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化学试题(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u:64C:12O:16H:1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于敏: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B. 屠呦呦: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C. 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D. 孙家栋: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是物理学研究的范围,不是化学研究的领域,错误。
B、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涉及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正确。
C、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是化学学科研究领域,错误。 D、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不是化学学科研究领域,错误。故选 B。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古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B.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烽火燃烧,一定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描写的是下雪,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烈火焚烧若等闲”描写的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爆炸燃烧,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B。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电解水实验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正极产生的气体中,木条加剧燃烧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产生的气体中,氧气具有助燃性,木条复燃, 故选项说法正确;
C、细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B。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观点和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双氧水是纯净物——只含有过氧化氢分子
将石油加热炼制得到汽油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水与冰的化学性质相同——分子构成相同
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是过氧化氢溶于水的混合物,含有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说法错误;
B、石油是汽油、煤油、柴油等的混合物,加热炼制得到汽油是利用的各物质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化学性质相似,说法正确;
D、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分子本身体积不变,说法错误。故选 C。
2022 年春晚舞台上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讲述的是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千里江山图》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其魅力在于所采用的是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其中石青又名蓝铜矿,其主要成分为 Cu3(CO3)2(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石青属于纯净物
Cu3(CO3)2(OH)2 中铜元素、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3:2
Cu3(CO3)2(OH)2 由 Cu、C、H、O 四种元素组成
Cu3(CO3)2(OH)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46g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青又名蓝铜矿,其主要成分为 Cu3(CO3)2(OH)2,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Cu3(CO3)2(OH)2 中铜元素、碳元素的质量比为(64×3):(12×2)=8:1,故错误; C、Cu3(CO3)2(OH)2 是由 Cu、C、H、O 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D、Cu3(CO3)2(OH)2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46,单位是 1 不是 g,故错误。故选 C。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以下分析或结论合理的是
注:5%浓度的过氧化氢为 100 份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有 5 份质量为 H2O2,其他的为水,余仿此。
通过实验 2 和 3 得出,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该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设计实验 1 和 4 的目的是探究反应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表中的对比实验可以得出,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温度、溶液浓度和催化剂的种类
设计实验 1 和 2 的目的是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而实验 2 和 3,温度不同,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同,无法进行比较,故 A 错误不符合题意;
B、实验 1 和 4 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的不同,无法探究反应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故 B 错误不符合题意;
实验序号
反应温度/℃
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g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反应所需的时间/分钟
1
15
0
5
30
2
15
1
5
10
3
25
1
10
5
4
25
1
15
3
5
35
1
15
1
C、通过表中的对比实验可以得出,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温度、溶液浓度和催化剂的用量,故 C 错误不符合题意;
D、实验 1 和 2,反应温度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可以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 D 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D。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因此纯净物一定是同种分子构成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则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需要破坏三个条件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金刚石是纯净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故选项推理错误;
B、同种元素的粒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但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 故选项推理错误;
C、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故选项推理错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 D。
在生产、运输、使用化学药品时,应注意安全,乙醇(俗称酒精)运输车须张贴的标志是
A.B.C.D.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醇是易燃液体,不是自燃物品,错误;
B、乙醇是易燃液体,不是腐蚀品,错误; C、乙醇是易燃液体,正确;
D、乙醇是易燃液体,不是爆炸品。错误。
故选 C。
“绿色化学”是 21 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要求从根本上杜绝污染,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品绿色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化为期望的产物。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的是
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Δ
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 O2
制取碳酸氢铵:CO2+H2O+NH3=NH4HCO3
Δ
制取氨气:(NH4)2SO4+Ca(OH)2CaSO4+2NH3 +2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的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化为期望的产物。
【详解】A、制取氢气同时生成硫酸锌,原子没有完全被利用,错误; B、制取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原子没有完全被利用,错误; C、制取碳酸氢铵只生成一种物质,原子完全被利用,正确;
D、制取氨气同时生成硫酸钙、水,原子没有完全被利用,错误; 故选 C。
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探究分子运动
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探究甲烷中含有碳元素
探究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选项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碳元素,故选项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白磷温度能达到着火点,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C。
如图为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示“□”中应填写“钡”,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56,相对原子质量为 137.3
m、n 的值分别为 56、2,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 Ba2+,与 R-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BaR2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中元素符号为钡元素的元素符号,“□”中应填写“钡”,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
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56,表示原子序数为 5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 56,而不是中子数为 56;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37.3,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 2 个电子,则 m、n 的值分别为 56、2;由粒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56,核外电子数=54,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是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得到的,则其原子核外有六个电子层,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六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 Ba2
+,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R-的化合价为-1 价,所以 Ba2+、R-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BaR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化学中常借助曲线图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下列有关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用等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氧化汞
电解水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不消耗氮气,所以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氮气的质量不变,正确。
B、催化剂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用等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因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氧气不会逸出, 所以容器内总质量不变。错误。
D、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1:8,体积比是 2:1,错误。故选 A。
下列实验中,现象正确且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黑色固体变红色,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该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也能使塑料瓶变瘪,该选项不正确;
C、用拇指堵住收集了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大拇指,若听到发出尖锐爆鸣声,则说明试管中氢气不纯,该选项不正确;
D、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生成是实验结论,该选项不正确。故选 A。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灼热的 CuO 中通入 H2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H2 具有还原性
B
向盛满 CO2 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 与 H2O 发生了反应
C
用拇指堵住试管,将装有氢气的小试管靠近火焰,松开手
尖锐爆鸣声
氢气较纯
D
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
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生成
硫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 A 错误不符合题意;
B、除去碳酸钙中的氧化钙的方法可以加水溶解,加足量碳酸钠,过滤,而高温煅烧只能除去碳酸钙,故 B
错误不符合题意;
C、除去氮气中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铜和氧气发生反应,故 C 正确符合题意;
D、把混合物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密闭容器内,加强热使碳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待容器冷却到常温后打开容器,一氧化碳逸出余下的就是铜,故 D 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48 分。
“宏观﹣微观﹣符号”三维表征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特征之一、
用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填空:
①标出碳酸钾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②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③钼酸铵的化学式(NH4)2MO4 中含有原子团的离子符号是,H2MO4 的名称是
,写出钼酸铝的化学式。
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填字母)。
A. 铜B. 氯化钠C. 足球烯(C60)D. 臭氧(O3)
下图是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结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选项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CO3
CaO
高温煅烧
C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粉
D
Cu 粉
C 粉
隔绝空气加强热
①图中“”表示的物质属于(填字母)。
A.单质 B.氧化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答案】(1)①.
②. He③.
NH+ 、 MO2④. 钼酸⑤. Al (MO )
(2)CD
K2 CO3
44
催化剂
243
(3)①. BC②. 2CO+2NO2CO2+N2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碳酸钾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表示为
4
K2 C O3
;②氦气由氦原子构成,则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4
子是 He;③钼酸铵由铵根离子、钼酸根离子构成,(NH4)2MO4 含有原子团的离子符号是NH+ 、
4
MO2 ,H2MO4 是一种含氧酸,含氧酸的命名是在氢元素、氧元素除外,另一种元素的名称后面加酸
字,所以 H2MO4 的名称是钼酸,钼酸铝由铝离子、钼酸根离子构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其化学式为:
Al2(MO4)3;
【小问 2 详解】
A. 铜由铜原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 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足球烯(C60)由足球烯分子构成,此选项符合题意;D. 臭氧(O3)由臭氧分子构成,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D。
【小问 3 详解】
①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图中“ ”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故选 BC。
②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催化剂
2CO2+N2。
金属铜的利用在我国历史悠久,商代就能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制备铜的实验。一种制备铜的方法如下:
Δ
步骤 1:利用图 1 装置加热硝酸铜饱和溶液制备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
2CuO+4NO2↑+O2↑
步骤 2:往盛有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木炭粉,利用图 2 装置进行实验。
步骤 1 加热时,观察到试管中有红棕色的有毒气体产生,该气体是,据此推测气囊的作用是。
在图 1 气囊中画出主要粒子的微观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不考虑空气、水)。
图 2 中,A 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增加了 1.1g(假定此时试管 B 中的澄清石灰水还没有反应完),则理论上试管 A 中生成铜的质量为g。
【答案】(1)①. 二氧化氮##NO2②. 收集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高温
(2)(3)C+2CuOCO2↑+2Cu
(4)3.2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步骤 1:利用图 1 装置加热硝酸铜饱和溶液制备氧化铜产生二氧化氮气体,观察到试管中有红棕色的有毒气体产生,该气体是二氧化氮,据此推测气囊的作用是收集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小问 2 详解】
气囊收集气体是氧气和二氧化氮,粒子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小问 3 详解】
高温
氧化铜粉末和木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2CuO
CO2↑+2Cu;
【小问 4 详解】
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增加了 1.1g(假定此时试管 B 中的澄清石灰水还没有反应完),即说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1g,设生成铜的质量为 x
高温
C 2CuO
2Cu
CO2
2 6444
2 64 x
x
,x=3.2g,
1.1g
441.1g
答:则理论上试管 A 中生成铜的质量为 3.2g。
自然界中的银元素存在单质形式的金属银,也有以含银化合物形式存在于矿石中。银的化学性质稳 定,活跃性低、价格贵,导热、导电性能很好,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质软、富延展性。因银的氧化物是棕黑色固体,与氧化汞类似,加热易分解。
银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请根据教材中冶金工业上冶炼铜的方法及本题目信息,用两种方法来制取金属银。
【答案】(1)Ag2O
方案
药品
预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依据的反应规律
一
选择的试剂是
金属氧化物加热分解
二
选择的试剂是
( 2 )①. 氧 化 银②.
Δ Ag2O+CO2Ag+CO2
Δ
2Ag2O4Ag+O2③. 氧 化 银 和 CO④.
⑤. CO 和金属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
【小问 1 详解】
银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价之和为 0,银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g2O。
【小问 2 详解】
金属氧化物受热分解,可用此性质冶炼银,氧化银受热分解为银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Ag2O
4Ag+O2↑;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和金属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可用此性质冶炼银,一氧化碳和氧化银加热反应生成
银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Ag2O+CO2Ag+CO2。
课外活动小组完成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图 1 中仪器 B 的名称是。
①实验室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组装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需选择图 1 中的仪器(填字母)。
②若用 H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请在 H 中将导管补画完整。
如图 2 所示,将实验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且不与 CO2 发生反应。酒精喷灯提供了高温的条件。
①当观察到 C 处(填现象)时,则知道 B 中发生了反应。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F 处产生的尾气还需要处理,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原因是。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实验设计:取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需要加入适量催化剂),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数据。请从图 3 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每种仪器限用一次)进行完整的探究实验,不需要用到的是
(填字母)。
【答案】(1)试管(2)①.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②. ABDE③.
(3)①. 黑色固体变红色②.
C CO2
高温
2CO
③. 尾气含有的 CO 是有毒气体
(4)①.
2KMnO Δ K MnO +MnO +O ②. CHK
42422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仪器 B 的名称是试管;
【小问 2 详解】
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需选择的仪器有 ABED;
若用 H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应从长管端口进气直接到达集气瓶底部,故 H
装置应为;
【小问 3 详解】
①碳在高温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固体会变红,通过固体颜色的变化可以证明有一氧化碳通入,从而证明 B 中发生了反应,产生了一氧化碳;
高温
B 中反应的方程式为C+CO22CO ;
②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
【小问 4 详解】
①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42422
2KMnO Δ K MnO +MnO +O ;
②取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应用到的仪器有 E 托盘天平、I 药匙; 加热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有 A 酒精灯、B 试管、G 铁架台;
记录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体积的数据,应用排水法收集,需要用带刻度的 F 量筒、J 水槽,便于导出气体的导管 D;
故不需要用到的是 CHK。
2022 年 1 月,世界气象组织公布:2020 年全球 CO2 含量创人类历史新高,2021 年仍在上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捕集 CO2 并将其资源化利用,正成为控制排放的有效措施。图 1 是其中的一种吸收 CO2 的方法流程图,图 2 是捕集室内温度对 CO2 转化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煅烧炉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温度对 CO2 的转化率影响较大,由图 2 可知,捕集室内温度应控制在℃为宜。
“催化Ⅰ室”生成 CO 和 H2O,该反应中充当还原剂的物质(即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乙烯(C2H4)是“催化Ⅱ室”的生成物之一,写出一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烯和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捕集二氧化碳用的氧化钙,如果用草酸钙 CaC2O4 分解制取,则捕集效果更佳。草酸钙高温分解的化
高温
学方程式为:CaC2O4CaO+CO2↑+X↑,X 的化学式为,该反应生成的 CaO 比石灰石分解
制得的 CaO 更加疏松多孔,原因是;疏松多孔的 CaO 捕集 CO2 的效果更好,主要原因是
。
对该成果的评价正确的是(填字母)。
该成果有助于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该成果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O2 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催化剂对转化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温
【答案】(1)CaCO3CaO+CO2↑
(2)650(3)H2##氢气
一定条件
(4)2CO+4H2C2H4+2H2O
①. CO②. CaC2O4 分解过程中能产生更多的气体③. 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
AB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根据流程图可知,煅烧炉内反应是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
CaCO3
CaO+CO2↑;
【小问 2 详解】
根据图 2 可知,温度对 CO2 的转化率影响较大,由图 2 可知,捕集室内温度应控制在 650℃为宜;
【小问 3 详解】
根据流程图可知,“催化Ⅰ室”生成 CO 和 H2O,该反应中氢气得到了氧生成了水,充当还原剂的物质(即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氢气(H2);
【小问 4 详解】
一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烯和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4H2
一定条件
C2H4+2H2O;
【小问 5 详解】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 Ca、C、O 的原子个数分别为 1、2、4,反应后 Ca、C、O、H 的原子个数分别为 1、1、3,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所以 X 的化学式为 CO;该反应生成的CaO 比石灰石分解制得的 CaO 更加疏松多孔,原因是 CaC2O4 分解过程中能产生更多的气体;疏松多孔的CaO 捕集 CO2 的效果更好,主要原因是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
【小问 6 详解】
A、该成果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助于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正确; B、该成果最终可得到汽油,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正确;
C、通常条件下催化室中化学反应不能进行,加入催化剂后,反应能进行,说明 CO2 资源化利用过程中, 催化剂对转化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
故选 ABC。
食品袋内有一小包干燥剂,包装上写着“生石灰,请勿食用”。查阅得知生石灰变质后的成分可能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为探究该干燥剂是否变质,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
先将试管倾斜,用取一定量干燥剂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立即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烫,说明干燥剂中含有。
将上述试管中的物质静置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按以下方案进一步探究。
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该干燥剂已变质,肯定含有碳酸钙,但还不能说明有氢氧化钙,理由是
。
【答案】(1)①. 药匙②. 氧化钙##CaO
①. 稀盐酸##HCl②. 碳酸钙##CaCO3③. 二氧化碳##CO2④. 溶液变浑浊
干燥剂中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先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钥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故①填:药匙;取一定量干燥剂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立即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烫,而氧化钙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说明干燥剂中含有氧化钙,故②填:CaO:
【小问 2 详解】
将上述试管中的物质静置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有气泡产生,说明氧化钙已经变质,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继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碳酸 钙,所以加入的是盐酸,盐酸与碳酸钙反应有气泡产生,故①填:稀盐酸;②填:CaCO3;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某种物质,结论是说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钙,说明通入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③填:CO2;④填:溶液变浑浊;
【小问 3 详解】
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该干燥剂已变质,肯定含有碳酸钙,但还不能说明有氢氧化钙,因为在上述操作中加了蒸馏水,所以可能是干燥剂中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是原来就含有的氢氧化钙,故填:干燥剂中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点睛】本题考查了氧化钙的变质的探究,掌握氧化钙的溶解放热、与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及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等的溶解性、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
有气泡冒出,说明滤渣中含有。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
,说明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4,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4解析版docx、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4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3,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3解析版docx、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3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