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九年级上1月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九年级上1月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劳动成就梦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潍坊地区的部分“非遗”项目中,其工艺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青州根雕技艺B. 寿光卤水制盐技艺
C. 潍坊嵌银工艺D. 昌邑土陶烧制技艺
【答案】D
【解析】
【详解】A、青州根雕技艺,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寿光卤水制盐技艺,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潍坊嵌银工艺,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昌邑土陶烧制技艺,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B. 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常用于切割玻璃
C.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可用于高炉炼铁
D. 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A选项正确;
B、金刚石的硬度很大,常用于切割玻璃,B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高炉炼铁,C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易潮解能吸收水蒸气,可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D选项正确。
故选:C。
3. 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除去杂质气体CO2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 闻气味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标签向着手心,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防止酸液飞溅,故A实验操作规范;
B、除去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不能,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故B实验操作不规范;
C、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连接好仪器,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实验操作规范;
D、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煽动,使极少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D实验操作规范;
故选:B。
4. 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A. 空气湿度增大: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B. 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 CO2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D. 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溶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空气湿度增大,说明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石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不变,错误;
C、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不会由运动变为静置,错误;
D、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酸都能解离出氢离子,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氢离子。错误;
故选A。
5.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素(C5H7N2O5)是传统中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有关三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七素属于氧化物
B. 三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C. 三七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4
D. 三七素由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三七素的化学式可知,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错误;
C、三七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5):(16×5)=3:4,正确;
D、三七素是由分子构成的,每个三七素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错误。
故选C。
6. 劳动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关联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给市民派发活性炭口罩,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起到防毒防臭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使土壤呈中性,所以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故不符合题意;
C、醋酸与鸡蛋壳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溶于水,所以可制得无壳鸡蛋,故不符合题意;
D、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洗碗筷,不是溶解油污,故符合题意。
故选D。
7. 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 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 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说法正确;
B、温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使玻璃球胀破,说法正确;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带走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防止玻璃球胀破,造成损失,说法正确。
故选C。
8. 国产大飞机C919机身材料大量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如图为锂和铝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相关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m=3,n=8 B. 图b表示铝离子,离子符号为A13-
C. 图中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中子数不同D. 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O
【答案】A
【解析】
【详解】A.锂原子的电子排布示意图为:,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符号数字表示带正电的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3.故m=3;原子电子排布中,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铝原子的电子排布示意图为:,最外层电子<4,容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其离子排布示意图为:,所以n=8,故A正确;
B.铝原子的电子排布示意图为:,最外层电子<4,容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其离子排布示意图为:,图b为铝离子,其化学式为Al3+,错误;
C.元素是指质子数(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锂元素的质子数为3,铝元素的质子数为13,所以图中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错误;
D.锂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Li+,氧容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O2-,故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2O,错误。
故选A。
9. 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对下图两个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B. 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 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D. 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A、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人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符合题意;
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不符合题意;
C、含碳物质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这两个反应均有其他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实验室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B. 选用5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C. ②中若天平指针左偏,应向右盘继续加砝码至天平平衡
D.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室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签,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室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6%=16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16g=84g(合84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应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②中称量NaCl的过程中,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若天平指针左偏,说明药品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应减少左盘氯化钠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1. 如图是部分含铜元素物质的“化合价—物质类别”二维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点对应的物质可以制成导线 B. d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Cu(OH)2
C. Cu2O在图中对应的点是e点 D. b→c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所示物质是铜的单质,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因此可以制成导线,说法正确;
B、d点对应物质是一种碱,其中铜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u(OH)2,说法正确;
C、Cu2O是一种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设铜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2x+(-2)=0,解得x=+1,即Cu2O中铜元素显+1价,则在图中对应的点是e点,说法正确;
D、b点为含有+2价铜元素的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b点对应的物质为CuO,c点为含有+2价铜元素的盐,b→c对应的反应是氧化铜和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铜盐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说法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2. 化学观念是重要的学科素养。下列对化学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宏观与微观: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B. 模型与推理: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 变化与守恒: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元素
D. 探究与创新:将燃着的镁条伸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可推知CO2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支持燃烧
【答案】AD
【解析】
【详解】A、物质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CO 和CO2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A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CuO+2HCl=CuCl2+H2O,故B错误;
C、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
D、将燃着的镁条伸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可推知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支持燃烧,故D正确。故选:AD。
13. 对铁生锈与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比①③可探究:接触氧气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B. 对比②③可探究:接触水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C. 对比③④可探究:接触氧气是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D. 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无法对比①③,因为有多个变量:水、二氧化碳、氧气,无法探究接触氧气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选项错误;
B、对比②③,发现变量为水,所以可以探究接触水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选项正确;
C、对比③④,变量为温度和水,无法探究接触氧气是铁燃烧的条件之一,选项错误;
D、无法对比①④,因为有多个变量:二氧化碳和氧气,是否加热,无法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铁燃烧的条件之一,选项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对物质的鉴别和提纯所采用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答案】AB
【解析】
【详解】A、加水,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B、烧碱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C、滴加适量稀硫酸,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加入过量铁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粉过量,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铁粉,不符合题意;
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铜能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5. 甲、乙试管中名盛有10.0g水,向试管中分别加入3.0gNa2CO3和3.0gNaCl,按图1、图2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Cl
B. 图2甲、乙试管中的溶液均是饱和溶液
C. 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
D. 3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则甲中加入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的溶质质量
【答案】AD
【解析】
【详解】A、0°C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7g,所以10g水中可以溶解0.7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7g,所以10g水中可以溶解3.57g,向试管中分别加入3.0gNa2CO3 粉末 3.0gNaCl 粉末,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甲中加入的粉末是氯化钠,故选项A正确;
B、通过推导可知,甲是氯化钠,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7g,所以甲中溶液一定不饱和,乙中有固体析出,溶液一定饱和,故选项B说法错误;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2CO3,故选项C说法错误;
D、30°C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AD。
16. 下列化学反应中y与x的关系,可以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A. 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x表示反应时间,y表示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B. 一定量的镁片中滴加稀盐酸,x表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y表示氢气的质量
C. 一定量的氧化铁中加入稀盐酸,x表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y表示产物中溶质的质量
D. 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x表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y表示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则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反应前高锰酸钾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为零,不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错误;
B、一定量的镁片中滴加稀盐酸,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质量从0开始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正确;
C、一定量的氧化铁中加入稀盐酸,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总质量逐渐增加,但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虽然不再发生反应,但是溶液的质量始终在增加,不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错误;
D、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等于7、大于7,直至接近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且一开始的溶液为稀盐酸,显酸性,pH<7,但不是0,不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7. 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生成Cu的质量为m1g
B. cd段发生的是Fe和AgNO3溶液的反应
C. m3的值为21.6
D. e点溶液中含 Fe(NO3)2、Cu(NO3)2、AgNO3
【答案】CD
【解析】
【分析】依据金属活动性:Fe>Cu>Ag,铁先与硝酸铜反应,再与硝酸银反应。
由图示可知:先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铜溶液,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a→b),反应后铁有剩余,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b→c),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c→d),d之后硝酸银过量。
【详解】A、由分析可知: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m1为生成铜和剩余铁粉的质量,说法错误;
B、由分析可知:cd段发生的是铜与硝酸银的反应,说法错误
C、5.6g铁粉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的质量,与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的质量相等,由图示可知,m3即为最终生成银的质量。
m3=21.6g
说法正确;
D、由分析可知:e点之前,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e点时硝酸银已过量,所以e点溶液中含 Fe(NO3)2、Cu(NO3)2、AgNO3,说法正确。
故选CD。
三、本题包括7小题(共60分)
18.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CH3OH)作为主火炬塔燃料,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填化学式),相等质量的五种物质充分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多且环保的是______(填物质名称),我国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制得氢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能源发展战略是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确保“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指。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增加花草绿植面积
B. 大力发展燃煤发电,增加城市照明
C. 倡导人们绿色出行,使用电能源公交车
D. 使用废碳再生的甲醇作为主火炬塔燃料,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
(3)如图是在氧化铜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甲醇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1)①. CH4 ②. 氢气 ③.
(2)B
(3)
【解析】(1)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化学式为CH4;
②由图可知,氢气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多,且氢气燃烧生成水也很环保,故填氢气;
③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制得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增加花草绿植面积,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错误;
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正确;
C.倡导绿色出行,使用电能源公交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错误;
D.使用废碳再生的甲醇作为主火炬塔燃料,甲醇燃烧产生的CO2又可作为反应物生成甲醇,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错误;
故选B;
(3)由微观示意图可写出该化学方程式为:。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完成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用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发生装置为B,该装置相比于装置C的优点是______;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请写出装置B、D、E的接口连接顺序为a______,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为_______。
(4)某校化学老师带领学生分组探究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分别测定了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的时间,记录如下:
收集完毕,老师随机各取一瓶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将其同时倒扣在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可观察到在相同时间,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的液面几乎上升到接近瓶底,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的液面仅上升集气瓶高度的大约一半。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认为收集二氧化碳时最好选用____法,并解释选择此方法的原因____。
【答案】(1)铁架台
(2)
(3)①. 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②. deb ③.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口,若木条马上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4)①. 排水 ②. 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且收集时间短
【解析】(1)仪器①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实验室用C装置制取氧气,选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装置B相比于装置C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装置B、D、E的接口连接顺序为adeb,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口,若木条马上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集满,故填: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de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口,若木条马上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可知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且收集时间短,故填:排水法;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且收集时间短。
20. 中国很多典籍中记载了金属的化学知识,促进了现代工艺的发展与改进,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的配方和特性。青铜经锻打、碾压可做成不同厚度的青铜片,说明青铜具有良好的_______。铜和青铜的相关性质见表,推断铜冶炼过程中熔入锡的作用有______。
(2)《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炼铁”(如图1)和“炒钢法”(如图2)。
在图1的炉中鼓入与矿物逆流而行的空气,“逆流而行”的目的是______;请写出现代高炉炼铁中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图2“炒钢法”即“持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最终得到钢,不断翻炒液态生铁的目的是_______。
(3)《淮南万毕术》中提到“曾青(生要成分为CuSO4)得铁则化为铜”,称为湿法炼铜,体现这一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现代湿法炼铜常产生酸性废水,含有的CuSO4、ZnSO4可用铁炭混合物(铁粉和活性炭的混合物)除去,其他条件不变,废水pH对Cu2+、Zn2+去除率的影响如图所示。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72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一模]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4年中考试题(解析版),共24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