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苏省江阴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江苏省江阴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据此回完成下面小题。1.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A. 稠密的水系 B. 黏重的土壤C. 便利的交通 D. 平坦的地形2.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 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 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答案】1. A 2. B【解析】【1题详解】稠密的水系,早期限制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现在不仅可以提供水运便利,更是工农业生产的充足的水源条件,是有利因素,A对;黏重的土壤,现在也要进行改良,仍是不利因素,B错;便利的交通也是有利因素,C错;平坦的地形,始终是有利因素,早期也是有利因素,D错。【2题详解】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环境优越,但矿产资源不足,A正确,B错误;松嫩平原和辽中南等地发展工业的基础是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D正确。故选B。2016年9月13日第16号台风“马勒卡”以强台风级别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16级,遭受台风正面袭击的厦门全市出现大面积断电、停水现象,部分行道树被刮倒折断,道路受阻,车辆被砸,一些路段积水严重,给抢险救援造成很大挑战。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 对台风“马勒卡”监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系统4. 在对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 ②GPS技术③RS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A. ①④ B. ①②C. ③④ D. ②③【答案】3. A 4. B【解析】【3题详解】遥感技术主要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主要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等,因此对台风“马勒卡”监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A正确;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和精密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地理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分析等,“数字地球”系统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BCD均错误。故选A。【4题详解】市民可以通过发送GPS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在GIS中分析状况,并制定营救计划,故选B。读表: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下列各题。5. 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A. 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 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 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 人口增长过快6. 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A. 风沙危害严重 B. 水土流失严重 C. 大陆性气候减弱 D. 光照条件变差7. 该地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 抓好川、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全部发展水稻种植业B. 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植被,走生态农业道路C. 全面退耕还林,全部发展畜牧业D. 以水产业为龙头,发展灌溉农业和农品加工,以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5. B 6. B 7. B【解析】【5题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植被覆盖率减小,耕地面积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等信息分析可知,该地区是由于破坏植被,毁林开荒,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故选B。【6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存在植被破坏问题,且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变率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7题详解】由于是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所以改善生态环境就是退耕还林,保护植被,B正确;我国北方地区不宜种植水稻,A错误;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全面退耕还林,全部发展畜牧业不现实,C错误;北方地区河湖少,不适宜发展水产业,D错误。故选B。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5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下列各题。8. 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 食品工业 B. 高耗能工业 C. 农产品加工工业 D. 高技术工业9. 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答案】8. B 9. D【解析】【8题详解】根据材料,该地能源资源丰富,在资源开发初期,技术水平低,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适合发展高耗能工业,B对。采掘工业又属于采矿业,A错。农产品加工工业与资源丰富关系不大,C错。技术水平低,不适宜发展高技术工业,D错。【9题详解】读图,图示生产模式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①对。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②对。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③对。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④对。D对。某外流河的上游流域内发生了某种地理事件,导致该河下游流量过程发生变化。完成下列各题。10. 该河流在其上游流域内发生的地理事件不可能的是( )A. 开垦湿地 B. 毁林开荒 C. 修建水库 D. 森林破坏11. 事件的发生会导致河流下游地区( )①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 ②旱涝灾害增多③有利于水能的稳定开发利用 ④水土流失减少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答案】10. C 11. A【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和读图分析能力。【10题详解】图示反映该事件发生后,该地区的河流流量加大,且洪峰提前,故判断为植被破坏,导致上游汇水加快,故C错误。【11题详解】直接从图示反映事件发生后,河流流量甲大,且洪峰提前,故判断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涝灾害多发,故选A项。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2.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 广泛种植水稻 B. 雨热同期C. 冬季河流结冰 D. 水运发达13.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 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 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 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 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答案】12. B 13. D【解析】【12题详解】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地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B对。甲地不适宜种植水稻,水运不发达,A、D错。乙地冬季河流不结冰,C错。【13题详解】结合前面分析,甲地主要是旱涝盐碱危害,乙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位于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问题,A错。乙地水资源充足,B错。华北平原人口众多,耕地多,生态破坏不是主要问题,C错。甲地主要是水资源短缺,乙地主要是酸雨危害严重,D对。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转移过程,回答下列各题。14. 图中反映的生产部门可能是( )A. 玩具制造 B. 汽车工业 C. 石化工业 D. 钢铁工业15. 导致该产业转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交通运输 B. 技术 C. 劳动力价格 D. 原料【答案】14. A 15. C【解析】【14题详解】据图中产业转移的时段和国家看,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可判断产业类型为劳动力导向型。故选A。【15题详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题中分析,影响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的价格水平。故选C。【点睛】产业转移的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是企业追逐利润目标的产物。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原材料的价格、劳动力工资水平、市场、政策、环境等。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6. 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17. 关于我国“西电东送”工程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 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C. 减轻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D. 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18. 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还应该( )A. 限制生产规模以应对能源短缺 B. 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C. 大规模进口中东石油资源 D. 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答案】16. B 17. B 18. D【解析】【16题详解】甲线为黄河上游水电输送到华北地区,乙线为内蒙古、山西坑口火电输往华北地区、丙为长江中上游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丁线为珠江上游水电和云贵火电输往华南地区,因此选B。【17题详解】读图可知,我国“西电东送”工程主要为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故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18题详解】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只能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第四选项符合“节流”的原则,限制生产规模说法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较少,大规模进口中东石油资源不利于我国能源安全,故选D。(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2011年2月2日是第15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湿地与森林”。据此回完成下面小题。19. 下列对湿地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具有强大的调节水循环的功能②湿地是“水资源调节器”,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湿地是“淡水贮存库”和“淡水净化器”,可以将五类水质净化为三类水质④湿地是巨大的“贮炭库”,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A. ① B. ②C. ③ D. ④20. 河北省衡水市确立了“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河为脉,以湖为韵,以绿色生态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保护和利用湿地的路子。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A. 充分利用湿地保护区的资源,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捕捞船只数量B.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古冀州文化多样性保护相结合C.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经营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水利灌溉措施D.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吸引大批的环保志愿者来保护湿地【答案】19. CD 20. AC【解析】【19题详解】湿地水源丰富,通过调节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水循环对当地气候产生影响;湿地可以为生物生存提供优良的环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很大作用,①②正确;湿地虽然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对水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但其净化能力并不是无穷的,对减缓气候变暖影响不大,③④错误。故选CD。【20题详解】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湿地,增加捕捞船只数量会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A错误;大力发展农业水利灌溉措施会破坏湿地生态平衡,C错误。故选AC。2016年,我国将在长江流域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1. 洞庭湖面积从解放初的4350km2缩减到现在的878km2,其萎缩的主要原因有( )A. 入湖泥沙增多 B. 引水灌溉 C. 上游修建水库 D. 围湖造田22. 关于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源头—划定自然保护区,保护水源地B. 上游—开发森林资源,发展木材加工业C. 中游—发展内河航运,构建立体交通走廊D. 下游—开发水能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答案】21. AD 22. AC【解析】【21题详解】由于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增多,同时湖泊周围人口众多,为增加耕地面积而围湖造田,因此导致洞庭湖面积萎缩。故选AD。【22题详解】长江源头为水源地,要保证水质洁净,因此要保护,A正确;上游地区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因此要保护植被,植树造林,B错误;中游水量大水流平缓,可发展内河航运,C正确;下游流速慢,水能资源不丰富,D错误。故选AC。读“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完成下列各题。23. 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线工程从杨州取水,沿大运河输水到北京B. 中线前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可自流输水C. 西线调水路线最短,工程量最小,是最经济有效的调水方案D.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工后,长江水将大部分调往北方地区24.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有 ( )①华北平原供水极其紧张②因黄河含沙量太大,不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④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有余⑤主要是为了减少长江的洪涝灾害⑥因我国北方水土的分配不均衡A. ①② B. ④⑥ C. ①③ D. ⑤⑥【答案】23. AB 24. BC【解析】【23题详解】据图可知,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从江苏的扬州取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北京和天津,A正确;中线前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基本可自流输水,B正确; 西线调水路线虽然最短,但所经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工程量最大,C错误;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工后,长江水部分调往北方地区,D错误。故选AB。【24题详解】我国华北和西北普遍缺水,限制了该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大量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就流入大海。且南北方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因此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故选BC。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25. 该种产业部门的迁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是( )A. 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能源丰富的优势B. 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C. 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D.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26. 以下不属于该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条件是( )A. 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B. 低廉的地价C. 先进的生产技术 D.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答案】25. BD 26. CD【解析】【25题详解】据图可知,90年代我国珠三角地区接受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能迅速推进迁入地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的迁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BD正确;而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不丰富,AC错误。故选BD。。【26题详解】发达国家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考虑的是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丰富、工资低且土地租金低,生产成本低;而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发达国家的优势,CD错误。故选CD。第Ⅱ卷(综合题 共60分)二、综合题(共60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材料二: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材料三: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 工业,B表示 工业。(3)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4)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2000年三江平原的湿地发生了哪些变化?1954-200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5)东北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钢铁 森林(3)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4)湿地大面积减少。大量湿地被开垦为耕地,耕地面积增加。湿地大面积缩减,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对河流的调蓄能力降低(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该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而国家又作出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解析】(1)据材料一图表分析对比可知,与1978年相比,200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据材料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可以为机械工业提供原料的是钢铁工业,因此A为钢铁工业;东北地区除矿产资源丰富外,森林资源也丰富,可以提供木材和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因此B为森林。(3)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分析。据题干知,材料二是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产业部门较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同时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4)据材料三湿地面积的对比可知,1954-2000年三江平原的湿地大面积减少,而耕地面积增加,说明大量湿地被开垦为耕地。湿地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面积减小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生态角度分析。湿地大面积缩减,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对河流的调蓄能力降低;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该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5)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清材料中变化过程:“北大荒”---“北大仓”---生态退耕。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加大了对三江平原的开发,使“北大荒”成为“北大仓”。随着开发的进行,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开始退耕还湿地。28.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M地的地形特征,并根据上表说明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及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2)请结合M地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红三角”经济圈包括赣州、韶关、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不断将服装、玩具等企业迁入到“红三角”地区。说明“红三角”地区承接上述企业转移的突出优势条件。【答案】(1)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2分)。原因: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流失减轻(2分)。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2分)。(2)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沟谷低洼地区发展养渔业;缓坡土层深厚,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果园等;陡坡发展林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退耕还林还草。(任答三点得3分)(3)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地价低。(3分)【解析】(1)根据等高线图判断,M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根据表格数据分析,M地的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流失减轻。所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导致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2)M地应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在沟谷低洼地区发展养渔业,在缓坡土层深厚,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果园等,在陡坡发展林业,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施行退耕还林还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读图,“红三角”地区位于江南丘陵、山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地价低。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4年8月25日,我国“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段全线开通。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材料二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近年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下图为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已在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请指出中哈输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如果施工不当所造成________生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______。(2)影响西气东输管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管线在我国甘肃省主要分布在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简述“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的积极影响_______。(3)分析新疆适合长绒棉生长的区位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土地荒漠化 管道主要经过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 (2)城市的分布 河西走廊 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夏季气温高,积温大,昼夜温差大 (4)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 土地价格低 劳动力价格低【解析】(1)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回答。从材料一图中可看出,中哈输气管道所在地区为我国西北和中亚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因此施工不当会造成土地荒漠化。(2)据材料一图可知,西气东输沿线城市众多,因此影响西气东输管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的分布。据图可知,管线在我国甘肃省境内主要呈西北-东南走向,大致主要分布在河流走廊,原因应从施工难易程度角度分析,河西走廊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的积极影响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紧张、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分析。(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适合长绒棉生长。(4)产业转移的原因应从降低生产成本较低分析。新疆种植长绒棉,有优质原料,同时相对于东部浙江省而言,经济较落后,土地租金低,劳动力价格低,因此生产成本低。30.读千岛群岛部分岛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甲、乙两地海底地形名称。甲 乙 。(2)乙地区海域经常“大雾漫漫”,其主要原因是 。(3)关于甲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火山喷发而形成C.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 D.位于亚欧板块(4)甲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分析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答案】(1)大陆架 大陆坡 (2)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相交汇 (3)D (4)问题: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措施:合理捕捞,捕养结合(海洋农牧化);防治海洋污染,加强海洋管理,海洋工程进行科学论证【解析】本题考查海洋地理。(1)根据海底等深线的分布:甲为沿海,水深200M范围之内,表示大陆架;大陆架向外,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表示大陆坡;(2)雾的形成直接原因是:下垫面的温度变化。(3)该岛屿为千岛群岛的部分岛屿,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局部地形;大洋一侧可能形成海沟;大陆一侧形成岛弧。故该岛应位于亚欧板块一侧。(4)过度捕捞和在作业中可能造成的海洋污染;对过度捕捞,对策:合理捕捞,如实施休渔制度。对海洋污染:加强管理,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防治污染。31.读“某地沿海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地地形迥异,A为________海岸B________为海岸,形成两地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2)C、D、E、F四处,________最有可能是港口;________处最宜建海滨浴场,依据是______,________。(3)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遭毁,对港口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答案】(1)侵蚀 沉积(2)D F 有宽阔平坦的沙滩,水较浅,离居民区近,环境优美(3)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带沉积,航道淤浅【解析】建港口处,应水深,不能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建海滨浴场,则水应较浅,为砂质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