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人体血压受肾脏分泌的肾素调节,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一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B. 尿素C. 5-羟色胺D. 睾酮
    【答案】A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符合题意,A正确;
    B、 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物,属于内环境成分,不符合题意,B错误;
    C、 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即组织液中,不符合题意,C错误;
    D、 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 )
    A. 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
    B. 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C.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
    D. 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
    【答案】C
    【详解】A、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导致尿量减少,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药物或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
    ①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②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③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
    ④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⑤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与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⑥所有生物都可以对刺激做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
    ⑦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⑧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听、说、读、写分别由大脑皮层不同的区域控制,它们相互独立
    ⑨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A. 五项B. 六项C. 七项D. 八项
    【答案】D
    【分析】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①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范围,①错误;
    ②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产物,参与体液调节,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②错误;
    ③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③错误;
    ④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其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④错误;
    ⑤完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若刺激的是传出神经,此时虽然也可引发效应器出现相应活动,但不属于反射,⑤错误;
    ⑥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有可能有反射,而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反射活动,⑥错误;
    ⑦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受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⑦错误;
    ⑧语言功能包括听、说、写、读,由大脑皮层不同区域控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⑧错误;
    ⑨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即长时记忆可能与大脑中突触的可塑性有关,⑨正确;
    综上所述可知共有八项错误,即D正确。
    故选D。
    4. 某小组欲研究神经兴奋的传导情况,以置于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为材料,将电表的甲、乙两极置于轴突膜外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实验(M点为轴突ab段的中点,Oa段>1/2ab段。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下列关于指针偏转情况的预测,正确的是( )
    A. 若该离体神经轴突未受到刺激时,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B. 若在M点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C. 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先左偏后右偏
    D. 若将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先右偏后左偏
    【答案】ABD
    【分析】一、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二、题图分析:甲乙为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外,M点为轴突ab段的中点,Oa段>1/2ab段。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若该离体神经轴突未受到刺激时,神经轴突膜外侧的甲乙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电流表指针不偏转,A正确;
    B、刺激M点,兴奋同时到达两个电极,膜外电位都变为负,因此电流表指针不偏转,B正确;
    C、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电刺激,由于Oa段>1/2ab,M为ab的中点,M点的兴奋同时到达a、b,指针不偏转,此时O点的兴奋向a点传导,到达a点之前就与M点所产生的兴奋相互抵消,指针不偏转,C错误;
    D、若将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给予适宜电刺激,当兴奋传到甲电极处时,甲电极处变为正电位,乙电极除外负电位,此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到乙电极处,甲电极处于负电位,乙电极处变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D正确。
    故选ABD。
    5.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 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c处可能会持续兴奋
    B. 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
    C. 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D. 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C
    【分析】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或抑制,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受刺激点不能兴奋,故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
    【详解】AB、有机磷不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则神经递质不被分解或分解减慢,持续作用于c突触后膜,使c处可能会持续兴奋,c的电位变化持续较长,A正确,B错误;
    C、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在a处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不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c处)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错误。
    故选AC。
    6. 女性体内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包括促黄体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FSH含量过低,卵泡不能发育成熟:LH含量过高。合成过多雄激素使患者症状加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LH和FSH都是由垂体分泌经体液定向运输到卵巢
    B. 过多的雄激素在患者体内无法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C. 可以通过抽血检测激素含量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
    D. 患者均可通过外源注射促性腺激素进行促排卵治疗
    【答案】C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促性腺激素包括促黄体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作为激素具有随着体液运输的特征,到达卵巢起作用,但不会定向运输到卵巢起作用,A错误;
    B、根据题意可推测,过多的雄激素在患者体内可以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从而使患者症状加重,B错误;
    C、激素具有随体液运输的特点,所以可以通过抽血检测激素含量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C正确;
    D、题意显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FSH含量过低,卵泡不能发育成熟;LH含量过高,合成过多雄激素使患者症状加重”,据此可推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LH和FSH含量失衡,通过外源注射促性腺激素不能达到促排卵治疗的目的,D错误。
    故选C。
    7. 大连市举行了一场全民马拉松比赛,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机体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加快、大量出汗、口渴等现象.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CO2浓度升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B. 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下丘脑产生渴觉,引发主动饮水
    C. 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D. 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导致皮肤血管舒张
    【答案】B
    【分析】一、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二、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运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使细胞外液CO2浓度升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以促进CO2的排出,A正确;
    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发主动饮水,B错误;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由垂体释放。在马拉松过程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C正确;
    D、在马拉松过程中,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使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强,增加散热,D正确。
    故选B。
    8. 人体血压受肾脏分泌的肾素调节。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肾动脉压降低或肾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都会促进肾素释放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体内肾脏所产生的一种升压调节体系,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压升高,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共同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醛固酮
    B. 血钠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减少,降低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平衡
    C. 肾素瘤导致的肾素分泌增多,则引起血浆中Na+含量偏高和血压上升
    D. 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均通过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答案】D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催化下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下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Ⅲ,二者共同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醛固酮。
    【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共同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醛固酮,A正确;
    B、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当血钠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B正确;
    C、据题图分析可知,肾素瘤导致的肾素分泌增多,肾素分泌增加导致醛固酮增多,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加,引起血浆中Na+含量偏高,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增大,最终可能会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和血压升高,C正确;
    D、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则是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的酶,都是通过与底物结合起作用的,D错误。
    故选D。
    9.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并分泌抗体
    B.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在骨髓中产生、发育、成熟
    C.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D. 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输给新冠患者,有助于新冠患者康复
    【答案】D
    【分析】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浆制品的有效成分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注射给危重病患者,阻止患者体内新冠病毒的传播。
    【详解】A、浆细胞不能够识别抗原,A错误;
    B、B细胞是在骨髓中产生、发育、成熟,而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是在骨髓中产生,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错误;
    C、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随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
    D、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对抗该病毒的抗体,故给新冠患者输入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的血清有助于患者康复,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正确的是( )
    A. 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B. 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C. 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也直接激活B细胞
    【答案】C
    【分析】一、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二、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B错误;
    C、绝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但病原体表面的某些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为物质也能引起抗体产生,C正确;
    D、抗原呈递细胞把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即抗原呈递细胞间接激活B细胞,D错误。
    故选C。
    11.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细胞是吞噬细胞,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 b、d细胞均能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细胞因子
    C. 该病原体的彻底清除不需要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D. 当病原体再次入侵时,c细胞也可以分化为d细胞
    【答案】D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再接受细胞因子的刺激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细胞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处理传递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在接受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呈递的抗原-MHC复合物后,开始分裂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详解】A、图示为细胞免疫过程,a细胞最终裂解,a细胞是靶细胞,A错误;
    B、 b细胞和d是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B错误;
    C、靶细胞裂解后该病原体进入体液,被体液中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而后被其他细胞清除掉,可见图示病原体的清除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联合作战,C错误;
    D、c细胞是记忆T细胞,当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D。
    12. T细胞表面存在负向调控的受体分子PD-1。当PD-1与特定分子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从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一些肿瘤细胞进化出了一种防御机制,它们的表面也带有PD-L1,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该过程称为“免疫逃逸”,其机理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D-L1的抗体和PD-1的抗体均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 敲除肿瘤细胞的PD-L1基因,可增强“免疫逃逸
    C. 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增强T细胞的免疫效应
    D. 可通过增加器官移植受体T细胞上的PD-1降低免疫排斥
    【答案】B
    【分析】题意分析:T细胞表面的PD-1与PD-L1结合后能导致T细胞“自杀”,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免疫反应;而一些肿瘤细胞表面也带有PD-LI,从而诱导T细胞过早地进入自我破坏程序从而躲过T细胞对其进行的杀伤。
    【详解】A、根据题目描述,当T细胞表面的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会“自杀”,导致免疫反应终止。因此,如果给肿瘤患者注射PD-L1的抗体,该抗体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从而阻止T细胞表面的PD-1与PD-L1的结合,防止T细胞“自杀”,使T细胞能够继续发挥免疫功能,杀死肿瘤细胞。同样,注射PD-1的抗体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A正确;
    B、敲除肿瘤细胞的PD-L1基因后,肿瘤细胞表面将不再表达PD-L1,因此无法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也就无法诱导T细胞“自杀”,即无法实现“免疫逃逸”。所以,敲除肿瘤细胞的PD-L1基因,实际上会减弱“免疫逃逸”,而不是增强,B错误;
    C、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以防止T细胞“自杀”,使T细胞能够继续发挥免疫功能,从而增强T细胞的免疫效应,C正确;
    D、接受器官移植的个体T细胞PD-1增加,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不引发对该细胞的“杀伤”,所以可降低免疫排斥,D正确。
    故选B。
    13. 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去除单子叶农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田中各种杂草都可以用生长素类似物去除
    B. 图中曲线甲为单子叶农作物,乙为双子叶杂草
    C. 去除双子叶杂草时,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最好控制在d点
    D. 除草剂的作用原理与植物向光性的原理相同
    【答案】C
    【分析】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生长素作用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详解】A、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较敏感,因此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作物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不敏感,虽然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所有杂草,但该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也有可能抑制农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农作物,故农田中各种杂草并非都可以用生长素类似物去除,A错误;
    B、生长素作用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中甲表示双子叶植物、乙表示单子叶植物,B错误;
    C、d点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并且该浓度是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故去除双子叶杂草时,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最好控制在d点,C正确;
    D、除草剂的作用原理为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而植物向光性的原理是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并且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长得快,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决定猕猴桃各器官生长发育的是同时存在的多种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B. 单侧光会刺激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进行极性运输
    C. 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葡萄果实的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
    D.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答案】A
    【分析】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详解】A、决定猕猴桃各器官生长发育的是同时存在的多种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而不是绝对含量,且多种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表现为协调起作用,A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不需要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征,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进行极性运输,B错误;
    C、乙烯利能促进成熟,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喷洒果穗,可使萄萄提前成熟,但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C错误;
    D、脱落酸抑制发芽,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马铃薯块茎发芽,D错误。
    故选A。
    15. 下图是“脑—脾神经轴”调节免疫活动的调节机制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免疫活动免疫方式为体液免疫
    B. 刺激CRH神经元后几秒钟之内,会记录到脾神经的电信号明显加强
    C. 乙酰胆碱在该免疫活动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号
    D. 去除脾神经的小鼠在疫苗接种后,浆细胞的数量会急剧减少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下丘脑CRH神经元通过释放信号作用于脾神经,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T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接受抗原刺激的T淋巴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可促进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详解】A、图示浆细胞分泌了抗体,因此属于体液免疫过程,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因此刺激CRH神经元后几秒钟之内,会记录到脾神经的电信号明显加强,B正确;
    C、图示乙酰胆碱是T淋巴细胞释放的,应为细胞因子,其作用是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C错误;
    D、脾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作用于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进而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因此去除脾神经的小鼠,由于缺少脾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T淋巴细胞,因此在疫苗接种后,浆细胞的数量会急剧减少,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9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下图表示受刺激后,某时刻神经纤维上①~⑨连续9个位置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m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①向⑨传导
    B. ③⑧处Na+的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
    C. ⑨处K+外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D. ⑦⑥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不同时刻
    【答案】CD
    【分析】静息电位的成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动作电位的成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①②⑨电位均为-70mV,为静息电位,③膜电位绝对值变小,④膜电位为0,⑤⑥为动作电位,⑦正恢复静息电位,⑧为超极化,是钠钾泵工作的结果,故⑧处是已兴奋过的部位,可推知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⑨向①传导,这样⑨已经恢复静息电位的时候⑧处于超级化状态,①②是兴奋还未传到的区域,A错误;
    B、⑧为超极化,是钠钾泵工作的结果,钠钾泵对离子的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③处是兴奋正在形成的过程,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⑨处为静息电位,与K+的外流有关,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C正确;
    D、根据A项分析可知,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⑨向①传导,⑧处是已兴奋过的部位,⑦⑥是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不同时刻,D正确。
    故选CD。
    17.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于骨髓,能够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成人85%的EPO由肾脏产生。以大鼠为材料研究肾脏供氧对血浆EPO浓度的影响,结果如表。切除与肾脏相连的神经后,3、4组的EPO水平显著下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高原之后人体肾脏分泌的EPO会增多
    B. 肾脏血流量减少是促进EPO分泌的主要因素
    C. 肾以外的组织氧供给减少也会促进EPO的分泌
    D. 肾脏分泌EPO的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答案】ACD
    【分析】题意分析: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时,会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的形成,该激素会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使得红细胞数目增多,使氧气运输增多,以缓解机体缺氧的状态,这是机体的自我调节性的适应。
    【详解】A、高原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致使体内EPO分泌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多,有利于机体适应低氧环境,A正确;
    B、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中时血浆EPO浓度显著高于限制肾脏血流量时,说明肾脏血流量减少不是促进EPO分泌的主要因素,B错误;
    C、第2组中限制肾脏血流量时,血浆EPO浓度上升,说明肾以外的组织氧供给减少也会促进EPO的分泌,C正确;
    D、切除与肾脏相连的神经后,3、4组的EPO水平显著下降,说明肾分泌EPO的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ACD。
    18. 乙型肝炎病毒(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 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 间隔接种3针乙肝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BCD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A错误;
    B、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以暴露病原体,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C正确;
    D、二次免疫会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因此间隔接种3针乙肝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D正确。
    故选BCD。
    19. 在黑暗中,光敏色素以没有生物活性的红光吸收型Pr形式存在。在光下,光敏色素吸收红光信号,由生理失活型Pr转为活跃的远红光吸收型Pfr,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中,抑制COP/DET/FUS复合体及转录因子PIFs等抑制因子的功能,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光对植物的颜色和形态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光敏色素介导的红光远红光信号通路
    (注:“⊥”表示抑制)
    A. 光敏色素吸收的光能,为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提供能量
    B. 光敏色素由Pr转为Pfr的结构变化信号经传导调控特定基因表达
    C. 据此推测光形态建成是植物通过光调控细胞的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的
    D. 生产中培育豆芽时,延长红光照射的时间可提高豆芽产量和品质
    【答案】AD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敏色素吸收的光能作为一种信号,不能为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提供能量,A错误;
    B、光敏色素由Pr转为Pf的结构变化信号经传导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正确;
    C、图示过程影响豆芽转变成豆苗的过程,推测光形态建成是植物通过光调控细胞的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C正确;
    D、延长红光照射的时间,Pfr增多,抑制COP/DET/FUS复合体及转录因子PIFs等功能,从而解除抑制因子对豆芽形成豆苗的抑制作用,故延长红光照射会降低豆芽产量和品质,D错误。
    故选AD。
    20. 研究发现,给患有社交障碍的实验小鼠饲喂某种益生菌(L),可以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从而缓解症状。催产素可作为神经递质,在社交活动时释放,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若阻断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饲喂L不再促进催产素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L促进催产素合成属于条件反射
    B. L通过多巴胺调节小鼠社交时的愉悦情绪
    C. 神经元兴奋性增强是细胞外Na⁺浓度升高的结果
    D. 特异性催产素受体抑制剂可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益生菌(L)的刺激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催产素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
    【详解】A、L促进催产素合成不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反射,A错误;
    B、益生菌(L)促进催产素合成,催产素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B正确;
    C、催产素的释放增强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不是细胞外Na⁺浓度升高的结果,C错误;
    D、特异性催产素受体抑制剂可抑制催产素发挥作用,不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D错误。
    故选B。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21. 研究人员发现,脑梗死病人的脑中有新生神经元存在,这为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猝死提供了可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部神经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组织液,血管阻塞使脑部神经元相关部位的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______(填写两个)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代谢紊乱,最终
    导致其坏死,由此可知内环境稳态是______的必要条件。
    (2)大脑中的兴奋产生与传递与体液中K+、Na+有关。尝试构建人体Na+、K+的动态平衡模型(在图中用箭头表示,不考虑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等特殊细胞)。

    (3)除图1中所示的系统外,还可能有______(填写器官或系统)参与Na+、K+的排出,由此可知:细胞通过______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如图2表示人体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CO2不能从b进入a的原因是______。
    ②b的来源是______,b的去向是______。
    【答案】(1)①. 酸碱度、渗透压 ②.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2)
    (3)①. 泌尿系统(或肾脏) ②. 内环境
    (4)①. b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而二氧化碳只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②. d血浆 ③. d血浆和c淋巴
    【分析】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小问1详解】脑部神经元是组织细胞的一种,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管阻塞是一种病理反应,会影响内环境的稳定,会使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细胞代谢活动发生紊乱,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2详解】 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交换,组织细胞浸在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无机盐离子也可以运出细胞进入到组织液中,消化道中的无机盐可通过吸收进入内环境,如图所示:

    【小问3详解】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的人体系统有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细胞、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无机盐离子内环境的维持不涉及呼吸系统,因此,结合图示可知,Na+、K+的动态平衡还可能有泌尿系统直接参与Na+、K+的排出,由此可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4详解】①结合图示可知,图中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通过组织液进入到血浆,而后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其转运方向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二氧化碳在细胞内液中产生,即a中产生,因而a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b,因此二氧化碳不会由b扩散到a。
    ②b是组织液,是由血浆渗入到组织间隙形成的,b中的物质不仅可以和血浆进行物质交换,而且还可渗入到毛细淋巴管中成为淋巴液的成分,即b的去向是血浆和淋巴,对应图中的d和c。
    22. 肠道L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具有降血糖的功能,进食可以促进肠道L细胞分泌GLP-1。长期不规律饮食、过度紧张、焦虑都会诱发糖尿病,该机制的相关过程如图所示(“+”表示促进,“-”表示抑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细胞A分泌激素乙的信号分子除了图示信号分子外,还有______,餐后激素乙作用于肝细胞除了图示作用外,还有______。
    (2)GLP-1降血糖的机制是:一方面GLP-1作用于细胞B抑制激素甲的合成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另一方面GLP-1通过促进肝细胞合成分泌FGF21,抑制______,促进了______,从而降低血糖。长期不规律饮食会______,诱发糖尿病。
    (3)CORT的分泌受“______轴”调节,这种分层调控,称为______,并通过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保持体内CORT含量的相对稳定、长期焦虑使CORT增多并诱发糖尿病,据图回答其机制是______。
    【答案】(1)①. 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 ②. 促进肝细胞吸收葡萄糖并用于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
    (2)①.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③. 使GLP-1分泌减少
    (3)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②. 分级调节 ③. 负 ④. CORT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的机会减少,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诱发糖尿病
    【分析】分析题干及过程图可知: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去向,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小问1详解】结合过程图,由题干“GLP-1具有降血糖的功能”可推知激素甲为胰高血糖素,激素乙为胰岛素,促进细胞A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GLP-1、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餐后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的作用除了图示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外,还有促进肝细胞吸收葡萄糖并用于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
    【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GLP-1分泌后,一方面作用于细胞B抑制激素甲(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另一方面在促进细胞A分泌激素乙(胰岛素),同时促进肝脏分泌FGF21进而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进食可以促进肠道L细胞分泌GLP-1,而长期不规律饮食将使GLP-1分泌减少,进而诱发糖尿病。
    【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过度紧张、焦虑都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CORT分泌增加,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当血液中CORT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减少肾上腺皮质轴分泌CORT,从而保持CORT的相对稳定,即通过负反馈调节,保持体内CORT含量的相对稳定。长期焦虑使CORT增多并诱发糖尿病的机制是 CORT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的机会减少,降低了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诱发糖尿病。
    23. 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基本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_____(答出2点)
    (2)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将过敏原当作抗原引起的,图中细胞②被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个信号为抗原的直接刺激,另一个信号为细胞①______(填细胞①的名称)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②______(填细胞②的名称)结合,细胞②分裂分化成细胞③______(填细胞③的名称)和细胞④,细胞④分泌抗体并吸附在致敏细胞表面。
    (3)图中的两处过敏原______(填“是”或“否”或“不一定”)相同的过敏原,判断依据是______。
    (4)据图所示,用药物抑制______可缓解过敏症状。
    【答案】(1)快慢之分、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①. 辅助性T细胞 ②. B细胞 ③. 记忆细胞
    (3)①. 是 ②.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4)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小问1详解】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有快慢之分,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小问2详解】细胞②(B细胞)被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个信号为抗原的直接刺激,另一个信号为细胞①(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②(B细胞)结合, 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细胞④(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细胞③(记忆细胞)。
    【小问3详解】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因此图中的两处过敏原是相同的过敏原。
    【小问4详解】据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24.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盐胁迫对于水稻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水稻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人员选取了两个水稻品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盐胁迫(100mml/L NaCl)下不同浓度的ABA(脱落酸)浸种后对水稻萌芽期根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据图回答问题:

    注:CK为蒸馏水浸种,且图中各组件含有相同字母时表示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1)ABA(脱落酸)作为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在植物体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图1的CK组属于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由图可知,盐胁迫下浓度为______的ABA能有效增加两个水稻品种的根长。
    (3)据图分析,盐胁迫下,随着ABA浓度的升高,两个水稻品种的根长______,说明ABA对水稻根长有一定的影响。
    (4)结合盐碱地区提出合理的水稻种植建议______。
    【答案】(1)①.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②.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2)①. ABA的浓度、水稻品种 ②. 对照组 ③. 5.0mg/L (3)先增加后减少
    (4)可以添加适宜浓度的ABA
    【分析】脱落酸:主要合成部位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主要生理功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小问1详解】ABA(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主要生理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小问2详解】根据文字和图片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稻品种和ABA的浓度。CK组为蒸馏水浸种,也就是水稻没有盐胁迫时的根长,作为对照组。根据图中,与单纯的盐胁迫组相比,添加5.0mg/LABA的组,根长明显增长,可以有效增加盐胁迫下两个品种水稻的根长。
    【小问3详解】两图中,随着ABA浓度的升高,水稻的根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小问4详解】由实验结果可知适宜浓度的ABA可以缓解盐胁迫对水稻根长的抑制,因此盐碱地区种植水稻时可以添加适宜浓度的ABA。
    组别
    实验处理
    血浆EPO浓度(mU/mL)
    1
    正常条件下
    20±6
    2
    限制肾脏血流量
    69±24
    3
    机体处于低氧环境
    431±68
    4
    机体处于低氧环境同时限制肾脏血流量
    931±91

    相关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