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288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294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297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299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302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306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310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6《 哈姆莱特(节选)》 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710778/0-173951141313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对接高考】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PPT课件
语文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说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习主席书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从父王的鬼魂那里,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相似“谋杀”情节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是否真实;克劳狄斯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帘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送他去英国,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自己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大臣波洛涅斯)、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淹死在一条铺满鲜花的小溪。
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雷欧提斯在决斗中也被自己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
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
从节选部分的对白来看,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1.国王与哈姆莱特之间的矛盾
2.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
3.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极大的肯定,这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哈姆莱特决心为父报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那么他为什么有意假装成疯子?
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莱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阅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并概括这段独白表现的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旋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哈姆莱特忧郁深沉的气质,犹豫不决的性格及自我批判的精神
奥菲利娅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如此评价哈姆莱特有什么作用?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莎士比亚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目前装疯卖傻,让奥菲利娅扼腕痛惜,但在她心目中他仍是一个英雄。这样从侧面表现,突出了哈姆莱特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同时,这段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
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他的父亲没有被杀害之前,他是快乐的。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有自己的理想,对爱情有追求,有心爱的人,无忧无虑。•父亲去世后,他是忧郁的。母亲的改嫁,好友的背叛,自己心爱的人在爱情上受其父亲影响而对爱情并不坚定。在对复仇这件事上他是犹豫不决的,错过了很好的复仇时机。从为父报仇(装疯等待机会)上看,他又是富有行动力的。
忧郁的、内心矛盾的、有理想的、孤独的、软弱的……
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
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忧郁、犹豫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
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
奥菲利亚: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过去的形象:高贵、理智、青春貌美。莎士比亚一连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等七个短语,借奥菲利娅之口从不同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说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学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
原因: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对邪恶的封建集团的挑战。
哈姆莱特认为,如果奥菲利娅对爱情是忠贞的,那么她出家可以保住清白,如果她是伪装的,那么她出家可以避免“生一群罪人出来”。一方面,这是哈姆莱特装疯的表现;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奥菲利娅,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中很难保全自我,不如趁早避开。但奥菲利娅不能理解这一点,对哈姆莱特其他的话也不能理解,因此非常伤心,觉得自己“真是受了骗了”,要将哈姆莱特送的纪念品还给他,甚至认为他真的疯了,希望神明能让他清醒过来。整体看,对话表现了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的冲突。
综合全剧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没有计划性,草率而且冒失,他总是被事件推着走,不能事先做好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他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的计划主动进攻敌人。剧中,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的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 哈姆莱特(节选)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6* 哈姆莱特(节选)课前预习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走近莎翁,写作背景文艺复兴,整体感知走近故事,重点赏析深入冲突,复仇母题《铸剑》,复仇母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