂带入飞机燃料燃烧后喷出的高温气体中,其中的水蒸气与汽化后的彩色拉烟剂遇冷凝结形成“彩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彩雾”是一种混合物
B.上述过程中有物理变化
C.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促使拉烟剂汽化
D.“彩雾”的形成与焰色反应的原理相同
解析:A项,“彩雾”中包括水蒸气和汽化后的彩色拉烟剂,因此是混合物,正确;B项,“彩雾”形成过程是高温气体中的水蒸气与汽化后的拉烟剂遇冷凝结形成的,是物理变化,正确;C项,飞机燃料燃烧产生热量使得拉烟剂汽化,正确;D项,“彩雾”的形成过程显色是拉烟剂的原因,与焰色反应无关,错误。
答案:D
17.近现代中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侯氏制碱法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用青蒿素治疗疟疾
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
A.以NH3、
CO2、NaCl
为原料最终制得纯碱
B.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高分子
C.用萃取原理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D.以铜盐、碱等溶液为电解液镀铜
解析:以NH3、CO2、NaCl为原料最终制得纯碱,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错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高分子是通过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实现,为化学变化,故B错误;萃取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物质分离的方法,为物理变化,故C正确;电镀为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单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错误。
答案:C
18.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下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
甲
乙、丙、丁
①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②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生铁
③
腐蚀品
浓硫酸、烧碱、硝酸
④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⑤
弱电解质
冰醋酸、一水合氨、水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石灰石不能做干燥剂,①不正确;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④不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9.向c(FeCl3)=0.2 mol·L-1、c(FeCl2)=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2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C.加入NaOH溶液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Fe2++2Fe3++8OH-===Fe3O4+4H2O
D.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答案:C
[储知识·要点回扣]
1.依据“标准”对物质分类
2.掌控物质变化类型
■思维深化——做一做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
(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
(8)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
(9)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
(10)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2.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2)只要有化学键断裂,就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
(3)只要有颜色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4)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
(5)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
(6)节日燃放烟花只涉及物理变化。( )
(7)所有爆炸均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 )
(8)CuSO4·5H2O的脱水、电解质溶液导电、浓H2SO4脱水均发生化学变化。( )
(9)金属导电、盐析、活性炭吸附、渗析均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3.(1)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分离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电泳时向____极移动。
答案:(1)丁达尔效应 (2)渗析 (3)阴
[探高考·真题鉴赏]
1.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解析:NH3参与反应生成铵盐,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C错误。雾和霾的分散剂都是空气,A正确。雾霾中的无机颗粒物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B正确。过度施用氮肥会增加大气中氨的含量,D正确。
答案:C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M 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 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解析:CaO可以与SO2反应生成CaSO3,CaSO3被O2氧化成CaSO4,可以减少硫酸型酸雨。CaO也可以与CO2反应生成CaCO3,但是CaCO3在高温下分解仍生成CO2,所以不会减少CO2的排放,即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C项错误。
答案:C
[研考纲·聚焦素养]
最新考纲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7.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变化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
[题型突破·通法悟道] 摆题型示例 巧取应考宝典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题型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胶体
1.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B.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D.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解析: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A项正确;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项正确;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C项正确;釉彩大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项错误。
答案:D
2.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化合物:干冰、冰水混合物、烧碱
B.同素异形体:活性炭、C60、金刚石
C.非电解质:乙醇、四氯化碳、氯气
D.混合物:漂白粉、纯净矿泉水、盐酸
解析: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氯气是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故C不正确。
答案:C
3.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Q,发生如下反应:QR+T+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Q一定含三种元素
B.Q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Q一定不是碱
D.R与T中一定有一种盐
解析:因为Q分解生成三种物质,其中水中含有H、O元素,则其余两种物质中至少含有一种不同于H、O的元素,所以Q中至少含三种元素,A错误;Q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Q是碳酸氢铵或碳酸铵,则无金属元素,B错误;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Q一定不是碱,因为碱不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三种物质,C正确;若Q是碳酸氢铵,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无盐生成,D错误。
答案:C
4.有关胶体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不带电
B.渗析实验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C.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半透膜和分子筛
D.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解析: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也可能带电,例如,钠离子等,A错误;渗析实验可以用于分离提纯胶体和溶液,不用渗析实验来鉴别二者,B错误;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溶液可通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分子筛,C错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D正确。
答案:D
[题型建模] 物质分类中的三个认识误区
(1)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①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的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②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 (2)误认为能电离出H+的物质一定是酸,如NaHSO4为一种盐。
(3)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4点: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NO2。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③一种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就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CO、NO为不成盐氧化物。
④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
题型二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解析:“水乳交融”时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指燃烧,包含化学变化,A项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说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滴水石穿”伴随化学反应CaCO3+CO2+H2O===Ca(HCO3)2,而“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C项错误;D项,包含了燃烧、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多种化学变化。
答案:C
[题型建模] 物质变化的认识误区
(1)误认为有新物质生成、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如16O转化为18O、NaCl溶于水都不属于化学变化。
(2)误认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为物理变化,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O2转化为O3均为化学变化,并且为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或硫酸铜溶液均有沉淀生成,前者为蛋白质的盐析,为物理变化;后者为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
2.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下列物质中的( )
A.HgS B.Cu
C.Cu2O D.Fe2O3
解析:A.“朱”指朱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颜料和药物,其主要成分是HgS。
答案:A
3.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 )
A.百炼成钢 B.饮鸩止渴
C.铁杵磨针 D.火上浇油
解析:A项,百炼成钢有新物质铁生成;B项,饮鸩止渴使人中毒,发生蛋白质变性;C项,铁杵磨针没有新物质生成;D项,火上浇油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C
4.下列物质的使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 B.液氯用作制冷剂
C.氢氟酸刻蚀玻璃 D.生石灰做干燥剂
解析: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K+、Al3+,而Al3+很容易水解,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从而使杂质沉降水变澄清,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液氯汽化时吸收热量,故可用作制冷剂,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C.氢氟酸能够与玻璃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故氢氟酸能刻蚀玻璃,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答案选B。
答案:B
[限时规范训练]
1.下列物质与类别不对应的是( )
A
B
C
D
小苏打
过氧化钠
淀粉
84消毒液
盐
碱性氧化物
糖类
混合物
答案:B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B.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C.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D.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D、CuSO4·5H2O都是化合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NaHSO4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所以NaHSO4是酸
D.浊液、胶体、溶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
解析:HD是单质,A项错误;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组成,将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是混合物,B项错误;NaHSO4属于盐,C项错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浊液、溶液和胶体,D项正确。
答案:D
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HCOOH、H2CO3、H2S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解析:A项,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HCOOH、Cu2( OH)2CO3均含有氧元素,但不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B项,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强氧化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都是中心原子的化合价降低,均属于氧化性酸,正确;C项,HF、CH3CH2OH、KOH都易溶于水,但CH3CH2OH不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作电解质,溶解性不是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依据,错误;D项,HCOOH在水中只能电离产生1个氢离子,所以属于一元酸,错误。
答案:B
5.“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答案:B
6.下列与胶体性质及应用无关的是( )
A.加明矾使江水变澄清
B.自来水处理中加漂白粉
C.利用电泳的原理可将油漆、乳胶、橡胶等粒子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
D.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
解析:明矾净水原理是明矾溶于水形成胶体,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质聚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a( ClO)2具有强氧化性,在自来水处理中加入漂白粉可杀死水中的细菌,与胶体无关。C项是胶体电泳的应用。D项,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的原理是血液(属于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FeCl3溶液)可凝聚而达到止血效果。
答案:B
7.下列有关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PM2.5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能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B.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C.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
D.“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解析: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答案:B
8.《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 )
A.氢氟酸、食盐水 B.氨水、碘酒
C.石灰水、硝酸 D.稀硫酸、食醋
答案:B
9.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 )
A.生石灰 B.草木灰
C.明矾 D.漂白粉
解析:该物质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说明该物质的水溶液呈酸性,生石灰溶于水得到氢氧化钙溶液,溶液呈碱性;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二者均为强碱弱酸盐,故草木灰、漂白粉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均呈碱性;明矾溶于水,由于Al3+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故该物质为明矾,C项正确。
答案:C
10.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木炭粉和硝石组成的;②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下列关于硝石和臭粉的成分组合正确的是( )
A.KNO3、NH4HCO3 B.KNO3、Na2CO3
C.HNO3、(NH4)2CO3 D.NH4NO3、Na2CO3
解析:硝石的主要成分是KNO3;臭粉应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故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1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A.火药使用
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
D.铁的冶炼
解析: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答案:C
12.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熔融态的Al2O3导电、12C转化为14C都属于化学变化
B.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
C.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
D.将盛有NO2气体的密封烧瓶,放入热水中气体颜色加深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解析:A项,熔融态的Al2O3导电的同时,Al3+和O2-分别在阴阳两极放电是化学变化,12C转化为14C不是化学研究的范畴,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B项,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错误;C项,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项,2NO2(红棕色)??N2O4(无色) ΔH<0,放入热水中,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平衡移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答案:C
13.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其中从化学角度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古文或谚语
化学角度解释
A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焰色反应
B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发生分解反应
C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微观粒子不停运动
D
一场雷雨一场肥
自然固氮
解析:A项,涉及的是焰色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B项,发生分解反应,B项符合题意。C项,不用风吹,就会感受到麝香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D项,在闪电的作用下,氮气和氧气经两步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雨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随雨水进入土壤并和土壤中的盐类作用生成硝酸盐,属于氮的固定,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4.下列古代发明与所给化学变化,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古代发明
化学变化
A
生产陶瓷
SiO2+CaCO3 CaSiO3+CO2↑
B
黑火药爆炸
S+2KNO3+3C K2S+N2↑+3CO2↑
C
湿法炼铜
CuSO4+Fe===Cu+FeSO4
D
用谷物酿酒
(C6H10O5)n→C6H12O6→CH3CH2OH
解析:A项反应是在制备水泥和玻璃中发生的,A错误;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正确,B正确;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铜单质,属于湿法炼铜,C正确;谷物中含有淀粉,淀粉水解得到葡萄糖,葡萄糖分解生成酒精,D正确。
答案:A
15.《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
A.油脂 B.油漆
C.石油 D.煤焦油
解析:由“石出泉水……不可食……”可知“石漆”“石脂水”不是油脂,故A选项错误;油漆不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故B选项错误;石油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不可食用,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呈黑色,可以燃烧且火焰明亮,故C选项正确;煤焦油是煤经干馏得到的,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16.八一飞行表演队使用高沸点的彩色拉烟剂,进行绚丽的拉烟飞行。其原理是用氮气将拉烟剂带入飞机燃料燃烧后喷出的高温气体中,其中的水蒸气与汽化后的彩色拉烟剂遇冷凝结形成“彩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彩雾”是一种混合物
B.上述过程中有物理变化
C.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促使拉烟剂汽化
D.“彩雾”的形成与焰色反应的原理相同
解析:A项,“彩雾”中包括水蒸气和汽化后的彩色拉烟剂,因此是混合物,正确;B项,“彩雾”形成过程是高温气体中的水蒸气与汽化后的拉烟剂遇冷凝结形成的,是物理变化,正确;C项,飞机燃料燃烧产生热量使得拉烟剂汽化,正确;D项,“彩雾”的形成过程显色是拉烟剂的原因,与焰色反应无关,错误。
答案:D
17.近现代中国科学家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侯氏制碱法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用青蒿素治疗疟疾
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
A.以NH3、
CO2、NaCl
为原料最终制得纯碱
B.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高分子
C.用萃取原理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D.以铜盐、碱等溶液为电解液镀铜
解析:以NH3、CO2、NaCl为原料最终制得纯碱,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错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有机高分子是通过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实现,为化学变化,故B错误;萃取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物质分离的方法,为物理变化,故C正确;电镀为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单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错误。
答案:C
18.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下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
甲
乙、丙、丁
①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
②
常见合金
不锈钢、青铜、生铁
③
腐蚀品
浓硫酸、烧碱、硝酸
④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铁
⑤
弱电解质
冰醋酸、一水合氨、水
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石灰石不能做干燥剂,①不正确;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④不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9.向c(FeCl3)=0.2 mol·L-1、c(FeCl2)=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2 nm的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2O3
B.在电场作用下,阴极附近分散系黑色变深,则说明该分散系带正电荷
C.加入NaOH溶液时发生的反应可能为Fe2++2Fe3++8OH-===Fe3O4+4H2O
D.可用过滤的方法将黑色金属氧化物与Na+分离开
答案:C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