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版高中 语文必修四 4-15*《原君》教案(第2课时)

    语文版高中  语文必修四 4-15*《原君》教案(第2课时)第1页
    语文版高中  语文必修四 4-15*《原君》教案(第2课时)第2页
    语文版高中  语文必修四 4-15*《原君》教案(第2课时)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四15、原君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四15、原君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课文思路,问题探究,艺术特色,课堂作业,课堂总结,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研读《原君》,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
    2.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2、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进步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思路
    第1段问题: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人情所欲居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第2段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惭——安——荣
    权出于我——利归于己——传之子孙(天下——莫大的产业!)
    第3段问题:“君为主,天下为客”的有什么危害?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危害:
    (1)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2)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目的:为子孙创业;取产业花息。
    原因:视天下为产业。
    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第4段问题:古今人民对待国君态度怎样?对待暴君有哪两种态度?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明确:古: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为了天下人)
    今:怨恶其君,视之如仇,名之独夫。(为一己之私)
    小儒: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妄传伯夷叔齐之事。
    圣人:武王(伐纣)圣人;孟子(肯定伐纣)之言,圣言。
    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认为臣伐君“不仁”,商灭后,两人“耻食周粟”。小儒称赞两人,是不明“为君之职分”,认为“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国君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民贼”。伯夷、叔齐的行为是为虎作伥。
    全文思路:
    ①古代人君兴利释害,遵循为君职分。
    ②③后代人君背道而驰,违背为君职分。
    痛斥后之人君以天下为自己的产业。(对比)
    古今君民客主倒置,罪恶由君而生。
    君主以天下为产业所带来的灾难。
    ④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古今人爱、恨君)(对比)
    三、问题探究
    请你谈谈《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贵之处。
    【提示】《明夷待访录》是作者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在参加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的一本光辉著作,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原君》作为本书的第一篇,体现的就是作者这一思想。具体而言,我们认为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
    ①他对君主职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与历史上已有的观点不相同的看法。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这一认识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就是在今天来看也不无意义。今天所提倡的‘“公仆”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与之相近的地方。只不过,今天的“公仆"是对党的干部而言,作者在此是对封建君主而言的。
    ②他对君主专制的危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总结说: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对百姓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等。其批评不可谓不深刻。对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作者而言,其观点不可谓不大胆,其探索与启蒙的精神不可谓不可贵。
    ③文中所体现的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为宝贵的一笔。作者在痛斥封建帝王专制罪恶中,痛切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强烈的反问中表述了作者对设置君王的质疑与否定。
    纵观全文,作者这种敢于批评,切中时弊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闪现,也有勇敢与无畏精神的流淌,这些一起构成了本文可贵的地方。
    四、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对比艺术。
    【提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说理是本文在论证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具体而言,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eq \\ac(○,1)古之君主为天下兴利与今之君主为自己谋利构成对比。作者指出古代的君主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今天的君主则不再“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两相对比,充分地说明今之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背离了君主产生的本义。
    ②主与客的对比。在揭示古今君主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反差时,作者也引入了对比。指出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后者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正是这种主客关系的颠倒,从而使得为君之道不但失去了其本真的意思,反而成为“天下之大害”。
    ③今之君主“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前后的对比。“未得天下”时,是“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既得天下”后,仍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成了君主个人的产业。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阐述了君主以己为主,侵扰天下的罪恶。
    eq \\ac(○,4)百姓对待古今君主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段还对百姓对待君主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指出”古人之君“为天下兴利除害”。百姓就会“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后之为人君者”以天下为个人私产,屠毒天下百姓,百姓就会“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从而充分说明君主有怎样的作为,百姓就会有怎样的态度。
    本文就是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反复地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说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五、课堂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而曰作:站起来
    B.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过:拜访
    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比较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而知兄者或见之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循其柄而视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A.①魂祈梦请卜之/②逾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
    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
    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
    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
    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5.翻译下列文言文句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译:
    (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
    译:
    (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译:
    答案:
    1.B.过:经过。
    2.A.两者均为动词,到,往。B.前者构成“者”字短语,的人;后者为句中停顿,不译。C,前者为连词,表承接,不译;后者为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前者为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B.A“逾十年不归”和C“见伞而心动”写兄长。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写兄弟二人。
    4.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挽”为“拉,牵引”。
    5.(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
    (2)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要点:榜、冀、即、或的理解)
    (3)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
    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设计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白马篇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白马篇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研习课文,课堂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白马篇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白马篇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