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只交试卷答题页,“迁都洛阳好,举目眺黄河,《南齐书·蛮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卷面分值: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将答案书写在专设答题页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交试卷答题页。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含30小题,每题2.5分,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记录下来,你认为这位天文学家所处的应该是哪个朝代?()
A.秦朝B.商朝C.宋朝D.清朝
2.下列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古典风格文学的基础,并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A.《道德经》B.《离骚》C.《春秋繁露》D.《诗经》
3.秦朝统一中国后,征用了大量劳动力建造了秦始皇陵、秦长城等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之所以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办大事,其主要原因是()
A.秦始皇的暴政B.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C.“家天下”的出现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5.《汉书》记载“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夫天命初定,万事草创,及臻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必待明圣润色,祖业传于无穷“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社会相对稳定D.统治者的重视
7.有学者认为,北魏对中华民族交融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使得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也从敌视、歧视走向相互的认同,使得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减少。该学者的看法()
A.夸大了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B.认可了民族交融的消极方面
C.客观地评价了民族交融影响D.片面强调语言通用的重要性
8.“迁都洛阳好,举目眺黄河。胡地民风殄,汉家文教播。三长制谐和。本已尊孔子,何为崇佛陀。”该诗提及的帝王是()
A.秦二世B.汉武帝C.汉光武帝D.北魏孝文帝
9.《南齐书·蛮传》记载:“蛮俗衣布徒跣,或椎髻,或剪发。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楯,便弩射...”这段记载反映了南朝少数民族的()
A.政治特色B.军事力量C.生活习俗D.经济状况
10.《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记载: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趋势”的有()
①西晋短暂统一②江南开发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西晋八王之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和全国连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可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A.推动了隋朝的政治统一B.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改变了国家的经济重心D.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2.如图所示为国画《文成公主和亲》,其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
B.能印证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
C.拓展了唐朝的西北边疆
D.促进了汉藏交流和友好关系
13.下图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对比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较快B.基层自治制度建立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民族关系极为融洽
14.公元632年,唐太宗将隋朝在西北边境设立的交市监改为互市监,用来专门掌管番国交易事宜,鼓励地方各级官员积极开展互市贸易。唐朝还在长安城中的西市设置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场所。唐朝的这些措施()
A.表明民族矛盾已经基本消除B.有利于缩小商业贸易的范围
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15.唐代前期,负责朝觐的主要是地方长官及其佐贰充任的朝集使。安史之乱后,参加朝觐的对象由朝集使演变为藩镇长官节度使,且节度使不再像朝集使一样按制履行觐见之仪,“不常朝觐”和终身不入朝觐见者,更是屡见不鲜。这折射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弱化B.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
C.唐代政治格局的演变D.边疆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16.东晋人葛洪评论察举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东汉末年的察举制0
A.是郡县制的延续B.为科举制所取代
C.其弊端日益突出,亟待调整D.具有历史进步性
17.“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材料反映出唐朝实行了()
A.三省六部制B.租庸调制C.科举制D.两税法
18.《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0
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
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中①政权统治时期()
A.发生了淝水之战B.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C.进行了汉化改革D.改进了造纸术
20.唐朝,中书省设长官“中书令”二人,另设“侍郎”二人,“中书舍人”六人等;门下省设长官“侍中”二人,另设“侍郎”二人,“给事中”四人等。尚书省设长官“尚书令”一人,另设“左仆射”“右仆射”各一人,“左丞”“右丞”各一人等。尚书令一职不常设置,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实际长官。由此可知,唐朝()
A.冗官现象严重B.君臣关系和谐
C.行政效率低下D.注重权力制衡
21.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并行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22.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这一时期的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下列分别属于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和第二次高峰时期的代表成就是()
A.《黄帝内经》《千金方》B.《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
C.《氾胜之书》《唐本草》D.《伤寒杂病论》《四民月令》
23.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间,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数代营造,共有2100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遗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影响龙门石窟建造的宗教是()
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
2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新的高峰。下列誉称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0
A.“书圣”-王羲之B.“画圣”-顾恺之
C.“诗圣”-李白D.“诗仙”-杜甫
25.如下图是《唐代礼宾图》(7世纪末),描绘的是唐代官员迎送外国使节情境。这些嘉宾中可能有()
A.西罗马帝国商人
B.拜占庭帝国使者
C.马其顿帝国使者
D.巴黎大学访问学者
26.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B.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
27.“《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宋辽对抗时期B.南宋与金并立时期
C.宋夏和议时期D.北宋与金并立时期
28.北宋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下列属于其中主要的措施之一的是()
A.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C.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D.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29.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成为一时之笑谈。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
A.通判官员秩高权重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负责地方官员考核D.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30.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同时,积极派兵北击匈奴,南征闽越;而宋太祖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实行守内虚外的方针。这种变化说明了()
A.政治风气日趋保守B.儒学重新回归主流地位
C.儒学思辨与哲学化D.人文教化倾向内省收敛
第I卷材料分析题(共25分)
一、材料分析题(本题含2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共25分。)
31.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二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发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部分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整理自王仲荦《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中“新税法”的名称,并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年间征税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以及人身依附关系呈现的态势。3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八
材料二枢密使童贯上奏战事日,“杀退辽兵,直至燕京,围住城池攻击,旦夕可破。今有辽主早竖降旗,情愿投降,遣使丞相奉表称臣,纳降请罪,求诏退兵罢战,情愿年年进奉”,恳请皇帝恩准。
-摘编自《水浒传》第八十九回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2)材料二描述的情景是否全部属实?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哈田中(哈73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含30小题,每题2.5分,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含2小题,31题13分,32题12分,共25分)
31.(13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2分)
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财政)收入。(3分)
(2)名称:两税法。(2分)
变化: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4分)
32.(12分)
(1)具体措施:挑选各地精壮士兵编入禁军,有皇帝亲自统领,各地仅仅保留老弱厢军;派遣文臣到地方管理政务,使各地节度使成为虚衔;将各地化为各路,各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将各地的钱粮运至京师,削弱地方的财力,强化中央实权。(6分)
(2)北宋时期,枢密使负责军务,小说中称由枢密使上奏战事,这一点属实;(3分)但小说中称北宋大败辽军,辽朝皇帝投降并愿意年年进奉,不属实,实际上北宋对辽频吃败仗,向辽交纳岁币。(3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A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D
C
C
C
A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A
B
B
B
C
D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交试卷答题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云南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高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