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地理】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地理】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地理】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地理】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答案卷的答案表中.)下图中,甲为沙坡头村位置图,乙为沙坡头村附近铁路两侧的“绿带”(深色部分)照片。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 “绿带”的植被类型是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草原 D. 针叶林2. “绿带”的水源主要来自A. 草方格沙障截留水分 B. 跨流域调水C. 冰川融水 D. 人工灌溉【答案】1. C    2.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植被类型的判断,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乙为沙坡头村附近铁路两侧的“绿带”位于贺兰山的西侧,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类型为草原,C正确;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落叶阔叶林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针叶林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据此本题选择C。【2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绿带”位于贺兰山的西侧,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如图所示,草方格沙障是一种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而草方格沙障中的草、稻草等能够截留水分,从而起到恢复植被的作用,A正确;同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灌溉水源短缺,因此人工灌溉为沙障提供水分无实际,D错误;至于跨流域调水为沙障提供水分,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故选A。读我省方言分布图回答问题。3. 方言的形成体现了区域的特征是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共同性4. 我省方言种类繁多,彼此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①我省文化发达,语言发展较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 ②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交往 ③我省经济比较发达,需要多种语言交流A. ①② B. ② C. ②③ D. ①②③5. 在对我省方言分布进行调查统计时,可以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是A. GIS B. GPS C. RS D. RS+GPS【答案】3. B    4. A    5. A【解析】【3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福建省方语言种类多样,有闽南区、闽北区等多样的方言类型,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特征。B正确;整体性是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开放性原理是系统原理要点之一,完全封闭系统是不能存在的。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综合本题选择B。【4题详解】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这是因为福建地区多山脉丘陵,人口的区域流动相对困难,各地区之间相对独立,语言接触偏少,中央政权影响偏小,民族复杂,于是就形成了许多方言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较好的环境。同时由于福建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①②正确,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主要是用于定位和导航,RS主要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IS)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结合题干可知,要对方言进行调查统计,要使用GIS,故选A。图a和图b是我国某地区近二十年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6. 该地可能位于我国的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南方地区 D. 西北地区7. 从图a可知,该地早期土地利用导致的生态问题是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地次生盐碱化 D. 湿地锐减8. 该地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是A. 湿地的保护 B. 红壤的改良 C. 盐碱地的治理 D. 风沙的治理【答案】6. C    7. B    8. B【解析】【6题详解】根据图中该地有常绿植被分布,可能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C对。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没有常绿植被分布,主要是落叶植被,A、B、D错。【7题详解】从图a可知,该地早期土地利用中山区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导致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B对。南方地区降水多,是湿润地区,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少,A、C错。不能体现湿地锐减问题,D错。【8题详解】该地土壤是红壤,是酸性土壤,土壤贫瘠。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是红壤的改良,B对。根据治理前后的植被类型,治理后常绿植被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湿地的保护不是主要问题,A错。盐碱地、风沙的治理不是该地主要问题,C、D错。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区的梯田景观,这里梯田的景观随季节而变化,时而波光粼粼,时而翠绿满山,时而金黄满坡。“八月犁田一碗油,九月犁田半碗油,十月犁田光骨头。”是这里人们传统耕作的民谚。读图完成下列题。9. 该地梯田呈现波光粼粼景观的时节最可能是A. 春末 B. 仲夏 C. 初秋 D. 隆冬10. 根据当地民谚推知,人们犁田注水的主要目是A. 进入水稻种植季节 B. 保持土壤肥力C. 发展水产养殖 D. 发展旅游观光11. 图中反映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正确的是A. 光照充足 B. 人多地少C. 技术落后 D. 地形平坦【答案】9. D    10. B    11. B【解析】【9题详解】要能够看见该地梯田呈现波光粼粼景观的时间应该是田里面稻谷生长的季节,春末为稻谷栽种的季节,仲夏为稻谷生长的季节,初秋为稻谷收割的季节,这三个季节不能看到波光粼粼景观,而隆冬时节,稻谷收割完了以后,农户要放水进行泡田,因此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观,综上本题选择D。【10题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八月犁田一碗油,九月犁田半碗油,十月犁田光骨头”,意思是收割了谷子就是板田,板田里的杂草谷桩很多,不早点翻耕杂草和谷桩就不会烂,杂草和谷桩翻耕在田里腐烂了就可以做有机肥料,比化肥实用。犁板田的时间越早越好,收冬田收晚了,犁田的男人受苦,水牛也跟着受苦。据此本题选择B。【11题详解】结合材料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光照较弱,A错误;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形为山地地形,坡度较大,应该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但是却被开辟为梯田,说明该地区人口较多,人均耕地面积少,B正确,D错误;在一些梯田中小型的农业机器也可以应用,因此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说法错误,C错误。综上本题选择B。下图示意我国地理位置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 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 甲 B. 乙C. 丙 D. 丁13. 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 甲地区植被退化 B. 乙地区沙化C. 丙地区荒漠化 D. 丁地区植被改善【答案】12. D    13. C【解析】本题组考查读图析图能力以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图示信息和题干信息判断区域位置,再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12题详解】图中显示有冰川,河流有时令河,且有断流现象,判断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结合该地纬度可以推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最低,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D正确;甲乙丙海拔都较高,相对而言土壤盐渍化没有丁严重,其他选项错误。【13题详解】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C正确,D错误;甲地位于乙地上游,乙地引水灌溉不会对上游造成影响,A错误;乙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此生盐渍化,B错误。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 ①农业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 山地地形 B. 光热充足C. 耕地集中连片 D. 降雪是主要的灌溉水源15. 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A. ②地进行盐碱地改良,发展节水农业 B. ③地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C. ④地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 ⑥地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答案】14. C    15. A【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读图可知,①地为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该区域耕地面积广且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生产,C正确,该区域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地形平坦,灌溉水源为降水,AB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的农业生产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②地区位于黄淮海商品粮棉基地,旱涝、盐碱、多风沙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A正确;③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阴雨天较多,光照不足,且热量充足,不用发展大棚农业,B错误;④为华南热带作物生产,属于热带季雨林,而热带种植园农业为热带雨林地区,C错误;⑥为西部畜牧奶业基地,应减少牲畜数量,合理放牧,D错误。故选A。二孩新政策2016全面放开: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公布,提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6.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最先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的A. 年龄构成 B. 性别构成 C. 职业构成 D. 数量17. 根据置业年龄的规律,通常改善性置业的年龄在40岁左右,以此推算我国改善性置业的高峰期为A. 1990年到2003年 B. 1993年到1997年C. 2000年到2010年 D. 2003年到2015年【答案】16. C    17. D【解析】【16题详解】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将最先影响到我国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所以C正确。【17题详解】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根据置业年龄的规律,通常改善性置业的年龄在40岁左右,以此推算我国改善性置业的高峰期为2003年到2015年,所以D正确。“花果同树”是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保留在果树上的一种奇观,以供人们观赏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我国某地的花果同树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 游客欣赏“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可能是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19. 下列地区最有利于果农实施“留树保鲜”技术的是A. 华北甲原 B. 长江中下游平原 C. 成都平原 D. 东北平原20. “花果同树”奇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A. 技术 B. 政策 C. 气候 D. 市场【答案】18. A    19. C    20. D【解析】该组题以“花果同树”为切入点,考查农业的相关知识与地理环境。【18题详解】据材料,“花果同树”是指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果实能在树上保持长时间而不脱落。因此有利于保果到第二年春季果树开花,形成“花果同树”奇观。由此可知“花果同树”中的花是“今年”的花,果子是“去年”的果。由此得出春季是欣赏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故A正确。【19题详解】如何让果子顺利越冬,既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农业技术因素。显然,冬季气温较高有利于果子顺利越冬,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由于纬度较低,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以及北部秦岭、大巴山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使得当地冬季气温较高,故C正确。【20题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花果同树”奇观以供人们观赏,因此产生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农业科技起到了保障作用,故D正确。在一定区域内,某地理事物的重心是指其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该地理事物各个方向的发展相对于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读图完成下题。21. 仅从运输量考虑,由于能源生产、消费和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带来压力最大的是A. 北煤南运 B. 西电东送C. 西气东输 D. 南水北调22. 以上变化说明,近30年来和我国经济发展关联度最大的产业部门是A. 农牧业 B. 重化工业 C. 轻纺工业 D. 高新技术产业【答案】21. A    22. 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煤炭运输量大,带来的压力最大,A正确;西电东送是高压输电,运输压力较小,西气东输是管道运输,运输量大压力小;南水北调调的是水不是能源。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经度看,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不断向西移,消费总量和GDP重心也向西移;从纬度看,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和GDP重心都向南移,三者移动方向大致是向西南,B正确。土壤呼吸作用(土壤中的CO2逸散到近地面的现象)强度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土壤容积含水量约30%时,呼吸作用最强。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玉米活跃生长期静风条件和一天中上午、下午、清晨不同时刻CO2浓度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3. 表示清晨CO2浓度随高度变化的曲线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24. 作物层底部CO2浓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A. 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C. 垂直变化不大 D. 随高度上升而增加25. 通过改变CO2浓度来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主要是A. 增加土壤的湿度 B. 增施土壤有机肥C. 减少植株的密度 D. 增加作物的高度【答案】23. D    24. A    25. B【解析】【23题详解】农作物夜晚基本没有光合作用,清晨时作物经过一夜的呼吸作用,加上土壤的呼吸作用,CO2释放量多,且越接近地表,CO2的浓度越高,故选项D正确。【24题详解】作物层底部光照少,光合作用弱,CO2浓度主要与土壤呼吸作用有关,离土壤表面越远,土壤呼吸作用越弱,所以CO2的浓度随着高度上升而降低,故选项A正确。【2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土壤湿度在30%左右土壤的呼吸作用最强,且土壤呼吸作用与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土壤过湿不利于土壤呼吸释放CO2,故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A错;增施土壤有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释放CO2,增加作物层CO2的浓度,B对;减少植株密度增加底部的光照,不利于提高作物层CO2的浓度,故C错误;因为CO2的浓度随作物的高度上升而降低,增加作物的高度也不利于提高作物层CO2的浓度,D错;故选项B正确。下图为“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多年平均各月蓄水变化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6. 该水库蓄水量最少的月份是A. 12月 B. 10月 C. 6月 D. 5月27. 该水库每年11月下旬开闸放水,主要是为了A. 养殖 B. 防凌 C. 旅游 D. 发电【答案】26. C    27. B【解析】【26题详解】当水库的流入水量大于流出水量时,水库的蓄水水位就持续上升,7月份后蓄水变化量大于0,蓄水量开始增加,所以该水库蓄水量最少的月份是6月,故选C。【27题详解】该水库每年11月下旬开闸放水,11月下旬气温下降到零度左右,黄河下游河段开始结冰,所以水库每年11月下旬开闸放水主要是为了防凌,故选B。羊卓雍湖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为调节拉萨居民用电季节差异,保障高峰季节用电。20 世纪90年代,当地在羊卓雍湖与雅鲁藏布江之间建设了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发电时,直接从羊卓雍湖放水发电,尾水泄入雅鲁藏布江;蓄能时,从雅鲁藏布江抽江水(经沉淀池)入羊卓雍湖。读“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8. 羊卓雍湖主要补给水源来自A. 雨水 B. 冰雪融水 C. 地下水 D. 雅鲁藏布江29. 推测该电站主要发电季节是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30. 抽水蓄能模式的运行,可能使羊卓雍湖A. 水质改善 B. 泥沙增加 C. 盐度升高 D. 成为外流湖【答案】28. B    29. D    30. A【解析】【28题详解】羊卓雍湖位于青藏高原,高原上降水少,地势高,地下水不丰富,与雅鲁藏布江之间并没有联通,但高原上冰川广布,故羊卓雍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最可能来自冰雪融水,选B。【29题详解】根据材料,该电站为调节拉萨居民用电季节差异,保障高峰季节用电而建设。青藏高原春夏秋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但冬季严寒,因此冬季居民用电量最大,据此推测该电站主要发电季节是冬季,选D。【30题详解】由于在抽水蓄能模式的运行中,羊卓雍湖与雅鲁藏布江之间的水体会产生混合现象,而雅鲁藏布江是淡水,水质好;羊卓雍湖盐度较高,水质也相对较差,因此该模式的运行可能使羊卓雍湖盐度下降,水质改善。交换增加,泥沙可能会减少,但不会改变其内流湖的特性,据此选A。卷(选择题,共4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沙漠的主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银额盆地底部,是我国四大沙漠之一。其中的巴彦淖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上普遍生长花棒、沙拐枣、梭梭、柠条等小灌木和籽篙、沙竹、沙米、沙芥及麻黄等草本植物。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竟然多达100多个,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1)指出影响图示地区高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因素。 (2)说明图示地区湖泊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3)分析该地区景观最独特的季节,并阐述理由。【答案】(1)沙源;风向;地形;土地面积;植被。(2)调节局部气候;增加大气湿度;丰富生物多样性;减轻沙尘危害。(3)秋季秋季沙尘暴发生概率较小,受沙尘影响小;秋季地下水较丰富,泉眼较多;湖水充足,湖泊中生物多样性丰富。【解析】本题考查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沙丘形成的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地区地处沙漠地带,沙源充足;位于盆地底部,地形平坦,植被稀少,缺少阻碍物;由图中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接近冬季风发源地,风力较大;因此在长期的风沙作用下,形成了图示地区的高大沙丘地貌景观。(2)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泊对于干旱的沙漠地区一般具有调节局部气候;增加大气湿度;丰富生物多样性;减轻沙尘危害等作用。(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地区受季风影响,春、冬季时,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狂沙肆虐,且温度较低;夏季,高温,昼夜温差大,此时也是湖泊涨水期;直到秋季,当地受风沙影响小,泉水景观丰富,湖区物种丰富,该地区美景最为独特。32. 中亚是我国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亚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在中亚参与投资兴建了多条油气管道,在霍尔果斯口岸与我国境内管道相接。管道开通前,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1)说明油气管线的建成对中亚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阿姆、锡尔河流域是著名的农业区,人口及城市密度大。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河流及湖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简述人类无节制的用水,给图中湖区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答案】(1)石油、天然气开采量增加,增加收入;输出距离缩短,成本降低;提供就业机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污染浓度增大;大量生物种灭绝;湖滩成为沙源地,导致沙尘暴频发。【解析】(1)该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对于石油输出地来讲,油气管线的建成对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均可能产生影响,可从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回答。(2)该流域内气候干旱,农业发展需要依靠阿姆河和锡尔河河水灌溉,无节制用水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湖水补给减少,导致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盐度增加,湖中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大量物种灭绝;原湖泊边缘区域露出水面,沉积的泥沙成为沙源地,导致沙尘暴频发,大气污染加剧。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1)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2)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答案】(1)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2)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解析】(1)结合瓜州地理位置(我国西北地区)和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可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方面回答 (2)可从电能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回答。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