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展开易混概念1 地壳与岩石圈(1)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2)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3)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
易混概念2 海岭与海沟(1)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2)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易混概念3 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1)流水侵蚀——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2)流水溶蚀——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林、溶洞等景观。
易混概念4 冲积扇、冲积平原(1)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2)冲积平原——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易混概念5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1)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3)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易混概念6 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2)风力侵蚀——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3)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易混概念7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1)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挟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2)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因此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侵蚀。
易混概念8 滑坡与泥石流(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2)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2022·6月浙江卷,11~12]下图为世界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D.太平洋板块俯冲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故选D。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综合起来,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022·全国甲卷,7~8]如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年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更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
4.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堤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堤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广东卷,3~4]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龙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5~6题。
5.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解析: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6.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由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7.[2022·湖南卷,19(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6分)
答案: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解析: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2)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表明观点,不能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核心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技 法 突 破】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3.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4.判断岩层新老关系(1)沉积岩:上新下老(打井越往下应是越老的沉积岩)。(2)侵入岩: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3)变质岩:侵穿者新,被侵穿者老。(4)断层:发生在断裂的岩层形成之后。(5)溶洞形成:石灰岩—地壳上升—流水溶蚀—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钟乳石(流水沉积)—石笋(流水沉积)。(6)若为背斜,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变新;若为向斜,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变老。
5.根据岩层如何判断地壳运动状态(1)先地壳下降,后岩层沉积;先地壳上升,后岩层侵蚀。(2)有几个岩层侵蚀面,一般地壳就上升几次,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界面平行,则没有发生褶皱,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斜交,则发生了褶皱。(3)若侵蚀面上有新的岩层,说明侵蚀后,地壳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地质构造的判读[2021·北京市高考真题]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解析: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得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2.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晚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法二 结合地质构造平面图考查区域特征[2022·1月浙江卷,17~18]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据此完成3~4题。
3.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东北 B.西南C.西北 D.东南
解析:根据图文信息,该地地形起伏不大,北部有水库,说明北部地势较低,可判断该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甲地东南部附近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断层地带岩石脆弱,因此甲地附近的小河最可能是流水侵蚀该断层形成的,河槽也应呈东北—西南走向,再结合当地整体南高北低的地势可判断小河应由西南流向东北,故选A。
4.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 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③b比c新 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说明岩石坚硬,外力侵蚀掉的岩层相对较少。由图可知,b石灰岩覆于c砂页岩之上,形成时间较砂页岩晚,所以b比c新,①错,③对;水越深,沉积岩颗粒物越细,bc期间先沉积形成砂页岩、后沉积形成颗粒更细的石灰岩,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说明水逐渐变深,海岸线应向陆地前进,②错、④对。故选D。
核心考点二 流水地貌【技 法 突 破】1.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图示
[方法归纳] 河流地貌发育的判断技巧(1)利用河谷形态判断所处河段,如图所示:
(2)利用河谷形态判断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如下图)。
(3)河漫滩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②洪水期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被淹没;枯水期裸露。(4)利用堆积地貌类型判断河段,如图所示:
(5)利用堆积地貌形态景观图判断河段,如图所示:
(6)河口处地貌特殊变化的推理过程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河流冲淤特征分析[2022·江西南昌一模]下图是东欧平原某河段略图。图示区域均为泥沙沉积层,厚度达50 m以上,河床发育于泥沙层,摆动频繁,流向曲折,经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据此完成1~3题。
1.裁弯取直之前,下列断面水流方向与甲处最接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河道形态和位置与甲处一致的是②处,无论河道走向,水流方向甲处与②处完全一致,由此判断,裁弯取直之前,断面水流方向与甲处最接近的是②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乙处植物种类明显比丙处丰富,原因是乙处( )A.泥沙厚度更大 B.泥沙颗粒更细C.植物不受洪水威胁 D.植物种群形成更早
解析:读图可知,乙处和丙处都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积而成,河道弯曲,能够形成牛轭湖,说明该区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图中乙处和丙处距离较近,泥沙厚度差异不大,泥沙颗粒大小也不会有明显差异,A、B错误。乙处和丙处的植物都会受到洪水威胁,但是乙处陆地形成比丙处要早,植物种群形成时间更早,生物种类会更丰富,C错误,D正确。故选D。
3.图中牛轭湖与河流水位基本保持一致,是因为图示区域( )A.降水差异小 B.泥沙厚度大C.水体下渗作用弱 D.植物涵养作用强
解析:图中区域,降水差异小,但河流流程长,雨水补给更多,河流水量大,可能导致河流水位较高,故降水差异小不是牛轭湖与河流水位基本一致的重要原因,A错误;泥沙厚度大,说明牛轭湖与河流之间的地下水相互补给活跃,水位基本保持一致,B正确;该地为泥沙沉积层,水体下渗作用较强,C错误;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大小对水位高低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考法二 结合示意图考查区域水系演化4.[2022·广东卷,17(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
答案: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解析: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核心考点三 风成地貌与风沙问题【技 法 突 破】1.风成地貌(1)风成地貌类型
(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②根据堆积物颗粒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2.风沙问题(1)(2)
(3)风沙的危害思路分析①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等。②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倒作物、摧毁电线杆等)。③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④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4)风沙的防治措施思路分析
【对 点 精 练】考法 风沙形成、危害与防治[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解析: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解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答案:(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解析: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答案:(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防治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
核心考点四 地质灾害与防御【技 法 突 破】1.地震(1)地震的产生机制和成因
(2)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防灾措施(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结合示意图考查地质灾害及影响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往往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图1为我国某堰塞湖形成及自行消失过程示意图。图2为某地堰塞湖疏通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最可能为( )A.青藏高原东缘B.云贵高原东缘C.黄土高原北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海拔在3 000米以上,最有可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且青藏高原东缘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大,雨季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而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A正确;云贵高原东缘接近东南丘陵,海拔相对不高,B错;黄土高原北部海拔相对不高,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引发河道堵塞的可能性不大,C错;内蒙古高原西部降水少,且海拔相对不高,D错。故选A。
2.堰塞湖自行消失的时间长短,往往相差很大。从形成到溃决持续时间较长的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溃决前,堰塞湖以上河段沉积作用变弱B.溃决前,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上升C.溃决后,堰塞湖以上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小D.溃决后,堰塞湖以下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
解析:溃决前,由于堰塞湖对堰塞湖以上河段的顶托作用,使得堰塞湖以上河段水速减慢,沉积作用变强;同时,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下降,A、B错;溃决后,堰塞湖内大量水体在短时间内下泄,堰塞湖以上河段流速加快,河流搬运能力增强,堰塞湖以上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同时,堰塞湖以下河段的流量、流速均显著增加,堰塞湖以下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C错,D正确。故选D。
3.据图2分析,堰塞湖的( )A.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B.溢洪道坡度更大,流速更快利于泄洪C.堰塞体堆积物较疏松,宜开凿溢洪道D.堰塞体堆积物体量大,宜开凿多条溢洪道
解析:读图2可知,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有利于堰塞湖的水体通过溢洪道缓慢下泄,A正确,B错;结合图中堰塞体和溢洪道的相对位置可知,溢洪道并未选择在堰塞体上开挖,其原因在于堰塞体结构不稳定,在堰塞体上开挖溢洪道,易诱发堰塞湖溃决,C、D错。
考法二 结合示意图考查地质灾害的防御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壅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下图是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聚落选择的地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下列河流沿岸的聚落说法正确的是( )A.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平处B.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C.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D.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以便于耕作
解析:为取水方便,上游峡谷聚落多选择地势较低平处,A正确;上游峡谷地区多深切河谷,水流湍急,河水容易下泄,不易发生洪灾,B错误;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易遭受洪灾,故为防范洪灾,聚落多选择地势较高处,C、D错误。
(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考点,微专题4,热点聚焦4,构建知识网络,变质岩,太阳辐射能,变质作用,太平洋,解读高考四层,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构建知识网络,辨析易混概念,感悟高考真题,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1):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1),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构建知识网络,辨析易混概念,感悟高考真题,答案D,答案C,答案A,板块运动与地貌,流水地貌类型,答案B,滑坡和泥石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