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 重难点12 断句练习(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 重难点13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 重难点14 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 (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 重难点16 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论证思路(文言文本阅读)-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重难点17 诗歌形象类题型突破(古诗词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17 诗歌形象类题型突破(古诗词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7诗歌形象类题型突破古诗词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17诗歌形象类题型突破古诗词鉴赏-2025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建议用时:50分钟)
基础过关练
一、(2022·全国甲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2020·新课标I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4.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3.C 4.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3.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4.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三、(2020·新高考全国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5.B 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②吟。
【注】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勤,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出溪路景色之美,“花影”句描绘两岸山花烂漫,紧扣“好”字。
B.姚勖一行人溯罨溪而上,入山的主要目的是采茶,而非探寻春山胜景。
C.“芳新”“幽嫩”代指树上新茶,突出了新茶的香味与质地,用词精致。
D.尾联实写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表明作者期望进贡之事圆满完成。
8.本诗的“试尝应酒醒”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都涉及“茶”,有人认为两处“茶”表达的意图截然不同,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7.D 8.同意。
①“试尝应酒醒”一句中,“试尝”指鉴定茶的品质,品质好方可封装进贡,表现了姚勖对采茶进贡一事的慎重细心;“应酒醒”为诗人的揣测,意在说明茶叶品质优良。
②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用戏玩烹茶表现诗人在临安寓所等待召见时的无聊,含蓄表达了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无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尾联实写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错,尾联非写实,而是作者想象太府官员为所贡之茶感到欣喜的情景。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试尝应酒醒”意思是:鉴定茶叶品质的时候,要去除醉态,身上不能残存酒味,其意在不能有任何异味。“封进定恩深”意思是:包装加封进贡朝廷后,一定会获得皇上的重赏。姚勖作为毗陵刺史,亲自进山监督贡焙乃其职责。诗人获知胞弟毗陵刺史姚勖同僧人取道罨溪进入顾渚山采制贡茶,便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应酒醒”当是虚写,“试尝”表现了姚勖的恪尽职守,鉴定贡茶时的认真、仔细,如此才能选制出好茶,进贡朝廷,获得皇帝隆恩,暗含了诗人对胞弟的期许。
陆诗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表面描写闲居生活。陆游矢志抗金,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州。严州知州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抗金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诗人只能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粒小松①歌
李贺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②鳞蜿蜿③,新香几粒洪崖④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⑤。
主人壁上铺州图⑥,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注】①五粒小松:华山松每枝松穗为五股,称“五鬣松”,“鬣”与“粒”音近,故云。②蛇子蛇孙:比喻小松枝条。③蜿蜿:屈曲貌。④洪崖:传说中的仙人。⑤细束龙髯铰刀剪:松树像龙须一样的针叶被细丝捆束铰刀修剪。⑥图:地图。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交代自己因选编书集而没有时间作诗,十天后方才完成友人的请托。
B.前四句以蛇比喻小松的枝条,以龙髯比喻小松的针叶,描写新颖而贴切。
C.第五、六句写主人壁上挂着州县地图,主人交游的多是志趣不高的朋友。
D.这首诗立意新奇,诗情婉转,构思精巧,用词质朴,思想和艺术绾合自然。
10.有人认为,诗篇为应命而作,是以谐趣生动之语与友人戏谑而已;也有人认为,本诗寄情于物,将深沉的情感寄寓于小松形象中。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D 10.示例一:本诗为戏谑之作:
①本诗前半首形容小松的姿态,结合小蛇、米粒、仙人、龙须等生活感受和神话内容描写小松树的姿态,已有戏谑之意;
②后四句写小松树不得其所,只能对月坠泪,遥想深山里曾相依相伴的石笋和溪云,不知它们是否还忆念自己,造语雅谑,谐趣生动,别有一种意味;
③细察个中“主人堂前多俗儒”云云,诗人实际上也把自己包括在里面。
示例二:本诗为寄情于物之作:
①本诗前半首形容小松的姿态:枝条像一条条小蛇蜿蜒曲折,几粒新嫩的松果像仙人享用的清香的米粒;松叶像在水中浸过浓绿有光,像龙须一样的针叶被细丝捆束铰刀修剪。在对小松树的姿态描写中,已经将自己备受压抑拘束而不得自由的人生感受注入,自然贴切。
②后半首写小松树不得其所,只能对月坠泪,遥想深山里曾相依相伴的石笋和溪云,不知它们是否还忆念自己,将不满现实的束缚压抑、渴望自由和慰藉的心绪,蕴含于孤独、痛苦的小松形象中,思致婉曲,别具情趣。
【导语】李贺的《五粒小松歌》以松的形象隐喻艺术创作的艰辛与孤高。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世俗环境的不满与对清高志趣的渴望。作品以新奇的立意和质朴的语言,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情感深度。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用词质朴”错误。诗中如“蛇子蛇孙”“洪崖”“龙髯”等用词新奇,并非质朴的风格。所以,应为“用词新奇”。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示例一:本诗为戏谑之作:
①诗歌的前两联咏小松树,形容小松的姿态。写到小松树像一条小蛇,满身蛇鳞,蜿蜒曲折,新嫩的松花松果像清香的米粒,被仙人当食物采摘。那松叶浓绿有光,像在水中浸过,一束束龙须般的针叶,整齐得像用剪刀剪成。在形容小松形态的时候,将小松比作小蛇,将松花松果比作米粒,并且被仙人当作饭食,将松树的针叶比作龙须,所以诗人将小松树和神话内容联系起来,已有戏谑之意。
②后四句写到小松树本应生活在深山之中,但是却被摆在主人堂前当点缀品,主人壁上挂着粗俗的州县地图,主人交游的多是志趣不高的朋友,可见小松树不得其所。它只能在月夜之下对月滴泪,不知道曾经相依相伴的深山中的石笋、溪边的白云是否能传递书信,它们是否还忆念自己,用语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诙谐的戏谑,生动有趣,别有一种意味。
③“主人堂前多俗儒”是说和小松树主人交往的都是俗儒,而自己和小松树的主人谢秀才、杜云卿交往,可以说“俗儒”是包含自己在内的,对自我的戏谑之情也包含其中。
示例二:本诗为寄情于物之作:
①前半首咏小松树,形容小松的姿态。五粒小松,即华山松,生长在深山中,枝条像一条条小蛇蜿蜒曲折,几粒新嫩的松果像仙人享用的清香的米粒;松叶像在水中浸过浓绿有光,舒展自在而富有生机。但是,五粒小松一旦进入主人的深院,移栽入盆,细丝捆束,铰刀修剪,便失去了曾经在山中自由生长的可能。诗人在小松树被“细束”“刀剪”的姿态描写中,将自己备受压抑、饱受拘束、不得自由的生活感受融入其中,自然贴切。
②后四句写到小松树本应生活在深山之中,但是却被摆在主人堂前当点缀品,主人壁上挂着粗俗的州县地图,主人交游的多是志趣不高的朋友,可见小松树不得其所。它只能在月夜之下对月滴泪,遥想深山里曾相依相伴的石笋和溪云,不知它们是否还忆念自己。诗人一生仕途不顺,他的诗歌常常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所以诗人借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借物言志,将自己不满现实的束缚压抑,渴望自由的心绪,蕴含于被“细束”“刀剪”的小松树形象中,含蓄婉曲,引人深思。
能力提升练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无致①雪后
陈师道
闭合春云薄,开门夜雪深。
江梅犹故意,湖雁起归心。
草润留余泽,窗明度积阴。
殷勤报春信,屋角有来禽。
【注】①无致:指晁无致,诗人的好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积雪深厚,容易让人联想起乌云密布、大雪纷飞的夜雪景象。
B.颈联写雪后草色格外滋润、窗外仍有积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捕捉。
C.尾联以动衬静,写“来禽”殷勤的鸣叫声,意在反衬诗人忧伤落寞的心情。
D.诗歌的语言质朴平淡,凝练生动,少有雕饰之感,能够给读者直观真实的感受。
12.本诗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都有“雁”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
【答案】11.C 12.①《声声慢》中的“雁”是南飞的秋雁,是从前在北方见到的,词人借此表达浓重的思乡之情。
②本诗中的“雁”是想北归的春雁,雪后初晴,大雁欲振翅北归,意味着春天来临。
【导语】陈师道的《次韵无致雪后》描绘了雪后清冷而宁静的自然景致。诗中以首联“闭合春云薄,开门夜雪深”突出大雪覆盖后的静谧与丰美。颈联中草地湿润、窗前明亮,展现了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观察。通过尾联中禽鸟报春,传递出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和积极乐观的情感,语言质朴而富有画面感。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在反衬诗人忧伤落寞的心情”错误,尾联中“殷勤报春信,屋角有来禽”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而不是反衬诗人的忧伤落寞。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①在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意思是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诗人借南飞大雁表达浓重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这里的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代表着一种哀愁与思念。
②本诗中,“湖雁起归心”这一句描绘的是湖中的雁群因季节变换而产生北归的念头,暗示着春天即将来临,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之情。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书
陆 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 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可能与作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4.读书目的往往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现象。
【答案】13.C 14.①陆诗:诗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所以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②辛诗:为解是非得失迷茫,所以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体现了诗人的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错误,体现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激愤和思考。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看陆诗。根据“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陆游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归志宁无五亩园”“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体现了他读书的行为,意思是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可知,他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
再看辛诗。“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意思是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可知,辛弃疾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解是非得失迷茫。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会大笑,笑过之后,站起来揉揉肚子,到长廊下散散步,回味思考。据此可知,诗人读书的行为体现在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
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
刘时中
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教雨随车①。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
展洙泗②千年画图,纳潇湘一道冰壶。报政何如?风动三湘,霜满重湖。
【注】①《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有教者五:有如时雨之化者。”②洙泗:指流经曲阜的洙、泗二水。孔子曾于此讲学,造就很多人才,被认为是教化礼义之邦。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起笔不凡,开篇便以雷雨壮行色,与“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的送别之作风格迥异。
B.作者用“冰壶”之典,意在嘱咐友人坚守其志,希望他能在湘南一带形成清正廉洁的风气。
C.尾句想象友人高洁的节操遍及湘南,使当地风教大化,与上文一脉相承,在曲势上一气呵成。
D.本曲以雷霆起,以风霜结,通过用典和想象,化虚为实,将一场平凡的雷雨写得气势磅礴,意味深远。
16.此曲中的“雷雨”在诗人笔下别有寄托,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雷雨”既为友壮行色,“雷雨”也为己写情怀。
①雷雨能润泽万物,友人的到任会使政教如春风化雨般随使车及与湘南,表现了对友人实行美政的期望;
②雷雨能祛除暑热,友人的到任会如一场及时雨,消除暑热与尘土,表现了对友人为时所用的庆幸。
③雷雨能洗净世上你争我斗的“炎氛”、追名逐利的“热恼”,表现了作者的高尚节操。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化虚为实”错,本曲的主要手法是化实为虚。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雷雨”在诗人笔下别有寄托,即诗人借“雷雨”寄托了某些思想感情。
①“便雷奋天池”,虽然送别友人时赶上一场雷鸣电闪的阵雨,但是友人在这雷雨天气中去湘南赴任,定能“教雨随车”“展洙泗千年画图”,如神龙奋起天池,即将大展宏图,使三相大地春风化雨般得到教化,诗人借“雷雨”寄托了对友人实行美政的期望。
②雨润万物,雷雨更是能祛除暑热,友人的到任后,必将“纳潇湘一道冰壶”“风动三湘,霜满重湖”,这场雷雨,于友人与潇湘而言,都是一场及时雨,表现了对友人赴任湘南正当时,表达对友人的庆幸。
③在作者看来,雷雨“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能洗净世上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炎氛”,追名逐利的“热恼”,让世间一洗如练,还世间清醒,表现了作者的高尚节操。
九、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18.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
【答案】17.C 18.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十、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醉写赤壁赋①
无名氏
【混江龙】我则待慢登临感慨悦他这个仲宣楼②,我则怕有才无命的在颜回巷,我则待养浩然袁门积雪③,久以后空嗟叹得潘鬓成霜。
【煞】举目看山青,侧耳听江声。隐遁养姓名,不恋恁世情。无利无名,耳根清净。一心定,不受恁是非忧宠辱惊。
[注]①《苏子瞻醉写赤壁赋》:元杂剧,以苏轼被贬黄州、创作《赤壁赋》等事为题材。②仲宣楼:东汉王粲,字仲宣,曾作《登楼赋》抒发慨叹,后人建楼纪念之。③袁门积雪:东汉袁安,困雪自守。不乞求于人。
19.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混江龙】借王粲之典,表达登临的愉悦洒脱之情,亦流露对才华的自信。
B.【混江龙】“则待”“则怕”交错而出,说明苏子瞻的内在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C.【煞】开篇两句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苏子瞻在山川景色中的闲适之情。
D.二曲均以直抒胸臆为主,前者还借助典故咏怀,后者还勾勒人物外在行止。
20.元杂剧作家笔下的苏轼,是“元代的苏轼”,是文人的自我投影。请结合两首元曲,简要分析元代文人借助笔下的苏东坡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9.A 20.①怀才不遇之情。借写苏轼以王粲、颜回自比,体现如苏轼般空有才华志向,却怀才不遇之情。②浩然高洁之志。借写苏轼以“袁门积雪”为叹,表达如苏轼般希望像袁安那样保持高洁的志向与浩然之气。③年华易逝之忧。借写苏轼以“潘髯成霜”之伤,表达如苏轼般对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忧虑和感慨。④向往归隐之意。借写苏轼要“跳出是非场”,要“无利无名,耳根清净”,表达如苏轼般憎恶官场、向往归隐之意。⑤超脱平静之求。借苏轼之眼,感受自然之美与超脱之乐,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世事的超脱。
【导语】苏子瞻曲中借苏轼形象,反映元代文人对仕途不顺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他们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通过典故与对自然的描写,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超脱,体现文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表达登临的愉悦洒脱之情”错。“待”字理解为打算希望,作者本打算愉悦登楼,“则怕有才无命”“空嗟叹”说明应是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怀才不遇之情。“待慢登临感慨悦他这个仲宣楼”“怕有才无命的在颜回巷”,借王粲、颜回之典,说作者本打算愉悦登楼,“则怕有才无命”“空嗟叹”说明应是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②浩然高洁之志。运用“袁门积雪”的典故,东汉袁安“困雪自守,不乞求于人”,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借此表达如苏轼般希望像袁安那样保持高洁的志向与浩然之气。
③年华易逝之忧。“空嗟叹得潘鬓成霜”表面上写苏轼嗟叹年华逝去的感伤,实则借苏轼表达自己对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忧虑和感慨。
④向往归隐之意。“隐遁养姓名,不恋恁世情。无利无名,耳根清净”写苏轼要“跳出是非场”,摆脱名利的束缚,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向往归隐之意。
⑤超脱平静之求。“举目看山青,侧耳听江声”写苏轼感受自然之美,在山川景色中悠闲自在,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超脱、洒脱之乐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2年
全国甲卷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分析
2020年
新高考I卷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意象作用
2020年
全国III卷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物象特征分析
2025年考向预测:
鉴赏诗歌形象类题属于轮考点,它分为物象类和人物形象类题,物象类题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与情志,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重难点16诗歌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重难点14诗歌表达技巧(原卷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动静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重难点13诗歌阅读之选择题(原卷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错析内容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