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5月模拟考试试理科综合试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56236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5月模拟考试试理科综合试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56236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5月模拟考试试理科综合试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56236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5月模拟考试试理科综合试题
展开
2019届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高三5月模拟考试试理科综合试题
理科综合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300分。仅在答题卷上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根据如图示坐标曲线,判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若该曲线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液泡体积的大小变化,则CD段表示该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B. 若该曲线代表密闭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则温室中植物光合作用只在BC段进行
C. 若该曲线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CD段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上升
D. 若该曲线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BC段血液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多
2.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运动强度大于c后,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将大于O2消耗量
B. 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为乳酸大量积累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C. 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D. 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3.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基因型为AA,其体细胞中一个基因A突变为基因a,A基因编码138个氨基酸的多肽,a基因使相应mRNA增加一个相连的三碱基序列,编码含有139个氨基酸的多肽。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突变的a基因在该二倍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4个
B. A基因与a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姐妹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C. 图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D. 如果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子一代,则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的基因型为aa的纯合子
4.下图是生物体内能量供应与利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绿色植物才具有进行①过程所需的色素
B. ①过程产生的ATP只用于②过程中固定CO2和还原C3
C. ①、③中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
D. ④中的能量可用于肌肉收缩、人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兴奋传导等
5.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只含其中一个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下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畸变个体
B. 筛选①可用光学显微镜,筛选②可不用
C. F1中有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
D. F1中雌雄个体的体色理论上均为灰色
6.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l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査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B.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D.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热条件下,1 mol O2与Li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NA
B. 25℃时,100mLpH=l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数目为0.02NA
C. 4.4 g乙醛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0.4NA
D. 15 g 14C16O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8NA
8.X、Y、Z、M、P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其中X与M、Y与P同主族,M的氧化物是制造光纤的基本原料,P的一种氧化物可用于自来水消毒,Z的单质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单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Y> P
B. 工业上用电解熔融Z的氧化物的方法冶炼Z
C. M的氧化物可与Y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D. 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P> X
9.四元轴烯(a)、苯乙烯(b)、立方烷(c)的分子式均为C8H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的同分异构体只有b和c两种
B. a、b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C. a、c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b的一氯代物有五种
D. a、b、c均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1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酸性含碘废水中加入淀粉溶液,然后滴入少量Na2SO3溶液,废水立刻变蓝色
该废水中可能含IO3-
B
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C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色逐渐褪去
产生的气体一定是乙烯
D
向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溶液红色变浅
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11.已知298K时,Ksp(NiS)=1.0×10-21,Ksp(FeS)=6.0× 10-18,其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图中R表示Ni或F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 ≈2.4, ≈3.2)
A. M点对应的溶液中,c(S2-)≈3.2×10-11 mol·L-1
B. 与P点相对应的NiS的分散系是均一稳定的
C. 向Q点对应的溶液中加水,可转化成N点对应的溶液
D. FeS+Ni2+NiS+Fe2+的平衡常数K=6000
12.如图所示五层膜材料常用于汽车玻璃中的电致变色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在外接电源下,通过在膜材料内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对器件的光透过率进行多级可逆性调节。已知WO3和LiFe4[Fe(CN)6]3均为无色透明,LiWO3和Fe4[Fe(CN)6]3均为蓝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当外电流通过1mol电子时,通过离子导体层的Li+数目为NA
B. 为了获得较好的遮光效果,A应该接电源的负极
C. 该电致变色系统在较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离子导体层中Li+的量可保持基本不变
D. 当B接电源正极时,离子储存层反应为:Fe4[Fe(CN)6]3+4Li++4e-= Li4Fe4[Fe(CN)6]3
13.球墨铸铁中含有一种铁碳化合物X。实验小组为测定化合物X的组成设计实验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固体2是氧化铁
B. X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Fe3C2
C. 将溶液甲在空气中加热、蒸干、灼烧也可得到24.0g固体
D. X与足量的热浓硝酸反应有NO2和CO2生成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第19-21题有多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全部选对的6分,选对但不全对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元素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B. α、β、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C. 卢瑟福过实验发现质子的核反应万程为He+N→O+H
D. 聚变是裂变的逆反应
15.如图所示,a、b两细绳一端系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系在竖直放置的圆环上,小球位于圆环的中心,开始时绳a水平,绳b倾斜。现将圆环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缓慢地向右滚动至绳b水平,在此过程中
A. a上的张力逐渐增大,b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B. a上的张力逐渐减小,b上的张力逐渐减小
C. a上的张力逐渐减小,b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D. a上的张力逐渐增大,b上的张力逐渐减小
16.我国于2017年11月发射“嫦娥五号”探月卫星,计划执行月面取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从月球返回地球的过程可以简单分成四步,如图所示第一步将“嫦娥五号”发射至月球表面附近的环月圆轨道Ⅰ,第二步在环月轨道的A处进行变轨进入月地转移轨道Ⅱ,第三步当接近地球表面附近时,又一次变轨,从B点进入绕地圆轨道Ⅲ,第四步再次变轨道后降落至地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嫦娥五号”发射至轨道Ⅰ时所需的发射速度为7. 9km/s
B. “嫦娥五号”从环月轨道Ⅰ进入月地转移轨道Ⅱ需要加速
C. “嫦娥五号”从A沿月地转移轨Ⅱ到达B点的过程中其动能一直增加
D. “嫦娥五号”在第四步变轨时需要加速
17.如图所示为某电场中x轴上电势φ随x变化的图象,一个带电粒子仅受电场力作用在x=0处由静止释放沿x轴正向运动,且以一定的速度通过x=x2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1和x2处的电场强度均为零
B. x1和x2之间的场强方向不变
C. 粒子从x=0到x=x2过程中,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D. 粒子从x=0到x=x2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18.如图甲的电路,已知电阻,和并联的D是理想二极管(正向电阻可视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在A、B之间加一个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电压为正值时,)。由此可知
A.在A、B之间所加的交变电压的周期为2s
B.在A、B之间所加的交变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
C.加在上电压的有效值为10V
D.加在上电压的有效值为V
19.如图所示为两光滑金属导轨MNQ和GHP,其中MN和GH部分为竖直的半圆形导轨,NQ和HP部分为水平平行导轨,整个装置置于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两个长均为l、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的导体棒垂直导轨放置且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其中导体棒ab在半圆形导轨上,导体棒cd在水平导轨上,当恒力F作用在导体棒cd上使其做匀速运动时,导体棒ab恰好静止,且距离半圆形导轨底部的高度为半圆形导轨半径的一半,已知导轨间距离为l,重力加速度为g,导轨电阻不计,则
A. 每根导轨对导体棒ab的支持力大小为
B. 导体棒cd两端的电压大小为
C. 作用在导体棒cd上的恒力F的大小为
D. 恒力F的功率为
20.如图所示,两个大小不计质量均为m的物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一根长为L不可伸长的轻绳两端分别系在两物体上,绳恰好伸直且无拉力,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两物体慢慢靠近,直至两物体接触,已知两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均为,则在两物体靠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拉力F一直增大
B. 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C. 地面对A物体的支持力先减小后增大
D. 当两物体间的距离为时,绳上的拉力最小
21.如图所示,在xOy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第二象限内的部分区域存在匀强电场。一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0从P(a ,0)点沿与x轴成45°方向射入磁场中,通过y轴上的N(0 ,a)点进入第二象限后,依次通过无电场区域和匀强电场区域,到达x轴上某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已知该粒子从第一次通过N点到第二次通过N点所用时间为t0,粒子重力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该带电粒子自P点开始到第一次通过N点所用的时间为
C. 该带电粒子第一次通过无电场区域飞行的位移大小为
D. 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6分)
图甲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Hz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来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
(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_______ 的点.
②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
③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一条有一系列点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
④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③.
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求出与不同m.相对应的加速度.
⑥以砝码的质量m.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做出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与m处应成________关系(填“线性”或“非线性”).
(2).完成下列填空:
①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②设纸带上三个相邻计数点的间距为和.可用、和表示为a= _____.
图乙为用米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的情况,由图可读出=_____mm,=_____mm.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_____.
③图丙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
23. (9分)
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测量: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金属丝的另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则接入电路的金属长度________c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则金属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
(2)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金属丝的电阻Rx(约为5Ω),现有电源(4V,内阻忽略不计)、滑动变阻器(0~50Ω).额定电流(2A)、开关和导线若干,以及下列电表:
A.电流表(0~3A,内阻约0.025Ω)
B.电流表(0~0.6A,内阻约为0.125Ω)
C.电压表(0~3V,内阻约3KΩ)
D.电压表(0~15V,内阻约15KΩ)
为减小测量误差,在实验中,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电压表应选用____(选填器材前的字母);
(3)若选用丙电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若选用丁电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4)实验电路应采用图______(填“丙”或“丁”)
24.(14分)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4kg的物块左侧压缩一个劲度系数为k=32N/m的轻质弹簧,弹簧与物块未拴接。物块与左侧竖直墙壁用细线拴接,使物块静止在O点,在水平面A点与一顺时针匀速转动且倾角θ=37°的传送带平滑连接,已知xOA=0.25m,传送带顶端为B点,LAB=2m,物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5。现剪断细线同时给物块施加一个初始时刻为零的变力F,使物块从O点到B点做加速度大小恒定的加速运动。物块运动到A点时弹簧恰好恢复原长,运动到B点时撤去力F,物块沿平行AB方向抛出,C为运动的最高点。传送带转轮半径远小于LAB,不计空气阻力,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
(1)求物块从B点运动到C点,竖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比值;
(2)若传送带速度大小为5m/s,求物块与传送带间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
(3)若传送带匀速顺时针转动的速度大小为v,且v的取值范围为2m/sv3m/s,物块由O点到B点的过程中力F做的功与传送带速度大小v的函数关系。
25. (18分)
如图所示,在xOy平面内,以O′(0,R)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内有垂直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x轴下方有垂直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两区域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第四象限有一与x轴成45°角倾斜放置的挡板PQ,P,Q两点在坐标轴上,且O,P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R,在圆形磁场的左侧0B sp2杂化 SO2、O3 N2H4分子间存在氢键,O2分子间只有范德华力,氢键比范德华力强 三角锥形 120°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4 B 或
36.萘羟基、醚键取代反应、、、
物理部分:
14.C 15.D 16.B 17.D 18.D 19.CD 20.AD 21. BD
22. 间隔均匀 线性 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3.9—24.5 47.0—47.6 1.13—1.19
23. 22.41~22.44cm 0.849~0.851mm B C 电压表分流作用 电流表分压作用 丙
24.(1)(2)=48J(3)
解:(1)设物块从B运动到C的时间为t,BC的竖直距离
BC的水平距离为
解得:
(2)在初始位置,m/s2
得=1m/s
得=3m/s
物块从A到B运动时间为t, 得t=1s
物块与传送带间摩擦产生的热量
得:=48J
(3)(8分)物块在水平面上,
力F随位移x线性变化,J
若传送带速度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