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Al-27 S-32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已存放如下药品:
橱
甲橱
乙橱
丙橱
丁橱
药品
盐酸、硫酸
CCl4、C2H5OH
红磷、硫
铜、锌
实验室新购进一些活性炭,应将它存放在( )
A. 甲橱 B. 乙橱 C. 丙橱 D. 丁橱
【答案】C
【详解】A.盐酸、硫酸属于酸,活性炭不能放在甲橱,A不选;
B.CCl4、C2H5OH属于有机物,活性炭不能放在乙橱,B不选;
C.红磷、硫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非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与活性炭的类别相同,活性炭可以放在丙橱,C选;
D.铜、锌属于金属单质,活性炭是非金属单质,不能放在丁橱,D不选。
答案选C。
2.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 H+ HCO3- Cl- B. Na+ AlO2- OH- SO42-
C. Ca2+ K+ NO3- CO32- D. H+ Fe2+ MnO4- NO3-
【答案】B
【详解】A. Al3+、H+与HCO3-均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不选;
B. Na+、AlO2-、OH-、SO42-之间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B选;
C. Ca2+与CO3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不选;
D. 在酸性溶液中Fe2+能被MnO4-、NO3-氧化,不能大量共存,D不选;
答案选B。
3.下列数量的各物质中,含分子个数最多的是( )
A. 1mol HCl B. 3.01×1023个氧分子
C. 22g CO D. 标况下5.6L H2
【答案】A
【详解】A.1molHCl含NA个分子;
B.含3.01×1023个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氧分子数为0.5NA;
C.22g CO的物质的量为22g÷44g/mol=0.5mol,分子数为0.5NA;
D.标况下5.6L H2的物质的量为5.6L÷22.4L/mol=0.25mol,分子数为0.25NA;
所以分子数最多的是氯化氢,故答案为A。
4.下列材料中不含SiO2的是( )
A. 光纤 B. 玻璃 C. 石英 D. 芯片
【答案】D
【详解】光纤、玻璃、石英中均含有SiO2,芯片是由单质硅制成的,不含有SiO2,答案选D。
5.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pH试纸靠近容器口时,试纸变蓝,这是在检验( )
A. Al3+ B. HCO3- C. SO42- D. NH4+
【答案】D
【详解】A. Al3+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氢氧化钠过量后沉淀溶解,A不符合;
B. HCO3-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B不符合;
C. SO42-中加入NaOH溶液不反应,C不符合;
D. NH4+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pH试纸变蓝,D符合;
答案选D。
6.下列物质不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的是( )
A. NaHCO3 B. H2SiO3 C. FeCl3 D. FeCl2
【答案】B
【详解】A. 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HCO3,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A不选;
B. 二氧化硅不溶于水,H2SiO3不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B选;
C. 氯气和氯化亚铁化合生成FeCl3,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C不选;
D. 铁和氯化铁化合生成FeCl2,能通过常温下的化合反应获取,D不选;
答案选B。
7.碘元素在下列物质中以单质存在的是( )
A. 碘酒 B. 海带 C. 含碘食盐 D. 人工降雨剂
【答案】A
【详解】A. 单质碘溶解在酒精中得到碘酒,以单质存在,A选;
B. 海带中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不选;
C. 含碘食盐中碘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C不选;
D. 人工降雨剂中碘以碘化银的形式存在,D不选;
答案选A。
8.下列不属于既能与盐酸反应又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 )
A. (NH4)2CO3 B. Al2O3 C. AlCl3 D. Al
【答案】C
【详解】A. (NH4)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二氧化碳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一水合氨,A不选;
B. Al2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B不选;
C. AlCl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生成偏铝酸钠、水和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C选;
D. Al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氢气和水,D不选;
答案选C。
9.下列有关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钠质地软 B. 钠易与氯气反应
C. 钠保存在煤油中 D. 钠可在TiCl4溶液中置换Ti
【答案】D
【详解】A、钠质地软,可以用小刀切割,A正确;
B、钠是活泼的金属,易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B正确;
C、钠能与水剧烈反应,则金属钠应保存在煤油中,C正确;
D、钠投入水中与水剧烈反应,不能置换出TiCl4溶液中的Ti,D错误。
答案选D。
10.下列不能用于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操作装置图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为分液操作,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故A不选;B选项,为蒸馏操作,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故B不选;C选项,为过滤操作,用于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故C不选;D选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不用于分离混合物,故D选。
1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且水溶液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
A. HClO B. CO2 C. NH4Cl D. 乙醇
【答案】C
【详解】A. HClO是一元弱酸,其溶液导电性较弱,HClO属于电解质;
B. 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是二元弱酸,其溶液导电性较弱,碳酸是电解质,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
C. NH4Cl溶于水完全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氯离子,其溶液导电性强,NH4Cl属于电解质;
D. 乙醇不能电离出离子,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
12.下列溶液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变轻的是(不考虑溶剂挥发) ( )
A. 澄清石灰水 B. Na2SO3溶液 C. NaOH溶液 D. 浓硫酸
【答案】A
【详解】A. 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质量会减轻,A选;
B. Na2SO3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氧气生成硫酸钠,溶液质量会增加,B不选;
C. NaOH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质量会增加,C不选;
D. 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水蒸气,溶液质量会增加,D不选;
答案选A。
13.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氯气呈液态时称为液氯 B. 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C. 氯气的水溶液含有多种分子 D. 氯气在碱性溶液中漂白性会增强
【答案】D
【详解】A. 氯气呈液态时称为液氯,A正确;
B. 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其密度比空气大,B正确;
C. 氯气的水溶液含有多种分子,即水分子、氯气分子和次氯酸分子,C正确;
D.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所以氯气在碱性溶液中漂白性会降低,D错误;
答案选D。
14.14C是C的一种放射性核素,在高层大气中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或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14N可使它转变为14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4C核素的中子数为8 B. 14C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C. 14C和14N互为同位素 D. 14C16O2的质子数为46
【答案】A
【详解】A. 14C核素的中子数为14-6=8,A正确;
B. 14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B错误;
C. 14C和14N不是同一种元素,不可能互为同位素,C错误;
D. 14C16O2的质子数为6+8×2=22,D错误;
答案选A。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CO2↑+H2O
B. 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C. 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D.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2Fe+3Cu2+2Fe3++3Cu
【答案】B
【详解】A. 碳酸钙难溶,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A错误;
B. 氨水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B正确;
C. 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Ba2++2OH-+SO42-+2H+=BaSO4↓+2H2O,C错误;
D. 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和铜:Fe+Cu2+=Fe2++Cu,D错误;
答案选B。
16.工业上制取ClO2的化学反应:2NaClO3+SO2+H2SO42ClO2+2NaHSO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aClO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 SO2在反应中被氧化
C. H2SO4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 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2 mol电子
【答案】B
【详解】A.反应中Cl元素由+5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Na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故A错误;
B.S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SO2为还原剂,故B正确;
C.H2SO4在反应中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仅起到酸性的作用,故C错误;
D.反应中Cl元素由+5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7.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10-7m之间
B. 用平行光照射胶体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 明矾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杂质,达到净水目的
D. Fe(OH)3胶体是纯净物,能全部透过滤纸
【答案】D
【详解】A. 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A正确;
B. 用平行光照射胶体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B正确;
C. 明矾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杂质,从而达到净水目的,C正确;
D. Fe(OH)3胶体属于分散系,是混合物,能全部透过滤纸,D错误;
答案选D。
18.以下实验目的可以实现的是( )
A. 证明SO2易溶于水 B. 除去氯气中的HCl杂质
C. 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 D. 蒸发溴水获取溴单质
【答案】C
【详解】A、要证明SO2易溶于水,水槽中应该盛放水,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A错误;
B、氯气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应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B错误;
C、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溶液中产生硅酸沉淀,可以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C正确;
D、液溴易挥发,蒸发溴水无法获取溴单质,D错误;
答案选C。
19.下列对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酸雨是指pHHIO3>Br2>Fe3+>I2
Ⅱ.2Fe3++2I-=2Fe2++I2
将FeBr2、FeI2和HBr(强酸)溶于水,往溶液中通入过量Cl2,各反应或生成的微粒随氯气通入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①通过实验如何证明ab段反应已开始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点之前溶液中的阴离子总物质的量最大时为____________mol;
③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萃取 (2). Cl2+H2S=S↓+2HCl (3). 加入CCl4并振荡,溶液分层且下层为橙(黄)色,说明是Br2 (4). 2Fe2++Cl2=2Fe3++2Cl- (5). 滴入淀粉试液,如果溶液变蓝说明反应开始 (6). 0.8 (7). 5Cl2+I2+6H2O=10HCl+2HIO3
【详解】(1)氯气与KI反应生成单质碘,单质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因此如果要将①中反应后的单质氧化产物从水溶液中分离,需先进行萃取,然后进行分液即可;
(2)溶液②中出现淡黄色的沉淀,且反应后溶液呈强酸性,说明反应后有单质硫和氯化氢生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S=S↓+2HCl;
(3)由于溴易溶在有机溶剂中,因此确认生成Br2的实验方案是加入CCl4并振荡,溶液分层且下层为橙(黄)色,说明是Br2;氯气能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4)①根据氧化性顺序可知通入氯气后首先把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由于碘遇淀粉显蓝色,则证明ab段反应已开始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滴入淀粉试液,如果溶液变蓝说明反应开始;
②通入氯气后,碘离子先被氧化,其次是亚铁离子,然后是溴离子,最后氧化单质碘,根据图像可知c点时溶液中的溴离子恰好全部被氧化,原溶液中碘离子、亚铁离子均是0.2mol、溴离子是0.4mol,反应后生成氯化氢和氯化铁,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是0.1mol+0.1mol+0.2mol=0.4mol,因此c点之前溶液中阴离子总物质的量最大时为0.4×2=0.8mol;
③根据图像可知cd段发生氯气氧化单质碘的反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l2+I2+6H2O=10HCl+2HI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