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比较丰富。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A.定居农业开始出现 B.通过战争掠夺财富
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且其随葬品“比较丰富”,可以判断当时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财富的积累方式,排除B项;一般认为早期国家已经产生是在夏朝,且材料并没有明显体现公共权力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秦代在大城市设置有官办的“作务市”,即官营作坊直接在“市”上开设的出售自己产品的商店;还开设有“官府市”,即官府在“市”上开设的综合商场,其商品主要由“作务”提供。这表明秦朝()
A.官府全面垄断了工商业 B.对商业交易场所有严格限制
C.强化“工商食官”制度 D.经济政策具有与民争利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官办、官营作坊、官府在“市”上开设的综合商场等,可得出秦国家控制商业,出售官营手工业的商品,这样可以赚取手工业和商业两重利润,体现出国家实施与民争利的政策,D项正确;有官办的商业不一定就是垄断经营,秦朝也有私营商业,只是其受政府抑制,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对市的限制,排除B项;“工商食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趋于瓦解了,排除C项。故选D项。
3.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令勋臣贵族广置田产而不间朝政。此外,皇亲国成和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也成为大土地所有者。这些历史现象集中说明了东汉()
A.外戚势力膨胀的政策因素
B.庄园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C.土地兼并缓慢的历史原因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广置田产”“也成为大土地所有者”等信息及所学可知,东汉朝廷允许勋臣贵族、皇亲国戚和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成为大土地所有者,构成了田庄经济的核心力量,因此这是东汉庄园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B项正确;外戚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代表勋臣贵族及商人,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明显不符,此时期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土地兼并,大量小农被迫投入豪强地主的庄园之中,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中国经济的发达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区域贸易的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世纪中后期 世界。根据题干信息“1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陶瓷”南亚的珍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沉船沉没时间在宋朝,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由图可看出沉船的位置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附近,沉船中发现的货品有“中东的玻璃器皿”“南亚的珍珠”“中亚的宝石”等,说明这一时期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D项正确;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情况,据此并不能得出中国经济发达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至大西洋沿岸,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牙行也称牙人、牙商等,起初是作为商品贸易中介人而存在。宋神宗年间牙行活动开始官方化,经营牙行须经政府批准并交纳税课。明代,正德年间“官设牙行与民贸易”、嘉靖年间由牙行协助政府收税与稽查。由此看出()
A.政府重视规范商业经营 B.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C.商业机构的专业化趋势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牙行起初作为商品贸易中介人,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协助政府进行商业的基层管理,从侧面说明政府重视规范商业经营,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牙行的发展演变,没有涉及赋税制度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牙行是协助政府管理的商业机构,而非专业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发展,没有提及农业,排除D项。故选A项。
6.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厂丝和土丝市场产销状况统计(单位:担)。其中,土丝主要是供土法纺织者购用,厂丝主要向欧洲出口。据此可知()
A.经济发展具有转型特征 B.传统手工行业逐渐崩溃
C.机器化大生产占据主导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欧。土丝产量整体下降,厂丝产量整体上升,说明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向近代经济缓慢过渡,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土丝产量下降,厂丝产量上升,传统行业逐渐崩溃只是材料一部分,排除B项;据材料可以推断机器化大生产占据主导,但是这只是材料一部分,排除C项;广东的厂丝不一定能是民族企业生产的,也可能是外国企业生产的,排除D项。故选A项。
7.从1976年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推广至今,中国累计种植60多亿亩,增产稻谷6亿多吨,全世界播种面积共计1.5亿公顷,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供养7000万人口。这一现象有助于()
A.消除世界性贫困问题 B.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C.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D.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从1976年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推广至今,中国累计种植60多亿亩,增产稻谷6亿多吨,全世界播种面积共计1.5亿公顷,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供养7000万人口”和所学可知,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广泛种植,对于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发挥巨大作用,D项正确;消除世界性贫困问题不能依靠粮食产量的增加,排除A项;材料与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食物储备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8.观察如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1981-1986年中国农业机械数量变化图(部分)
A.农业机械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B.农作物生产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C.农村改革推动劳作方式变化 D.大型农场成为了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1986年中国。根据”1981-1986年中国农业机械数量变化图(部分)可知,此一时段小型拖拉机数量上升速度较快,而大型联合收割机数量相对下降,这体现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个体家庭农业发展,因此小型拖拉机数量上升,大型联合收割机因为不适应个体家庭生产需要,有所下降,C项正确;农业机械已在全国广泛使用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无论大型联合收割机还是小型拖拉机的使用,都无从得知是否是自动化生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9.下表是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对培育农作物做出 贡献。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A.古代西亚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B.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当地政权稳定
C.古代的原始文明具有多样性特点 D.古代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很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古代不同区域培育出不同的农作物,这说明古代不同区域文明的多样性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西亚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排除A项;农作物的培育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与政权无关,排除B项;不同区域都培育出农作物,不能得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0.位于欧洲北部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了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当时,穆斯林商人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非洲摩洛哥兑现。这反映了()
A.亚历山大征服北欧 B.拜占庭帝国货币贬值
C.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D.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穆斯林硬币”“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非洲摩洛哥兑现”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的金融系统较为成熟,能够通过支票开展远距离的金融交易,体现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兴起于公元前4世纪,与题干“穆斯林”“巴格达”等内容无关,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的是东正教,与“穆斯林”“巴格达”等内容无关,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与“穆斯林”“巴格达”等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下图为18世纪初至1860年前后英国的原棉进口量数据图,出现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B.全球联系的逐步建立
C.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初至1860年前后(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后英国的原棉进口量大幅度增加,这一状况主要源于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建立,B项正确;英国封建制度濒于解体的时间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C项;原棉进口主要涉及商品贸易关系,跟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法国儒尔丹公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署临时合作协议,取得在广州和宁波开展贸易的特许状,前者需要向后者支付返程货物销售收入的5%,作为对华贸易特权转让费。双方签约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1698年 B.1830年 C.1858年 D.1913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和荷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贸易特许权是17世纪后许多欧洲国家授予特定公司或个人的对外贸易权利,法国需要向荷兰支付对华贸易特权转让费,双方签约的时间最有可能是1698年,A项正确;贸易特许权是17世纪后许多欧洲国家授予特定公司或个人的对外贸易权利,法国获得对华贸易特权的时间最有可能是1698年“1830年”“1858年”“1913年”处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特许权贸易模式逐渐走向衰落,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18世纪上半叶,英国纺织厂女工如果在劳作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并不会有人过多在意。而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纺织厂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这使得女织工不能够轻易休息。这一现象表明工业革命()
A.解放了女工人身的自由 B.提高了工人生产自主性
C.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D.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世纪下半叶(英国)。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下半叶,纺织厂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变化,女工不能轻易的休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下半叶,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新引发了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了生产组织的巨变,因此材料的现象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项正确;工业革命束缚了女工的人身自由,排除A项;工业革命降低了工人生产的自主性,排除B项;工业革命改变了纺织厂的管理形式,而不是强化了工厂的管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4.据如图信息可知,16-19世纪()
A.商品流通种类日益增加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世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从材料中的商品交易所、东印度公司、银行等内容可得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经营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形式多样,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品流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没有涉及市场扩大,更与贸易格局无关,排除C,D两项。故选B项。年度
土丝
厂丝
1881-1882
11526
-
1885-1886
2567
4457
1890-1891
3276
10317
1895-1896
2474
20629
1900-1901
1037
31038
古代各地的原住居民
培育出的农作物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
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古代西非班图人
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古代南亚人
芋头
古代西亚人
大麦和小麦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繁荣的一个根本的结构上的弱点是,这一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全球生产,但却缺乏全球消费。这种不平衡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原材料价格的不成比例的下降和它们所负的沉重的外债而变得更趋严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二战后()
A.世界经济繁荣的虚假性 B.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C.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缓慢 D.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逆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材料中指出二战后的繁荣存在根本的结构弱点,即全球生产一体化但缺乏全球消费,且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原材料价格不成比例下降以及身负沉重外债,这反映了当时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B项正确;说世界经济繁荣是虚假性的不太准确,二战后世界经济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繁荣,只是这种繁荣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和不平衡,排除A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缓慢是这种不合理经济秩序带来的结果之一,但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逆行,反而强调的是全球生产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6.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 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以下属于20世纪90年代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相关因素有()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②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④互联网推动电子商务规模扩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①正确;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贸易发展,②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全球贸易,③正确;互联网推动电子商务规模扩大,为贸易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渠道,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完全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材料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8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张骞、甘英的3次外交活动不仅增加了中国对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当时的中国与中亚和西方国家的联系。中亚各国也加深了对汉朝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与汉朝进行商业贸易的愿望。汉政府特地在商路沿途建有驿站、驿馆,以保护、接待往来的商人,保证他们的交通、食宿需要。中国从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等新植物品种,琉璃、象牙、犀角、戒瑁等工艺品以及西域的乐器。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佛教经由大月氏开始传入中国。而中亚和西方各国从中国输入的商品和技术则更多,中国的铁器、漆器、纸张、香料、布匹,尤其是丝绸制品传入中亚和西方国家,其中丝绸制品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
-摘编自柏铮《丝绸之路-古代中西方的商业交流》
材料二古代海上贸易之路与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海上贸易之路相比新航路的特点。
【答案】(1)条件: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两汉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开放包容的心态;汉王朝在沿线设置驿站,保护中外商人。(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价值: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内接中原,外联中亚、欧洲;使佛教传入中国,有利于促进中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西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各国商贸往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
(2)特点:范围的全球性;军事的扩张性;经济的掠夺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条件:根据材料一“两汉时张骞、甘英的3次外交活动不仅增加了中国对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当时的中国与中亚和西方国家的联系”可知,两汉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一“汉政府特地在商路沿途建有驿站、驿馆,以保护、接待往来的商人,保证他们的交通、食宿需要”可知,汉王朝在沿线设置驿站,保护中外商人;根据材料一“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佛教经义由大月氏开始传入中国“可知,开放包容的心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增加了中国对中亚、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当时的中国与中亚和西方国家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内接中原,外联中亚、欧洲;根据材料一“印度的佛教经义由大月氏开始传入中国”可知,使佛教传入中国,有利于促进中印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一“中国从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等新植物品种,琉璃、象牙、犀角、玳瑁等工艺品以及西域的乐器”可知,推动了西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一“尤其是丝绸制品传入中亚和西方国家,其中丝绸制品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可知,为各国商贸往来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二“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世界的交通网络”可知,范围的全球性;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的是欧洲人的劫掠、征服和殖民”可知,军事的扩张性以及经济的掠夺性。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自此开始,世界在多个层次进行了物种交换,这个交换,构成了近代世界史发展的最底层的决定因素。新世界和旧世界都因为新引进的物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第安人适应了马背上作战。新作物则极大地促进了土地的产量,中国和欧洲的人口因此都急剧增长。
-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两例“新世界和旧世界”引入的粮食作物,并分析这些引入的粮食作物对“新世界和旧世界”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答案】(1)作物:新世界引入的有小麦、水稻,旧世界引入的有玉米、马铃薯。
影响:促进物种交流;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原因: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从区域的海上航线延伸为世界的海上航线
古代海上商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世界的交通网络
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
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的是欧洲人的劫掠、征服和殖民
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世界即美洲引入的有小麦、水稻,旧世界引入的有玉米、马铃薯。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一“世界在多个层次进行了物种交换”可得出促进物种交流;据材料一“新作物则极大地促进了土地的产量,中国和欧洲的人口因此都急剧增长”可得出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据材料一“世界在多个层次进行了物种交换,这个交换,构成了近代世界史发展的最底层的决定因素”可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消极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二“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据材料二“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可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摘编自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根据材料,分析“工厂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产生的作用,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1)原因:大机器生产 出现;劳动分工的细化;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等。
(2)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说明: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机器生产的出现;根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及所学知识可知,劳动分工的细化;根据材料“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及所学知识可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作用:根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可知,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根据材料“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可知,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根据材料“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可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说明:从洋务运动的推动可分析得出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从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分析得出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到南朝之际,扬州有建康的东西二治、梅根治、铁岘山冶、六安冶等,荆州有新兴冶。同时,民间私冶也很盛行,“一断民私鼓铸,而贵卖铁器,商旅吁嗟,百姓咸欲为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一套完整的耕一耙一耖作业,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在广东连州的一座晋墓中,带有“(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或六年(312年)的砖铭呈现了当时农田耕作的情景,一牛挽犁田和一牛拉耙耙田。南齐武帝时,戴僧静为北徐州刺史,“买牛给贫民令耕种,甚得荒情”。在北魏前期的遗迹中,生产工具主要为骨镞,兼有少量的铁器。而北魏天赐元年(404年)“置山东诸冶”,“其铸造铁为农器、兵刃”。太平真君年间,“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交换),垦殖锄耨”。
-摘编自杨乙丹、何婧云《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文化的交流》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史实(整体或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
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方式进一步传播。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在中原地区出现,铁制农具开始被使用,牛耕得到初步推广。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战乱频繁,大批北人南迁,促使铁犁牛耕技术和冶铁术进一步向江南地区扩展。当时,官方和民间的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铁犁牛耕技术被运用到稻田耕作中,耕牛受到官民的高度重视。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逐步接受中原的农耕文明,铁犁牛耕方式得以进一步传播。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北魏统治者积极增加农具冶铸,极力发挥牛耕的经济功效。
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前代基础上,中原先进农耕方式进一步传播,促进了申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一套完整的耕一耙一耖作业,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在广东连州的一座晋墓中,带有(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或六年(312年)的砖铭呈现了当时农田耕作的情景,一牛挽犁田和一牛拉耙耙田。”可得出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方式进一步传播。其次,由材料“到南朝之际,扬州有建康的东西二治、梅根治、铁岘山冶、六安冶等,荆州有新兴冶。同时,民间私治也很盛行,一断民私鼓铸,而贵卖铁器,商旅吁嗟,百姓咸欲为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一套完整的耕一耙一耖作业,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及所学可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魏晋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说明;由材料“在北魏前期的遗迹中,生产工具主要为骨镞,兼有少量的铁器。而北魏天赐元年(404年)'置山东诸冶”',其铸造铁为农器、兵刃'。太平真君年间,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交换),垦殖锄耨'。”及所学可知,官方和民间的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铁犁牛耕技术被运用到稻田耕作中,耕牛受到官民的高度重视。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逐步接受中原的农耕文明,铁犁牛耕方式得以进一步传播。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北魏统治者积极增加农具冶铸,极力发挥牛耕的经济功效。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前代基础上,中原先进农耕方式进一步传播,促进了申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据《史记·平准书》的记载, 唐显庆四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黑龙江省龙东地区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期中)历史含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二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