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A4,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机体中的生物大分子不能及时被正常降解而贮积,会引起细胞、组织及器官功能的障碍,这主要与下列哪种细胞器的功能障碍有关( )
    A. 内质网B. 高尔基体C. 溶酶体D. 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
    【详解】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机体中的生物大分子不能及时被正常降解而贮积,会引起细胞、组织及器官功能的障碍,这主要与溶酶体的功能障碍有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下列对于不同生物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化细菌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 豌豆和玉米中都不含有性染色体
    C. 噬菌体中含有两种核酸,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
    D. 黑藻细胞液中不含有色素,所以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具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玉米和豌豆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噬菌体是D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元素是C、H、O、N、P;黑藻属于高等植物,是观察叶绿体和胞质环流的理想材料。
    【详解】A、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有丝分裂;真核生物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错误;
    B、性染色体,即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豌豆和玉米都是雌性同体植物,都不含性染色体,B正确;
    C、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细胞液是液泡中的液体,含有色素;黑藻含有叶绿体,可以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B。
    3. 研究组成细胞的物质,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糖、核糖和乳糖均可被细胞直接吸收并分解供能
    B. 脂肪是由两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
    C. 若某血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则其原有生理功能可能丧失
    D. 细胞中的水大部分与其他物质结合,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再经折叠、盘曲等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分子。脂肪酸的物理状态与其化学键相关,饱和脂肪酸以固态形式存在,不饱和脂肪酸以液态形式存在。细胞中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A、核糖不能氧化分解供能,乳糖为二糖,一般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A错误;
    B、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B错误;
    C、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结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盘曲折叠等)有关,蛋白质结构改变,其功能也可能发生相应改变,C正确;
    D、细胞中的水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C。
    4. 蛋白质在行使功能的时候往往会与某些物质或结构相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水分子结合,可以协助水分子进出细胞
    B. 与DNA分子结合,可以催化合成核糖核苷酸长链
    C. 与促甲状腺激素结合,可以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
    D. 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有:构成生物体的结构,运输、防御、信息传递、催化。
    【详解】A、水分子进出细胞可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蛋白质协助,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通道蛋白转运水时,不与水分子结合,A错误,
    B、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与DNA分子结合,可以催化合成核糖核苷酸长链,B正确;
    C、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促甲状腺激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C正确;
    D、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抗体可以与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D正确。
    故选A。
    5. 下列生物学现象中主要是因为渗透作用引起的是( )
    A. 果脯在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
    B. 红苋菜放在热水中水的颜色变成红色
    C. 农作物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现象
    D. 柽柳的叶片可以分泌无机盐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详解】A、果脯在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因为细胞膜被破坏,蔗糖进入果脯所致,A错误;
    B、红苋菜放在热水中细胞中膜结构会被破坏,液泡中的色素进入外界溶液,水的颜色变成红色,B错误;
    C、农作物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过高,高于细胞液浓度,导致根部细胞失水,C正确;
    D、柽柳的叶片分泌无机盐是通过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C。
    6. 酶抑制剂有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两种类型,竞争性抑制剂能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部位;而非竞争性抑制剂与活性部位以外的位点结合,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两种常用农药久效磷、敌百虫都是通过抑制害虫体内某消化酶活性来杀灭害虫的。为确定两种农药抑制酶活性的机制,某小组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测量指标可以是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
    B. 久效磷可能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抑制作用可逆
    C. 敌百虫可能导致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抑制作用不可逆
    D. 这两种农药对消化酶活性的抑制都不能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来缓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测定酶促反应速率可以测定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A正确;
    B、施加久效磷后,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提高,所以久效磷可能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部位,抑制作用可逆,是可逆性抑制剂,B正确;
    C、从图中看出,施加敌百虫后,随着底物浓度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在较低的水平保持稳定,所以敌百虫是不可逆抑制剂,C正确;
    D、根据BC选项,施加久效磷后,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缓解,而施加敌百虫后不能,D错误。
    故选D。
    7. GTP是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物质,其结构和ATP类似,可以和ATP相互转化,研究发现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GTP会在GTP酶的作用下水解为GDP。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信号传导过程属于细胞中的放能反应
    B. GTP中的“G”由鸟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
    C. GTP和ATP彻底水解的产物只有含氮碱基不同
    D. G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GTP是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物质,其结构和ATP类似,所以G代表鸟苷,由鸟嘌呤和核糖组成。
    【详解】A、GTP的水解会释放能量,因此该细胞信号传导过程属于细胞中的吸能反应,A错误;
    B、GTP中的“G”表示鸟苷,由鸟嘌呤和核糖组成,B错误;
    C、GTP是由鸟嘌呤、核糖、磷酸组成,ATP是由腺嘌呤、核糖、磷酸组成,所以二者彻底水解的产物只有含氮碱基是不同的,C正确;
    D、G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原料合成RNA,D错误。
    故选C。
    8.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是指线粒体功能丧失的酵母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可用TTC显色剂筛选,其原理是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相关酶的作用下,TTC能与氧气竞争[H],其显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H]+TTC(白色)→TP(红色)
    A. 呼吸正常的酵母菌能被TTC试剂染成红色
    B. TTC在线粒体内膜上被[H]还原产生TP
    C.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不产生[H]
    D. 筛选的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可用于酒精发酵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在线粒体内有氧呼吸酶的作用下,TTC能与氧气竞争性结合[H],结合后产生红色的TP,因此呼吸正常的酵母菌能被TTC试剂染成红色,A正确;
    B、TTC与氧气竞争[H],故TIC在线粒体内膜上被[H]还原产生TP,B正确;
    C、呼吸缺陷型酵母菌能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H],C错误;
    D、筛选的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可用于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C。
    9. 线粒体在生成ATP的过程中,大约有1%~4%的摄入氧转化为氧自由基,氧自由基的积累会加快细胞衰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B. 氧自由基能够攻击线粒体中的DNA分子,导致染色体变异
    C. 氧自由基通过攻击线粒体膜的磷脂分子,可产生新的自由基
    D. 用药物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可减少氧自由基,从而抵抗衰老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即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
    【详解】A、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速率减慢,A正确;
    B、氧自由基能够攻击线粒体中的DNA分子,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但线粒体中的DNA分子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不会导致染色体变异,B错误;
    C、氧自由基通过攻击线粒体膜的磷脂分子,可产生新的自由基,C正确;
    D、氧自由基的积累会加快细胞衰老,用药物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可减少氧自由基,从而抵抗衰老,D正确。
    故选B。
    10. 科学史的研究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经典遗传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预测“F1测交后代性状表现之比应为1: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假说内容
    B. 萨顿以蝗虫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假说 — 演绎法” 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和得出结论等步骤。在遗传学研究中,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规律,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艾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 DNA 的复制方式。
    【详解】A、孟德尔预测测交后代性状表现之比应为1:1,这属于 “假说 — 演绎法” 中的演绎推理内容,而非假说内容,A错误;
    B、萨顿以蝗虫为实验材料,通过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是摩尔根,B错误;
    C、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即逐步去除各种成分,以确定哪种成分是 “转化因子”,C正确;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可以在试管中区分含有不同氮元素的DNA,从而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15N没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11. 荧光染色法既可用来对细胞膜上的相关蛋白质进行标记,以观察膜的流动性,又可对染色体上相关成分或结构进行标记,用来研究细胞分裂。下图箭头指的是着丝粒的运动轨迹,黑点、白点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荧光标记,图中虚线表示赤道板,数字序号表示减数分裂的不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图可表示初级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Ⅰ过程
    B. ①过程之后,和体细胞相比,图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都加倍
    C. ②过程中,细胞中各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D. ③过程可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该过程能体现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观察题图,观察到两个荧光点随时间依次出现在细胞中①(两条染色体联会)→②(两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两条染色体分离),因此判断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这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详解】A、图示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这通常发生在减数分裂I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因此该图可表示初级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I过程,A正确;
    B、①过程两条染色体正在进行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在①过程之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核DNA数目由于间期复制,是体细胞的2倍,B错误;
    C、②过程中细胞中各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C正确;
    D、③过程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征,该过程体现了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即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D正确。
    故选B。
    12. X、Ⅱ、Ⅲ和Ⅳ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上控制不同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其相对应的显性性状均为野生型性状,白眼基因和菱形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眼基因和粉红眼基因都控制果蝇的眼色性状,二者属于等位基因
    B. 菱形眼雌性果蝇和正常眼雄性果蝇杂交,可通过眼形来判断子代性别
    C. 纯合弯翅正常眼果蝇和纯合正常翅糙眼果蝇杂交,F1出现弯翅糙眼果蝇
    D. 可利用果蝇的脉翅厚度和体色这两对相对性状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据图可知,控制白眼和粉红眼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二者不属于等位基因,A错误;
    B、设菱形眼由基因b控制,则菱形眼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正常眼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XBY,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其中雌性全部是正常眼,雄性全部是菱形眼,B正确;
    C、假定弯翅和正常翅基因用A/a表示,正常眼和糙眼基因用D/d表示,纯合弯翅正常眼果蝇(aaDD)和纯合正常翅糙眼果蝇(AAdd)杂交,F1基因型为AaDd,全部为野生型,C错误;
    D、果蝇的脉翅厚度和体色的相关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发现中,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是( )
    A.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B. 基因在染色体上
    C. DNA是遗传物质D. DNA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2、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4、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详解】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总结出了分离定律,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A不符合题意;
    B、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B不符合题意;
    C、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科学家,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C不符合题意;
    D、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DNA半保留复制,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科学界有“RNA世界”的假说,认为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先有且只有RNA,蛋白质和DNA的世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下科学事实中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
    A. RNA既可以充当遗传物质,还可以作为酶催化反应
    B. mRNA、tRNA和rRNA都以DNA为模板转录而来
    C. 研究发现一种只有两个RNA分子构成的二聚体可以催化肽键的形成
    D. 细胞中是先合成核糖核苷酸,再将核糖核苷酸转变成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果“RNA世界”的假说正确的话,那么很多生命活动都应该以RNA为基础。
    【详解】A、RNA既可以充当遗传物质,还可以作为酶催化反应,说明了RNA的重要性,支持该假说,A不符合题意;
    B、mRNA、tRNA和rRNA都以DNA为模板转录而来,说明先有DNA,再有RNA,不支持该假说,B符合题意;
    C、研究发现一种只有两个RNA分子构成的二聚体可以催化肽键的形成,说明蛋白质的合成直接和RNA有关,支持该假说,C不符合题意;
    D、细胞中是先合成核糖核苷酸,再将核糖核苷酸转变成脱氧核苷酸,即先合成RNA,再合成DNA,支持该假说,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科学家研究发现,TATA bx 是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的一段 DNA 序列,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其碱基序列为 TATAATAAT。RNA 聚合酶与 TATA bx 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催化转录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ATA bx 中含有2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18个氢键
    B. RNA 聚合酶可与TATA bx中的起始密码结合
    C. 若在TATA bx中发生某碱基对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D. 该研究为人们主动“关闭”某个异常基因提供了思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TATA bx 中含有2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和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和18个氢键(A-T之间为2个氢键,共9个碱基对),A正确;
    B、RNA 聚合酶可与TATA bx中的启动子结合,B错误;
    C、若在TATA bx中发生某碱基对的替换,改变了基因结构,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若改变TATA bx的序列影响RNA聚合酶的结合,可影响基因的表达,因此该研究为主动“关闭”某个异常基因提供了思路,D正确。
    故选B。
    16. 科学研究发现,神经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可使与兴奋性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增加,有助于记忆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蛋白乙酰化后,细胞DNA序列不改变
    B. 组蛋白乙酰化使染色质结构松弛促进基因表达
    C. 该细胞中发生的组蛋白乙酰化可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
    D. 可通过增强神经细胞组蛋白乙酰化程度来治疗相关记忆障碍病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类型,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解】A、组蛋白乙酰化是指染色质中组蛋白乙酰化,而DNA序列没有改变,A正确;
    B、组蛋白乙酰化可破坏染色质中组蛋白和DNA之间的紧密结合,使染色质结构松弛促进基因表达,B正确;
    C、该细胞为神经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发生分裂,因此,该细胞中发生的组蛋白乙酰化不可通过配子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神经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可使与兴奋性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增加,有助于记忆的形成。因此,可通过增强神经细胞组蛋白乙酰化程度来治疗相关记忆障碍病症,D正确。
    故选C。
    17. 八倍体小黑麦具有品质佳,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等特点,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普通小麦AABBDD×黑麦RR→ABDR→秋水仙素处理→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
    A. 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小黑麦含有8个染色体组,用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C. 图中普通小麦一定是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D. 用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普通小麦为AABBDD,其产生的配子是ABD,黑麦为RR,产生的配子是R,两者杂交产生的杂种为ABDR,体内无同源染色体,不育,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小黑麦为AABBDDRR,属于可育植株。
    【详解】A、题图可知,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ABDR高度不育,故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题干信息: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小黑麦的染色体组成是AABBDDRR,故小黑麦含有8个染色体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个体,叫作单倍体(由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来,其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故用小黑麦的花粉直接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B正确;
    C、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题干信息: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故由题干信息只知道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DD,其遗传因子(基因)组成未知,无法判断普通小麦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故图中普通小麦不一定是纯合子,不一定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C错误;
    D、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用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18.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父母双方及子代都一定患21三体综合征
    C. 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遗传病患者不一定都表现为先天性疾病
    D. 调查遗传病时最好选择白化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显性遗传病,也有隐性遗传病,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父母双方可能都是正常的,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异常,导致2条21号染色体进入同一个配子中,从而使子代表现出21三体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患者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其子代可能是正常个体,B错误;
    C、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隐性遗传病;遗传病患者不一定都表现为先天性疾病,如秃顶,C正确;
    D、调查遗传病时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等,而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19. 研究发现在野生型果蝇幼虫中降低lint基因表达,能影响另一基因inr的表达(如图),导致果蝇体型变小等异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WT:野生型果蝇幼虫
    lintRi:降低lint基因表达后的幼虫
    A. lint基因的表达对inr基因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B. 提高幼虫lint基因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C. 降低幼虫inr基因表达可能使其体型变大
    D. 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野生型果蝇幼虫inr的相对表达量较低,降低了lint基因表达后的果蝇幼虫,in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说明lint基因能抑制int基因的表达;又当int表达量增加时,果蝇体型变小,可知lint基因表达量增加果蝇体型较大。
    【详解】A、对比野生型果蝇幼虫的inr的表达量可知,降低lint基因表达后,幼虫体内的in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说明lint基因的表达对inr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A错误;
    B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inr的表达量增加后“导致果蝇体型变小”,可推测提高幼虫lint基因表达,inr的表达量下降,进而可能使果蝇体型变大,B正确,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果蝇体型大小与lint基因和inr基因都有关,说明果蝇体型大小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2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如图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iRNA-195与mRNA结合时涉及到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3种
    B. 乙过程中两个核糖体最终合成的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有差异
    C. 图2中tRNA可以识别并转运多种氨基酸
    D. 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发生丙过程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乙过程分别表示转录、翻译,丙过程表示miRNA-195基因转录形成的miRNA-195与BDNF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结合形成局部双链结构,从而使BDNF基因转录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A为BDNF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B表示正在合成的肽链。
    【详解】A、miRNA-195与mRNA结合时涉及到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2种:A-U、U-A、G-C、C-G,A 错误;
    B、乙过程表示翻译,两个核糖体相继结合在同一个mRNA分子上,合成的两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B错误;
    C、图中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C错误;
    D、由题意和题图可知,BDNF基因表达受阻,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发生丙过程增强,导致BDNF的合成受阻,D正确。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5小题,共15分。每题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1.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的选择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 观察细胞中脂肪时,脂肪颗粒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B.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选用红色花瓣作材料,便于利用红色原生质层判断其位置
    C. 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向蔗糖和淀粉溶液中加入淀粉酶,利用碘液进行鉴定
    D.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BC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A、脂肪颗粒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A正确;
    B、红色花瓣细胞中的色素分布在液泡中,而不是原生质层中,B错误;
    C、由于蔗糖无论是否水解,都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所以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该实验,C错误;
    D、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正确。
    故选BC。
    22. 在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密闭瓶口,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用传感器分别测定O2和CO2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属于自养兼性厌氧生物,具有细胞核
    B. 100s后,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C. 200s后,丙酮酸的消耗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D. 300s后,抽取培养液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
    【答案】CD
    【解析】
    【分析】1、由于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所以酵母菌常作为探究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材料。
    2、本题图为双纵坐标的图形,应注意纵坐标O2和CO2的坐标值不同,由图可知,锥形瓶中O2先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CO2先快速升高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
    【详解】A、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A错误;
    B、100s时,由左侧纵坐标可知密闭锥形瓶中O2浓度由初始的2.5mg/L下降到约1.2mg/L,由右侧纵坐标可知CO2浓度由初始的5mg/L上升到约10mg/L,故O2的吸收量不等于CO2的释放量,B错误;
    C、200s时,锥形瓶中的O2浓度几乎不再发生变化,说明此时酵母菌以无氧呼吸为主,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所以丙酮酸的消耗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正确;
    D、300s后,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抽取培养液,培养液中的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D正确。
    故选CD。
    23. 某种蝗虫正常二倍体雌性个体染色体组成为22+XX,雄性个体染色体组成为22+XO(只有一条性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蝗虫精巢细胞中的X染色体数可能是0条、1条、2条
    B. 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比雌蝗虫少一条
    C. 雄蝗虫在形成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会出现11个四分体
    D. 蝗虫的基因组测序应测定13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答案】BCD
    【解析】
    【分析】雌雄蝗虫性染色体数目不同,雌性个体染色体组成为22+XX,雄性个体染色体组成为22+XO(只有一条性染色体),雌性产生的雌配子为11+X,雄性产生的雄配子是11+X或11+O。
    【详解】A、雄蝗虫体细胞中含有1条性染色体,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2条性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0条、1条、2条,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含有2条性染色体,雌蝗虫含有4条性染色体,雄性比雌性少2条染色体,B错误;
    C、雄蝗虫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精原细胞,不会形成四分体,C错误;
    D、蝗虫的基因组测序应测定11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共12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D错误。
    故选BCD。
    24. “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研究发现,由于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母鸡体内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使得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鸡是ZW型性别决定,已知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存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B. 性反转后得到的公鸡,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
    C. 性反转得到的公鸡与普通母鸡交配,子代雌:雄=2:1
    D. 普通母鸡形成配子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只含1条Z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是表现型,其基因型是不变的,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该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性反转现象是因为环境改变引起的,因此性反转得到的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仍然为ZW,B正确;
    C、性反转的公鸡(ZW)和普通母鸡(ZW)交配,子代中WW致死,因此ZW(雌)∶ZZ(雄)=2∶1,C正确;
    D、普通母鸡(ZW)形成配子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且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所以次级卵母细胞含有0条1条或2条Z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25. 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 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 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 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I-3
    【答案】AC
    【解析】
    【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既能遗传给女儿,也能遗传给儿子。在MN血型系统中,M型、N型和MN型的基因型依次为LMLM、LNLN和LMLN。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依据图示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是1/2,A、C正确;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表现型为MN型,B错误;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于Ⅰ-2,即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Ⅰ-2,D错误。故选AC。
    【点睛】遗传系谱图试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若不知道遗传方式,则首先要以系谱图中“各家庭成员的亲子代的表现型”的为切入点,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已知遗传方式,则需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三、非选择题(3道小题,共45分)
    26. 高盐环境下粮食作物会大量减产。为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科研人员将耐盐植物滨藜和不耐盐植物柑橘分别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计算生长率,结果如图1.请回答问题:
    (1)在研究植物耐盐机理的实验中,自变量为_______,因变量为______。
    (2)据图1分析,与植物A相比,植物B耐盐范围_________,可知植物B是滨藜。
    (3)随着外界NaCl浓度的升高,植物A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外界NaCl浓度________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中Na+和Cl-的浓度进一步升高,蛋白质逐渐变性,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减弱,因此在高盐环境中植物A生长率低。
    (4)据图2分析,植物B处于高盐环境中,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促使Na+进入_______;同时激活_________,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质中Na+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缓解蛋白质变性。
    【答案】(1) ①. NaCl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种类 ②. 生长率
    (2)更广 (3)大于
    (4) ①. 液泡 ②. S蛋白
    【解析】
    【分析】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都是细胞膜上的运输物质的载体,其区别主要是载体蛋白包括主动运输的蛋白质,也包括协助扩散的蛋白质,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的蛋白质。
    【小问1详解】
    为研究植物的耐盐机理,科研人员将耐盐植物滨藜和不耐盐植物柑橘分别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计算生长率,说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Cl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种类,因变量是生长率。
    【小问2详解】
    滨藜为耐盐植物,柑橘为不耐盐植物,图1的横坐标是外界NaCl的浓度,植物B在外界NaCl溶液较高的情况下生长率依旧较大,而植物A生长率则较小,图1结果可知,植物B的耐盐范围更广,耐盐能力更强,说明植物B是滨藜。
    【小问3详解】
    外界NaCl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植物A逐渐出现萎蔫现象。
    【小问4详解】
    据图2分析,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作用于液泡上的N蛋白,促进Na+进入液泡;Ca2+浓度升高,同时激活细胞膜上的S蛋白,将Na+排出细胞,从而使细胞质中Na+ 的浓度恢复正常水平。
    27. 为了确定小豆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实验小组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了全光和弱光(全光的48%)条件下两个小豆品种的光合作用特性,结果如下表所示(光补偿点是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回答下列问题:
    (1)小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上,光反应的能量变化是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常用的方法是_____,其中扩散速度最慢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据表中数据可知,在弱光条件下,两种小豆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均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
    (3)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弱光会降低小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从暗反应原料的角度分析,主要由____引起的,并直接影响暗反应的______过程,从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4)若弱光条件下品种B小豆的净光合速率为0,则在相同条件下,品种A小豆的干重会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降低”)。
    【答案】(1) ①.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②. 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2) ①. 纸层析法 ②. 红光和蓝紫光 ③. 叶肉细胞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来增强对光能的吸收,以适应弱光环境
    (3) ①. 气孔导度变小,CO2吸收减少 ②. CO2的固定
    (4)增加
    【解析】
    【分析】题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农作物的品种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补偿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表格中数据表明,弱光处理后叶绿素的含量上升,气孔导度下降,光补偿点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
    【小问1详解】
    小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因此,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是水的光解以及ATP和NADPH的生成,因此该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此后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和NADPH会在暗反应的C3还原阶段消耗掉。
    【小问2详解】
    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常用的方法是纸层析法,该方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而设计的,其中扩散速度最慢的色素是叶绿体b,其为黄绿色,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据表中数据可知,在弱光条件下,两种小豆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均增加,其意义在于叶肉细胞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来增强对光能的吸收,以适应弱光环境,是植物具有自我调整性适应的体现。
    【小问3详解】
    表格显示,弱光会降低小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从暗反应原料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弱光条件下气孔导度变小,CO2吸收减少,进而导致暗反应的CO2的固定过程减慢,最终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因此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
    【小问4详解】
    净光合速率为0时指的是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若弱光条件下品种B小豆的净光合速率为0,即此时的光补偿点为41.7,大于A品种在弱光下的补偿点30.7,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品种A小豆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即干重会“增加”。
    28. 茄子是我国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茄子的花色、果皮色是茄子选种育种的关键性状,为研究这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选用纯种的绿果皮白花茄子和纯种的紫果皮紫花茄子为亲本进行如下实验(不考虑互换和突变):
    (1)由结果可知,茄子花色(D、d基因控制)中______是显性性状,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
    (2)茄子果皮色由A、a与B、b两对基因控制,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如图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亲本甲、乙与果皮色有关的基因组成分别为________,F2果皮色的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比例接近_____,F2紫果皮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是______。
    (3)上图可以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为________。
    (4)F2并未出现白果皮白花,据此可以判断花色与果皮色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请在图中画出F1植株(紫果皮紫花)的基因A/a、B/b和D/d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_____(用直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相关基因,旁边标注相应字母)。
    【答案】(1) ①. 紫花 ②. 基因的分离
    (2) ①. aaBB、AAbb ②. 12:3:1 ③. 1/3
    (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分析表格:实验紫花与白花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F2紫花:白花=3:1,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子代出现3∶1,说明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A基因产生的酶1可控制紫色,B基因产生的酶2控制绿色,而A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故A-bb和A-B-表现为紫色,aaB-表现为绿色,aabb为白色,亲本甲(绿果皮)×乙(紫果皮)子一代均为紫果皮,据此推测,亲本甲、乙与果皮色有关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aBB、AAbb;F1基因型是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中A-B-∶A-bb∶aaB-∶aabb=9∶3∶3∶1,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雌雄各4种配子,且比例相等;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A基因能抑制B基因的表达,故F2果皮色的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比例接近12:3:1。F2紫果皮(9A-B-、3A-bb)植株中能稳定遗传个体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故F2紫果皮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是4/12=1/3。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小问4详解】
    白果皮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dd,而F2紫果皮紫花(251):绿果皮紫花(56):紫果皮白花(83):绿果皮白花(28):白果皮紫花(28)=9:2:3:1:1,是9:3:3:1的变式,由此可知3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F1植株(紫果皮紫花)的基因A/a、B/b和D/d中的a与d连锁或b与d连锁,F1自交F2后代都会出现基因型为aabbdd(白果皮白花)的个体,而F2并未出现白果皮白花,故不符合题意;若A与d连锁,a与D连锁,F1自交F2后代不会出现基因型为aaB-dd的个体(绿果皮白花),故不符合题意;只有B与d连锁、b与D连锁,F1自交F2后代才会出现紫果皮紫花(2AABbDd、2AabbDD、1AAbbDD、4AaBbDd):绿果皮紫花(2aaBbDd):紫果皮白花(1AABBdd、2AaBBdd):绿果皮白花(1aaBBdd):白果皮紫花(1aabbDD)=9:2:3:1:1,所以F1植株(紫果皮紫花)的基因A/a、B/b和D/d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A/a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与d连锁、b与D连锁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绘制示意图如下:
    品种
    处理
    最大净光合速率(μmlCO2·m-2·s-1)
    光补偿点(μml·m-2·s-1)
    叶绿素含量(mg·g-1)
    气孔导度(mlH2O·m-2·s-1)
    A
    全光
    14.99
    45.9
    2.29
    0.22
    弱光
    9.59
    30.7
    4.36
    0.12
    B
    全光
    16.16
    438
    2.88
    0.16
    弱光
    8.85
    41.7
    3.21
    0.09
    亲本
    F1表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数量(株)
    甲(绿果皮白花)×乙(紫果皮紫花)
    紫果皮紫花
    紫果皮紫花(251)、绿果皮紫花(56)、紫果皮白花(83)、绿果皮白花(28)、白果皮紫花(28)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