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化学题(解析版)
展开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试卷可能需要的数据:H:1 O:16 C:12 N:14 P:31 S:32 Cl:35.5 Na:23 Ba:137
一、选择题(共48分 计16个小题,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天工开物》中对制造染料“蓝靛”的叙述如下:“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文中没有涉及的实验操作是( )
A. 溶解 B. 搅拌 C. 升华 D. 蒸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涉及到溶解,故A不选;
B、“搅冲数十下”涉及到搅拌,故B不选;
C、升华是指由固态受热直接变成气体,文中没有涉及,故C选;
D、“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涉及到蒸发,故D不选;
故选C。
2.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为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B、为易燃固体标志,故B错误;C、为辐射标志,故C错误;D、为易燃液体或易燃气体标志,故D错误。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H2O的质量为18 g·mol-1
B. CH4的摩尔质量为16 g
C. 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 g
D. 1 mol任何气体其所占体积都约是22.4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A.1 mol H2O的质量为18g,A错误;
B.CH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所以CH4的摩尔质量为16g/mol,B错误;
C.3.01×1023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由于SO2的摩尔质量是64g/mol,所以0.5molSO2的质量为32 g,C正确;
D.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都约是22.4升,题干未指明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此不能确定其体积大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4.在下列状态下,属于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
A. 氯化钠晶体 B. 液态氯化氢
C. 硝酸钾溶液 D. 熔融氢氧化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晶体是电解质,但不能导电,故A错误;
B.液态氯化氢是电解质,但不能导电,故B错误;
C.硝酸钾溶液能导电,但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熔融氢氧化钠是电解质,也能导电,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对下列实验事故或废弃药品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 当有大量毒气泄漏时,人应沿顺风方向疏散
B. 汽油着火时,应用干燥的沙土盖灭
C. 当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 酒精失火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有大量毒气泄漏时,为减少有毒气体对人的伤害,人应沿逆风方向疏散,A错误;
B.汽油着火时,应用干燥的沙土盖灭,使其与空气隔绝,B正确;
C.当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抹稀NaHCO3溶液,C错误;
D.酒精失火用湿抹布扑灭,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6.分类法在化学学科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依据合理的是( )
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将氧化物分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②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和难溶性物质
③根据分散系的本质为是否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⑤根据物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①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非金属氧化物;
②溶解度 10g以上易溶,1g-10g可溶,0.01g-1g微溶,0.01g以下难溶;
③根据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分析;
④根据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⑤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详解】①根据氧化物的元素组成将氧化物分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故①正确;
②溶解度 10g以上易溶,1g-10g可溶,0.01g-1g微溶,0.01g以下难溶,所以根据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将物质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和难溶性物质,故②正确;
③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③错误;
④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④正确;
⑤根据化合物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故⑤错误;选A。
7.有0.2 mol·L-1 K2SO4溶液300mL、0.2 mol·L-1 MgSO4溶液200mL和0.2 mol·L-1 Al2(SO4)3溶液100mL,这三种溶液中SO4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 6:4:3 B. 1:1:1 C. 3:2:3 D. 1:1:3
【答案】D
【解析】
【详解】K2SO4溶液中c(SO42-)=0.2mol·L-1,MgSO4溶液中c(SO42-)=0.2mol·L-1,Al2(SO4)3溶液中c(SO42-)=0.2×3mol·L-1=0.6mol·L-1,即c(SO4)2-比值为0.2:0.2:0.6=1:1:3,故选项D正确。
8.下列图示的四种实验操作名称从左到右依次是( )
A. 过滤、蒸馏、蒸发、分液 B. 过滤、蒸发、蒸馏、分液
C. 蒸发、蒸馏、过滤、分液 D. 分液、蒸馏、蒸发、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装置图可知,从左到右各个装置进行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依次是过滤、蒸发、蒸馏、分液,故合理选项是B。
9.在标准状况下CH4、H2S、NH3均为气体,分别有①11.2L H2S②16g CH4③1.204×1024个NH3分子,下列物理量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 体积:②>③>①
B. 密度:③>②>①
C. 质量:③>②>①
D. 原子总数:③>②>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11.2L H2S 的物质的量为=0.5mol,②16g CH4的物质的量==1mol,③1.204×1024个NH3分子的物质的量==2mol。
A.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体积③>②>①,故A错误;
B.各物质的摩尔质量分别为:①H2S 为34g/mol,②CH4 为16g/mol,③NH3为17g/mol,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所以密度①>③>②,故B错误;
C.各物质的质量分别为:①H2S 为0.5mol×34g/mol =17g,②CH4 为16g,③NH3为2mol×17g/mol=34g,所以质量③>①>②,故C错误;
D.各物质中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①H2S 为0.5mol×3=1.5mol,②CH4 为1mol×5=5mol,③NH3为2mol×4=8mol,所以原子个数③>②>①,故D正确;
故选D。
10.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2、H2、O2三种气体,以下各种情况下排序正确的是( )
A. 当它们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密度:ρ(H2)>ρ(N2)>ρ(O2)
B. 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三种气体的压强:p(H2)>p(N2)>p(O2)
C. 当它们的质量和温度、压强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体积:V(O2)>V(N2)>V(H2)
D. 当它们的压强和体积、温度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质量:m(H2)>m(N2)>m(O2)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于一定量的气体来说,符合克拉伯龙方程PV=nRT=RT,根据方程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详解】氢气的摩尔质量是2g/mol,氮气的摩尔质量是28g/mol,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g/mol,
A.当温度和压强相同时,气体摩尔体积相同,根据知,气体密度与摩尔质量成正比,根据摩尔质量知,三种气体的密度大小顺序是ρ(H2)<ρ(N2)<ρ(O2),故A错误;
B.根据PV=nRT=RT得PM==ρRT,当温度和密度相同时,气体压强与摩尔质量成反比,所以三种气体的压强大小顺序是p(H2)>p(N2)>p(O2),故B正确;
C.根据PV=nRT=RT得V=,当它们的质量和温度、压强均相同时,气体体积与摩尔质量成反比,所以这三种气体体积大小顺序是:V(O2)<V(N2)<V(H2),故C错误;
D.根据PV=nRT=RT得m=,当它们的压强和体积、温度均相同时,气体质量与摩尔质量成正比,所以三种气体的质量大小顺序是m(H2)<m(N2)<m(O2),故D错误;
故选B.
1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才能用于配制溶液
B. 配制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量5.85 g NaCl固体
C.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D. 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量取浓盐酸时仰视量筒的刻度线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容量瓶中是否含有水,对实验无影响,故A错误;
B、托盘天平的读数:小数点后保留1位,故B错误;
C、定容时,眼睛注视刻度线,因此定容时,仰视刻度线,造成溶液的体积增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
D、量筒刻度从下到上增大,量取浓盐酸时,仰视量筒刻度线,造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增大,即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故D正确。
12.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物质的量浓度为amol/L和bmol/L酒精溶液的质量分数,已知2a=b,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2w1=w2 B. w2>2w1
C. 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