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三中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三中2018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25×2=50分)
下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下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河可能位于我国的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西南地区
2. 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 若上游修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速减慢
C. 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 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沙洲面积一年有两次明显减小,说明有两次河流水位上涨,河流一年中有两个汛期,该河可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A对。西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河流一年只一个汛期,B、C、D错。
【2题详解】
结合指向标,该河段的河道呈东西方向延伸,流向不可能为东北流向西南,A错。若上游修水坝,泥沙在库区沉积,则河心洲面积增速减慢,B对。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受侵蚀,将慢慢变深,C错。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水流较慢的地方,D错。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1月份一周天气预报图,完成下列各题。
3. 昼夜温差最小的日期是( )
A. 3日 B. 6日 C. 7日 D. 9日
4. 在5-6日,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 )
A. B.
C. D.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气温变化曲线在6日最为接近,说明昼夜温差最小,故选C。
【4题详解】
该地在该时间段内,气温下降,出现阴雨天气,为冷锋天气系统过境,读图可知,A为暖锋,B为冷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故选B。
【点睛】冷锋、暖锋中的冷暖气团势力强弱不同,所以锋面类型和锋面前进的方向也就不同。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与暖气团在锋面上被迫抬升的气流运动箭头方向相反。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可借助于冷气团的箭头方向来判别冷、暖锋。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刮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以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的位置,气温下降,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而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遮满天空,常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即持续较长时间的不间断降水)。暖锋过境后,天气在暖气团控制下,气温升高,湿度加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6.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 植株数量 B. 总生物量
C. 地上生物量 D. 地下生物量
7.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 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答案】5. A 6. D 7. D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从表中数据分析,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总和是增加的,所以生物量提高,①对,②错。植株密度是比较植株的数量,表中灌木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变化,所以密度增大,③对。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出植被分布改变,④错。所以A对。B、C、D错。
【6题详解】
根据表中数值判断,灌木植物数量未变,A错。总生物量整体上都是上升状态,B错。地上生物量基本是上升状态,C错。地下生物量的灌木植物相对减少,草本植物相对增加,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D对。
【7题详解】
读图表,结合前面分析,灌木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数量不断增加,地下灌木植物生物量减少,地下草本植物生物量明显增加,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对。A、B、C错。
考点:读图分析能力,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 若该图为热力环流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处气温比丙处高
B. 气流①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冷热不均
C. 甲处气压比丙处低
D. 气流②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
9. 若该图代表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 )
A. ①处为西南风 B. 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 丙处多锋面雨 D. ②是因为受热而上升
10.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一定为陆地 B. 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 ①为东南季风 D. 该环流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8. C 9. A 10. D
【解析】
【8题详解】
A热力环流形成与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使空气产生水平运动;C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少;D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
【9题详解】
A①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风;B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C丙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干燥;D②是由于温度差异,北上的空气为暖气流,南下的空气为冷气流,它们在副极地附近相遇后,暖气流比较轻,沿冷气流向上爬升,而形成的;
【10题详解】
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是由于冬季东亚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太平洋则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空气由东亚大陆吹向太平洋;所以丙为陆地,气温低,丁为海洋,气温高;①为西北季风。
下图为“四种常见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11. 天气系统过境时,不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暖锋过境后与冷锋过境后的共同天气现象是( )
A. 气温上升 B. 气压下降
C. 气温骤降 D. 天气转晴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
B. 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
C. 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D. 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
【答案】11. B 12. D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反气旋过境时,中心空气向四周辅散,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
【12题详解】
暖锋或冷锋过境后,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转晴。
【13题详解】
A①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下降,为暖锋,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不会带来大风;B②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先升后降,为反气旋,反气旋过境时,中心空气向四周辅散,高层空气下沉补充;C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压上升,为冷锋,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D④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先降后升,为气旋,气旋过境时四周空气向中心辅合,中心气流被迫上升,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判断方框I、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 ①③②④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
15.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 差异性特征 D. 不稳定性特征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图中箭头方向,修建水库,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方框Ⅲ对应②。修建水库,水库蓄水,土壤水增多,方框I对应①。土壤水增多,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率增大,方框Ⅱ对应④。植被覆盖率增大,蒸腾作用加强,可以使库区降水增多,方框Ⅳ对应序号是③。方框I、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①④②③,C对。A、B、D错。
【15题详解】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它要素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A对。区域性特征 主要体现区域共同点,B错。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区域的不同点,C错。地理环境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D错。
【点睛】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它要素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17. 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
A. 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 连绵阴雨天气
C. 强对流降雨天气 D. 沙尘暴天气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24小时后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侧,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垂直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则可知甲地主要吹东南风。故选C。
【17题详解】
36-48小时之间,根据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甲地在此期间处于低压控制,气流向中心幅合上升,夏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甲地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故选D。
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在一次活动中发现:某地区某日最高气温并没有出现在午后2:00(地方时),而是出现在12:00(地方时)前后。他们猜想:该现象的出现与大气的热力作用有关。请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图中,表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箭头①②③④中,可能导致该地最高气温时间提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8. B 19. D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读图,根据箭头来源和方向分析,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被反射回宇宙空间的太阳辐射,①来自地面,是地面辐射。② 由大气指向地面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大部分还给地面,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B对。A、C、D错。
【19题详解】
气温的变化,是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能量变化共同决定的,当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和逆辐射能量相等时,一天中气温达到最大值。阴天时,空中云量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地面辐射能量减弱,云量多,大气逆辐射能力增强,所以二者能量达到相同的时间提前,最高气温时间提前。云量影响的是④,所以D对。A、B、C错。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保温效应。
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①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③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下列诗词,回答下列各题。
20. 能够体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诗句是 (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1. 与诗句③中“夜雨”的形成相关的是 ( )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山谷风
【答案】20. C 21. D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①句中的大江流对应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使地理环境古岸崩塌,沙洲形成,①对。②句中说的是锋面雨,没有对环境的影响,②错。③句讲的是夜雨情况,没有对环境的影响,③错。④句源头活水,说的是流水,水清是水质好,流动的活水,影响到环境中的水质,④对。所以C对。A、B、D错。
【21题详解】
夜雨的形成是因为地形影响,形成的山谷风,夜晚吹山风,山坡上的冷气流下沉到谷底(山风),而盆地、谷地暖气流被抬升,若水汽充足,则易成云致雨。所以D对。A、B、C错。
考点:水循环的环节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常见天气系统。
2016年7月3日,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台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落成。“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在5Km半径内没有一个乡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2. 望远镜选址该地的原因是
①天然的天坑,工程量较小 ②喀斯特地貌,利于雨水下渗
③海拔高,晴天多,利于观测 ④人烟稀少,无线电干扰较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该区分布的石灰岩属于
A. 侵入岩 B. 沉积岩 C. 喷出岩 D. 变质岩
【答案】22. B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由材料结合图形可知,“大窝凼”洼地位于贵州省,根据中国典型地貌分布可知,该地石灰岩广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为丰富,经流水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溶蚀洼地。洼地是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建设FAST项目可以减少工程开挖量小,①正确;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人口稀少,该洼地地处偏避,受无线电磁的干扰小、干扰信息小,④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渗透,便于建设项目的排水,②正确;该地位于云贵高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阴雨天较多,但由于其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清洁或大气透明度高,因此也便于射电望远镜的观测,③错误。故①②④正确,答案选B。
【23题详解】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石灰岩是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属于沉积岩。故答案选B。
如下图为北半球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主要原因是南坡( )
A. 热量更充足 B. 土壤更肥沃
C. 降水更多 D. 坡度更大
25. 关于此山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山的雪线在冬季更高 B. 南坡为迎风坡,雪线更高
C. 北坡可能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D. 此山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答案】24. A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该山位于北半球,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其对应的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该山地的南坡为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同一海拔,热量条件好,植被分布海拔高;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同一海拔热量条件较差,植被分布海拔较低,故答案选A项。
【25题详解】
雪线受气温影响,冬季温度低,雪线低,A错误;该山位于北半球温带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又因为该山在北回归线以北,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好,雪线高,B正确C错误;读图分析可知,该山的基带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应该位于温带季风区,不可能在我国的南方地区,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以山地的自然带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垂直自然带的特点以及影响自然带分布和雪线高低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和影响雪线的因素。一般来讲影响雪线的因素有三大方面:1.温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2.降水因素: 降水越大,雪线越低;降水越小,雪线越高。3.地貌因素: 从坡度来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二、综合题(50分)
26.读“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地面等压线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地处于_____气压控制下,天气状况是_____。
(2)图中A、B两地昼夜温差较大的是_____地。
(3)图中虚线a附近形成_____锋,此锋过境时,常出现_____等天气现象。
(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
【答案】(1)高 晴朗干燥 (2)A (3)冷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任答两点给) (4)② 等压线分布最密集,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最大
【解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某时地面等压线天气形势为背景材料,考查气压分布、风向、风速、锋面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1)从等压线上的数值,可以看出A地气压高,处于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2)从等压线上的数值,可以看出A地气压高,处于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B地气压低,处于低压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因此A地昼夜温差大。
(3)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b处为高压脊,不能形成锋面,北半球的气旋后方即a处形成冷锋,图示b为暖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则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4)判断风速的大小,关键看等压线的稀疏,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最大。
27.下图为某海域洋流示意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海域位于_____半球;并在上图中画出大洋环流的流动方向。
(2)洋流a、b、c、d属于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的是_____,属于寒流的是_____。
(3)流经c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画一致的是( )
A. B.
C. D.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海道渔场的形成原因。
【答案】(1)北 画图略(顺时针方向画箭头)
(2)b、d c
(3)D
(4)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1分)海水受到扰到,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2分)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形成渔场。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向右偏,则可以判断该海域位于北半球;该海域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流动。
(2)b洋流受盛行西风的影响,d受极地东风的影响,洋流a、b、c、d按成因分属于风海流的是b、d,按性质分属于寒流的是c。
(3)流经c处的洋流流向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流,从北向南流,即从温度高的海区向温度低海区流,读图可知D图符合条件。
(4)北海道渔场位于太平洋中纬度海区,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而成,海水受到扰到,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形成渔场。
【点睛】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①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②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8.图A为亚洲东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B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数字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图B中的地质作用(其中a为变质岩)与图A中乙、丙二处岩石的形成相对应的是乙—_____、丙—_____。(填数码)
(2)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_____处,原因是_____。乙处地质构造名称为_____。
(3)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甲处还是乙处?说明理由。
(4)据图A分析,甲地东西两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答案】(1)海陆间循环 ⑥ ⑤ (2)甲 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背斜 (3)乙处 背斜岩层上拱,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背斜不易集水,便于施工 (4)地下有断层,下渗明显
【解析】
整体分析:变质岩与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变质岩箭头指向,除了转化为沉积岩,还能转化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背斜岩层上拱,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结构稳固。
(1)图A中数字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图B中的a为变质岩,与d可以相互转化,d是沉积岩。根据变质岩箭头指向,b是岩浆,c是岩浆岩。地质作用与图A中乙、丙二处岩石的形成相对应,乙是沉积岩,对应⑥、丙是火山喷发,对应⑤。
(2)甲、乙两处出现地形倒置的是甲处,原因是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乙处地质构造名称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3)假设在该地区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应选择乙处。背斜岩层上拱,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结构稳固。背斜不易集水,便于施工。
(4)据图A,甲地东西两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东侧地下有断层,下渗明显。
29.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以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风带的风向是_____,全年受甲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是_____。
(2)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性。A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特征是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带。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带。
(4)E地的气候类型_____,⑧地的自然带是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⑧⑥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变化体现了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_____为基础的。
【答案】 (1)盛行西风带 西南风 温带海洋性气候 (2)整体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3)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5)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由赤道向两极 热量
【解析】
(1)据气压带风带图可知,甲风带地处北半球副高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可判断为盛行西风带,北半球实际风向为西南风,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2)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据图可知,A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①是热带雨林带。
(3)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据气候图可知,E分布在中纬度大陆东岸,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与之对应的⑧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5)据图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⑧⑥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