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果蔬第一生产大国,2022年果蔬总产量达11.13亿吨。但是果蔬的应季集中上市,会出现经常性、周期性短缺与过剩问题,由此造成采后腐损率高达20%—30%。传统贮藏技术虽然贮藏成本低,但是贮存时间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为保持果蔬新鲜、延长贮存时间、抑制细菌的滋生,现代贮藏技术应时而生。
    “产地预冷+热激处理+臭氧熏蒸+智能分级+低温贮藏”的技术集成模式,使鲜果贮藏期延长两个月。很多高温季节收获的水果,自身温度达到30摄氏度以上,果实呼吸作用旺盛,容易变质腐烂,需要尽快降温。产地预冷技术可在几十分钟到几小时内,将果实携带的田间热带走,降至适宜贮运的温度,保障果实口感风味,提高贮藏性能。臭氧熏蒸技术,利用臭氧杀灭细菌和病毒,又可氧化果蔬释放出的乙烯,从而延缓果蔬衰败。此外,臭氧熏蒸还能降解果蔬表面的有机磷等农药残留,清除贮藏库内的异味,保持最终食用或加工时的果蔬品质。
    就拿现在大量上市的柑橘来说,柑橘收获的季节性特点,使其无法做到原料全年供应。而工业化贮藏保鲜及速冻技术,可以解决果蔬季节性供需矛盾。与速冻水饺不同,果蔬速冻调控技术难度更高,需要在30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将新鲜原料的中心温度降至冻结点以下,使原料中80%以上水分尽快冻结成冰。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要精准控制冰晶颗粒大小,以防速冻后冰晶把细胞膜胀破。应用这一技术,企业建起工业化速冻线,柑橘原料实现全年供应,不少加工企业由此取得长足发展。
    (取材于单杨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水果加工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柑橘的加工也并不简单,为解决柑橘高温加工带来的品质下降、水耗高等问题,促进柑橘加工行业发展,我们研发了酶法脱囊衣、低温杀菌、全果制汁等绿色节能加工技术。目前,应用先进技术,我国柑橘罐头占国际市场高达80%的份额。
    酶法脱囊衣技术解决了去除囊衣、留下完整果肉的难题。该技术先对柑橘进行选果和清洗,热烫去皮除脉络,然后将带囊衣橘瓣放入化学物质酶解液中进行酶解,通过化学反应去除囊衣。相较于传统的酸碱法脱囊衣工艺,酶法脱囊衣生产效率高、尽可能保留了完整的营养物质、不污染环境。运用该技术,企业建立起集远程网络、在线检测和智能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生产线,实现不同柑橘原料的同线、同标、同质生产。
    热杀菌技术虽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果蔬食品加工,但它的使用会不同程度破坏果蔬品质。通过研究柑橘产品中嗜冷、嗜温、嗜热三类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用低温动态回旋连续杀菌取代高温静态杀菌,把杀菌温度从100摄氏度降到83摄氏度。应用此项低温杀菌技术制作的柑橘罐头,保留了柑橘原有的营养价值,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柑橘全果制汁技术,则让果汁等产品更有营养、原汁原味。这一技术类似于“榨果汁”,采用物理方法粉碎、微化柑橘果肉果皮等组织,获得果汁类产品。柑橘全果果汁作为制备果汁、果酱、果粉等的中间加工品,可最大程度保留完整营养,有效实现柑橘百分之百全利用,无皮渣废弃物。
    柑橘加工业作为我国农业领域中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柑橘加工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取材于单杨、刘少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柑橘副产物是指在柑橘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质,如果皮、果汁渣等等。这些副产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压力和污染。然而,近年来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柑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柑橘含有大量类黄酮和香精油等功能活性物质,借助深加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保健品、化妆品和日化产品中。类黄酮有阻止氧化损伤、延缓衰老、降低心血管患病风险等作用。全球保健品排名前20的品类中,有12类是类黄酮产品。通过系统研究,我国开发的生物合成柑橘类黄酮技术,使我国类黄酮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主要份额。以往被当做废品的落果,如果用来提取类黄酮,每亩可帮农民增收1000多元;香精油存在于外果皮油囊、花和叶中,其中,外果皮的精油含量最为丰富。作为一种天然食品添加剂,香精油可以用于食品工业,也可以用于化妆品、芳香清洁剂等生产,全球每年需求量达2万吨。我国开发的“组合式提取、超临界分离纯化、微胶囊缓控释”技术,实现了香精油高效制备与稳态化调控,有效提升了国产香精油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产香精油正逐步替代进口,使进口产品价格也下降了一半。
    橘皮废渣利用定向重组成型技术,可以加工成不同用途的可降解农用包装器具,如育苗钵、抛秧盘以及蛋托、果托等,应用场景丰富。
    我国柑橘产品资源丰富,每年产生柑橘副产物约1000万吨,柑橘废弃物的利用已成为影响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将这些副产物综合利用起来,可以更好服务人们生活。
    (取材于单杨、彭卫福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果实呼吸作用旺盛致其温度高于30摄氏度。
    B.产地预冷技术为柑橘后期贮藏提供了保障。
    C.臭氧熏蒸技术明显优于其他鲜果贮藏技术。
    D.果蔬速冻调控技术使80%以上原料很快结冰。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发展柑橘罐头产业,研发了绿色节能加工技术。
    B.使用酸碱法脱囊衣工艺能够留下完整的橘子瓣。
    C.高温静态杀菌技术的使用通常会破坏果蔬品质。
    D.采用物理方法加工才能够保留柑橘的完整营养。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新技术,柑橘的贮藏期已经能够延长两个月。
    B.市场上的某些柑橘类罐头运用了臭氧熏蒸技术。
    C.工业化速冻线集网络、检测、控制等技术于一体。
    D.果汁加工厂的柑橘全果果汁已能实现全年供应。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柑橘副产物可以用来提取许多功能活性物质。
    B.从柑橘中提取的类黄酮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C.我国生产的香精油质优价廉,替代了进口产品。
    D.可降解的育苗钵、果托等可以由橘皮废渣加工。
    5.请分别为以上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能概述材料主要内容,每个小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B 2.C 3.C 4.C
    5.①应用现代贮藏技术,保证果蔬口感和加工品质;
    ②创新产品加工技术,实现绿色节能加工(或保证柑橘营养物质);
    ③借助深加工技术运用,实现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果实呼吸作用旺盛致其温度高于30摄氏度”错,原文是“很多高温季节收获的水果,自身温度达到30摄氏度以上,果实呼吸作用旺盛,容易变质腐烂,需要尽快降温”,可见,选项说法因果倒置,应是水果自身温度达到30摄氏度以上,果实呼吸作用旺盛。
    C.“臭氧熏蒸技术明显优于其他鲜果贮藏技术”错,原文是“臭氧熏蒸技术,利用臭氧杀灭细菌和病毒,又可氧化果蔬释放出的乙烯,从而延缓果蔬衰败。此外,臭氧熏蒸还能降解果蔬表面的有机磷等农药残留,清除贮藏库内的异味,保持最终食用或加工时的果蔬品质”,可见,原文只是说臭氧熏蒸技术如何使用及效果,并没有说这种技术明显优于其他鲜果贮藏技术。
    D.“果蔬速冻调控技术使80%以上原料很快结冰”错,原文是“果蔬速冻调控技术……需要在30分钟或更短时间内,将新鲜原料的中心温度降至冻结点以下,使原料中80%以上水分尽快冻结成冰”,可见,原文是说“使原料中80%以上水分尽快冻结成冰”,而选项说成是“使80%以上原料很快结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为发展柑橘罐头产业”错,原文是说“为解决柑橘高温加工带来的品质下降、水耗高等问题,促进柑橘加工行业发展,我们研发了……绿色节能加工技术”,可见,研发了绿色节能加工技术不是为发展柑橘罐头产业,而是为解决柑橘高温加工带来的很多问题,促进柑橘加工行业发展;
    B.“使用酸碱法脱囊衣工艺能够留下完整橘子瓣”错,原文是说“酶法脱囊衣技术解决了去除囊衣、留下完整果肉的难题”,可见,能够留下完整的橘子瓣的工艺是酶法脱囊衣技术,而不是传统的酸碱法脱囊衣工艺。
    D.“才能够保留柑橘的完整营养”错,原文是说“柑橘全果制汁技术……采用物理方法粉碎、微化柑橘果肉果皮等组织,获得果汁类产品。柑橘全果果汁……可最大程度保留完整营养”,可见,采用物理方法加工可最大程度保留柑橘的完整营养,并不是说“才能够保留柑橘的完整营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C.“集网络、检测、控制等技术于一体”错,原文是说“果蔬速冻调控技术……。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要精准控制冰晶颗粒大小,以防速冻后冰晶把细胞膜胀破”,可见,工业化速冻线的难点在于精准控制技术,而不是集网络、检测、控制等于一体的技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C.“替代了进口产品”错,把未然说成已然。材料三是说“目前国产香精油正逐步替代进口”,可见,原文是说国产香精油正逐步替代进口,选项说成是“替代了进口产品。”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中“为保持果蔬新鲜、延长贮存时间、抑制细菌的滋生,现代贮藏技术应时而生”“‘产地预冷技术可在几十分钟到几小时内,将果实携带的田间热带走,降至适宜贮运的温度,保障果实口感风味,提高贮藏性能”“臭氧熏蒸还能降解果蔬表面的有机磷等农药残留,清除贮藏库内的异味,保持最终食用或加工时的果蔬品质”,为该材料拟定的小标题为:应用现代贮藏技术,保证果蔬口感和加工品质。
    根据材料二中“为解决柑橘高温加工带来的品质下降、水耗高等问题,促进柑橘加工行业发展,我们研发了酶法脱囊衣、低温杀菌、全果制汁等绿色节能加工技术”“酶法脱囊衣生产效率高、尽可能保留了完整的营养物质”“应用此项低温杀菌技术制作的柑橘罐头,保留了柑橘原有的营养价值”“柑橘全果果汁作为制备果汁、果酱、果粉等的中间加工品,可最大程度保留完整营养”,为该材料拟定的小标题为:创新产品加工技术,实现绿色节能加工(或保证柑橘营养物质)。
    根据材料三中“柑橘含有大量类黄酮和香精油等功能活性物质,借助深加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保健品、化妆品和日化产品中”“橘皮废渣利用定向重组成型技术,可以加工成不同用途的可降解农用包装器具”“将这些副产物综合利用起来,可以更好服务人们生活”,为该材料拟定的小标题为:借助深加工技术运用,实现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嗟乎!春秋之战多矣!鲜有出于义者;其或出于义,而又不纯焉,卒同于不义而已矣。然圣人不忍遽绝焉,且幸之,且惜之。
    昔者,王莽乘西汉之衰,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祚;翟义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唐武氏之祸,唐几亡矣,李敬业起兵讨之,未成而身死。此二人者,自以国家旧臣,义不忍靦颜俯首而立于怨家之朝,甘心屠刳而不悔,可谓知大义矣。
    今夫春秋之义,莫大于复仇;仇莫大于国之夺于人,而君父之死于人也。故吾力能报焉,而有以洗死者之耻,上也;其次,力不能报而报之,不克而死;最下则忘之,又最下则事之矣。吾尝读《春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鲁庄公也。庄公者,桓公之子,齐人实杀桓公。昔者,越败吴于槜李,阖庐死。夫差使人立于廷,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晋王李克用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公受而藏之于庙,卒以灭梁。吾观此二君者,其晚节末路,不可谓贤,而皆能复父仇如此,其义烈岂不壮哉!自桓公死于齐,庄公立,筑王姬之馆①于外矣,公子溺会齐师伐卫矣,公及齐人狩于禚矣,师及齐师围郕矣,公及齐大夫盟于蔇矣,不惟忘其仇,而又报之德焉,所以事之者,惟恐其不足。孔子曰:“幸矣,乾时之役②,犹能与仇雠战也;惜哉,其非以仇故战。而师虽败,不可谓不荣,然而不纯于义矣。”圣人于此不忍遽绝,姑与以得失相半之辞,是亦圣人之不得已焉耳。
    呜呼!庄公之事,吾无论矣。后之臣子,有遭其国亡,其君死,而忘其仇,而事其仇。且其国之亡也,彼实有以致之亡;君之死也,彼实有以致之死。然则彼亦与于逆乱者耳,又安知所谓仇耶?而一旦而仇之,曰:“吾力能报之。”天下且曰:“是直能扶义以晚节者也。”及问其名,则曰:“非以仇故然,而以己私故战③也。”如是,则覆败乱亡而莫之救,不亦宜哉。是故,揆以《春秋》之义,则师虽败,不可谓不荣,而不纯于义,卒同于不义而已矣。吾又不独叹息痛恨鲁庄公也。
    (取材于戴名世④《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注】①筑王姬之馆:周庄王嫁女王姬与齐襄公,命鲁主婚,庄王送女至鲁,鲁庄公命筑馆舍居之。②乾时之役:鲁庄公为助齐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在乾时与齐作战。③以己私故战: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等三人先后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虽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实际是为自己的地位而战。④戴名世:明末清初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有出于义者 鲜:很少
    B.不克而死 克:成功
    C.公子溺会齐师伐卫矣 会:恰逢
    D.揆以《春秋》之义 揆:揣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幸之,且惜之 且其国之亡也
    B.此二人者 而有以洗死者之耻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义烈岂不壮哉
    D.越败吴于槜李 筑王姬之馆于外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圣人不忍遽绝焉 可是圣人不忍心一下子完全否定它们
    B.不用尺兵寸铁而移汉祚 微小的武力都没有使用就篡夺了汉朝帝位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鲁庄公也 对于鲁庄公没有一次不叹息流涕痛恨万分的
    D.是直能扶义以晚节者也 这仅仅能够在后期坚守道义啊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义讨王莽,李敬业讨武氏,虽然战败但是都合乎大义。
    B.作者谴责了那些忘记亡国之恨甚至侍奉新朝的丧节之辈。
    C.对于鲁齐乾时之战,孔子给予鲁庄公得失各半的评价。
    D.尾段作者提出国亡君死不能归咎臣子,是国君自身问题。
    10.本文第三段和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都使用了与庄宗有关的史实,但用意有所不同,请分别概括其用意。
    【答案】6.C 7.D 8.C 9.D
    10.本文概括使用了庄宗受父遗命、负矢报仇成功的事例,和夫差矢志报父仇的事例并举,共同论证了虽然二者晚节不贤,但是他们孝义节烈的复仇行为值得赞扬,阐明了戴名世所宣扬的《春秋》大义,即臣子应为君父为国复仇;
    《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比庄宗忧劳兴国和仇灭之后逸豫亡身的史实,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古讽今,告诫北宋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不要耽于享乐,困于所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会:动词,会合、联合。句意:公子溺联合齐国军队讨伐卫国。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且”,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
    句意:又庆幸,又痛惜。/况且自己的国家灭亡。
    B.“者”,代词,代指这两个人;/名词,……的人;
    句意:这两个人。/并且有洗刷死者耻辱的能力。
    C.“其”,助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一定”;/代词,他们。
    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愿。/他们的孝义节烈难道不壮烈!
    D.“于”,介词,在。
    句意:越国在携李打败吴国。/在朝堂之外建造王姬的馆舍。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C.“流涕痛恨万分”错,“痛恨”,古今异词,痛心遗憾。句意:对于鲁庄公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不能归咎臣子,是国君自身问题”错,根据原文“且其国之亡也,彼实有以致之亡;君之死也,彼实有以致之死”可知,尾段作者指出国亡君死的责任在于臣子和国君自己。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昔者,越败吴于槜李,阖庐死。夫差使人立于廷,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晋王李克用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公受而藏之于庙,卒以灭梁。吾观此二君者,其晚节末路,不可谓贤,而皆能复父仇如此,其义烈岂不壮哉”“春秋之义,莫大于复仇;仇莫大于国之夺于人,而君父之死于人也。故吾力能报焉,而有以洗死者之耻,上也”概括为:本文概括使用了庄宗受父遗命、负矢报仇成功的事例,和夫差矢志报父仇的事例并举,共同论证了虽然二者晚节不贤,但是他们孝义节烈的复仇行为值得赞扬,阐明了戴名世所宣扬的《春秋》大义,即臣子应为君父为国复仇;
    (2)根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概括为:《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比庄宗忧劳兴国和仇灭之后逸豫亡身的史实,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古讽今,告诫北宋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不要耽于享乐,困于所溺。
    参考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没有符合道义的战争。”哎!春秋时期战争很多啊!很少有出自道义的;其中有的出自道义,但是却不纯粹啊,最终和没有道义的战争相同罢了。然而圣人不忍心一下子对它们完全否定,又庆幸,又痛惜。
    从前,王莽趁着西汉的衰落,微小的武力都没有使用就篡夺了汉朝帝位,翟义出兵讨伐王莽,兵败身死;唐代武氏的祸乱,唐朝差一点亡国了,李敬业发兵讨伐武则天,兵败身死。这两个人,自己认为是国家老臣,坚守道义不忍心在仇人的朝堂厚颜低头地生存,能够称得上懂得大义啊。
    如今《春秋》中的道义,没有什么比复仇更大;仇恨没有什么比国家被别人所夺、君父死在别人手中更大的了。所以我的力量能够报仇,并且有洗刷死者耻辱的能力,是上等;次一等,力量不能够报仇却坚持报仇,没有成功而身死;再下一等是忘记仇恨,最下一等是侍奉仇敌。我曾阅读《春秋》,对于鲁庄公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鲁庄公,是鲁桓公的儿子。齐国人的确杀死了鲁桓公。从前,越国在槜李打败吴国,阖闾战死。夫差让人站立在朝廷,如果自己进出于此,一定要对自己说:“夫差,你忘记越王杀死你父玉的事了吗?”就回答说:“是,不敢忘记!”三年就报复了越国。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人……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遗愿!”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最终用它们消灭了梁国。我考察这两位君王,他们人生的后期,不能够说贤德,但是全都能为父报仇,他们的孝义节烈难道不壮烈!从鲁桓公在齐国身死,鲁庄公即位,在朝堂之外建造王姬的馆舍,公子溺联合齐国军队讨伐卫国,鲁庄公到禚和齐人一起打猎,鲁国军队和齐国军队一起围攻郕国,鲁庄公和齐国大夫在蔇会盟,不只是忘记了自己的仇恨,而且以德报怨,用来侍奉齐国的事情,只怕自己做的还不够。孔子说:“幸运啊,乾时之战,尚且能够和仇人作战;可惜啊,鲁庄公不是因为复仇而战。军队虽然战败,不能不说光荣,但是在道义上却不纯粹。”圣人对于这种情况不忍心一下子完全否定,姑且给以得失各半的评价,这也是圣人无可奈何啊。
    哎!鲁庄公的事情,我不做评价了。后世的臣子,也有遇到自己国家灭亡,自己的君王身死,却忘记自己的仇怨,侍奉自己仇敌的情况。况且自己的国家灭亡,他的确有致使国家灭亡的罪责;君王身死,他的确有致使君王身死的罪行。既然这样,那么他也参与了败国的逆乱,哪里还知道所谓仇敌呢?然而一旦报复仇敌,说:“我的力量能够报仇雪恨。”天下人尚且说:“这仅仅能够在后期坚守道义啊。”等到询问报仇的名义,就说:“不是因为仇敌的缘故这样,而是因为一己之私作战。”像这样,那么倾覆败亡却没有人去拯救,不也是应当的。因此,用《春秋》的道义去揣度,那么军队即使战败,不能说不光荣,但是在道义上不纯粹,最终和没有道义相同啊,我又不仅仅叹息痛心遗憾鲁庄公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①
    陈与义②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
    秋入汉水白,叶脱行人悲。
    东西与南北,欲往还觉非。
    勿云去年事③,兵火偶脱遗。
    可怜竛竮④影,残岁⑤聊相依。
    天涯一樽酒,细酌君勿催。
    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衰。
    百感醉中起,清泪对君挥。
    【注】①左通老:作者友人。陶潜还旧居:《还旧居》一诗作于陶潜逃难后回到旧居之时,陈诗所用韵脚(句末押韵的字)与《还旧居》完全相同。②陈与义:宋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避靖康之乱南逃、辗转多地之时。③去年事:陈与义出逃事。④竛竮:孤单。⑤残岁:指当时兵火遍地。
    1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园”二句,用“非无路”与“不念归”,深刻反映出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
    B.“秋入”二句,写江水澄清、落叶纷纷,交待诗人逃难时间和地点以及环境。
    C.“东西”二句,写天下之大竟然无处安身,表明诗人当时漂泊不定、处境艰难。
    D.“天涯”二句,诗人一直浪迹天涯,和友人开怀痛饮,流露出长留于此的心意。
    1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用韵比较自由。本诗使用陶潜《还旧居》韵,含有深意。
    B.本诗同《归园田居》一样,大量运用了白描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C.最后四句作者抓住细节,生动描述了一位借酒浇愁、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
    D.本诗风格慷慨而悲壮,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激愤呼喊,语出慷慨,情思悲壮。
    13.陈与义曾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意思是:“只恨我平生了解世事不多,没有体会到杜甫辛酸悲苦的诗意。”但是经历了靖康之难的诗人,体会到了哪些与杜甫相似的悲苦?请结合本诗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1.D 12.A
    13.①不能回乡之悲。“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暗含回乡之路已被战乱阻断,徒有思念却不得而归的悲愤之情。
    ②漂泊流离之悲。“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写自己在金人的侵袭下,仓皇出逃,四处躲避,居无定所的悲痛之情。
    ③孤独无依之悲。“可怜竛竮影,残岁聊相依”写值此凶年,自己孤身一人,形影相吊的孤独悲凉之情。
    ④忧国伤时之悲。“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衰”写举杯遥望大宋江山,感叹山河破碎,但路长体衰、徒有担忧的悲伤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和友人开怀痛饮,流露出长留于此的心意”错误。“天涯一樽酒,细酌君勿催”意思是浪迹天涯在此饮酒一杯,待我细细品尝不要催我,表达的是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以及漂流沦落的哀伤之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错误。文中“可怜”以下四句,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感叹自己形单影只,漂泊不安的境遇。诗的最后四句回应开头,运用细节描写,感叹山河破碎,路长体衰,百感交集,与君告别的悲苦之情。
    C.“描述了一位借酒浇愁、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错误。诗歌的最后四句,意思是举着酒杯遥望大宋江山,但只怕是路长体衰。在这百感交集之时,我只能挥泪与你左通老告别。描述了一位感叹山河破碎,忧国伤时的诗人形象。
    D.“风格慷慨而悲壮,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激愤呼喊,语出慷慨”错误。慷慨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本诗的风格不是“慷慨”,应为沉郁悲壮,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也没有激愤呼喊,只能无奈地奔逃,欲寻一安宁之地而不得,最后只能再次与友人离别,重新踏上逃难之路。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回答本题之前要能够联想起杜甫的“辛酸悲苦”的内容,指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离乡奔逃,历经艰辛,依然心怀家国的“辛酸悲苦”。
    “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意为并不是不想或不愿回去,而是有路已回不去了。“非无路”与“不念归”,一正一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现实,作者的回乡之路已被战乱阻断,不得不飘零他乡,表现了作者的不能回乡之悲。
    “勿云去年事,兵火偶脱遗”,意为不要再提去年金兵袭击,我不得不仓皇出逃,奔入山中躲避之事。面对战火的侵扰,作者与普通百姓一样,背井离乡,出逃避难,想要寻找一方安宁而不得,表现了作者的漂泊流离之悲。
    “可怜竛竮影,残岁聊相依”,意思为可怜我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形影相吊,在兵火遍地之时无依无靠。值此乱离之时,作者漂流到此,孤苦无依,形单影只,无尽的孤独无依之悲涌上心头。
    “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衰”,意思是举着酒杯遥望大宋江山,但只怕是路长体衰,有心无力。面对国家破碎,山河陷落,作者虽有报国之心,只可惜道路漫长,年老衰弱,空有感时伤世之意,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悲。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挫折,承受失败。但不要就此消沉,而要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正如李白在《将进酒》中表现出的乐观自信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结尾句“至今商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淡忘。
    (3)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示我们,要想了解事情的真相,须有实地探索、质疑求实的精神,切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2)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3)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写道:
    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气恼,刘氏不敢顶撞。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①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呢。②你皆因年小时节,托着你那老家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③如今咱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④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的。”
    (1)曹雪芹是善于创造和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如《红楼梦》中刘姥姥刚出场对女婿说的几句话,逻辑清晰,表达得体。请依次分析上面4句话的精彩之处。
    (2)刘姥姥虽是一个小人物,但在《红楼梦》一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结合全书,请你简要分析刘姥姥这个人物的作用。
    【答案】15.①句先说村庄人家都是老老实实过着和实际情况匹配的日子,暗指我们家也应该这么过,委婉指出问题。
    ②句分析家里的实际问题,你吃喝惯了,只管眼前,只会生气。这都是因你小时候生活好,所以也就有情可原。但这样可不是个顶门立户的男子汉!既有理解,又有批评。
    ③句说长安城中遍地是钱,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④句再次指出狗儿的做法于事无补。
    16.①刘姥姥代表着底层世界,与贾府贵族之家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贾府的荣华富贵。
    ②作者借刘姥姥的眼睛,以平民视角交待了贾府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贾府。
    ③从众人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彰显了贾府中许多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刘姥姥贯穿了整部小说,三次进贾府,推进情节发展,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原文“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呢”可知,先说村庄人家都是老老实实过着和实际情况匹配的日子,暗指我们家也应该这么过,劝王狗儿要勇于正确面对现实,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一味纠结于过去的富贵荣华,委婉指出问题。
    结合原文“你皆因年小时节,托着你那老家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可知,你可不是个本分的庄稼人,你小时候被家里惯坏了,有钱就大手大脚,没钱就打鸡骂狗跟自己媳妇儿找茬,这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这是分析家里的实际问题,护着自家姑娘,先灭了王狗儿的气焰。既有理解,又有批评。
    结合原文“如今咱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可知,光灭女婿的气焰也不解决问题,开始给王狗儿找出路,咱们一抬脚就到京城了,那是天子脚下,天子脚下遍地都是钱。
    结合原文“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的”可知,在家发脾气窝里横也不中用,再次指出狗儿的做法于事无补。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躁,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气恼,刘氏不敢顶撞”可知,刘姥姥是寡妇,膝下只有一女,所以只有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女婿王狗儿祖上曾做过官,享受过好日子,现在家境败落,成天在家摔摔打打,喝酒骂媳妇。刘姥姥代表着底层世界,与贾府贵族之家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贾府的荣华富贵。
    结合原文“刘姥姥笑道:‘老太太留下我,叫我也热闹一天去’”“刘姥姥念佛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个梯子作什么?后来我想起来,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这里凤姐儿已带着人摆设整齐,上面左右两张榻,榻上都铺着锦蓉簟,每一榻前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一个上面放着炉瓶,一分攒盒,一个上面空设着,预备放人所喜食物”“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可知,作者借刘姥姥的眼睛,以平民视角交待了贾府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贾府。
    结合原文“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可知,从众人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彰显了贾府中许多人物的性格特征。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以求助者的姿态去荣国府,此时的刘姥姥含羞忍耻,最后的结果是刘姥姥在荣国府吃了一顿饭,拿到了20两银子和一吊钱,欢欢喜喜回家了;第二次,刘姥姥以报恩者的身份,给荣国府送新鲜的瓜果菜蔬,刘姥姥在大观园,逗大家哈哈大笑,但是姊妹们并没有当面嘲笑刘姥姥,也没有让刘姥姥下不来台。大家反而挺喜欢给他们带来笑声的刘姥姥。王夫人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告诉刘姥姥不要投亲靠友了。刘姥姥领会了王夫人的意思,所以刘姥姥此后应该没有来荣国府;荣国府被抄家后,贾府的亲戚朋友、同僚不是落井下石,就是怕被牵连。唯独刘姥姥勇敢地来到荣国府。此时的刘姥姥就是荣国府的救世主,她给贾府人带来了安慰和温暖,让他们知道了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抛弃了他们,还有刘姥姥一家惦记他们。他们并不孤单,坚定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后来刘姥姥拼尽全力救巧姐出火坑,给了巧姐一个温暖的家。由此可知,刘姥姥贯穿了整部小说,三次进贾府,推进情节发展,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恰如这一杯好茶
    从南昌出发时,还是细密的微雨,看不太清沿途景致,以致我对宁都之旅心中惘然。然而车到宁都地界,天空突然就亮堂了。远处矮山起伏,丘陵绵延,近处青石与茶树的纹理也都看得清白。
    车窗外,叫梅江的河流,从北往南,贯穿全县域,时或露出它银白色的身影。万物勃发,稻田一块块的,像土地捧出的一张张餐盘,盛着大自然的美意。田里有人在劳作,卷了裤脚,偶尔直起腰。宁都一直都是“赣南粮仓”,端的有赖于这天地人和。
    茶树也多,皆依矮山生长,齐人腰高,墩墩的。它们组队成一座又一座茶园,绿意漫布。此地出名的茶叶有两种,一种叫小布岩茶,一种叫小布茗茶,都是提神清心的美物。南昌有家大茶庄,窗玻璃上写的就是“小布岩茶专卖”,可见声名远传。几乎所有茶叶的宣传画上都是年轻女子,面貌姣好,穿蓝花衣衫,于天朗气清时节作采摘的样子。我在宁都茶园里见到的劳作者,却多为面貌成熟,懂世故人情,因长时间劳作而体态略呈疲惫的中老年男女——我以为这也很美,甚至更美——这群劳动者代表的,正是茶之道的本质:本色、真实、娴熟。
    下榻的宾馆位于并不宽的一条街上,相比簇新、巨大的豪华酒店,它的质朴、不事雕饰更得我心。夜色中出门散步,街边小店灯火可亲,几个本地男人在街角闲聊。我特意驻足倾听,捕捉宁都方言里独特的音韵与意蕴。宁都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宁都话属于客家方言,听上去很是复杂难懂。我却暗自欣喜于这种晦涩与难懂。方言正是一地无形的名片,只要方言不灭,乡土便长存。
    第二日早起,前往小布镇参加活动。乡人将镇子拾掇得洁净,房屋多为黄色外墙,黑灰屋檐,兼有樟桂环绕,真是宜居之地。
    大概有半数小城文化人来,写作的、摄影的、研究美食的,以及精通茶艺的,皆谈吐从容,热情明朗——尤其是,眼睛都很亮。或许所有从事艺术者,眼睛都应该如此明亮。眼亮,代表水土的富饶与滋润,代表人的敏感与敏锐,代表人对外部世界精华精髓竭尽全力的吸纳。
    不禁想到有“文乡诗国”美誉的宁都史上的两位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他们也该是有这样标志性的亮亮的眼睛。
    魏禧文采斐然,文风不拘法度,居于“易堂九子”之首。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九位宁都本地文学志士的聚合,九子为避清,于翠微峰顶建“易堂”,办馆兴学,潜心著述。后世“易堂九子”亦成一大文学现象,昭示宁都曾经的文风之盛、文人风度之坚。魏禧住地便在易堂一侧,自号“勺庭”,因其庭前有池塘,形状如一柄勺。魏禧虽避居,却有不少诗文反映民生疾苦,凌厉善辩,求稿者众多。《文乡宁都》一书中用好几个页码写魏禧生平,称他“身材修长,两目炯炯,英武挺拔”。
    罗牧善画,清代画坛扛鼎者之一。成就大不说,更难得的是“有趣”。罗牧自号“罗饭牛”。饭牛,即喂牛。于名字里自道布衣出身,不仅是不忘原本,更见其心胸坦然。年岁愈长,我愈爱“坦然”二字。罗牧工画山水之外,又善制茶,这一道行助他从宁都“杀”到南昌,广为结交画友文友天下友——试想,谁不愿与一个画得好,茶也制得好的人挨得更近些?
    山水养人。宁都这个地方出魏禧和罗牧这样的人杰是不奇怪的。宁都天赐好景,今人亦惜之重之。譬如东山坝一带,兴生态旅游,沿途有许多原木小屋,城市倦客莫不愿意在此歇息一程,一洗尘埃。夜来木屋边篝火簇簇,多少古意与诗意,就着木材香与噼噼啪啪的烧材声,萌发与复活。又譬如春日,竹笮乡钓洲岛一带满布油菜花田,黄花密密地开,简直没法下脚。人要进到花田深处,先要享受分花拨柳之趣。当明黄色的油菜花围簇着自己,旅人路途的劳顿不知抵消了多少。
    在竹笮,我们围坐一处喝小布岩茶。一位诗人一胸宁都掌故,讲眼前杯中的茶,讲熟识的茶人,讲茶之渊源。他说小布岩茶产量向来不高,每年就是那么一些。2008年奥运会前夕,当地收到一个发自北京的大订单,只因茶叶没有那么多,遂辞。我听闻这一旧事,心内一震:江西产好茶的地方不在少数,宁都并未去买来冒小布岩茶之名售出,就这样辞了大订单,此举一如茶之天性,洁而纯。我素来以为小布岩茶是岩茶的一种,他却道,此茶是正宗绿茶,因产于小布岩边、岩上而得名。我一下豁然,有认了个宁都“茶师傅”的感觉。
    边饮小布岩茶,边抬头四顾。远处青山层叠,茶树丛簇,近处三五人轻声细语。阳光透过头顶的树木,落在我们的脸上,隐约、明朗。不禁想到,虽然归程已近,宁都却恰如眼前的这一杯好茶,我对宁都的品评才刚开始。于是跟“茶师傅”约定,我会再来,到时你领我再到小布,到东山坝,访茶,访人,访宁都。
    (取材于王晓莉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宁都之旅心中惘然 惘然:精神恍惚的样子
    B.端的有赖于这天地人和 端的:果然,的确
    C.绿意漫布 漫布:满布,遍布
    D.凌厉善辩 凌厉:文风雄健,有气势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中的“亮堂”“清白”等词语,点明了宁都的自然风光特点与作者的感受。
    B.第三段作者赞美茶园中真实的劳作者,通过对比说明虚假的茶叶宣传画不可取。
    C.作者对晦涩难懂的客家方言是认可的,这表明了作者对于乡土情结的独特认识。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表达了即将离开宁都时的不舍之意和再访茶乡的愿望。
    18.作者在文章第八、九段中记述了宁都史上的两位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的故事,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1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恰如这一杯好茶”包含了哪些涵义。
    【答案】16.A 17.B
    18.写魏禧特殊的文采文风、避清兴学的风骨,罗牧的善画善制茶、有趣不忘本、心胸坦然等等,选取不同领域的两位典型历史文化名人,来表现宁都人“眼亮”,即心灵纯正,精神振奋。突出山水养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主题;承接上文,从历史文化名人角度写宁都人“眼亮”;增强了文章的书卷气,使文章有历史文化感。
    19.①“这一杯好茶”是“洁而纯”的,即洁净、纯粹(至清至纯、提神清心的美物),让人心灵纯正,精神振奋。②贯穿全县的梅江是银白色的;明黄色的油菜花,都是清纯的。乡人将镇子拾掇得洁净;建筑质朴、不事雕琢;县城小街说着纯粹的方言;原木小屋是原生态的;采茶人(劳动者)勤劳、质朴;今天的文化人热情明朗,眼睛很亮;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都是具有文人风骨的纯粹的人;哪怕商人,宁肯损失大订单也不做假,干净纯正。③宁都从自然到人文,都像小布岩茶一样的纯洁清正,表达了作者对宁都的赞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词义的能力。
    A.“惘然:精神恍惚的样子”错,结合下句“然而车到宁都地界,天空突然就亮堂了。远处矮山起伏,丘陵绵延,近处青石与茶树的纹理也都看得清白”可知,此处是说因为“下着细密的微雨,看不太清沿途景致”,周围环境的不明朗使“我”对宁都是模糊不清的,故“惘然”意为模糊不清的样子。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说明虚假的茶叶宣传画不可取”错,通过对比说明“我”以为茶园中真实的劳作者也很美,表达了作者不仅赞美茶园中真实的劳作者,更赞美宁都茶之道的本质:本色、真实、娴熟。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文中“魏禧文采斐然,文风不拘法度,居于‘易堂九子’之首。易堂九子,……为避清,于翠微峰顶建‘易堂”’,办馆兴学,潜心著述”可知,魏禧特殊的文采文风、避清兴学的风骨;根据“罗牧善画,清代画坛扛鼎者之一”“罗牧自号‘罗饭牛’。饭牛,即喂牛。于名字里自道布衣出身,不仅是不忘原本,更见其心胸坦然”“罗牧工画山水之外,又善制茶”可知,罗牧的善画善制茶、有趣不忘本、心胸坦然等。
    结合上文“大概有半数小城文化人来,写作的、摄影的、研究美食的,以及精通茶艺的,皆谈吐从容,热情明朗——尤其是,眼睛都很亮。或许所有从事艺术者,眼睛都应该如此明亮。眼亮,代表水土的富饶与滋润,代表人的敏感与敏锐,代表人对外部世界精华精髓竭尽全力的吸纳”“不禁想到有‘文乡诗国’美誉的宁都史上的两位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他们也该是有这样标志性的亮亮的眼睛”和“‘易堂九子’……昭示宁都曾经的文风之盛、文人风度之坚……魏禧虽避居,却有不少诗文反映民生疾苦,凌厉善辩,求稿者众多”,和下文中“山水养人。宁都这个地方出魏禧和罗牧这样的人杰是不奇怪的。宁都天赐好景,今人亦惜之重之”分析,魏禧是文学家,罗牧是画家兼懂茶者,作者选取这两位分属不同领域的典型历史文化名人,表现了宁都人“眼亮”,即心灵纯正,精神振奋,突出了宁都山水养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主题;
    结合上文“不禁想到有“文乡诗国”美誉的宁都史上的两位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他们也该是有这样标志性的亮亮的眼睛”分析,结构上,作者在第八、九段中记述宁都史上的两位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的故事,显然承接上文,从历史文化名人角度写宁都人“眼亮”。此外,讲述也为文章增强了书卷气,使文章有历史文化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宁都并未去买来冒小布岩茶之名售出,就这样辞了大订单,此举一如茶之天性,洁而纯”“魏禧虽避居,却有不少诗文反映民生疾苦,凌厉善辩”“罗牧自号‘罗饭牛’……于名字里自道布衣出身,不仅是不忘原本,更见其心胸坦然……罗牧工画山水之外,又善制茶”分析,“这一杯好茶”是“洁而纯”的,即洁净、纯粹(至清至纯、提神清心的美物),让人心灵纯正,精神振奋;
    根据“车窗外,叫梅江的河流,从北往南,贯穿全县域,时或露出它银白色的身影”“竹笮乡钓洲岛一带满布油菜花田,黄花密密地开……当明黄色的油菜花围簇着自己,旅人路途的劳顿不知抵消了多少”分析,贯穿全县的梅江是银白色的;明黄色的油菜花,都是清纯的。
    根据“下榻的宾馆位于并不宽的一条街上……它的质朴、不事雕饰”“乡人将镇子拾掇得洁净,房屋多为黄色外墙,黑灰屋檐,兼有樟桂环绕,真是宜居之地”分析,乡人将镇子拾掇得洁净,建筑质朴、不事雕琢;由“街边小店灯火可亲,几个本地男人在街角闲聊。我特意驻足倾听,捕捉宁都方言里独特的音韵与意蕴”分析,县城小街说着纯粹的方言;
    根据“沿途有许多原木小屋,城市倦客莫不愿意在此歇息一程,一洗尘埃。夜来木屋边篝火簇簇,多少古意与诗意,就着木材香与噼噼啪啪的烧材声,萌发与复活”分析,原木小屋是原生态的;
    根据“宁都茶园里见到的劳作者,却多为面貌成熟,懂世故人情,因长时间劳作而体态略呈疲惫的中老年男女——我以为这也很美,甚至更美——这群劳动者代表的,正是茶之道的本质:本色、真实、娴熟”分析,采茶人(劳动者)勤劳、质朴;
    根据“大概有半数小城文化人来,写作的、摄影的、研究美食的,以及精通茶艺的,皆谈吐从容,热情明朗——尤其是,眼睛都很亮。或许所有从事艺术者,眼睛都应该如此明亮”“不禁想到有‘文乡诗国’美誉的宁都史上的两位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他们也该是有这样标志性的亮亮的眼睛”“魏禧虽避居,却有不少诗文反映民生疾苦,凌厉善辩”“罗牧自号‘罗饭牛’……于名字里自道布衣出身,不仅是不忘原本,更见其心胸坦然……罗牧工画山水之外,又善制茶”分析,今天的文化人热情明朗,眼睛很亮;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魏禧和罗牧,都是具有文人风骨的纯粹的人;
    根据“当地收到一个发自北京的大订单,只因茶叶没有那么多,遂辞”“江西产好茶的地方不在少数,宁都并未去买来冒小布岩茶之名售出,就这样辞了大订单,此举一如茶之天性,洁而纯”分析,哪怕商人,宁肯损失大订单也不做假,干净纯正。
    由此可见,从自然到人文,宁都都像小布岩茶一样的纯洁清正,表达了作者对宁都的赞美。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
    ①北京加大力度推进胡同的整治提升工作。②走进今天的雨儿胡同30号院,当年14户人家挤在一起的“公共房”摇身一变,成为古今交融、新老共存的“共生院”。③近年来,北京本着“老城不能再拆了”的精神,用珍爱之心善待历史遗存。④以渐进式的微改造取代大拆大建,以“绣花”功夫推动胡同街巷恢复肌理。⑤未来胡同的改造需注重利用胡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其转化为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社会与经济的综合利用效益。⑥此外,注重通过胡同的绿化和生态化改造,使胡同环境的品质和人居舒适度提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句中的成语“摇身一变”使用恰当。
    B.③句中的“遗存”一词应改为“遗址”。
    C.④句“渐进式”可加双引号表示强调。
    D.⑤句画波浪线的两处不能互换位置。
    (2)不改变原意,请修改⑥句中的画线句,使之表达连贯、准确。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20.B
    21.注重胡同的绿化和生态化改造,提高胡同环境的品质和人居舒适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标点符号的能力。
    B.“‘遗存’一词应改为‘遗址’”错,语境说的是北京的胡同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建筑,此处强调对它采取修复和保护措施,故此处“遗存”使用正确。
    遗存:指在遗址中留下的一些可见的、不可搬动的实物,比如断壁残垣、古墓葬、窖穴等。强调的是保存和保护,采取修复和保护建筑物、文物等措施,以确保它们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遗址:古代人类活动过的地点,可能包含一定区域性的古代人类文明情况的遗留物。遗址通常没有实际的建筑物或器具等残留下来,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来寻找相关证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错误有:
    一是注重与“通过……,使……”搭配不当,可删除“通过”和“使”;
    二是“胡同环境的品质和人居舒适度提高”语序不当,应改为“提高胡同环境的品质和人居舒适度”,这样与前句的句式相同。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微写作。
    近年来,短视频风靡全网。班级就“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利大于弊”,有的同学认为“弊大于利”。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
    示例:我认为短视频是利大于弊的。首先,短视频平台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让青少年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其次,短视频可以帮助青少年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此外,短视频还可以提供各种娱乐和社交机会,让青少年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和娱乐。同时,我们也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避免过度沉迷和依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明确题干要求,以“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为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利大于弊”,有的同学认为“弊大于利”。短视频是把“双刃剑”,不要因噎废食,要合理利用短视频;也不要盲目自信,成为短视频的奴仆。
    考生需选择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可以选择“利大于弊”,如:拓展视野,通过观看不同领域的短视频,青少年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思维能力,短视频往往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青少年在观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判断,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娱乐生活,短视频具有多样化的内容,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娱乐选择,帮助他们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
    也可以选择“弊大于利”,如:影响学习,如果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因为观看短视频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原本可以用于学习;损害身心健康,一些短视频可能存在不良信息或暴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如果青少年过度依赖短视频来获取信息和娱乐,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因为他们可能会变得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综上所述,短视频进入青少年生活,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短视频资源,避免过度沉迷其中。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和使用短视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
    写作指导: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对应的两到三点理由,最后进行总结。如: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短视频利大于弊。然后逐步分析理由,如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丰富娱乐生活等,最后总结。再如,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短视频弊大于利,然后逐步分析理由。如影响学习、损害身心健康、降低人际交往能力等,最后进行总结,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短视频资源,避免过度沉迷其中。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和使用短视频。
    22.微写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请从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节气中选择一个,向同学介绍此节气的由来、物候特点、习俗或相关诗文等。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示例: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即开始;春,即温暖生长、耕耘播种。古人认为立春有吉祥的涵义,还写诗描绘立春物候:“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民间有流行的“咬春”习俗,立春日要吃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南方还流行吃春卷。“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这一天也会立下自己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说明类微写作。
    审题:考生要注意两个内容上的要求:“从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节气中选择一个”和“节气的由来、物候特点、习俗或相关诗文等”。还要注意语言上的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考生结合自己的文化积累进行分析,并给出个性化的理解即可。
    写作指导:先选定一个自己熟悉的节气,介绍节气的涵义,比如夏至的至“至者,极也”,立秋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然后介绍物候,比如夏至“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最短、进入寒冷时节。关于习俗:夏至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如果有熟知的诗文,也可以介绍在短文里。
    23.微写作。
    请以“回望2023”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示例:回望2023,当时稚朴的石头,现已开始展露光芒。我们常常会回望过去,往往不是因为现在的我们不够好,而是因为知道,是那过去,是那缺憾和羁绊,让我们成为我们。很多时候,我会感谢过去的自己,在即将放弃之前都撑了过来,在纷繁迷乱之中坚持初心。回望2023,会让我更珍惜当下,也更憧憬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
    审题:考生要抓住“以‘回望2023’为开头”“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等硬性要求。同时应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使作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写作指导:时间总是在回望中感到意味深长,“回望”的内容应是体现时间的轨迹。“回望”成长的历程,“回望”岁月的轨迹;在“回望”中总结成败得失,在“回望”中坚定未来的方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但语言表达要连贯得体,感情真挚,力求语言优美,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注意字数要求。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作文。
    对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语言交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的形式多样了,对话的内容丰富了,对话的意义越来越深远了……
    请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全命题作文重点在于对所给题目的解读。对于“对话”这一题目,考生要结合材料理解对话的内涵、对象及意义。所谓“对话”,材料第一句话给出了解释,是指双方进行言语交谈,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对话”的对象,可以是与他人对话,也可以是与自己对话,与事物、景物对话等。通过与他人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进而建立关系、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通过与自己对话,我们可以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更好地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进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通过与事物、景物对话,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感悟人生,涵养精神力量。总之,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让生活、人生更有意义。而材料后一句话,则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当下新时代,我们可以有怎样与以往相同或不同的对话方式、对话内容,新时代语境下的对话,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与众不同的意义。
    试题要求写作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以“对话”为主题,从新时代保持良好对话的积极意义,与谁对话,如何对话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对话的积极意义”时,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文化交流、国际协作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对话”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对话,求同存异;我们应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姿态积极与外界对话,博采众长,完善自我等。在论证过程中,应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礼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名言,论证对话交流的意义。
    立意:
    1.以对话为桥梁,促心灵之相通。
    2.对话自然,涵养精神力量。
    3.学会对话,点亮心灯。
    4.与自己对话,成就无悔人生。
    25.作文。
    中药有“和解”之剂。其实,生活中也处处需要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异见和解,与纷争和解;与过去和解,与现在和解……每一次和解,都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和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中药有“和解”之剂。第二句话在第一句话的基础上引申出生活中处处需要和解,并列举了一系列的和解现象。第三句话指出,每一次和解都有一段故事,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就是“和解”。和解,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结束争端,重归于好。和解是由于曾经产生过争端、争执、矛盾、隔阂、误会等,和解的对象可以是人(如:自己、亲人、朋友、陌生人等),可以是具体事物(如:异见、纷争、矛盾、误会等),也可以是某个时间段(如:过去、现在、童年等),还可以是某种感受(如:自责、抑郁、痛苦、愧疚等)。和解的前提是自愿原则,没有强迫,没有勉强。每一次和解的过程,都是一段值得记述的经历,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双向奔赴,互相理解包容,前嫌尽释,重归于好。或是单向奔赴,不断忍让修复,感动对方,化干戈为玉帛。或是自我释然,逐渐成长进步,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总之,和解的过程或坎坷,或曲折,或新奇,或感人,而和解的结局则是美好的,是皆大欢喜的,是令人宽慰的。于双方而言,和解就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携手并进,意味着理智通达。
    文体是记叙文。考生可以运用倒叙手法,先叙述和解的结局,同时也起到点题的作用,然后娓娓道来,讲述矛盾产生的过程以及双方在和解过程中的各种举动,可以运用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现和解的美好和来之不易。
    立意:
    1.与自己和解。(在成长中,明白成功的不易,理解自己的无助,接受自己的平凡。)
    2.与他人和解。(在交往中,宽容他人的错误,理解他人的不易,放下心中的偏见。)
    3.与纷争和解。(在争执中,接纳他人,求同存异,理性待人,睿智处世。)
    4.与过去和解。(不执着于过去的一个失误,不纠结于往昔的一个不足,告别过去,痛定思痛,迎接未来。)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

    2025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5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无答案),共8页。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