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推恩于万物。从而使“仁爱”思想形成了爱亲、爱民、爱物三个层次境界、人与万物两大和谐的生态系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章句》上)三个层次和境界依次推展,两大生态系统互相对应,其共同的依存和联系就是“仁爱”。
“爱物”是爱自然生态环境,与“亲亲”和“仁民”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对应点,也就是“仁爱”。
在孟子看来,爱护生态环境与爱自己的亲人及天下所有的人同等重要。
“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人的生活需求来源于自然,就不能采取“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的方式劫掠,而要取之有度,取之有时,这是孟子等先贤共同的主张。
只有“厚德载物”,才能天人合一。
只有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人类才能够生存下去。
在人类尚处于初始的开发和文明创造阶段,孟子就提出了如此明确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这无疑是他的伟大之处。
孟子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个相生相依、和谐相处的整体。他主张农耕与林木的砍伐以及鱼类的捕捞都要适时适度,才能“不可胜用”。老百姓的生活因之才有保障。否则,若违农时,必歉收,粮食不够吃;若乱砍滥伐,林木就会减少;若不受限制地捕鱼,鱼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必须把握好这个度才行。
而把握好了这个度,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章句》上)。自然生态问题其实也是人文生态问题,保护好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才有保障;破坏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就相应也破坏了。
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的索取有度,“爱物”其实就是“仁民”“亲亲”。
“今思足以及禽兽”(《梁惠王章句》上),保护动物,不滥杀,适度牧养,也是一种“爱物”。孟子可能是最早明确提出保护动物的先贤圣哲。
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心性善的培养结合起来看,是孟子“爱物”思想的独特之处。
他以牛山(今山东省临淄市南)上树木的变化为例,说明遭破坏,是人心变坏的缘故。本来,牛山上的树木很茂盛,但由于是在齐国都城的郊区,因而不断被砍伐,越来越稀少了;本来,树木只要有根在,还可以长出新枝芽来,又有雨露的不断滋润,新的树枝生长起来也很快。
但成群的牛羊又来那里放牧,刚刚生长的嫩芽都被啃吃光了。如今,牛山上再也见不到茂盛的树林了,那里只有一片荒山秃岭。久而久之,人们看惯了荒山秃岭,还以为牛山上不曾长过茂盛的树林。这是山之过呢?还是山的本性?
(摘编自田玉川《孟子与百姓生活》)
材料二:
孟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主张取物有节的原则。他认为,人类应当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贪得无厌、竭泽而渔。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持生态平衡,确保自然界的持续繁荣与生机。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树立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努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恩格斯曾经在论述劳动作用的文章中传递出他关于资源浪费的思考:“一切动物对食品都是非常浪费的,并且常常摧毁还在胚胎状态中的食品……”人类的行为亦如此,时常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无度地从自然中汲取资源,而忽视了回馈与关爱。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无疑是严峻且深远的。恩格斯的这句话在于警醒大众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旨在提醒我们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作为先秦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在他所处的时代中也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不可胜用”的资源利用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在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粮食供应将保持充足。采取合理的捕捞方式,如不在池塘中使用密网,将确保鱼鳖等水产品种群的持续繁衍。遵循科学的采伐计划,按照一定季节入山伐木,将有效保障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粮食、水产和木材等基本生活物资得到充分保障时,百姓对于生养死葬等基本生活需求将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是实现王道仁政的重要基石。这里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一系列的做法保证了农业、水产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确保粮食、水产和木材的充足供应的同时,百姓的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它倡导的不仅是眼前的利益,更是长远的福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仅要为目前的利益着想,还要考虑到长远的利益。
孟子以宽广的胸怀,将人类与万物置于同一高度,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维护生物的生存与繁衍。他提出的“时禁”与“养护”观念,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期望。孟子强调人类应当关注长远的生态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类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确保地球生态的健康与稳定。
(摘编自孙文格《孟子生态哲学思想探析》)
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层次境界中的爱亲、爱民、爱物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推展的;两大生态系统共同的依存和联系就是“仁爱”。
B.“三个层次境界”与“人与万物”呈现对应关系,“爱物”指向自然生态环境,“亲亲”和“仁民”指向人文生态环境。
C.孟子在人类尚处于初始的开发和文明创造阶段,就提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这些观点到现在仍然有意义。
D.孟子是最早明确提出保护动物的先贤圣哲,因此他能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心性善的培养结合起来看,推人及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类既要爱自己的亲人及天下所有的人,又要爱护生态环境,两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废。
B.只有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人类才能够生存下去;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度,取之有时。
C.孟子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的索取有度,最主要的是培养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孟子的生态思想,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一论述的分论点较多。
3.下列对材料一主要观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反对肆意破坏山上的林木的行为。
B.孟子认为只有爱亲、爱民才能爱万物。
C.孟子明确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D.孟子提出自然生态问题其实是人文问题。
4.请运用材料二的相关观点,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中有关牛山之木的事例。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引用论证方法及其论证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昂贵的改变
[印度]B·S·克沙夫
拉迈什怕触碰到他身边正在酣睡的男士。他再次研究起这位男士。没有错,他就是来自阿赫马德普尔的贾格迪什·帕瓦尔。
三个月前,拉迈什曾经与妈妈一起去过阿赫马德普尔。他姨妈让人捎话说,她那里有一个很好的姑娘很适合他,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姑娘是富商贾格迪什·帕瓦尔的女儿,帕瓦尔除了生意做得不错,还有几百英亩农田。拉迈什一看到普娜姆,立马就喜欢上了她。普娜姆也喜欢她所看到的拉迈什。
然而,普娜姆的妈妈则不同意这桩婚事。当她得知拉迈什家境不好且家里没有耕地时,开始摆起架子。她当场开始讽刺挖苦起人家,整个气氛一下被破坏。这次相亲给他们留下很坏的印象。他们都认为一直保持沉默的普娜姆的爸爸贾格迪什·帕瓦尔是一个妻管严,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没有任何发言权。
此刻,看着正在车上睡觉的贾格迪什·帕瓦尔,拉迈什禁不住要笑。但当他发现帕瓦尔醒来时,笑容立刻从他脸上消失。
几分钟之后,帕瓦尔打破尴尬的沉默。“很对不起,我和我女儿都很喜欢你,只是我妻子……”
“我可以理解,”拉迈什窘迫地说,“别再说了。”
不,出现这种情况,我感到很难过。实际上,今天我的旅行还是与女儿的婚姻有关。我去奥兰加巴德为女儿的婚礼采购东西,可在回来的路上,我的车坏了,所以就上了这趟公交车。
“婚礼什么时候举行?”
“明天在阿赫马德普尔举行,我已经预定了市立学校。”
“哦,是这样啊。请转达我的祝福。”拉迈什说。
到家后,拉迈什站在行李箱前挠头。因为他怎么也打不开箱子。怎么会打不开呢,他很纳闷。突然,他看到箱子上的JP缩写,他抬头一想,这不是他的行李箱。
“妈妈,不好了。这不是我的箱子,是贾格迪什·帕瓦尔的。”
“那你现在怎么办?”
“没有别的办法,我只有赶紧去阿赫马德普尔把箱子还给他。”
“拉迈什,不要这么傻。为什么还要去理那些人?你可以给他们捎信,让他们自己来取。你还记得我们去他们那里时他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吗?”
“不,妈妈,这样做不对。如果我们也这么做,我们与他们有什么区别?要是我们不把这箱子还给他们,婚礼会受到影响的。不,我必须去。”说着,拉迈什就朝公交车站奔去。他次日才到达市立学校,就直接进到婚礼现场。
“我向你们保证,”帕瓦尔说,“我昨天的确从奥兰加巴德买了首饰,可倒霉的是我的车在回来的路上坏了,我不得不改乘公交车。然而,就在我在车上睡觉时,不知道哪个无赖以一个同样的箱子换走了我的箱子。请让婚礼继续进行吧,因为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我许诺……”
“不,”一个表情严厉的人说,“你在编造故事。我们怎么能相信你?一旦婚礼举行了,你就会食言。你如果不给我们首饰,我们就离开这里。我儿子不愁找不到媳妇。”
“请相信我。要是不能举行婚礼,我将失去颜面,我的女儿会再也嫁不出去。”
就在这关键时刻,拉迈什进到婚礼现场。“帕瓦尔先生,这是你的箱子吗?”拉迈什手提宝贵的箱子,问正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帕瓦尔。
“是的,是的,这正是我的箱子。”箱子里装满了金首饰,既有最新式样的首饰,也有特别适合新郎佩戴的首饰。看到一箱子首饰,他们的脸上一下都露出了笑容。
“给你,先生,请接受这些首饰。”帕瓦尔一边打开箱子,一边对那个严厉的人说。就在他们说话时,一个身材修长的姑娘突然出现,是普娜姆。她交叉双臂站在爸爸面前,一副挑衅的表情。
“不,爸爸,即使他们现在同意这桩婚姻,我也不同意。我拒绝嫁给一个只看重金钱而不注重人情的家庭。”普娜姆的妈妈站出来说:“不要听姑娘的,她知道什么?把箱子给我。”
贾格迪什·帕瓦尔不想听她的。姑娘是对的,他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与妻子结婚之后,这还是他第一次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把妻子推到一边,并把箱子盖上。他再次对那看上去很严厉的人说:“你听到我女儿说的了,我同意她说的。对不起,我们不想要这段婚姻了。我现在请求你们都离去,否则我就报警,你们希望我报警还是悄悄地离去?”新郎家的人惊愕地站在那里,最后,他们还是选择悄悄地离去。
帕瓦尔鼓足勇气,转向拉迈什说:“年轻人,我现在有个请求。你愿意娶我女儿为妻吗?亲爱的女儿,你可以接受拉迈什吗?”
于是,一场婚礼照例在市立学校举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拉迈什发现帕瓦尔醒来,笑容立刻消失的原因是,他不想让对方认出自己就是那个被拒绝的穷困人家的子弟,以免遭遇难堪。
B.帕瓦尔在公交车上偶遇拉迈什不免感到尴尬,为了避免引起拉迈什可能会产生的冲动,帕瓦尔打破沉默,违心向拉迈什道歉。
C.在要不要举行婚礼的问题上,帕瓦尔婚后第一次坚持了自己的主张,这与前文人们认为他是个“妻管严”相关联,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贫家子与富家女的悲喜爱情故事。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文笔幽默、豪放,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写拉迈什回忆曾经的相亲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也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衬托和补充作用。
B.小说中“她交叉双臂站在爸爸面前,一副挑衅的表情”一句,表现了养尊处优的富家女普娜姆的幼稚,以及她对父亲的不敬。
C.小说写新郎的家人是“一个表情严厉的人”,与后文“脸上一下都露出了笑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新郎家人的丑陋形象。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情和金钱的动人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小说最后一段“于是,一场婚礼照例在市立学校举行”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昂贵的改变”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其明年,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从事。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从而无黾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论,此则王者之意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选自《东坡全集·书论》,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若夫商君A则不然B以为要使汝C获其利D而何恤乎E吾之所为F故无所求G于众人之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不,与《兼爱》“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中的“弗”意思相同。
B.与,和,与《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中的“与”意思不同。
C.“固见非于世”与《论语·里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见”意思不同。
D.伐,讨伐,与《老子》四章“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鞅、卫鞅、商君是同一人,即后世所谓商鞅,公孙是姓氏,卫是国别,商是封地,鞅是名,在名前冠以不同称谓,显示其在三个时期的不同身份。
B.商鞅在魏国未能施展才能,听闻秦孝公下求贤令而来到秦国,因为宠臣景监的再三推荐,商鞅才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得以出任左庶长而实施变法。
C.商鞅预见到变法会遭到强烈反对,先通过劝说获取了秦孝公的支持,又对反对者予以坚定的打击,保证了变法的顺利实行,为此苏轼称赞他“勇而有决”。
D.与商鞅变法相比,虽然三代之治招致后世“柔懦不决”的评价,但苏轼认为其仍有值得借鉴之处,三代之治与商鞅变法只不过是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差异罢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14.苏轼认为商鞅变法是行“霸道”,这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事实依据?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②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③,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④,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苏轼在密州听说自己又将调任的消息,登上超然台,写下了这首词。②马耳九仙:山名,这两座山都在密州诸城西南。③联拳:身体蜷曲的样子,这里形容鸡鸣鷺并在一起的样子。④这是词人对密州的僚友所说,“使君”指词人自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高望远,看到马耳、九仙两座山峰之间的翠色一直延伸到天边夕阳西下时的层云之中。
B.“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体现了词人超然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他对将要调任表现得淡然。
C.“莫使匆匆”直抒胸臆,抒发了留恋之情,离愁别绪的表达让读者更能领略词人的真情实感。
D.词人看到鸥鹭飞舞离去的景象,客观地诉说一生遭遇凄凉,好像回首间一下就过去了好多年。
16.结尾句“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意蕴丰富且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表现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思妇无法躲避月光,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
(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的乐观好强、高度自信,不为金钱所驱使的精神。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液循环,和生命紧紧相连,但是人类正确地认识它、掌握它,却还只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的事情。
在公元2世纪,古罗马医生盖伦认为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就像海水涨潮一样,身体内部根本不存在什么循环。这种不符合科学的唯心论虽然(①_____________),却非常适用于宗教神权的迷信思想。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威廉·哈维,在八十多种动物身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他用绳子结扎动脉和静脉的办法,观察血液流动的情况,清楚地看到:动脉的血来自心脏,静脉的血回到心脏,不论血液在动脉还是静脉里,总是向着一个方向流动。
1628年,威廉·哈维出版了医学经典著作《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不仅提供了血液循环的丰富资料,还表示了他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
血液循环绕全身一周,只不过用了二十五秒的时间,但科学家们认识这二十五秒时间里的血液循环过程,竟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
心脏在歌唱,血液在奔流,彼此(②_____________)。我们的红血球不停地奔忙着,它把新鲜的氧气和各种养料运送到全身各处,把身体新陈代谢时产生的废气和废物,及时运载出来,使身体总是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旺盛状态。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红血球,虽然个儿小,力量弱,但是大家齐心协力,每分钟可以运送好几升氧气给人体各部。尽管它的一生只有一百二十天的寿命,但是它孜孜不倦,从不休息。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五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世界各个角落,犁适应着环境,①_____________。一是土壤的多样性丧失,本来土壤中有很多杂草、真菌、细菌、蠕虫、昆虫共生,随着犁地,大量的氧气带入土壤,让细菌一下子兴奋起来,加速有机质分解,短期内能供应营养,②_____________,复杂的生态系统凋零了。
二是土壤的物理性质被改变,③_____________。哪里有农业,哪里就开始水土流失。今天在希腊的很多地方,嶙峋的石头上,树立着两千多年前的纪念碑,告诉我们这里曾有肥沃的土壤和繁茂的人口。但随着农民一次次犁地,雨水把泥土带进了大海,最后只剩下了石头。
美国中西部的大草原,在引进钢犁后,迅速被开垦成大粮仓,同时土地退化,几十年后甚至刮士“黑尘暴”,成为生态史上的负面典型。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哪里”和文中加点的“哪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工作做到哪里要交代明白,这样才算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B.他是一个特别爱凑热闹的人,哪里人多哪里就有他。
C.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错在哪里,我们都要尊重、理解父母。
D.朋友问我是不是中奖了,我说“哪里,就是买了一件新衣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生活,其实只有两点:一是“生”下来,就要“活”下去;二是“生”下来,就要干“活”。
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强加因果关系
2.答案: C
解析: “最主要的是培养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有误,由材料一“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心性善的培养结合起来看,是孟子‘爱物’思想的独特之处”可知,孟子认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心性善的培养”同等重要
3.答案: C
解析: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孟子很了不起,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的方法来论证这一观点,通过引用与孟子相关的古文献来证明这一观点
4.答案: 如果不注意保护草木的生长条件,不给林木以“养”(生长与恢复期),形成恶性循环,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只有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过分掠夺与破坏,才能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解析:
5.答案: ①伟人恩格斯和大思想家孟子,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引用他们的话,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②材料不仅引入恩格斯关于资源浪费的批判性思考,还引入孟子关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这种跨时代、跨领域的引用,使得论证内容更加全面,既有正面的倡导也有反面的警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A项,拉迈什笑容立刻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只说了一点。B项,帕瓦尔打破沉默的道歉是真诚的,表明他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势利之人,他注重感情而非金钱,这为下文写他的改变埋下伏笔。D项,“文笔幽默、豪放”错
7.答案: B
解析: “表现了养尊处优的富家女普娜姆的幼稚,以及她对父亲的不敬”错,应是表现了普娜姆的傲气,她不赞同父亲此时的做法
8.答案: ①强调与对比。前文描述了因箱子被调换而引发的婚礼危机,以及新郎家庭对帕瓦尔的不信任。最后一段独立成段,表明尽管经历了波折,婚礼还是如期举行,这种对比强调了故事的反转和圆满结局。
②使小说结构更紧凑。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事件之后,最后一段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故事的结果,避免了冗长的叙述,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流畅、紧凑。
解析:
9.答案: ①普娜姆勇敢地冲破金钱的利益牵绊,最终为了爱情和幸福而改变,虽费尽周折却喜获真爱,这种改变是关乎普娜姆一生幸福的重要改变。
②帕瓦尔的改变,是人生中第一次违背妻子意愿而做出的巨大选择,也许他要在以后的生活中付出代价,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主张,为了女儿的幸福和正确的婚姻观,他的改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小说中的改变是一种对错误选择的醒悟,更是一种婚姻观念的改变,也是一种世俗风气的改变,是弥足珍贵的正确婚姻观的体现。
解析:
10.答案: BDF
解析: (原文标点)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
11.答案: D
解析: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思是夸耀
12.答案: B
解析: “再三推荐……才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错误,商鞅通过景监获得求见秦孝公的机会,但受到赏识和重用是因为他的劝说之辞打动了秦孝公
13.答案: (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整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
(2)假使天下的人,各自陈述他们知道的事物,固守他们学到的道理,来议论天子的政事,那么国事将受到限制而不能成功。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担任侍从。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谈了很久,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没有听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人是无知妄言之徒,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帝道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见孝公时,说得更多,可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王道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孝公对他很友好,可是没任用他。会见结束,(卫鞅)离开。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
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打算变法,可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搞不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对既成事实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大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命令。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整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黥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第二年,孝公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
材料二:
我读《史记•商君列传》,看到他变革法律,诛杀秦国国内议论新法的人数以千计,对太子的老师处以黥刑,而后他的法令才得以大规模推行,我从来没有不赞赏他的勇敢和决心。文章说:“哎呀!假使天下的人,各自陈述他们知道的事物,固守他们学到的道理,来议论天子的政事,那么国事将受到限制而不能成功。”
但是等到我看到夏商周三代的书籍,看到他们将要有所改革以纠正世俗弊病的时候,他们用来告谕天下人的做法常常是言辞激切反复叮咛,务必使天下人详细了解君王的用心,使天下人全部都相信应该这样然后才开始做事。我开始读的时候也感到疑惑,认为这些言辞迟缓迂阔而缺乏决断,然而却能使天下人乐于服从,而没有勉强不得已的意思,事情实行以后,也没有乱纷纷表示反对的议论,这就是实行王道的人的心意。
至于商鞅却不是这样,他认为要使你们获益,何必忧虑我做的事情,所以对众人的议论没有什么可采纳的。然而他的事业最终有所成功。所以后世的评论,认为三代时治理国家优柔寡断。但这正体现王道和霸道的差异。
14.答案: ①用“霸道”劝说秦孝公后得到任用。
②未获得民心的一致认同就开始变法。
③因太子犯法而处罚太子的老师,流放最初抵触变法的人。
解析:
15.答案: C
解析: “直抒胸臆,抒发了留恋之情”分析不当,应是“委婉地传递了些许留恋之情”
16.答案: ①词人告诉密州的僚友,不要忘了他在密州长歌欢笑的地方,就在那垂柳下和矮槐前。词人谈及柳树和槐树旁的歌笑回忆,劝慰僚友不要为自己的离去悲伤,这好像是让人忘却那悲凉之感。
②词人有意忘却苦恼,以欢乐的记忆结束全词,把“我”置于悲情之外,而通过文字让人想到以后这样歌笑的场景不再,体悟出无限的悲凉,在表达上富有表现力。
解析:
17.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18.答案: ①荒诞不经
②息息相关
解析:
19.答案: 示例:书中不仅提供了血液循环的丰富资料,还表达了他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
解析:
20.答案: “心脏在歌唱”“红血球不停地奔忙”“大家齐心协力”“它孜孜不倦,从不休息”,这些句子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本应严肃、生硬的科普知识顿时生动形象起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解析:
21.答案: B
解析: 文中加点的“哪里”和B项加点的都是“承指”的用法。A项为虚指。C项中的“哪里”放在“不管、无论”等后面,具有确定范围的意义,并且后面通常会跟“都,也”来表示周遍性,这也体现了在任指用法中,表现出具有周遍性的特征。D项表示谦虚的态度
22.答案: ①也破坏了环境
②长期来看却更快地耗尽了有机质
③土壤往往更容易被暴雨冲走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思辨性的材料作文。关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仔细思考,“生活”充满着艰辛,也充满着人生的希望。细读材料,“生”下来,就要“活”下去,这是对生命的珍惜,纵然人生艰难,也必须坚持。“生”下来,就要干“活”,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看似简单的“生”与“活”,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需要每个人面对和思考
为此,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生活不易,昂首向前。生活于尘世,人们难免会遭遇各种事情。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勇敢地面对。唯有正视生活,才能沉稳地走下去,才能看到青春的光彩、未来的美好。
不断拼搏,努力往前。巴金说:“人不是为吃米而活着。”人在社会上需要积极追寻合适的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彰显青春的风采,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地奉献年华,在新时代展现青春年华。活着不是目的,活着的过程才具有意义。
摆正位置,珍惜自己。我的人生我做主,在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应审视自我的性格、自我的追求,在时代中好好生活,做一个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人,要把简单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让人生岁月不虚度,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合测试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部分名校高二(上)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