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四地貌演变规律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四地貌演变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题,地层与化石,思维过程,断流河道,杂乱无章,无水硫酸钠,第3题,②风力作用,含沙量,地表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地层和地球演化历史 (2023·浙江6月选考)右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A.砂砾岩 B.石灰岩C.石英岩D.花岗岩(2)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
[思维过程]第(1)题:
2.根据地层和化石判断环境特征
3.古生物成为化石应具备的条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被沉积物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4.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形成岩层的时代地壳下沉。(2)若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上升。(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地壳曾经下沉,形成了该年代的岩层,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发生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024·江苏盐城校考一模)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Q地层含有Pt2地层物质B.清风岭的地质构造是地垒C.县城位于向斜谷D.清风寺附近断层在二叠纪前形成解析:Q地层为第四纪沉积岩且在河流下游,河流可能挟带上游泥沙在此沉积,可能含有Pt2地层物质,A正确;地垒构造两边下沉,中间抬升,清风岭只有一条断层,无法判断,B错误;县城只有一侧地层,无法判断地质构造,且跳虎涧谷地整体上地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C错误;断层切断二叠纪岩层,因此是在二叠纪后形成,D错误。
2.卧虎坡岩层在变质前的成因是( )A.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B.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C.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D.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解析:卧虎坡岩层为石英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砂岩为沉积岩,由碎屑物质沉积并固结成岩形成,B正确。
(2024·江苏无锡模拟)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曾经为古湖泊,后被黄河切开导致湖水外泄疏干而成为盆地。下图为该盆地内某地的地层沉积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有粗细颗粒交替的沉积层是( )A.Q3B.Q4C.Q5D.Q6解析:风成沙层属于风沙地貌,沉积物颗粒较小,排除A;河漫滩相沉积主要以洪水期和枯水期粗细颗粒交替的沉积物为主,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相沉积物的颗粒较稳定,排除C、D。
4.图示古湖盆对应的地质时期,气候( )A.逐渐变干B.先变湿再变干C.逐渐变湿D.先变干再变湿解析:读图可知,区域从浅湖先变成深湖,后又变成河漫滩,最后演变成草甸,说明降水先变多后变少,气候先变湿再变干。
5.古湖水外泄疏干的时间发生在( )A.Q3→Q4B.Q4→Q3C.Q4→Q5D.Q5→Q4解析:据材料可知,若尔盖盆地曾经为古湖泊,后被黄河切开导致湖水外泄疏干而成为盆地;结合图可知,Q5为古滨浅湖相沉积层,说明该时期仍然为湖泊环境,Q4为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说明此时期湖水外泄,湖底的沉积物外露,形成河漫滩,因此古湖水外泄疏干的时间发生在Q5→Q4,D正确。
考点2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23·高考全国卷乙)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题。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
2.(2023·高考全国卷甲)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1)~(2)题。
(1)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A.狭长湖盆B.断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D.泥石流通道(2)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皱隆起D.褶皱凹陷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使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区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4)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表明岩浆活动晚于其侵入岩层形成时代。(5)若地层出现缺失,原因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发生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024·江苏镇江一模)不整合面指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或缺失的地层界面。某区域经历多次地质事件,出露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下图为该区域地形地质图及部分地质年代简表。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地层界面为不整合面的是( )A.K1—K2B.C1—C2C.C3—P1D.P1—K1解析:据图分析可知,P1地层对应二叠纪早期,K1地层对应白垩纪早期,两个地质年代中间相差三叠纪和侏罗纪,而且在这两个地层之间没有其他地质时期的地层存在,所以出现了不整合面。
2.该区域经历的显著地壳抬升运动至少有( )A.1次B.2次C.3次D.4次解析:沉积岩的岩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中生代和晚古生代都是古地质时期,这两个地质时期的地层应在地下,但现在出露于地表,首先说明地壳抬升了两次。据上题分析得知,在P1—K1之间有不整合面,这说明在P1对应的二叠纪时期地层抬升到了地表,并且地势较高,无法接受之后时期的沉积物堆积,造成由P1到K1的地层缺失,综上推断该区域经历的显著地壳抬升运动至少有3次,C正确。
3.下列四幅剖面图中,与甲—乙剖面相符的是( )
解析:图中甲—乙剖面之间两次经过河流,而河流所在河谷地区地势较周边地区低,也就是说该剖面线应有两处较为明显的相邻海拔低值区域,B、C错误;据图示的地质年代简表可知,P2地层晚于P1地层,所以正常应是地层P2在P1之上,C2在C1之上,A正确,D错误。
(2024·广东广州一模)2023年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13时24分(北京时间18时24分),再次发生里氏7.8级地震,此后,该区域附近又发生数十次余震。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影响区域内6日出现雨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影响救援工作进行,截至2023年2月10日,强震已致土耳其、叙利亚超2万人死亡。当地时间2023年2月15日19时38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附近发生了里氏6.3级强震,本次地震的震中在库克海峡,震源深度48千米,属于强烈地震。此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威胁,目前没有报告显示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完成4~5题。
4.土耳其和新西兰地震的形成表现为( )A.土耳其地震是因其位于板块张裂边界B.新西兰地震是因其位于板块消亡边界C.均与亚欧板块运动有关D.均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解析:土耳其在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为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A错误;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地震,B正确;新西兰地震的形成与亚欧板块运动无关,C错误;新西兰地震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D错误。故选B。
5.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较多,最重要的自然原因是( )A.震级高,震源深B.两大板块运动速度快C.同一断裂上两次强震D.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耳其当地时间凌晨4时17分发生地震,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发生地震后逃生时间比较短,很多人来不及逃跑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且地震影响区域内6日出现雨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影响救援工作进行,增加了伤亡的概率,因此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较多,最重要的自然原因是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D正确。
考点3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4·广东选择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形成无水硫酸钠(Na2SO4)。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Na2SO4+10H2O⇌Na2SO4·10H2O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1示意牛角寨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答案] 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分别说明Ⅰ、Ⅱ、Ⅲ阶段硫酸钠的变化。[答案] 时段Ⅰ: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Ⅱ:前期(约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答案] 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长期作用下,导致裂隙不断扩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完整性。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①石灰岩分布地区:因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外力作用与地貌(1)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
(2)不同尺度区域内的外力作用①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②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
(2023·海南选择考)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解析: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
2.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解析: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羊背石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
(2024·广东揭阳二模)“石中石”(大块岩石中间包裹着一块颜色迥异的岩石,如下图)是我国台湾北部著名的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一处奇观,其形成原因是在砂岩形成的过程中,将大块的砾石包裹其中。当地人因其像卧在海水中的水牛眼睛或烛台而称其为“牛眼石”或“烛台石”。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石中石”奇观形成过程的推理,合理的是( )A.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溶蚀→沉积作用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溶蚀C.沉积作用→海水侵蚀、溶蚀→地壳抬升D.海水侵蚀、溶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解析:“石中石”是砂岩包裹着大块的砾石,故先发生沉积作用,然后受地壳抬升,裸露于海边,被海水不断侵蚀、溶蚀,将较软的砂岩侵蚀掉,其中裹着的大块砾石因岩性较坚硬而得以保留,从而形成这种“石中石”的奇观,B正确。
4.“牛眼石”奇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砂岩与砾石 ( )A.颗粒大小差异B.沉积层次差异C.外表颜色差异D.岩性质地差异解析:岩石受到海水的不断侵蚀、溶蚀,而砾石与砂岩的岩性存在差异,就直接导致砾石被侵蚀的速率与砂岩被侵蚀的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形成这种“牛眼石”的奇观,D正确。
考点4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答案] 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答案] 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更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2024·广东广州高三阶段练习)埃及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下图为历史上甲、乙两个不同时期尼罗河周边地区的聚落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甲时期、乙时期聚落分布差异的因素是 ( )A.气候B.河流C.土壤D.战争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示的尼罗河河段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尼罗河是主要的生产、生活水源。根据材料“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可知,尼罗河在6—10月水位上涨,会淹没河流两岸,但甲时期,聚落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说明这一时期气候偏干,河流泛滥不严重,淹没地区较少;乙时期,多数聚落相对分散地布局在离河较远的岸边,说明这一时期气候较湿润,河流泛滥严重,淹没范围大,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
2.古埃及人选择在泛滥期结束后进行耕作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水源充足C.光照充足D.植被茂盛解析: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河水上涨时,淹没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10月以后,洪水消退,泥沙沉积,留下肥沃的土壤,所以古埃及人选择在泛滥期结束后进行耕作,A正确。
考点5 地质灾害及其防避 (2023·广东选择考)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下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思维过程]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______,侵蚀后容易被流水带走。软岩层被侵蚀后,上部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由于落石颗粒大,不容易被流水冲走而______在陡崖下。
1.泥石流灾害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水多):年降水多且集中于某个季节;气温陡升,冰雪大量融化,短时间汇集大量水流。②地形(坡陡):谷地地形,地势低洼,不利于泄洪;山地地形,地表汇水速度快,易暴发山洪。③水系(水多):河网稠密,支流众多;河道弯曲,河道窄浅;湖泊水库决堤,短时间汇集大量水流。
④地质(碎屑物质多):构造破碎带提供大量碎屑物质;岩石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剧烈,岩层破碎,山崩滑坡形成大量土石体碎屑物质。(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松散物质较多。②河道占用:河湖面积缩小,调蓄山洪的能力减弱。③不合理的建设,破坏地质结构,山体岩石松动。
2.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成因比较
(2024·广东佛山二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震区附近开启了预警功能的电视、手机等都提前发出了预警。此次地震在青海省海东市中川乡发生局地砂涌,从地表涌出的大量泥浆将房屋包围、冲毁。下图示意此次地震震区范围及预警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成功预警,原理是基于( )①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②纵波速度慢于横波 ③横波速度快于电波 ④横波速度慢于电波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运用电视、手机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横波的破坏性大,横波和纵波到达地面有一定的时间差;同时,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D正确。
2.中川乡在震后发生局地砂涌的条件可能包括( )①地形起伏大 ②地下水位高 ③土质较疏松 ④降水强度大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解析:据材料可知,砂涌是从地表涌出的大量泥浆。地形起伏大小对砂涌的形成影响小,①错误;地下水位高,利于泥浆上涌,②正确;土质较疏松,利于泥浆上涌,③正确;砂涌的形成主要与地震有关,与降水关系较小,④错误。
(2024·山东日照一模)巧家巨型古滑坡位于巧家县城的东方,所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该滑坡体顺坡发育了多条深而长的泥石流沟,沟坡沿岸发育大量次生滑坡及崩塌,目前古滑坡体整体较稳定。巧家盆地发现堰塞湖湖相沉积。下图示意该地地质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灰岩山体、砂岩、滑坡体B.砂岩、灰岩山体、滑坡体C.巧家盆地、砂岩、滑坡体D.砂岩、巧家盆地、滑坡体解析: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越向下岩层越老,越向上岩层越新,读图可知,灰岩在砂岩之下,故灰岩老,砂岩新,故灰岩山体形成早于砂岩岩层;滑坡体在灰岩山体和砂岩之上,故形成晚于灰岩山体和砂岩,巧家盆地在滑坡体之上,故形成晚于滑坡体。故选A。
4.目前巧家县古滑坡体整体较稳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滑坡体物质结构变得紧实B.地质构造运动相对较平稳C.滑坡体受侵蚀已基本解体D.区域性暴雨频次显著减少解析:由材料可知,滑坡体顺坡发育了多条深而长的泥石流沟,沟坡沿岸发育大量次生滑坡及崩塌,故滑坡体物质结构不紧实,A错误;该地所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构造运动并不平稳,B错误;该滑坡体为古滑坡,受长期侵蚀已基本解体,C正确;区域性暴雨频次应该不会显著减少,材料中也未说明,D错误。
微专题 冲淤平衡 冲淤平衡原理及其应用冲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河床的冲淤实际上就是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引起的。
(1)冲淤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①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②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③河口区域受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两者之间的强弱“此消彼长”,从而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平衡的因素
(2024·广东汕尾模拟)图1为黄河某河段示意图,图2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甲、乙两个水文断面河床沙粒中值粒径d50(d50越大,河床泥沙粒径越大)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运行前相比,水库运行后甲、乙水文断面河床沙粒d50的变化特征是( )A.总体趋于稳定B.甲水文断面整体上升C.先增加后减小D.乙水文断面波动下降解析:读图2可知,与运行前相比,水库运行后甲、乙水文断面河床沙粒d50整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是甲水文断面,上升幅度较大,B正确。
2.2000年以来,甲水文断面河床沙粒d50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流水( )A.沉积能力增强B.搬运能力减弱C.侵蚀能力增强D.顶托作用减弱解析:2000年以来,甲水文断面河床沙粒d50整体上升,表明河床泥沙粒径整体变大,说明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增强,沉积能力减弱,A、B错误,C正确;顶托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口或支流汇入处,甲处没有位于河口或支流汇入处,顶托作用对河床沙粒d50的影响小,D错误。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其中包括河道迁移、泥沙来源变化、人为因素等。黄河在历史时期频繁发生河道变迁,1855年黄河北归以后,其南徙期间在江苏北部塑造的三角洲成为废三角洲。自此以后,苏北沿岸再无大河汇入,并经历了大规模冲淤演变过程,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8年苏北沿岸5米等深线的位置。近年来,由于受到滩涂围垦、海沙采挖等人为因素的干扰,部分岸线冲淤状况变化明显。
(1)依据等深线变化,判断苏北沿岸冲淤分布特点及泥沙运移方向。答案:北蚀南淤(北部侵蚀,南部淤积)。 向东南(南)。(2)推测苏北沿岸冲淤平衡分界点位置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答案:向东南(南)移动。理由:北部三角洲规模减小;来沙量下降,淤积减弱,侵蚀大于淤积,冲淤平衡分界点逐渐南移。(3)分别说明滩涂围垦和采挖海沙对海岸冲淤变化的影响。答案:滩涂围垦:消减海浪;海岸侵蚀减弱,淤积增强。采挖海沙:破坏水下泥沙结构;加剧海岸侵蚀。
微专题 地貌的演化过程 1.从地质剖面图推断内力动态过程(1)确定岩层形成的早晚①②③
(2)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①②
2.河流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3.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区域差异(1)必要条件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②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2)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如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河流中游平原地区形成河漫滩平原,入海(湖)口处形成三角洲。
4.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的答题技巧
(2024·广东广州一模)冰川运动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形成角峰、U形谷等冰蚀地貌。下图示意欧洲第四纪冰川分布范围。据此完成1~2题。
1.与挪威峡湾的形成过程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②③④①D.④③①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峡湾地貌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各条支脉伸入大海,在挪威的海岸形成山谷夹杂的地形,因此③最初形成;然后在冰河时代,峡谷在冰川的侵蚀下越变越深,因此④第二个形成;冰河时代末期又受到流水侵蚀,河谷宽阔,呈U形,②第三个形成;最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已经变得十分幽深的峡谷,①为最终形成的峡湾。
2.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阿尔卑斯冰川中心( )①冰川地貌消失 ②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 ③林线上移 ④雪线下降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上升,低海拔地区积雪融化,雪线上升,④错误;冰雪覆盖面积减小,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②正确;温度上升,海拔较高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树木生长,林线上移,③正确;冰川地貌指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①错误。
(2024·广东揭阳二模)老龙湾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省,其地貌层理构造特征明显,形成演化过程与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下图示意老龙湾位置及其峰林地貌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貌形成演化阶段的顺序为( )①断裂抬升阶段 ②外力沉积阶段 ③风化侵蚀阶段 ④岩浆侵入阶段A.②①③B.①④③C.②③①D.①④②解析:老龙湾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省,其地貌层理构造特征明显,说明图示地貌的岩石属于沉积岩,首先要有外力沉积形成沉积岩,对应②过程;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壳抬升过程中出现断裂,对应①过程;后来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图中的峰林景观,对应③过程;没有岩浆侵入,④错误。因此,图示地貌形成演化阶段的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4.老龙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风化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解析:图中的老龙湾地貌景观实质是沉积岩峰林地貌,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B正确。
热点聚焦 特殊地貌 1.喀斯特地貌
4.丹霞地貌(砂岩地貌)
5.张家界地貌(砂岩地貌)
6.嶂石岩地貌(砂岩地貌)
(2024·广东选择考)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 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1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2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A.①②③B.①②⑤ C.①④⑤D.③④⑤解析:溶洞是流水溶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该溶洞是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形成的;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说明该石灰岩溶洞形成过程中,洞顶悬空的石灰岩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石灰岩砾石块。故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化学溶蚀、重力崩塌、流水侵蚀,①②⑤正确。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解析: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地质时期随地壳的抬升运动,石灰岩沉积处被抬升形成陆地;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该溶洞位于半山腰,洞前有溪流经过,推测地质时期山前洪水泛滥时,可能挟带砾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径的碎屑沉积物,这些物质随水流进入溶洞,并在洞内沉积下来,形成粉砂质黏土沉积物。
(2022·海南选择考)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右图)。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3~4题。
3.石顶泥柱顶端的石块在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雨水侵蚀解析:“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由此可知,顶部的石块主要是减弱了来自顶部的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十一区域发展与区际联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荒漠化,水土保持,修堤筑坝,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十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波动上升,不锈钢,电子产品,产业升级,思维过程,矿物养分,海洋权益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过程,炎热干燥,南深北浅,盛行风,离岸风,热带雨林,顺时针,逆时针,赤道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