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试卷Ⅰ(共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
A. 侵蚀、搬运、堆积 B. 搬运、侵蚀、堆积
C. 侵蚀、堆积、搬运 D. 堆积、搬运、侵蚀
2. 图中d区和c区最有可能形成的地貌分别是( )
A. 瀑布、河漫滩平原 B. 冲积扇、三角洲
C. 三角洲、冲积平原 D. 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3. 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大城市的是( )
A. a区 B. b区 C. c区 D. d区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中分析a处为河流上游山区,流水侵蚀为主,b为中游,水量增大,搬运能力强,c为入海口附近,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多形成河口三角洲。故A项正确。
【2题详解】
d区位于河流支流流出山口地区,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堆积易形成冲积扇;c为入海口附近,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多形成河口三角洲。故B项正确。
【3题详解】
c为入海口附近,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多形成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交通便利,区位条件比另外几个地方优越,易形成较大城市。故C项正确。
下图是赫哲族聚落分布示意图,赫哲人叉鱼术,堪称中华一绝。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 赫哲族聚落分布特征为( )
①带状分布
②位于盆地
③沿河分布
④位于山地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5. 这种聚落分布特征,有利的条件有( )
①获取食物
②取水便利
③排污
④林业资源充足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4. D 5. C
【解析】
题目主要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读图分析是做地理题的关键,要注重读图,学会从图提取信息。
【4题详解】
读图可知赫哲族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分布上呈带状,选择D
【5题详解】
赫哲族世代以捕鱼为生,沿河分布主要是为了便于捕鱼,获取食物和用水便利,捕鱼为生排污量少,林业资源充足影响较小,不是考虑的因素,故选择C。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 人口数量增多 B. 气象变化
C. 森林被破坏 D. 围湖造田
7. 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区域性 D. 差异性
【答案】6. C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题干提示: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森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等。所以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C正确。人口数量增多、围湖造田,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A、D错。气候变化,河流径流量可能减小,B错。故选C。
【7题详解】
图示反应的是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因素甚至整体地理环境的变化,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对。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不能体现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A、B、C错。所以选D。
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山上发育有多条现代冰川。如下图示意1973~2015年阿尔金山不同方向上冰川面积退缩率(%)。
8. 阿尔金山冰川退缩最快的坡向是( )
A. 东南坡 B. 西北坡
C. 东北坡 D. 西南坡
9. 阿尔金山冰川消退在短期内( )
A. 导致塔里木盆地干旱加剧 B.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
C. 柴达木可用水资源量增加 D. 增加阿尔金山自然带数量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对比图中数值,看阿尔金山西南坡冰川退缩率为22.94%最大,说明西南坡退缩最快,D正确。
【9题详解】
冰川消退的短期内,冰川融水量增加,柴达木可用水资源量增加,C正确;气候是多年平均状况,冰川消退在短期内不会导致塔里木盆地干旱加剧、不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短期内不会增加阿尔金山自然带数量。故ABD项错误。
【点睛】冰川退缩短期可以使附近水源增加,但长期会使上游水源枯竭,水源减少。
下图是沿海地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该山地可能位于( )
A. 北半球温带地区 B. 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 南半球温带地区 D. 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11. 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12℃,则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 )
A. 1000米 B. 2000米
C. 3000米 D. 4000米
【答案】10. C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同一自然带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说明北坡是阳坡,该山地可能位于南半球,A、B错。山麓地带植被是落叶阔叶林,说明位于温带地区,C对,D错。
【11题详解】
根据自然带类型,该山地顶部自然带是高山草甸,说明山顶最热月气温大于0℃,没有永久冰雪分布。若该山地山麓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2℃,根据气温变化规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则该山地海拔不超过2000米,B对。A、C、D错。
下图中的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图中的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3. 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 海拔高 B. 种源丰富
C. 火山灰深厚 D. 光照充足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K岛位于东南亚(6°S~7°S),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其天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
【13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K岛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气候类型相同,水热条件、光照条件以及种源都相差不大,排除B、D两项;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岛海拔并不高,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K岛发生过火山喷发,深厚的火山灰为植被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是该岛的独特条件。
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 ③国人口自 然增长率约为( )
A. 1.5% B. 1% C. 4% D. 3%
15. 影响 ①国人口 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 缓解③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A. 开发劳务市场 B. 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C. 控制人口增长 D. 加大教育投入
17. 如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为(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
【答案】14. A 15. B 16. C 17. D
【解析】
【14题详解】
从图中数值分析. ③国人口出生率约为3%,死亡率约为1.5%,所以自然增长率约为1.5%,故选A项正确。
【15题详解】
①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类型,人口负增长,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故①④正确,选B正确。
【16题详解】
因为③国为高-低-高模式,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所以缓解③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C项正确。
【17题详解】
因为上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口增长的现代型、过渡型、传统型和原始型,某一国家人口增长随生产力水平提高而转变,一般要经过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四个时期,所以其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D项正确。
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8. 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 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 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19. 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答案】18. B 19. B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18题详解】
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19题详解】
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某学校就该地区“居民常去哪里买衣服”为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他们发现该地区居民买衣服常去四个城镇,如下图所示(图中线条为居民居住地与买衣服的地点之间的连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0. 图中四个城镇规模最大的可能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1. 下列关于四个城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城镇甲离省级公路近,所以最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B. 某银行要在四个城镇建一个支行,该支行适宜建在城镇丁
C. 城镇乙规模小,所以不可能有小学
D. 城镇丙最偏僻,所以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图中的线段可以看作城镇的服务范围,因丁地服务范围最大,所以丁地的城市规模大,选D正确。
【21题详解】
城镇甲离省级公路虽然近,但无河流经过,水源不足,条件较丁地差,丁地最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城镇乙规模虽然小,但小学服务属于基础教育服务,一般村镇都有小学;城镇丙最偏僻,所以其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少。故ACD项错误。某银行要在四个城镇建一个支行,该支行适宜建在规模大,服务人口多的城镇,城镇丁服务范围最大,所以适合在此地建设。选B正确。
读“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 住宅区密集分布的区域是( )
A. 0~2 km处 B. 2~3 km处
C. 3~5 km处 D. 6~7 km处
23. 距市中心2km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 )
A. 地租昂贵 B. 环境质量差
C. 交通通达度低 D. 服务设施差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的功能分区。在城市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住宅区,由图可知,在距离城市中心3-5千米处常住人口密度最大,可推断该区域住宅区密集分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中心地区交通通达度和服务设施均好,地价昂贵;环境质量不是导致该区域常住人口密度不是最高的主要原因;住宅区付租能力较弱,难以承担城市中心附近的昂贵地租,因而距市中心2千米内以商业区为主,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是最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没有最堵,只有更堵”,“北京是首堵,天津是天天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深圳是深深地堵,重庆是重重堵,长沙是长长地堵”。根据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回答下列各题。
24. 以下关于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 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 对私家车的使用进行限制
C.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D. 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25. 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
A. 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 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 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分为长期措施和应急措施,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短期交通拥堵问题,而且还会增加交通事故,增加拥堵,故本题选C项。
【25题详解】
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等。故城市化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即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绿化面积不断减少、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为城市化问题,是城市发展不合理造成的,在城市发展中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故ACD项错误。
【点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
1.合理规划城市交通道路。
2.积极发展公交。
3.对私家车的使用进行限制。实行单双号制度。
4.实行上班错峰制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0分,合计50分)。
26.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发现①地的植被比②地的要茂密高大,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3)该地理学习小组计划晚上在③地露营请你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2)①地位于向阳坡,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坡度缓,土层厚,土壤肥沃。
(3)③地位于山谷的出口处,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暴雨,山谷口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等。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华北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一般从地势高低和等高线弯曲判断:从等高线数值变化分析,该地北高南低,另外河流发育在山谷处,等高线凸高为谷,所以自西北流向东南。(2)①地位于丘陵的东南坡,位于向阳坡、夏季风迎风坡,水热充足,地形坡度较小,土层厚;②地则相反,所以①地植被比②地的要茂密高大。(3)从等高线分析③地位于山谷的出口处,有暴雨,山谷口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临近陡坡,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不合理。
【点睛】如果把部分等高线看作抛物线,河流一般流向等高线开口一侧。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会地带,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区面积不断发生变化,下图为近三十年来青海湖平均水位的变化。
材料二 青海湖区大型鱼类很少,广泛为当地利用的经济鱼类是青海湖湟鱼。湟鱼被称为高原生灵,以刚毛藻为食,又是很多候鸟的饵料,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描述青海湖面积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湟鱼数量减少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大致以2004年为界以前面积波动减小, 2004年后面积波动增大。
波动减小原因:人口增加,沿湖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交通线建设、不合理的农事活动等使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干;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大。
波动增加原因: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当地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湖区水位上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湟鱼减少导致刚毛藻大量繁殖,水中氧气减少,湖泊水质变坏;鸟类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区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
【解析】
试题考查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近三十年来青海湖平均水位的变化图”可看出,青海湖面积2004年前波动减小,2004年后面积波动增大;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人口增加,沿湖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减少;交通线建设、不合理的农事活动等使植被遭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面积增加的原因为全球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当地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湖区水位上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现为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体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由材料“湟鱼被称为高原生灵,以刚毛藻为食,又是很多候鸟的饵料”可知,湟鱼减少导致刚毛藻大量繁殖,水中氧气减少,湖泊水质变坏;湟鱼减少,鸟类的食物减少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坏,湖区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6年春运从1月24日﹣3月3日,为期40天。
材料二:下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流向。
(2)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3)请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对于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
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3)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例,黑粗箭头表示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方向。人口流动方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2)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对于流入区影响是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2017年春运从1月24日~3月3日,为期40天。大规模人口流动,易造成交通拥挤问题。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容易造成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的影响是可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收入增加,获取大量资金。不利影响是造成流出区的劳动力流失。
(3)解决民工流动问题的措施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使劳动力人口在当地就业。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减少流动距离,减轻交通压力。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就业机会 。
【点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人口流动方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对迁入区、流出区的影响,都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
29.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据统计,1999年以来某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9.4%的速度递增,2006年该市的汽车数量年激增近4万辆,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方便等优点的自行车交通快速减少,200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已下降至10%左右。与此同时,该城市公交车辆的营运速度从17千米/小时下降到12千/小时(国家标准为20千米/小时左右),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
(1)该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结合图中信息,简要说明该市空气质量、酸雨与交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1)大气污染严重,酸雨严重。
(2)车辆的营运速度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负相关;由于交通拥堵,车速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全市空气质量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酸雨增多。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某地大气污染物浓度和车辆速度的关系,考查环境污染问题的判断和对策分析。
【详解】第(1)题,材料中的“全市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不断下降,居全省倒数第三,酸雨严重”是题眼,说明该市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威胁。第(2)题,正确阅读“车辆行驶速度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图”是关键,图中信息显示,车辆行驶速度越慢,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所以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