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94440/0-173906859946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94440/0-17390685995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6694440/0-17390685996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 图③河段, 金字塔沙丘,图1中, 通常农业大棚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至第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内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区域。由于液态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如果一颗行星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下图为某恒星系统示意图,该恒星距地球约110光年。完成下面小题。
1. 上图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均位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宜居带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是( )
A. 与母恒星距离适中 B. 位于银河系中部
C. 行星运动速度适中 D. 行星体积和质量适中
3. 若图中恒星温度升高,则宜居带( )
A. 变的更宽 B. 变的更窄 C. 距恒星更近 D. 距恒星更远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某恒星系统示意图中,“该恒星距地球约110光年”,据此可排除AB两项;由所学知识可知,银河系的直径约为十万光年,而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赤道平面附近,距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故图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均位于银河系,C正确,D错。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宜居带与母恒星的距离适中,使行星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宜,有液态水的存在,适宜生命生存,A正确;是否位于银河系中、行星的运动速度、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不是影响行星表面温度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有适宜的温度,水可以以液态的形式存在,若图中恒星温度升高,则宜居带应向距离恒星更远的位置移动,D正确,C错误;宜居带的宽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B错误。故选D。
河流自发育以来,由于不同河段河流作用力的不同,其形成的河流地貌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某河流不同河段河谷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河谷剖面按上、中、下游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5. 图③河段( )
A. 河谷呈槽形 B. 堆积作用明显 C. 河床多巨石块 D. 河道较弯曲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变得深而狭窄,呈“V”形,越往下游,地势变得平坦,河谷不断拓宽,河床变浅,因此可知该河谷剖面按上、中、下游的排序依次为③②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图③河段为河流的上游,呈“V”形,A错误;因河流对河谷侵蚀强烈,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因此河底常见巨大石块,B错误C正确;弯曲的河道主要发育在地势平坦的地区,而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D错误。故选C。
风是塑造沙丘形态的主要动力因素。金字塔形沙丘是一种角锥形沙丘,具有三角形面,一般每个沙丘由3~4个斜面组成。下图示意金字塔沙丘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6. 金字塔沙丘( )
A. 多位于河流沿岸 B. 受多个风向影响 C. 风力侵蚀较明显 D. 规模大小均一致
7. 相较于新月形沙丘,金字塔沙丘往往( )
A. 背风坡坡度更缓 B. 移动速度更缓慢 C. 迎风坡风力更大 D. 沙粒分选性更好
【答案】6. B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金字塔沙丘存在多斜面,其成因主要是受多个风向影响,大量沙粒堆积而成,B正确,C错误;其形成与河流分布无明显关系,A错误;金字塔沙丘大小规模受沙粒规模、风向风速等影响,存在大小差异,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相较于新月形沙丘,金字塔沙丘受多个风向影响,且多个风向风力差异较小,造成金字塔沙丘的移动速度相较于新月形沙丘更慢,B正确;沙粒分选性主要和风速大小变化有关,金字塔沙丘各风向风力大小差异不大,对沙粒分选性较差,D错误;金字塔沙丘无明显的背风坡,各斜面皆为迎风坡,风力大小无法判断,AC错误。故选B。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大力发展以大棚果蔬种植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种植模式,瞄准每个季节市民对果蔬市场的不同需求,巧打种植时间差,让大棚一年“不得闲”,实现从“春种秋收”变“四季丰收”。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2示意农业大棚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8.图1中( )
A. ①为对流层大气直接、主要的热源 B. 只有水汽、二氧化碳可以吸收③
C. ③、④均属于长波辐射 D. 晴朗无云的白天时④最强
9. 通常农业大棚内( )
A. 白天最高气温低于棚外 B. 晚上最低气温低于棚外
C. 昼夜温差大于棚外 D. 昼夜温差小于棚外
10. 盛夏时,农民会给大棚覆盖如图2所示的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 )
A. 减弱③,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B. 削弱②,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C. 增加①,增加棚内光合作用 D. 增强④,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答案】8. C 9. D 10. B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1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对流层大气直接、主要的热源是地面辐射②,A错误;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杂质等均可以吸收地面辐射③,B错误;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均属于长波辐射,C正确;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强,晴朗无云的白天时④较弱,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白天,大棚内较封闭,空间小,内部大气被不断加热,升温,所以白天最高气温棚内高于棚外,A错误;晚上,大棚内外大气的热量来源只有地面辐射,大棚阻挡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散失,使晚上棚内气温明显高于棚外,B错误;棚内温度变化幅度小,昼夜温差更小,C错误,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盛夏时太阳辐射强,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②,避免棚内温度过高,可减少作物水分蒸腾,B正确。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黑色尼龙网主要是在白天发挥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错误。①为太阳辐射,不能人为改变,C错误。不能增强④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B。
城市生态林,就是在城市规划区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条件,栽植以乔木为主,乔、灌木与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面积较大的片状、块状和线状绿地,集生态、景观、保健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绿地形态。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城市生态林建设工程为主城增加了城市生态绿地8279公顷,造就了名副其实的“重庆森林”(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重庆城市生态林建设对当地水循环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区域降水量增加②蒸腾量增加③地下径流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 重庆生态林建设,对长江下游河段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及其原因分别是( )
A. 变大——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 B. 变大——河道淤积增强
C. 变小——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D. 变小——降水变率增大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重庆城市生态林建设,使得地表植被增加,植物的蒸腾量增加,②正确,对区域降水影响较小,①错误;植被增加,涵养水源的能力提升,会使得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加,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重庆生态林的建设,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区域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因此使得长江下游河段河流径流量受降水变率影响变小,径流量更稳定,径流量年内变化减小。植被覆盖率提升,水土保持能力提高,河流含沙量减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海水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类水体交汇处易形成海洋锋(指性质不同的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地带)。下图示意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最可能形成海洋锋的海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图示海域海洋锋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
①易导致海水结冰,不利于渔业捕捞②增加海水扰动,渔业资源丰富③易形成大雾天气,影响船只航行④会使海水温度上升,气候变得干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从材料中结合海洋锋概念可知,海水性质明显不同的水体交汇处易形成海洋锋,结合该海域洋流分布可知,甲类海水洋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应为暖流,乙类海水洋流自高纬流向低纬,应为寒流;①处海域寒、暖流交汇明显,最易形成海洋锋,A正确;②处和④处单一暖流流经较为明显,③处为单一寒流流经,不符合海洋锋的形成条件,排除BCD。故选A。
【14题详解】
从图中来看,该海域海洋锋主要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交汇处海水易受扰动,不利于结冰,使得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易形成大量渔业资源,①错误,②正确;冷、暖性质的海水交汇,易引发大雾天气,不利于船只航行,③正确;冷、暖性质海水交汇,并不会让海水温度上升,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巴西栗树原产于南美洲赤道周边地区,零星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内格罗河、奥利诺科河沿岸的森林里,巴西栗树的种子难以发芽,它们一直在土里“沉睡”,有的甚至一“睡”便是数十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巴西栗树所生长的森林中( )
A. 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B. 植被叶片多为针状
C. 多为耐寒耐旱植被 D. 植被垂直结构复杂
16. 推测巴西栗树的种子难以发芽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长光照不足 B. 动物啃食频繁
C. 地表土层坚硬 D. 生长周期较长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巴西栗树所生长的森林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降水丰沛,植物全年生长旺盛,垂直结构复杂,D正确;干旱地区的植被为减少水分蒸发叶片多为针状,不符合该地森林植被特征,BC错误,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植被,A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巴西栗树生长在树木繁盛的热带雨林中,热带雨林内多高大乔木,树冠对光照形成遮挡,使得地表光照弱,环境郁闭,种子难以发芽,导致其一直在土里“沉睡”,A正确;与动物啃食关系不大,B错误;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含水量大,并不坚硬,C错误;种子的发芽过程用时一般较短,生长周期并不长,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所在地一湖泊周边三处位置(甲图)的湖陆风进行研究,并选取了其中一处进行一天中风速变化(乙图)的记录。
(1)若此时为白天,用箭头补全下图中湖陆间环流模式。
(2)结合乙图指出一天中湖陆间温差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并说出依据。
(3)判断乙图选取①②③中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14:00,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湖陆风最大风速出现在14时左右。
(3)③地。理由:乙图中,白天湖风为东风,晚上陆风为西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只有③地白天吹湖风向右偏转为东风,晚上吹陆风向右偏转为西风。
【解析】
【小问1详解】
白天湖泊升温慢,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陆地升温快,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高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湖泊,作图如下:
【小问2详解】
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读图可知,湖陆风最大风速出现在14时左右(0.6m/s),温差越大,风速越大,说明湖陆最大温差出现在14时左右,风速最大。
【小问3详解】
由一天中风速示意图可知,该地白天湖风为东风,晚上陆风为西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该地白天吹湖风向右偏转为东风,晚上吹陆风向右偏转为西风,判断乙图选取①②③中的③位置。同样道理,①地白天吹偏南的湖风,晚上吹偏北的陆风。②地白天吹偏西的湖风,晚上吹偏东的陆风,都不符合。故判断是选③点。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黑海是一个特殊的“双层海”,表层海水盐度仅为12‰~22‰,而200米以下海水盐度则基本为35‰。高盐度、高密度的海水会下沉,使得所在海域水面降低,促使相邻海域表层海水流入补充,黑海与地中海之间通过土耳其海峡联通,两海域间的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存在相互流动。下图示意黑海及其周边区域。
(1)比较黑海、地中海表层海水温度的高低,并说出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黑海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的原因。
(3)说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表层和深层海水流动情况。
【答案】(1)黑海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地中海;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2)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少;周边河流众多,淡水注入多,对表层海水稀释作用明显;区域内降水较丰富,蒸发量小于补给的淡水量;表层盐类物质不断下沉积累,使深层海水盐度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
(3)地中海表层海水盐度较黑海高,密度较黑海大,海水下沉,导致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入黑海;地中海表层海水下沉,水面较低,表层海水从黑海流入地中海补充。
【解析】
【小问1详解】
全球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可知,黑海纬度高 ,获得太阳辐射较少,地中海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故黑海表层海水温度低于地中海。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黑海仅有狭窄的土耳其海峡跟地中海相连,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少,受大洋的影响小;黑海有顿河、地聂伯河等众多陆地河流注入,稀释了黑海表层海水的盐度;黑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黑海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弱;黑海表层盐类物质不断下沉积累,并下沉到深层海水,导致表层海水盐度降低、深层海水盐度升高。
【小问3详解】
由于黑海表层海水盐度低,底层海水盐度高,地中海表层海水盐度高于黑海,底层海水低于黑海,故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形成了密度流,表层海水从黑海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黑海。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壤微生物量磷,是指土壤中部分活的或死的微生物体内磷元素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供磷水平(供应植被可吸收的量),下图示意福建省某山地4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磷在土壤不同深度的空间分布。
(1)分别说出福建当地典型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2)描述该山地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3)分析该山地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随海拔变化特点的成因。
【答案】(1)土壤类型:红壤。特点:黏粒占比大,土壤质地较为黏重;土壤呈酸性;赤铁矿含量高,颜色呈红色;有机质含量低等。
(2)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
(3)低海拔地区水热条件好,土壤中微生物量磷分解速度快,微生物量磷流失较多,含量低;高海拔地区,温度低,土壤中微生物量磷分解速度慢,含量高,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磷含量普遍增加。
【解析】
【小问1详解】
福建处在我国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为湿热环境,发育的土壤是红壤;土壤的淋溶作用强,从土壤质地角度来看,黏粒占比大,这使得土壤质地较为黏重;土壤颜色呈现红色,这是因为土壤中赤铁矿含量高。在养分方面,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土壤呈酸性且有机质含量低。
【小问2详解】
随着海拔的升高,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都呈现增加趋势。在 0-10cm深度,海拔较低的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低于海拔较高的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在10-25cm和25-40cm 深度也有类似规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都呈现减少趋势。比如在同一海拔的常绿阔叶林,0-10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高于10-25cm深度,而10-25cm深度又高于 25-40cm深度。
【小问3详解】
在低海拔地区:水热条件好,这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量磷分解速度快。但同时,由于水热条件好,微生物量磷流失较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量磷含量低。在高海拔地区:温度低,微生物量磷分解速度慢。由于分解速度慢,微生物量磷积累量高,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中微生物量磷含量普遍增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乙景观属于, 玉带滩是由, 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