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
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化 学 试 卷
命题人:毕开金 审核人:李艳艳
说明: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共30小题,共7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卷Ⅰ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答案用0.5 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S-32;Fe-56;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使用冰箱保存食物,是利用了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B.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
D.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2.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增大反应物的量 B.增加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3.100℃时,将0.1 mol N2O4置于1 L密闭的烧瓶中,然后将烧瓶放入100℃ 的恒温槽中,烧瓶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N2O4(g)2NO2(g)。下列结论不能说明上述反应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反应限度的是
①N2O4的消耗速率与NO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②NO2的生成速率与NO2消耗速率相等 ③烧瓶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④烧瓶内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⑤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⑥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再加深;⑦烧瓶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⑧烧瓶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A.②③⑥⑦ B.①④⑧ C.只有①④ D.只有⑦⑧
4.把在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 g投入盛有500 mL 0.5 mol/L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v与反应时间t可用如图坐标曲线来表示。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0~a段不产生氢气是因为表面的氧化物隔离了铝和硫酸溶液
B.b~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
C.t>c时产生氢气的速率降低主要是因为溶液中c(H+)降低
D.t=c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5.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2 L的真空容器内(预先装入催化剂)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经过一段时间反应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时的0.9倍。在此时间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 mol/(L·min),则此反应所经过的时间为
A.2 min B.3 min C.4 min D.5 min
6.温度一定时,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m A(g)+n B(g)p C(g),达到平衡后,若将混合气体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当再次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原平衡时C的浓度的1.9倍,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C气体的体积分数增大
C.气体A的转化率升高 D.m+n>p
7.下图所示的直型石英玻璃封管中充有CO气体,左端放置不纯的镍(Ni)粉。在一定条件下,Ni可以与CO(g)发生如下反应:
但Ni粉中的杂质不与CO(g)发生反应。玻璃管内左右两端的温度分别稳定在350 K和470 K,经过足够长时间后,右端的主要物质是
A.纯Ni(s)和Ni(CO)4(g) B.纯Ni(s)和CO(g)
C.不纯Ni(s)和CO(g) D.不纯Ni(s)和Ni(CO)4(g)
8.将NO2装入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一个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B.慢慢压缩气体体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C.慢慢压缩气体体积,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两倍
D.恒温恒容时,充入稀有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9.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红棕色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C.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
D.压缩H2与I2(g)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颜色变深
10.下列平衡体系中,升温或减压都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N2(g)+3H2(g)2NH3(g) ΔH<0
B.N2(g)+O2(g)2NO(g) ΔH>0
C.C(s)+2H2O(g)CO2(g)+2H2(g) ΔH>0
D.2SO2(g)+O2(g)2SO3(g) ΔH<0
11.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A(g)+B(g)C(g)+D(g),5 min后达到平衡。已知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关系为:c(A)x·c(B)=c(C)·c(D),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B的转化率为
A.40% B.60% C.24% D.4%
12.工业上制硫酸的第二步反应:2SO2(g)+O2(g)2SO3(g) ΔH<0,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个条件,下列示意图曲线①~⑧中正确的是
A.①⑥⑧ B.①⑤⑦ C.②③④ D.③⑥⑦
13.在N2(g)+3H2(g)2NH3(g)的平衡体系中,保持温度不变,充入氩气使容器的容积和压强都增大一倍,此时平衡将
A.不移动 B.右移 C.左移 D.无法确定
14.下列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平衡常数都是一个定值
B.当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时,化学平衡常数会发生改变
C.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反应物浓度、体系的压强都有关
D.化学平衡常数K可以推断一个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15.下列措施能提高合成氨[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是
①采用20 MPa~50 MPa的压强;②使用催化剂;③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反应;④从平衡混合气体中液化分离出NH3,并将N2、H2循环使用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全部
16.某恒温密闭容器发生可逆反应Z(?)+W(?)X(g)+Y(?),t1时刻达到平衡,t2时刻缩小容器体积,t3时刻再次达到平衡后未再改变条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和W在该条件下至少有一种为气态
B.t1~ 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两时间段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可能相等
C.若在该温度下此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X),则t1~ 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的X浓度不相等
D.若该反应只在某温度T以上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7.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N2(g)+3H2(g)2NH3(g)在t1时刻达到平衡。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在t2时刻再通入一部分NH3,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18.可逆反应3A(g)3B(?)+C(?);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正反应吸热,则B、C可能都是气体
B.若正反应吸热,则B、C一定都是气体
C.若正反应放热,则B、C一定都是气体
D.若正反应放热,则B、C可能都是固体
19.CO(g)+H2O(g)H2(g)+CO2(g) 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ΔH也随之改变
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20.一定温度下有可逆反应:A(g)+2B(g)2C(g)+D(g)。现将4 mol A和8 mol B加入体积为2 L的某密闭容器中,反应至4 min时,改变某一条件,测得C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0~2 min内,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B.4 min时,A的转化率为50%
C.6 min时,B的体积分数为25%
D.4 min时,改变条件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1.已知: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相同温度下,相同容积的恒容容器中,实验测得起始、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实验
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达到平衡时体系的变化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
N2
H2
NH3
①
1
3
0
放出热量:23.1 kJ
W1
②
0.9
2.7
0.2
放出热量:Q kJ
W2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W1=W2,Q<23.1 B.W1=W2,Q=23.1
C.W1<W2,Q>23.1 D.W1>W2,Q<23.1
22.某温度下,H2(g)+CO2(g)H2O(g)+CO(g)的平衡常数K=9/4。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起始浓度
甲
乙
丙
c(H2)(mol/L)
0.010
0.020
0.020
c(CO2)(mol/L)
0.010
0.010
0.020
A.平衡时,乙中CO2的转化率大于60%
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CO2的转化率均是60%
C.平衡时,丙中c(CO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
D.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
23.已知:H2(g)+I2(g)2HI(g) ΔH<0。有相同容积的定容密闭容器甲和乙,甲中加入H2和I2各0.1 mol,乙中加入HI 0.2 mol,相同温度下分别达到平衡。欲使甲中HI的平衡浓度大于乙中HI的平衡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A.甲降低温度,乙不变 B.甲中加入0.1 mol He,乙不变
C.甲、乙提高相同温度 D.甲增加0.1 mol H2,乙增加0.1 mol I2
24.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甲、乙两个容积相等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均发生如下反应:3A(g)+B(g) x C(g)+D(s)。向甲中通入6 mol A和2 mol B,向乙中通入1.5 mol A、0.5 mol B、3 mol C和2 mol D,反应一段时间后都达到平衡,此时测得甲、乙两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都为2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则x=4
B.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B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
C.平衡时,甲中A的体积分数为40%
D.若平衡时两容器中的压强不相等,则两容器中压强之比为8∶5
25.一定温度下,在甲、乙、丙、丁四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SO2(g)和O2(g),其起始物质的量及SO2的平衡转化率如下表如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容器的体积/L
2
2
2
1
起始物质的量
n(SO2)/mol
0.40
0.80
0.80
0.40
n(O2)/mol
0.24
0.24
0.48
0.24
SO2的平衡转化率%
80
α1
α2
α3
A.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乙 B.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400
C.SO2的平衡转化率:α1>α2=α3 D.容器中S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丙=丁<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本题共12分)
(Ⅰ).下列平衡体系均有颜色。改变条件后,平衡怎样移动?(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移动”)颜色怎样变化?(选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1)FeCl3+3KSCNFe(SCN)3+3KCl:加少许KCl固体:平衡____________;颜色______。
(2)2NO2N2O4 ΔH<0:迅速加压:平衡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
(3)2HIH2+I2(g) ΔH>0:加压:平衡_____________;颜色________。
(Ⅱ) .对于反应x A(g)+y B(g)p C(g)+q D(g),压强与温度对C的质量分数的影响如图:
(4)若m、n表示不同温度,则m_____n(填<、>、=),正反应为_________反应(填“放热”、“吸热”);
(5)若m、n表示不同压强,则m_____n,(x+y)_____(p+q)(填<、>、=);
(6)b曲线的OG段比a曲线的OH段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7)a曲线的HE段高于b曲线的GF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本题共15分)
一定温度下,向一容积为5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4 mol SO2和0.2 mol 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ΔH=-196 kJ/mo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压强变为起始时的0.7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SO2、O2、SO3三者的浓度之比为2∶1∶2 B.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SO3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E.SO2的生成速率和SO3的生成速率相等
(2)①SO2的转化率=_______________;②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kJ;③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
(3)右图表示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和温度变化的曲线,则:
①温度关系:T1________T2(填“>”、“<”或“=”,下同);
②平衡常数关系:KA_________KB,KA_________KD。
28.(本题共7分)
已知:2A(g)+B(g)2C(g);ΔH =-a kJ/mol(a>0)。在一个有催化剂的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在500℃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C的浓度w mol/L,放出热量b kJ。
(1)比较a____b(填“>”“=”或“<”)。
(2)若在原来的容器中,只加入2 mol C,500℃ 时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吸收热量c kJ,C浓度__________w mol/L(填“>”“=”或“<”),a、b、c之间满足何种关系_______________(用a、b、c建立一个等式关系)。
(3)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A.v(C)=2v(B)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A)=2v正(B)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操作是_______(填写字母)。
A.及时分离出C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B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5)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压强相同),起始时加入2 mol A和1 mol B, 500℃时充分反应达平衡后,放出热量d kJ ,则d________b(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本题共8分)
(1)反应Fe(s)+CO2(g)FeO(s)+CO(g) ΔH1,平衡常数为K1
反应Fe(s)+H2O(g)FeO(s)+H2(g) ΔH2,平衡常数为K2
在不同温度时K1、K2的值如下表:
700℃
900℃
K1
1.47
2.15
K2
2.38
1.67
反应CO2(g)+H2(g)CO(g)+H2O(g) ΔH,平衡常数为K,则ΔH=_______(用ΔH1和ΔH2表示),K=________(用K1和K2表示),且由上述计算可知,反应CO2(g)+H2(g) CO(g)+H2O(g)是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发生反应Fe(s)+CO2(g)FeO(s)+CO(g) ΔH>0,CO2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①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若铁粉足量,CO2的起始浓度为2.0 mol/L,则平衡时CO2的浓度为________mol/L。
②下列措施中能使平衡时CO物质的量百分数增大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再充入一定量的CO2 D.再加入一定量铁粉
(3)对于可逆反应Fe(s)+CO2(g)FeO(s)+CO(g),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
①从图中看到,反应在t2时达平衡,在t1时改变了某种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
A.升温 B.增大CO2浓度 C.使用催化剂
②如果在t3时从混合物中分离出部分CO,t4~t5时间段反应处于新平衡状态,请在图上画出t3~t5的v逆变化曲线。
30.(本题共8分)
近期发现,H2S是继NO、CO之后的第三个生命体系气体信号分子。它具有参与调节神经信号传递、舒张血管减轻高血压的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通过热化学循环在较低温度下由水或硫化氢分别制备氢气的反应系统原理。
H2S(g)+H2SO4(aq)=S(s)+SO2(g)+2H2O(l) ΔH4=61 kJ/mol
热化学硫碘循环硫化氢分解联产氢气、硫黄系统(Ⅱ)
热化学硫碘循环水分解制氢系统(Ⅰ)
H2SO4(aq)=SO2(g)+H2O(l)+O2(g) ΔH1=327 kJ/mol
SO2(g)+I2(s)+2H2O(l)=2HI(aq)+H2SO4(aq) ΔH2=-151 kJ/mol
2HI(aq)=H2(g)+I2(s) ΔH3=110 kJ/mol
通过计算,可知系统(Ⅰ)和系统(Ⅱ)制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得等量H2所需能量较少的是_________。
(2)H2S与C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2S(g)+CO2(g)COS(g)+H2O(g)。在610 K时,将0.10 mol CO2与0.40 mol H2S充入2.5 L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
①H2S的平衡转化率α1=___________,反应平衡常数K=__________。
②在620 K重复实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3,H2S的转化率α2_________α1,该反应的ΔH________0。(填“>”“<”或“=”)
③向反应器中再分别充入下列气体,能使H2S转化率增大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A.H2S B.CO2 C.COS D.N2
高二化学月考 2017.10.6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B
D
B
A
B
C
D
C
A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D
C
A
B
C
A
C
A
C
B
26.(本题共12分,每空1分)
(Ⅰ).(1)不移动;不变 (2)向右移动;变深 (3)不移动;变深
(Ⅱ).(4)<;放热 (5)<;< (6)反应速率快 (7)反应程度大
27.(本题共15分,第一空3分,其余每空2分)
(1)BDE (2)①90% ②35.28 ③20250 (3)①< ②=;>
28.(本题共7分,每空1分)
(1)> (2)=;b+c=a (3)BC (4)C
(5)>;平衡时恒压容器的压强比恒容时大,利于反应向右进行
29.(本题共8分,每空1分,画图1分)
(1)ΔH1-ΔH2;K1/K2;吸热
(2)①2;0.67 ②A (3)①B ②如图
30.(本题共8分,每空1分)
(1)H2O(l)=H2(g)+O2(g) ΔH=286 kJ/mol;
H2S(g)=H2(g)+S(s) ΔH=20 kJ/mol;系统(Ⅱ)
(2)①2.5%;2.8×10-3(或2.85×10-3或1/351) ②>;> 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