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案第1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案第2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案第3页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案

    展开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量表示方法,能正确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α)。 2.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概念,了解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4.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K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2019·全国卷Ⅱ,节选)已知(g)+I2(g)===(g)+2HI(g) ΔH>0。
    (1)某温度下,等物质的量的碘和环戊烯()在刚性容器内发生反应,起始总压为105 Pa,平衡时总压增加了20%,环戊烯的转化率为________,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Pa。达到平衡后,欲增加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标号)。
    A.通入惰性气体  B.提高温度
    C.增加环戊烯浓度 D.增加碘浓度
    (2)环戊二烯容易发生聚合生成二聚体,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同温度下,溶液中环戊二烯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T1>T2
    B.a点的反应速率小于c点的反应速率
    C.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
    D.b点时二聚体的浓度为0.45 mol·L-1
    [解析] (1)设碘和环戊烯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达平衡时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 mol,由题意得:
           (g)+I2(g)(g)+2HI(g)
    初始物质的量/mol 1 1   0 0
    转化物质的量/mol x x   x 2x
    平衡物质的量/mol 1-x 1-x   x 2x
    平衡时,容器内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x) mol,
    则有×100%=20%,解得x=0.4。
    则环戊烯的转化率为×100%=40%;
    总压强为105 Pa×(1+20%)=1.2×105 Pa。
    因此各种气体的分压为p()=1.2×105 Pa×=0.3×105 Pa,
    p(I2)=1.2×105 Pa×=0.3×105 Pa,
    p()=1.2×105 Pa×=0.2×105 Pa,
    p(HI)=1.2×105 Pa×=0.4×105 Pa。
    反应的平衡常数Kp==
    ≈3.56×104 Pa。
    欲增加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则平衡正向移动,由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可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加碘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环戊烯的转化率提高。
    (2)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由c­t图像的变化趋势可看出T2时,环戊二烯浓度的变化趋势大,因此T2大于T1,选项A错误;由a、c点环戊二烯的浓度可判断a点的反应速率大于c点的反应速率,选项B错误;相同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因此a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b点的逆反应速率,选项C正确;由图像知,开始时环戊二烯的浓度为1.5 mol·L-1,b点时的浓度为0.6 mol·L-1,设环戊二烯转化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mol·L-1,则有:
                2 二聚体
    初始物质的量浓度/(mol·L-1) 1.5  0
    转化物质的量浓度/(mol·L-1) 2x  x
    平衡物质的量浓度/(mol·L-1) 0.6  x
    则有1.5-2x=0.6,解得x=0.45,因此选项D正确。
    [答案] (1)40% 3.56×104 BD (2)CD
    2.(2018·全国卷Ⅰ,节选)(1)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 ℃时N2O5(g)分解反应:
    2N2O5(g)―→4NO2(g)+O2(g)
           
        2N2O4(g)  
    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提示:2NO2(g)N2O4(g) ΔHv(第二步反应)
    B.反应的中间产物只有NO3
    C.第二步中NO2与NO3的碰撞仅部分有效
    D.第三步反应活化能较高
    [解析] (1)①t=62 min时,体系中pO2=2.9 kPa,根据三段式法得
    2N2O5(g)===2N2O4(g)+O2(g)
    起始  35.8 kPa   0     0
    转化  5.8 kPa   5.8 kPa  2.9 kPa
    62 min 30.0 kPa  5.8 kPa  2.9 kPa
    则62 min时pN2O5=30.0 kPa,v=2×10-3×30.0 kPa·min-1=6.0×10-2 kPa·min-1。②刚性反应容器的体积不变,25 ℃ 、N2O5(g)完全分解时体系的总压强为63.1 kPa,升高温度,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体积不变,升高温度,体系总压强增大;另一方面,2NO2N2O4的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体系物质的量增大,故体系总压强增大。③N2O5完全分解生成N2O4和O2,起始pN2O5=35.8 kPa,其完全分解时pN2O4=35.8 kPa,pO2=17.9 kPa,设25 ℃平衡时N2O4转化了x,则
       N2O4  2NO2
    平衡 35.8 kPa-x   2x
    35.8 kPa-x+2x+17.9 kPa=63.1 kPa,解得x=9.4 kPa。平衡时,pN2O4=26.4 kPa,pNO2=18.8 kPa,K== kPa≈13.4 kPa。(2)快速平衡,说明第一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都较大,则第一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大于第二步反应的速率,A项正确;反应的中间产物除NO3外还有NO,B项错误;第二步反应慢,说明有效碰撞次数少,C项正确;第三步反应快,说明反应活化能较低,D项错误。
    [答案] (1)①30.0 6.0×10-2 ②大于 温度升高,体积不变,总压强增大;NO2二聚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左移,体系物质的量增加,总压强提高
    ③13.4 (2)AC
    3.(2017·全国卷Ⅱ,改编)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
    (1)正丁烷(C4H10)脱氢制1­丁烯(C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4H10(g)===C4H8(g)+H2(g)  ΔH1>0
    图(a)是反应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________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

    图(a)         图(b)

    图(c)
    (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n(氢气)/n(丁烷)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 ℃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0 ℃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a)可知,同温下,x MPa时丁烯的平衡产率高于0.1 MPa时的,根据压强减小平衡向右移动可知,x小于0.1。欲提高丁烯的平衡产率,应使平衡向右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可以通过升高温度的方法使平衡向右移动;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压强的方法使平衡向右移动,所以A、D选项正确。
    (2)由于氢气是产物之一,随着n(氢气)/n(丁烷)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所以丁烯产率降低。
    (3)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右移动,使丁烯的产率增大,另外,反应速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题意知,丁烯在高温条件下能够发生裂解,因此当温度超过590 ℃时,参与裂解反应的丁烯增多,而使产率降低。
    [答案] (1)小于 AD
    (2)氢气是产物之一,随着n(氢气)/n(丁烷)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
    (3)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丁烯高温裂解生成短链烃类
    4.(2015·全国卷Ⅰ,节选)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
    2HI(g)H2(g)+I2(g) ΔH>0
    在716 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t/min
    0
    20
    40
    60
    80
    120
    x(HI)
    1
    0.91
    0.85
    0.815
    0.795
    0.784
    x(HI)
    0
    0.60
    0.73
    0.773
    0.780
    0.784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为v正=k正x2(HI),逆反应速率为v逆=k逆x(H2)x(I2),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k逆为________(以K和k正表示)。若k正=0.002 7 min-1,在t=40 min 时,v正=________min-1。
    (3)由上述实验数据计算得到v正~x(HI)和v逆~x(H2)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当升高到某一温度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相应的点分别为______(填字母)。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无论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最终x(HI)均为0.784,说明此时已达到了平衡状态。设HI的初始浓度为1 mol·L-1,则:
              2HI(g)H2(g)+I2(g)
    初始浓度/(mol·L-1)   1    0    0
    0.216 0.108 0.108
    0.784 0.108 0.108
    K==。
    (2)建立平衡时,v正=v逆,即k正x2(HI)=k逆x(H2)·x(I2),k逆=k正。由于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故k逆=k正=k正=。在40 min时,x(HI)=0.85,则v正=0.002 7 min-1×0.852≈1.95×10-3 min-1。
    (3)因2HI(g)H2(g)+I2(g) ΔH>0,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I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H2、I2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因此,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后,相应的点分别应为A点和E点。
    [答案] (1) (2)k正/K 1.95×10-3 (3)A、E

    上述真题涉及的题型主要是填空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命题角度主要涉及:
    (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影响因素,如T1(2)、T2、T3(3)、T4(2)。
    (2)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如T2(2)。
    (3)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判断,如T1(1)、T2(1)、T3、T4(3)。
    (4)化学平衡常数(Kp、Kc)反应速率常数的有关计算与换算,如T1(1)、T2(1)、T4(1)。
    (5)图像、图表的识别与分析等,如T1(2)、T3、T4(3)。
    预测2020年高考仍会以图像为载体在速率计算、平衡常数计算和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或转化率影响的角度加强命题。特别要注意Kp与速率常数的有关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

    1.特殊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1)纯液体和固体浓度视为常数,它们的量的改变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但固体颗粒的大小导致接触面积的大小发生变化,故影响反应速率。但仍不影响平衡移动。
    (2)对于有固、液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影响其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
    (3)使用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由于催化剂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大,反应速率才能达到最大,故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温度的选择还需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范围。但催化剂的改变不影响平衡移动。
    (4)“惰气”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充入“惰气”,不改变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
    ②恒温恒压,充入“惰气”体积增大(相当于压强减小),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
    [思考]
    对于反应N2+3H22NH3按N2、H2物质的量比1∶3充入密闭容器,反应达到平衡,N2、H2、NH3的物质的量比为1∶3∶1,若在恒温恒容条件再充入0.5 mol N21.5 mol H20.5 mol NH3,此时平衡向________移动,若是恒温恒压条件呢?________。上述两条件下N2的转化率如何改变?_____________。
    [答案] 正反应 不移动 恒温恒容时增大,恒温恒压时不变
    2.突破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
    (1)等——“正逆相等”(三种表述)。
    ①同一物质(两种表述):v正=v逆、断键数=成键数。
    ②不同物质:=
    (2)定——“变量不变”:如果一个量是随反应进行而改变的(即变量),当其“不变”时反应就达到平衡状态,即“变量”不变可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3)依Q(浓度商)与K关系判断:若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3.平衡移动方向判断两方法
    (1)根据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此时正反应占优势,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或向右)移动;
    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K,平衡逆向移动;
    ②若Q=K,平衡不移动;
    ③若Q”“=”或“ > (3)B

     反应速率、转化率和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
    1.(2019·济宁一模,节选)一定温度下,向2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和1 mol SO2,发生反应:2CO(g)+SO2(g)2CO2(g)+S(s)。若反应进行到20 min时达到平衡,测得CO2的体积分数为0.5,则前20 min的反应速率v(CO)=________,该温度下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_。
    [解析] 设参加反应的SO2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则有
    2CO(g)+SO2(g)2CO2(g)+S(s)
    初始状态/mol  2    1     
    反应的量/mol 2x x 2x
    平衡状态/mol (2-2x) (1-x) 2x
    即=0.5,解得x=0.6,v(CO)= mol·L-1·min-1=0.03 mol·L-1·min-1;
    c(CO)= mol·L-1=0.4 mol·L-1,c(SO2)= mol·L-1=0.2 mol·L-1,c(CO2)= mol·L-1=0.6 mol·L-1。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1.25。
    [答案] 0.03 mol·L-1·min-1 11.25
    2.(2019·四川名校大联考)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在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CO和20 mol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甲醇,改变条件,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0(填“>”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