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6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7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7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738/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76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78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807/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专题01:“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单元写作指导-【同步作文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下册)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676222/0-173854091982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单元学习任务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单元学习任务教课内容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一梳理知识点,任务二向课文学立意,任务四高考真题示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 入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王夫之《姜斋诗话》 这告诉我们,写议论文,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 “如何确定自己的观点呢?即使同一个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韦罗基奥(达·芬奇的老师) 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述。
学习目标 1.掌握阐述观点的结构和方法,包括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2.学会运用事实、道理、举例等方法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学习难点 1.如何让学生的观点具有深度和新意,避免空洞和重复。 2.引导学生在阐述观点时,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说服力。
任务一
梳理知识点
阅读课本第19~20页《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梳理文中要点。
任务二
向课文学立意
立意:要针对什么问题?观点能否解决问题? 请回顾《师说》的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是针对什么样的现实而写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作者针对这种不良风气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谁懂“道”谁就是老师。
立意:要针对什么问题?观点能否解决问题? 3.作者提出的解决之道能不能革新不良风气?(从师道不传的原因入手分析) 能。世人不从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实“师”的职能有三个:传道、授业、解惑。世人只看到受业的童子之师。——片面理解老师的职能,导致弱化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②士大夫群嘲:“年相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过分看重老师的年龄、地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破除年龄地位的偏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强化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因此,作者认为,只要这个人“术业有专攻”,能传授你知识、道理,帮你解答某些方面疑惑,就可以成为你的老师。所以“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人人都从师承道,从师的风尚自然得以恢复。
立意:要针对什么问题?观点能否解决问题?
任务三
如何确立观点(立意)
明确观点,多向思考 1.抓住问题导向:一定是针对某些现象或者具体问题提出见解或解决办法。 2.辨析核心概念:意义阐释法(字词义)、比较辨析法(利弊、内外、正反、得失等) 3.立论对症下药:从辨析的核心概念中精心挑选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问——辨——析——立
明确观点时需注意 1.观点的针对性。思考观点主要针对什么问题,解决哪些问题。 2.观点的正确性。写议论文的目的是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的。 3.观点的鲜明性。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理解。 4.观点的严密性。观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明确观点时需注意 5.观点的集中性。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观点,全篇始终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要求观点集中,也就是要避免观点转移,避免后文的论说跟前文的观点有变化或者概念上混淆。 6.观点的深刻性。文中提出的观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谈。
任务四
高考真题示范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新课标I卷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拟题材料,抓住人与科技的关系来拟题。这在近四年30余个高考作文题目中,不算出人意料。 当然,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之关系,是关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命题,它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价值的挑战和理性的启迪非常迫切,愈加深刻。可见,新课标I卷切准了人类当下问题和未来前景,价值导向很好。 该题要求考生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作文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你回答得集中、深刻、有条理、能辩证,作文就能扣题,得高分。这是属于直陈式的话题作文,无需你引申发挥。只要你就事论事、就题论题、有问能答就可以。
审题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是个关键句。句中两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通过科技得到答案,那么,这些答案是固定的,唯一的,有限的,过去的,个体性的;“我们的问题”是活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是今天尚未出现的,是社会整体性的,是关于人类终极命运的。也许人类存在多久,问题就有多久,宇宙有多浩瀚,问题就有多少。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所以,正确的判断是,科技的发展,使很多问题有了答案,但不意味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而是相反。当然,你把问题局限于那些能够穷尽的知识,说科技打开了认知的“黑箱”,生命的真相、宇宙的奥秘越来敞亮,人类的认知迷雾也越来越少了,也无不可。
【参考立意】 1.人工智能,便利与牺牲的天平。 2.警惕科技的另一面。 3.面对新科技,会用还会弃用。 4.既要得之东隅,又不能失之桑榆。
【作文提纲】 题目一:答案虽快捷,问题不停息 1.秉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技术赋能的答案之后,是对新问题的追问与探索。 2.问题与答案,犹如同心圆。如涟漪般无限延展,抵达无尽的远方。 3.问题不会少,破解最重要。物物而不物于物,在不断答疑中提升。 题目二:答案唾手可得时,问题需自参求印 1.当今世界殊,赞,科技发展带来诸多便利,让答案无需苦向西天觅。 2.精斧劈鸿蒙,叹,新时代新问题,以大格局破问题。 3.天青云破处,行,明辨答案之所需,破局问题之根本。
【作文提纲】 题目三:智涌答案,问无疆界 1.在信息源源不断、五花八门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被动接受,往往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渐渐失去了主动发问、主动求解的能力。 2.难道在信息时代里,我们真的不需要发问了?答案是否定的。 3.我们的问题,如星辰般璀璨,指引着探索的航向;我们的答案,如砺石般坚韧,磨砺着思考的锋芒;我们的问题,如明灯般照亮,引领着创新的脚步……
【上海卷】 写作任务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辨析核心概念 绝大部分考生都会关注到材料中的“认可度”词,并以之为核心展开文章的构思。什么是“认可度”?简单从字面来说就是认可的程度。更专业一点的表述为: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让公众在观念上认同的同时转化为实际选择性行动的程度,表示组织形象最终被公众接纳的广泛程度。具体而言,认可度不仅反映了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体现了公众将这些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以上两种解释似乎都不太符合这道题目的命题意图,对“认可度"较为合理的解释可以是:社会或个体对某一事物或观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它往往通过舆论、评价、销量、关注度等方式体现出来,如各行业的量化指标与排名、权威或大众的评价、网络的数据流量(点赞、转发量等)。
【审题指导】 考生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理解“认可度”的内涵,形成对这道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前提。单一概念型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可挖掘的空间,这道作文题便是如此。“认可”一词考生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可听可用,但是“认可度”就增加了规则、则、方案、程式化、流程化、专业化等客观理性的因素,后者显得更为专业、抽象。命题人让考生在陌牛与熟悉之间思考,既让考生有话可说,又让考生觉得想说得好、说得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真正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性,这才是道好的考场作文应有的样子。
【审题指导】 如果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分析“认可度”,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会形成认可度,形成认可度的因素有哪些。也就是说,认可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中给出的直接目的是判别事物、区分高下,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更多的目的或者动机: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是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不是,那么形成认可度的目的的最终指向又是什么。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博士认为,认可度可以体现于外在价值,也可表现于内在价值。认可度的内涵值得深挖细分,可以有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接受:第二层次,喜欢:第三层次,认同:第四层次,信赖并形成同理心;第五层次,信念坚定,形成精神同构。可见,围绕“认可度”一词的思辨空间还是很大的,需要考生细心深入挖掘。
【立意指导】 1.深入阐述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意义。 (1)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共识和价值取向。正如古人所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广泛认可的事物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这种认可度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卓越,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2)认可度的本质,是社会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价值判断。它如同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着事物的高低优劣。在科技领域,一项新技术的认可度,往往决定了其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化领域,一部作品的认可度,则关乎其能否成为经典。因此,认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事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立意指导】 1.深入阐述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意义。 (3)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共识和时代的价值观。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风貌,映射出人们的审美和取向。在科技领域,一项技术的认可度高低,往往决定了其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在文化领域,一部作品的认可度,往往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传世之作,被后人传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认可度是社会评价的一种体现,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共同认知。
【立意指导】 2.辩证分析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不足和问题所在。 (1)认可度并非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认可度来评判一个事物的价值。正如古人所说:“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丰富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2)认可度并非绝对真理的代名词。它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个人偏见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被舆论所左右,盲目追求所谓的“高认可度”。这种盲目追求,不仅可能导致我们对事物价值的误判,更可能让我们在追求认可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立意指导】 2.辩证分析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不足和问题所在。 (3)认可度的追求可能导致个性的消解和创新的缺失。当所有人都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为目标时,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可能会被压制。因为创新往往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这在短期内可能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但如果社会只看重认可度,那么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可能会被忽视。
【立意指导】 3.重点阐述如何正确用认可度判别事物,侧重提出策略与方法。 (1)在追求认可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盲目从众: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认可度并非衡量事物价值的唯-标准,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2)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认可度是社会的一把尺,但每个人的心中也应该有一把尺,用来衡量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这把尺可能不那么精准,也可能不那么普世,但它能够引导我们走向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
【立意指导】 3.重点阐述如何正确用认可度判别事物,侧重提出策略与方法。 (3)认可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事物的价值,但过度依赖这一标准却可能导致我们陷入盲目和偏见。在评价事物和他人时,我们应保持理性、全面的视角,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世界、理解他人,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课堂小结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单元学习任务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题示例,本次写作开头范例,技法讲解,范文讲评,习作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写人如何选取典型事例”单元写作指导-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上册)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回顾课文写法,什么是典型事例,如何选取典型事例,典型例文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1 第一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新诗-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必修上册)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诗歌知其特点,掌握方法学写新诗,课文写法简要回顾,高考链接考情展望,综合实践写作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