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2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449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2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4495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2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449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2
展开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中考试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下列问题。1. 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 恒星、行星、卫星 B. 星云、恒星、行星C. 恒星、行星、小行星 D. 恒星、小行星、流星体2.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答案】1. A 2. B【解析】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1题详解】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太阳、地球、月球,依次是恒星、行星、卫星,A对。B、C、D错。【2题详解】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太阳系,地月系,共2级天体系统,B对。A、C、D错。下图为 900年至2010年太阳黑子周期图。完成下列问题。3. 太阳黑子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周期大致为 ( )A. ll年 B. 17年 C. 365日 D. 24小时4. 太阳黑子数较多年份 ( )A. 两极极光出现较少 B. 短波通信易受干扰C. 地球磁场非常稳定 D. 耀斑爆发强度减弱【答案】3. A 4. B【解析】【3题详解】太阳黑子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相邻两个峰值的时间间隔大约是11年,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致为ll年,A对。B、C、D错。【4题详解】太阳黑子数较多年份,耀斑等太阳活动也较多,两极极光出现较多,A错。耀斑爆发,干扰地球电离层,短波通信易受干扰,B对。高能带电粒子流撞击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C错。耀斑与黑子活动周期相同,爆发强度增加,D错。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是国际足联世界杯足球赛举办的第21届赛事。比赛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开幕式于莫斯科时间6月14日18:30(东二区区时)在卢日尼基球场举行。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5. 俄罗斯世界杯举行开幕式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2中的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6. 俄罗斯世界杯举办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大小将做如何变化 ( )A. 逐渐变快 B. 逐渐变慢 C. 先变快再变慢 D. 先变慢后边快【答案】5. A 6. D【解析】【5题详解】俄罗斯世界杯举行开幕式时,莫斯科时间是6月14日18:30,夏至日是6月22日。地轴北极靠近太阳的位置是夏至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2中的A点,A对。B点约是1月初,B错。C点约是7月初,C错。D点在冬至前,D错。【6题详解】俄罗斯世界杯举办期间,日期是6月14日至7月15日,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在远日点最慢,约是7月初,比赛期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速度大小将先变慢后边快,D对。A、B、C错。【点睛】夏至日是6月22日。地轴北极靠近太阳的位置是夏至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2中的A点。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在远日点最慢,约是7月初。比赛期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速度大小将先变慢后边快。下图为天气网有关武汉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完成下列问题。7. 据图中所示信息可知,与该日最接近的节气是A. 春分(3月21日) B. 清明(4月5日)C. 秋分(9月23日) D. 寒露(10月8日)8. 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 北半球,向北移 B. 北半球,向南移C. 南半球,向北移 D. 南半球,向南移【答案】7. A 8. C【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计算今日、明日昼长接近12小时,与赤道昼长接近,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不可能是清明、寒露,B、D错。明日昼长比今日昼长更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与该日最接近的节气是春分,约3月21日,A对。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南移,明日昼长变短,C错。【8题详解】结合上题,此日约是春分,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半球,A、B错。明日昼长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向北移,C对。D错。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9. 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0.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排放可以使 (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③减弱 D. ④减弱【答案】9. B 10. C【解析】大气增温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所以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③减弱,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几乎是透明体,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受影响小。【9题详解】大气增温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②,地面辐射,B对。图中箭头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C、D错。【10题详解】结合上题,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③减弱,减轻大气温室效应,C对。①不变,A错。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几乎是透明体,④不变,②也不变,B、D错。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下图为“某地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 )A. 6:00~8:00 B. 10: 00--12:00 C. 12:00~16:00 D. 22: 00--4: 0012. 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有 ( )①多利用太阳能 ②鼓励私家车出行 ③采用集中供暖 ④增加绿地面积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答案】11. D 12. B【解析】【11题详解】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根据图示热岛强度变化曲线,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差值最大的时段,时间是22: 00--4: 00,D对。A、B、C错。【12题详解】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有多利用太阳能,减少地面吸收,①对。鼓励私家车出行,汽车尾气等温室气体排放多,热岛效应加强,②错。采用集中供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③对。增加绿地面积,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④对。B对,A、C、D错。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3.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 温室效应 B. 地转偏向力C. 海陆热力差异 D. 昼夜长短14. 上述实验内容影响地理环境的实际案例是A. 喜马拉雅山的冰川 B. 长江的夏汛C. 中国东部的季风 D. 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答案】13. C 14. C【解析】【13题详解】该实验通过砂石、水两种不同下垫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情况,主要目的是测试海陆热力差异,砂石代表的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水代表的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C对。不能测试温室效应、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差异,A、B、D错。【14题详解】上述实验内容测试的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地理环境的实际案例是中国东部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C对。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是地势高形成,A错。长江的夏汛是锋面雨带、水系特征形成,B错。海南岛红树林的分布是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D错。【点睛】该实验通过砂石、水两种不同下垫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情况,主要目的是测试海陆热力差异,砂石代表的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水代表的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中国东部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下图为“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蚊香烟的运动轨迹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16.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A. 温室效应 B. 水循环 C. 融冰吸热 D. 热力环流17. 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A. 太阳活动 B. 太阳辐射 C. 地壳运动 D. 地球引力【答案】15. A 16. D 17. B【解析】【15题详解】该实验中,盒中的蚊香处空气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冰块处气温低,受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纸盒顶部气压状况与底部相反,水平方向上烟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实验中的蚊香烟的运动轨迹是顺时针方向,图①符合,A对。②是逆时针方向,B错。③、④不能形成环流,C、D错。【16题详解】该实验中,蚊香处空气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冰块处气温低,受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主要模拟的是热力环流,D对。该实验不能模拟温室效应、水循环、融冰吸热等现象,A、B、C错。【17题详解】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B对。太阳活动不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A错。地壳运动、地球引力属于地球内部能量,不是主要能量来源,C、D错。下图为“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 甲表示A. 极地东风带 B. 中纬西风带C. 东南信风带 D. 东北信风带19. 受乙、丙交替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一般是A. 全年温和湿润 B. 全年高温少雨C.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答案】18. C 19. C【解析】甲位于南半球低纬度范围,表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图中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丙是西风带,受乙、丙交替控制地区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一般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18题详解】根据图示纬度位置,甲位于南半球低纬度范围,表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C对。极地东风带位于高纬地区,A错。中纬西风带位于中纬度范围,B错。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范围,D错。【19题详解】图中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丙是西风带,受乙、丙交替控制地区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一般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C对。全年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A错。全年高温少雨是热带沙漠气候特征,B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温带季风气候特征,D错。20.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冷锋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详解】冷锋是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的锋面,暖气团被迫抬升。根据图示气团移动方向,图A、图C暖气团较轻,应位于锋面上面,A、C错。图B是暖气团推动前进,是暖锋,B错。图D冷气团推动锋面前进,暖气团被迫抬升,是冷锋,D对。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 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都在-200℃以下,条件十分恶劣。材料二 太阳系位置图。(1)图中字母表示的行星中,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有_____、_____(填字母),它们都属于_____行星。(2)为什么水星、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3)上述材料反映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什么?(4)如果地球自转周期过长,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A、B、D 类地行星(2)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3)具有适宜的温度(4)自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季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季降温过低。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解析】【详解】(1)图中字母表示的行星中,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有A、B、D,分别是金星、水星、火星。它们都属于类地行星。(2) 根据图示行星分布,水星、金星属于地内行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表面温度达350℃和480℃。天王星、海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表面温度都在-200℃以下,条件十分恶劣。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日地距离适中,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才有生命存在。(3)上述材料反映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具有适宜的温度,适于万物生长。(4)如果地球自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季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季降温过低。气温的昼夜变化或季节变化幅度太大,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点睛】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日地距离适中,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才有生命存在。如果地球自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季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季降温过低,不利于生命形成和发展。22.读“亚洲季风图”,完成下列问题。(1)时北半球的_____季,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气压(高或低),它割断了_____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2)半年后,A处刮_____季风,性质是_____,B处刮_____季风。(3)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成因是_____。而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是_____。(4)与A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_____气候。成因是_____。【答案】 (1)夏 (2)低 (3)副热带高 (4)西北 (5)寒冷干燥 (6)东北 (7)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8)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9)地中海 (10)受副热带高气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解析】【详解】(1) 此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东亚盛行东南季风,是北半球的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低气压,即亚洲低压,它割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2)半年后,北半球是冬季,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A处刮西北季风,性质是寒冷干燥,B处位于东南亚,刮东北季风。(3)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南亚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超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4)与A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