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2020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2020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第1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2020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第2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2020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2020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

     山东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10月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题。1. 为趋利辟害,这些以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 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 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 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 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2. 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 河流水量 B. 土壤肥力 C. 川地面积 D. 林木蓄积量【答案】1. D    2.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聚落的区位条件。根据题目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所以选D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所以选C项。川地地区土壤都较为肥沃,水源都较为充足。故选C【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聚落的区位条件。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开采出可燃冰。下图为神狐海域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 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则可能A. 缓解全球变暖 B. 改变海流方向C. 很快取代石油 D. 影响海洋生态4.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C. 青藏高原 D. 东南丘陵【答案】3. D    4. C【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分布。3题详解】根据材料,固体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故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可能会影响海洋生态,故D正确;固体可燃冰为天然气水合物,燃烧会产生温室气体,对缓解全球变暖影响不大,故A错误;固体可燃冰开采对海流影响不大,不会改变海流方向,故B错误;固体可燃冰开采量不大,不会很快取代石油,故C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4题详解】根据材料,固体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四大地形区都为陆域,只有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多年冻土,可能存在可燃冰,其他三个地区不存在冻土,不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读我国中部某地区人口结构图(横坐标为百分比,纵传标为年龄),完成下列问题。5. 该地区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A. 出生率下降 B. 死亡率增加 C. 留守儿童较多 D. 性别比例失调6. 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城市化水平较高 B. 劳动力外迁较多C. 农村就业率较高 D. 工业化进程迅速【答案】5. C    6. 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图和人口迁移的影响。5题详解】由人口结构图可知该地区年龄结构出现异常,20—60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男性比例低于女性,20岁以下人口比重较大,可能是人口迁出导致青少年留守。因此该地区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留守儿童较多,C正确。6题详解】有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留守儿童较多,说明此地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缓慢,就业机会少,劳动力外迁较多。所以本题B符合题意。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人口红利拐点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下图为亚洲四个国家不同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示意图,甲国为印度。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A. 日本 越南 中国 B. 越南 中国 日本C. 越南 日本 中国 D. 中国 越南 日本8. 为了便于分析,人们认为总抚养比(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小于50%的时期为人口红利期。据图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开始时间为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70年代 C. 20世纪90年代 D. 本世纪初9. 人口红利拐点出现以后,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 大幅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劳动力数量B. 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C. 加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人工成本较低地区转移D. 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答案】7. B    8. C    9.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红利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7题详解】根据图文材料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日本经济发达,人口红利拐点出现早,故丁国为日本;中国在2012年左右开始人口红利出现拐点,与丙国吻合,故丙国为中国,乙国则为越南。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8题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以计算出,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超过66.7%时,即为人口红利期。结合图中丙曲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超过66.7%是从1990年以后,即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9题详解】根据材料,当人口红利出现拐点以后,说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加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故BCD的叙述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大幅度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符合我国人口基本国情,故A叙述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鬼城”原指资源枯竭并被废弃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出现了许多高标准建设的空置率过高、鲜有人居住的城市新区,夜晚漆黑一片,也被称为“鬼城”。下图为2014年中国前50个“鬼城”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 2014年我国“鬼城”的分布特点是①主要在沿海地区 ②主要在东部季风区③内陆、高原地区较少 ④西南、青藏地区较少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1. 目前,我国东北三省“鬼城”问题比较突出的根源在于A. 传统产业衰退,人口外迁 B. 气候严寒,人口向温暖地带迁移C. 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被迫外流 D. 逆城市化明显,城市中心成“鬼城”【答案】10. D    11.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源枯竭并被废弃的城市的分布及原因。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读图可知,我国“鬼城”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故②正确;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鬼城”所占比重不大,故①错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有较多“鬼城”,但西南地区和青藏地区较少,故③错误,④正确。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11题详解】东北三省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区,由于目前传统产业衰退,导致人口外迁,城区空置率过高,故A正确;东北地区虽然冬季严寒,但是夏季暖湿的气候非常适合人居,故并非“鬼城”问题的根源,故B错误;东北三省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但还没有达到人口被迫外迁的程度,故C错误;东北三省人口外迁不是迁往郊区和周围农村,不具备逆城市化的特征,故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 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 土地资源 B. 水资源 C. 生物资源 D. 太阳能资源13. 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 地形 B. 气候 C. 公路交通枢纽 D. 港口14. 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 位置适中 B. 资源丰富 C. 气候宜人 D. 经济中心【答案】12. B    13. D    14. D【解析】试题分析:12题详解】根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图中有亚丁湾)分析,该国位于非洲东部(东北部),材料上有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图中有时令河,说明气候比较干旱(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所以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故选B13题详解】仔细读图,甲地位于沿海,是港口(看图例),材料中有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说明港口运输繁忙,经济繁荣。相比其他因素,港口对甲地形成城市影响更大。故选D14题详解】该城市位于沿海,并不适中;题中没有信息反映该城市资源丰富,而且该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该国与该城市气候相同的地方很多;据材料分析,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而该城市又是主要港口,其经济应该很活跃,是该国经济中心,经济繁荣应该是其成为首都的优势条件。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城市区位。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图,完成下面小题15. 该城市的风向频率图可能是A.  B. C.  D. 16. 关于该城市功能区叙述错误的是A. ①工业区的工业水污染较少B. ②工业区的布置受交通通达度影响较大C. ④住宅区平均房价高于③住宅区D. 商业区的形成受行政因素影响最大【答案】15. B    16. D【解析】15题详解】根据图中工业区的位置来判断城市的主导风,从图中可看出图中城市的南部和北部是工业区,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的垂直郊外,说明该地的主导风是偏东风和偏西风,结合图示,只有B正确。16题详解】①工业区位于河流上游,且布局合理,水污染程度一定低, A对;②工业区沿铁路线分布,该工业区的布置受交通通达度影响较大,B对;④住宅区位于河流上游,在城市中心附近,③住宅区位于城市边缘,靠近铁路和工业区,④住宅区平均房价高于③住宅区,C对;商业区主要在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形成受经济因素影响最大,D错。本题要求说法错误的选项,故选D【点睛】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从外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或16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是风玫瑰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大,其为当地主导风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小,其为当地最小风频。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 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区域距市中心A. 10-15千米 B. 15-20千米C. 20-25千米 D. 25-30千米18. 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答案】17. B    18. C【解析】【分析】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17题详解】有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读图判断即可。18题详解】有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店面性质增加。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②④正确,①③错误。选C【点睛】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季节变化增大。下图为云南怒江中游福贡县(26°54′N,98°52′E)当地的传统民居——千脚落地房。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每年12月到次年1月为最佳建房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 “千脚落地”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适应,该特征主要是A. 雨水丰富 B. 闷热潮湿 C. 坡面较陡 D. 岩层破碎20. 每年12月到次年1月为千脚落地房最佳建房时间,主要原因是A. 坡体稳定,便于打桩 B. 适宜伐木,建材丰富C. 农闲时节,时间充足 D. 晴天较多,利于施工【答案】19. C    20. D【解析】19题详解】根据材料“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可知当地坡面较陡,为了保持房屋楼板的平正,所以采用了这样的方法,C正确;该地区位于怒江河谷地区降水少、气温高、气候干热,A、B错误。岩层破碎对千脚落地房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坡体稳定,便于打桩这是地基选址的前提条件,与时间没关系,A错;伐木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B错;该区域位于干热河谷地区,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四季可种植,没有明显的农闲时节,C错;当地地势起伏大,雨季施工不便。当地为季风气候区,每年12月到次年1月降水少,晴天较多,利于施工,D对。故选D。下图为我国某地2019 年元旦日出景观素描图,图中小船逆流而上,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1. 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A. 由南向北 B. 由西北向东南C. 由北向南 D. 由东北向西南22. 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在A. 2019 年 2 月 B. 2019 年 7 月C. 2019 年 12 月 D. 2020 年 1 月【答案】21. D    22. C【解析】考查地球运动,重在考查日出、日落方位及其应用。21题详解】2019年元旦,太阳直射南半球,则该地日出方向为东南,说明图示地区太阳所在的方向为东南方,影子朝向的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即西北方向,而“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则船的朝向为东北-西南;“图中小船逆流而上”,说明图示左侧为上游,右侧为下游,左侧为东北方向右侧为西南方向,因此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北流向西南,D对,A、B、C错。22题详解】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则日出的方位角相同,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即与这一天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该日为元旦(1月1日),距离冬至(12月22日)约为8天,则与元旦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是12月22日减8天为12月14日左右,故选C;元旦后直射点北移,2月份,太阳直射纬度比元旦位置偏北,日出方位角不同,A错;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为东北,B错;2020 年1月距离2019年元旦时间已超过一年,D错。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23. 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A. 500米以下 B. 1500-2000米C. 2500-3000米 D. 3500-4000米24. 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 冻融堆积 B. 冻融侵蚀C. 流水堆积 D. 风力堆积25. 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最显著地带主要在A. 南坡沟谷 B. 北坡沟谷C. 南坡高地 D. 北坡高地【答案】23. D    24. A    25. B【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的相关知识。23题详解】根据图文材料,石河一般多发育在气温0℃的海拔高度附近,吐鲁番夏季日均温在24℃左右,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气温降低0.6℃,可以算出该地石河发育的高度约4000。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2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石河景观的形成是由于冻土层融化物堆积,而不是侵蚀作用,故A正确,B错误;注意是巨大砾块进行整体移动,因此与河流、风力无关,故C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2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石河景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降水条件,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相对南坡比较湿润,故A错误,B正确;石河景观发生凹槽或沟谷,不是高地,故C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点睛】答题时充分利用材料非常重要,往往有用的信息都蕴含在材料中。认真研读材料,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年有大约400座冰山完成从格陵兰岛始发的漫长行程,最终漂入纽芬兰岛附近的温暖水域,威胁着航道上的船只安全。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下面小题。26. 北大西洋60°N附近,甲海域平均水温线比乙海域密集,主要是因为A. 盛行风来源不同 B. 洋流性质不同C. 距大陆的远近不同 D. 人类活动的密度不同27. 为了防范漂浮冰山对过往船只造成威胁,我们可以A. 炸毁冰山 B. 把冰山牵引至安全海域C. 人工融化冰山 D. 标注冰山位置,加强预报【答案】26. B    27. D【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防范冰山威胁的措施。26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海域受寒流影响,该海域水温低于同纬度其他海域,水温南北差异增大,等温线密集;乙海域受暖流影响,使该海域水温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域,水温南北差异小,等温线稀疏,故B正确;甲、乙两海域均位于北纬60°附近,都受到西风影响,故A错误;两海域距大陆的远近差异不大,故C错误;人类活动对海洋水温的影响极小,故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27题详解】为了防范漂浮冰山对过往船只造成威胁,标注冰山位置,加强预报可以提醒经过该海域的船只避开冰山,减少威胁,故D正确;其他三项可操作性不强,且会造成负面影响,都是错误的。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林地内树冠的多少影响森林对降雪的截留效果和融雪过程。下图示意某地不同林下积雪厚度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8. 该地最可能位于A. 大兴安岭 B. 青藏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四川盆地29. 与落叶松人工林相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A. 降雪量大 B. 积雪消融快 C. 枝叶繁茂 D. 多大风30. 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地水文意义主要在于A. 增加融雪量 B. 减少融雪量 C. 降低汛期水位 D. 缩短汛期长度【答案】28. A    29. C    30. C【解析】28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积雪期长且在三月中旬的空地积雪开始消融,结合植被类型(落叶松和云冷杉),可以判断最可能位于东北地区。故正确答案选择A29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地表积雪比落叶松人工林厚度小,由此可以判断其枝叶繁茂,对积雪的截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3月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下降慢,说明其林下积雪消融慢。故正确答案选择C30题详解】林地仅仅是对积雪起到截留作用,不改变其数量,因此融雪量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融雪速度会减缓,因此其水文意义是可以降低汛期水位,延长汛期长度。故正确答案选择C二、综合分析题(共计55分)3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简述渭河下游干流的水文特征。(2)分析天水市形成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答案】(1)水位季节变化大,有明显的夏汛;河流有冰期;含沙量大或水流平稳。(2)位于渭河平原,地形平坦,便于城市建设;位于河流沿岸,河流为城市供水源;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深厚,利于农耕,农业基础好。【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城市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详解】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能等特征。结合气候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仅用考虑降水和气温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根据气候资料,最冷月均温在-5℃左右,说明该河段有结冰期;降水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在夏季,说明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大,有明显的夏汛;该河段位于渭河平原,地形平坦,所以水流平稳;该河段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故河流含沙量大。2)城市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结合图文资料即可作答。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天水市位于渭河平原,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设;渭河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冲积平原土壤深厚肥沃,利于农耕,农业基础好;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人居。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下图为“弱水流域简图”。 (1)在自然状态下,分析弱水自A点以下河段径流量的变化特点。(2)甲、乙两湖原本属于同一湖泊,后因种种原因“一分为二”。说明造成湖泊“一分为二”的原因。(3)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湖泊萎缩、消失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答案】(1)特点:逐渐减少(越来越少,甚至断流);该流域气候干旱,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补给单一;补给水源集中在源头、河流上游;流经沙漠,下渗多,蒸发多, 少支流补给,下游径流量变小。(2)(流经河西走廊)流域内人口、城市增多,需水量增加(农业灌溉蓄水增加),注入湖泊水量变小;该湖泊湖盆地势中间高,两侧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补给减少,或流域内蒸发增大。(3)由湖泊变为陆地(沙地)环境;湖泊内水生生物消失,该湖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沿湖植被衰退;湖区空气湿度变小,局部气候发生变化;沙尘暴、扬沙天气增多,空气质量变差。【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流河的径流量变化特点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详解】(1)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弱水是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内流河,河水来源为冰川融水补给,其他补给水源极少。该流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沙漠地区下渗量大,再加上沿岸生产生活用水,导致河流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小,并导致乙湖彻底干枯。2)根据材料分析,甲、乙两湖原本属于同一湖泊,说明当时湖泊面积较大;湖泊“一分为二”说明湖水减少,两湖中间部分湖底裸露出来,这与湖底地势中间高两侧低有关;湖水减少主要从河流沿岸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和补给量减少等方面进行分析。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问题,主要分析湖泊萎缩、消失对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的影响。湖泊萎缩,湖泊的水生环境被破坏,由湖泊变为陆地(沙地)环境,湖泊内水生生物消失,沿湖植被衰退,该湖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湖泊周围蒸发量减小,湖区空气湿度变小,局部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干旱,则沙尘暴、扬沙天气增多,空气质量变差。3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右图为“海河水系流域和水利示意图”。 (1)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2)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流域内水资源匮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上述现象更加突出。针对这种现状,简述应采取的对策。【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或夏季风不稳定,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众多支流汇聚于海河,排水不畅。(2)城市中实行严格的水价管理,用经济手段限制用水浪费;加大对城市居民用水的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跨流域调水;加大对工业用水浪费、污染的管理;倡导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和城市应对水资源不足的对策。【详解】(1)从海河流域的气候特点分析,该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使中上游地区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从地形特点分析,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洪水汇集时间短,因此需修建水库蓄水调节,既能防涝灾,也能防旱灾。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且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导致排水不畅,因此需要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2)应对城市水资源不足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分析。开源可以实施跨流域调水弥补水源不足,可以加强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流可以通过一系列节水措施来实现,如通过水价调控引导城市居民节约用水;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等。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多肉植物是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减少时满足植物生存需要,等待雨季的到来。非洲的纳马夸兰地区生长着1000多种当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时间植物在休眠,但只需几场冬雨或大雾,就万物复苏、百花齐放。(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数量大的自然原因。(2)判断多肉植物休眠的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答案】(1)当地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或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储存大量水分,可以维持旱季的生存;冬季可以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在迎风坡产生地形雨,导致当地有短暂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西岸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2)夏季(旱季);夏季时受副高控制,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休眠期植物生长缓慢,水分消耗少或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原因和休眠的主要季节。【详解】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数量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多肉植物的生长习性、当地环境特征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多肉植物的生长环境旱季较长,其他物种难以生存;冬季南部地区可以受到盛行西风影响,在迎风坡产生地形雨,导致当地有短暂的雨季,为植物提供水分;西岸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也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2)根据材料分析,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发生在干旱的季节,即夏季。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不利于植物生长,休眠可以减少水分消耗。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