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第1页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第2页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共9页。
    (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2025.1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2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4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2. __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4.从山顶远眺,树林都染上了秋的颜色,重重山岭映照着落日的余光,此景让小文联想起王绩《野望》中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 — 10题(21分)
    【甲】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儋耳①进士黎子云②言:城北十五里许有唐村,庄民之老曰允从③者,年七十余,问子云言:“宰相何苦以青苗钱④困我?于官有益乎?”子云言:“官患民贫富不均,富者逐什一益富,贫者取倍称,至鬻⑤田质口不能偿,故为是法以均之。”允从笑曰:“_______________ ,子欲齐之乎?民之有贫富,由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元符三年,子云过予言此。负薪能谈王道,正谓允从辈耶?
    ——《东坡志林 ·卷二》
    【注释】①儋耳:即今海南儋县。②黎子云:人名。③允从:人名。④青苗钱:王安石为相,设青苗法。基本原则是政府于青黄不接之时贷款给农民,以阻止农民向高利贷者借钱,但实施过程中下级官吏或强迫农民借钱。⑤鬻:卖。
    5.【甲】诗的作者是 。 ( 2 分 )
    6.下列对加点字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4 分 )
    (1)宰相何苦以青苗钱困我( )
    A.被围困 B.被难住 C.使困苦 D.使疲倦
    (2)至鬻田质口不能偿( )
    A.质询 B.人质 C.质地 D.抵押
    7.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因此制定了这样的法规,以为能使贫富均衡。
    B.因此制定了这样的法规,来使贫富得到均衡。
    C.因此想到了这样的办法,来使贫富得到均衡。
    D.因此想到了这样的办法,以为能使贫富均衡。
    8.以下最适合填入【乙】文空格处的一项是( ) ( 3 分 )
    A.虽天公不能齐也,自古已然,贫富之不齐
    B.虽天公不能齐也,贫富之不齐,自古已然
    C.贫富之不齐,自古已然,虽天公不能齐也
    D.贫富之不齐,虽天公不能齐也,自古已然
    9.【甲】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呈现了宫市制度下的不等价交换:【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揭示了青苗法推行后贫富差距的加剧。(4分)
    10. “卖炭翁”与“允从”面对社会政策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请试着分析并推断两文作者对他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 13题(16分)
    ①当很多人兴致勃勃地谈论“信息茧房”时,他们显然没有仔细思考是谁织就了“信息茧房”,自己又身处怎样的信息环境之中。
    ② 在与“信息茧房”相关的常见讨论中,最常被指责的对象,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领域大热的“推荐算法”。它最大的卖点,就是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与偏好,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 性化信息流。然而,事物总有两面,这种“量身定做”常常会令人怀疑: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又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 ?
    ③由于这些质疑,与“信息茧房”的形象正好相符,于是,有些人会认为推荐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然而,结合“信息茧房”的原始定义,我们却不难发现,这口“大锅”并不能轻率地甩给推荐算法。
    ④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凯斯 · 桑斯坦于2006年首次提出的,当时连互联网都尚未充分普及,推荐算法根本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为的不是警告互联网公司,而是直接提醒公众:不要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因为久而久之,这种看似“舒适”的选择,很可能将个体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⑤ 对于推荐算法,曾经有人总结道:“算法没有价值观。”诚然,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逻辑组成的代码,它不会主动思考,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算法的背后总是存在着应用算法的人,而这些应用者的价值观,却很可能被算法放大,进而被推向极端。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所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做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
    ⑥ 事实上,推荐算法并不是第一个为此“背锅”者。在它诞生之前,有线电视的节目单和门户网站的新闻集,也曾被舆论指为“信息茧房”的成因。然而,就算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广播电视尚未兴起的年代,书籍报刊的读者也总是会有自己的偏好与选择。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固然让选择变得更加简单,但是看什么或不看什么的选择权终究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⑦ 选择成为单一信息源喂养的“信息偏食者”,还是成为“捏着鼻子”也要直面自己所厌恶信息的“信息杂食者”,决定权都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不想被“信息茧房”控制,那就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主动去接触你之前不愿接触的信息。这当然不是说企业与社会就没有责任对大环境加以改善,但对个体而言,自我的觉醒与行动,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11. 以下情境不容易引发“信息茧房”现象的选项是( ) ( 4 分 )
    A.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你只关注符合自己立场的信息。
    B.你利用购物网站提供的AI试衣模特,模拟穿衣的效果。
    C. 你经常浏览体育新闻,信息流中充斥着大量的体育相关资讯。
    D.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你更倾向于加入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群组。
    12. 阅读第①-⑥段,完成下列填空。(6分)

    话题:到底是谁织就了“信息茧房”?
    “有些人”的观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①:概念提出者是为了警醒大众,且当时“推荐算法”不存在。
    反驳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⑦段不能删除,请阐释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4 — 17题(20分)
    领书人歌谣
    ①“领书了,上学了。”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歌谣。
    ②一年级,我捧着领到的新课本,摇摇晃晃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门房间说苏北话的伯伯说:“领书了,上学了。”他的苏北话口音说得有些喜悦,节奏像唱歌。
    ③五年级,同学子江递给我一张纸,让我抄写,那只是一些文字、句子、算不上真正的文章。我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着“仿宋体”,门房间就在黑板报对面,苏北话伯伯站在门房间门口看着说:“了不起,漂漂亮亮。”
    ④上中学之后,偶尔经过校门口,探头看看门房间,想看看苏北话伯伯,他也看见了我,好像认识我,又好像不认识。
    ⑤人总是会离开学校的,我也在十六岁时离开了课堂,去了没有课堂的农场。
    ⑥乡下的镇上也有书店,每个月领了工资,我一定会走进书店。那个年月书架上的书稀少,单调得快光秃秃了,但眼睛扫啊扫,还是可能看见一本想看的书。掏出了钱买下,捧着走出书店,外面哪怕阴天,心里光线也灿然,脚步轻盈,心里跳动的总会有些“领书了,上学了”般的兴奋。似乎在身后看着自己领着自己往前走,耳畔传来苏北话伯伯的话:漂漂亮亮!
    ⑦领书是一直可以持续的,和课堂没有关系。
    ⑧在那个总是安静的小镇上, 一天,我拿着书,走出店门,看见左面巷子口的竹椅上坐着一个老人。他个子高挺,看着小街,还隔着些距离,就主动对我说话:“买书啊,小青年。”
    ⑨我走近了去,把书递给他,他说:“读读书总是好的,啥个辰光书终归是要的。”
    ⑩奉贤的乡音,被他说得极有韵味,他眼神淡然,书卷,我不知他曾经是干什么的,在这镇上是个什么人物,但从此便是我记忆中的老先生。
    ⑪考取大学离开农场前我又去了小镇,走到老先生坐着的巷子口,没有看见他。我想对他说, 啥个辰光书终归是要的,我又可以去学校当一个领书人了。
    ⑫我一直记得在大学里领取文学教科书的情景,我们这些下过乡、当过工人、当过兵的大年纪学生,捧着领到的书走在校园的梧桐树荫下,额上微微出汗,笑得摇摇晃晃,个个像回到了童年。我和我的同学们,领书了,上学了!离开校园那么多年,神乎其神又成为大学生,的确是神 乎其神!
    ⑬现在,我不抄写黑板报了,成为了一个文学写作者。写出的书,被大人买了给小孩子们阅 读,他们都是为自己的孩子领书的人。想到写出的书,被一双双小手捧着,他们走得摇摇晃晃,我就规定自己必须写得像模像样,可这真不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规定。我只有继续当领书人,渴望活得漂亮些,写得漂亮些。
    ⑭我的这一个篇目必须结束了。它写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歌谣。
    14.文中用三个“领书”的画面串联起“我”过往的读书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童年的“我”捧着刚领到的新课本走出校门。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反复强调“不是故事,而是歌谣”,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领书了,上学了”具有歌谣独有的韵律节奏感。
    B.“歌谣”更能传递作者寄寓在往事中的伤感之情。
    C.“歌谣”更符合文中质朴且凝练的情感表达方式。
    D.“歌谣”更能凸显出叙述者对过往的追忆与回味。
    16.联系全文,分析“说苏北话的伯伯”“巷子的老先生”这两个人物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中三个加点的“摇摇晃晃”,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的理解。(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1题。
    班级正围绕“小说中的冲突”开展语文专题探究活动。
    知识卡片
    所谓“冲突”是指和敌对力量的抗争。文学作品中的冲突可分为四种类型:人与自我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
    ——《儿童文学经典手册》
    【任务一】分析冲突内容
    18.对小说中的冲突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范进中举》中范进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与他屡试不第的现实形成了冲突。
    B.《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群展现了他与朋友之间的冲突。
    C.《 故乡》中“我”与闰土的关系变化展现了社会变迁下不同阶层的冲突。
    D.《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社会地位的渴望与实际生活形成冲突。
    【任务二】梳理推断路径
    聚焦冲突推断小说主旨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下列推断路径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抓住冲突焦点——明确冲突对象——剖析冲突结果——推断冲突原因
    B.抓住冲突焦点——剖析冲突结果——推断冲突原因——明确冲突对象
    C.明确冲突对象——抓住冲突焦点——剖析冲突结果——推断冲突原因
    D.推断冲突原因——明确冲突对象——抓住冲突焦点——剖析冲突结果
    【任务三】推断人物类型
    小说人物可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断杨志的人物类型并简
    要阐释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四】创作微型小说
    21.学会运用冲突构建故事是创作小说的第一步。请根据下列提示,选择冲突类型,展开想象初步构思小说,并写一段文字介绍冲突的主要内容。80字左右。(6分)
    小说概要
    小说主题: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故事背景:在一个宁静的海边渔村,居住着一群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冲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请以“纵然如此,又何妨”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一、文言文(34分)
    (一)(13分)
    1.夜吟应觉月光寒(3分) 2.岸芷汀兰(3分)
    3.千里共婵娟(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4分)
    (二)(21分)
    5.白居易(2分)
    6.(1)C(2)D(4分 )
    7.B(3分 )
    8.C(3 分 )
    9 . 一车炭千余斤(2分)厚者未动而薄者先穴矣(2分)
    10,卖炭翁面对宫使的掠夺,更多表现出的是无奈和无助;允从面对青苗钱政策,表现出一种洞察世事的清醒和敢于质疑的态度;面对卖炭翁,作者更多的是同情,面对允从,作者表达 了对他的赞赏与认同。(5分)
    二、现代文(36分)
    (一)(16分)
    11.B(4分 )
    12. (1)推荐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2分)
    (2)算法没有价值观,选择的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2分)
    (3)任何时代选择权终究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2分)
    13.第⑦段首先例举了当下人们对待信息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提出要想打破信息茧房,关键是 每个人要走出“舒适区”,并补充说明自我的行动是改变现状的基本条件。结构上既承接前文“造成信息茧房的是每个人自己”结论,同时回应“有些人”的观点,让全文的论证更充分。(6分)
    (二)(20分)
    14. (2)在农场的“我”捧着自己花钱买的书走出书店。(2分)
    (3)考上大学的“我”和同学们一起捧着领到的书漫步校园。(2分)
    15.B(3分 )
    16.门房间说苏北话的伯伯用苏北话口音生动地传达了“我”初入学校那份欣喜,他称赞“我” 的字“漂亮”给予“我”自信,让“我”心中埋下了热爱读书的种子;巷子的老先生是“我”在农场偶遇的读书人,他激发了“我”继续读书,不放弃学习的斗志。两个人物作为线索,贯穿了“我”不同阶段的读书时光,是“我”读书路上的见证者和鼓励者,影响和激励了“我”,承载着“我”生命中有关读书的温暖记忆。(6分)
    17.第②段“摇摇晃晃”表现了“我”初入校园时的新奇与憧憬;第⑫段表现的是历经生活磨砺 的大年纪学生内心激动难抑的状态;第⑬段“走得摇摇晃晃”,这一场景将视角切换到下一 代,恰似“我”最初读书时的期待与兴奋。三个“摇摇晃晃”串联起“我”的过去和现在的小 读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好好读书,好好写作,承担起传递知识和文化的责任,给小读者 带来知识和启发,在阅读中感受到成长和学习的快乐。(7分)
    三、综合运用(20分)
    18.B(4 分)
    19.C(4 分)/A(2分)
    20.答案示例1:杨志既有军官的干练、武艺高强、责任心强等正面特质,又有刚愎自用、不善谋 略等缺点;既有起初对朝廷的忠诚,试图通过押送生辰纲获取仕途晋升,又在受挫后能转 变观念,与绿林好汉合作反抗,其性格在不同冲突情境下不断发展、变化,符合圆形人物在 复杂冲突中塑造多面性格的特点。(6分)
    答案示例2:尽管杨志在不同情节中展现出性格的多面性,但他的核心性格特征——忠诚 和勇敢;以及他的自负和冲动,在整个故事中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在一定程 度上也符合扁平人物的特点。(6分)
    21.答案示例1:世代居住于此的渔民们以捕鱼为生,他们敬畏大海,遵循着古老的捕鱼传统, 与大海和谐共生。然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家大型的海滨度假酒店集团看中 了这片美丽的海岸线,他们想要在这里建造一座超豪华的度假胜地,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 的冲突。(6分)
    答案示例2:渔民们依海而生、敬畏大海。可近来,一群唯利是图的海产商人闯人,妄图哄 抬海鲜价格,迫使渔民过度捕捞。渔民们坚守传统,与之激烈抗争,+方为利, 一方守海, 渔村陷入两难抉择。(6分)
    四 、写作(60分)
    22.参照202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试卷

    2025届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2025届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文件包含2025届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pdf、2025届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 中考一模 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上海市青浦区初三 中考一模 语文试卷,共6页。

    2024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和评分标准:

    这是一份2024上海市青浦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和评分标准,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