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四十中八年级(上)月考物理(12月份)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四十中八年级(上)月考物理(12月份)物理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远就能满足测试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如图的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罗湖口岸美丽的雨后彩虹
B.大鹏新区的海面上水光粼粼
C.深人才公园的建筑倒影
D.深圳湾大桥上空出现月食
【答案】D
【解析】解:A、罗湖口岸美丽的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光从空气射向海面,在海面上发生反射,使水波看起来波光粼粼,故B不符合题意;
C、深人才公园的建筑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深圳湾大桥上空出现月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分)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潢,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光的( )
A.镜面反射B.漫反射C.直线传播D.穿透性强
【答案】A
【解析】解: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表面光滑,太阳光射到上面,入射光线被反射,从同一方向射出,光线很强,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白亮污染。
故选:A。
3.(2分)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明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如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
A.雨后彩虹B.镜花水月C.小孔成像D.海市蜃楼
【答案】C
【解析】解:读思维导图可知,图中①处要求填写的是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现象。
A、彩虹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珠时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4.(2分)如图中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的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乙图中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丙图中现象可说明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D.丁图中现象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答案】A
【解析】解:A、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互相能看到对方,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光线被发散,故D正确。
故选:A。
5.(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视机遥控器是靠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的
B.我们将红、黄、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C.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
D.绿光最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
【答案】A
【解析】解:A、电视机遥控器辐射红外线,靠红外线来控制电视机,故A正确。
B、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故B错误。
C、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是屏幕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屏幕不能发光,屏幕不是光源,故C错误。
D、绿色植物反射绿光,吸收绿色以外的其它色光,所以绿光不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故D错误。
故选:A。
6.(2分)罗庄区滨河景区有大量珍稀水禽在此迁徙繁殖。一只白鹭静立在平静的水中,在岸边可以看到白鹭的两个“影”——影子和倒影,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白鹭飞得越高,水中的倒影越小
D.河水越深,水中的倒影离水面越远
【答案】A
【解析】解:A.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暗区,故A正确;
B.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白鹭飞得越高,水中的倒影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与河水深度无关,河水越深,水中的倒影离水面距离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7.(2分)视力测试时,要求人与视力表相距5m。在不太宽敞的室内测量视力一般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所示,人离平面镜( )远就能满足测试要求。
A.2mB.3mC.5mD.6m
【答案】A
【解析】解:已知视力表距平面镜3m,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离平面镜为3m,已知眼睛与视力表应相距5m远,则人距平面镜应为5m﹣3m=2m。
故选:A。
8.(2分)如图所示,服装店经常将平面镜倾斜放置,照镜子的人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A.镜中像的上半身将变大
B.镜中的像将靠近平面镜
C.镜中的像为实像
D.镜中的像为虚像,像与人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答案】B
【解析】解:A、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人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的像将靠近平面镜,故B正确;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虚像,当人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人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故D错误;
故选:B。
9.(2分)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D为法线,入射角为60°,界面上方是空气
B.CD为法线,折射角为45°,界面上方是玻璃
C.CD为界面,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
D.CD为界面,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答案】D
【解析】解:由图中光的传播方向可知,CD是界面,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
上图中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E为折射光线,
由图可知∠BOC=60°,则反射角∠BOM=90°﹣60°=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也为30°,
而∠COE=45°,则折射角为90°﹣45°=45°>30°;
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CD的右边是空气,左边是玻璃,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2分)人站在岸上看到水底的“鹅卵石”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B
【解析】解:鹅卵石反射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水面偏折,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鹅卵石”的位置升高了。
AC、图中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错误,故A、C错误;
B、该图中,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B正确;
D、图中折射角等小入射角,故D错误;
故选:B。
11.(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原来会聚于主光轴上的b点,在虚线框内分别放入①凹透镜②凸透镜③玻璃砖后,可能使光会聚于主光轴上c点的有( )
A.①③B.①C.②D.②③
【答案】A
【解析】解:由图知,光会聚于b点;光经过透镜后会聚在右侧的c点,折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相比,更远离主光轴,说明此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
若放凸透镜,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折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相比,更靠近主光轴,将会使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左侧的a点;
若放上一块厚的玻璃砖,光线会发生二次折射,先靠近法线,出去时远离法线,最终出射的光线与原光线平行,但会聚点在后面;即两条光线在透过玻璃砖后,都向外侧平移了一小段距离,所以焦点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如图所示:
故选:A。
12.(2分)小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u和像距v,实验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小
C.当u=4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D.第5次实验后,在贴近凸透镜左侧放一眼镜片,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眼镜片对光起发散作用
【答案】D
【解析】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u=v=2f=20cm,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A错误;
B、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始终大于焦距,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B错误;
C、当u=4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故C错误;
D、第5次实验时,在靠近凸透镜左侧放眼睛片,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眼镜片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13.(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B.只有②和④C.只有②和③D.只有①和④
【答案】C
【解析】解:①②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6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30cm>2f,2f>16cm>f,解得:8cm<f<15cm,故③正确;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延迟光线的会聚,所以需要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故④错误。
故选:C。
14.(2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针对下列物理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只需要多次改变∠FON的大小进行实验就可以
B.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点燃A,移动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用到了等效替代法的研究方法
C.如图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实验,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每次用手拨动塑料尺的力度要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
D.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减小斜面与桌面的夹角,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答案】A
【解析】解:A、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需要多次改变∠EON的大小进行实验,为了得到普遍规律,还需要前后翻转ONF所在的板,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A错误;
B、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实验中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B正确;
C、如图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实验,改变塑料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而每次用手拨动塑料尺的力度要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故C正确;
D、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故D正确。
故选:A。
15.(2分)如图是某科技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寻找“有色影子”的活动方案。用一种色光照射站在背景板前的人,会在背景板上形成影子,在影子上叠加另一种色光,能形成“有色影子”,符合要求的方案是( )
A.方案①B.方案②C.方案③D.方案④
【答案】C
【解析】解:无论照射光源是何种颜色,背景板上都会留下一个黑色的人影,这是由于光被人挡住,在后面留下的阴影;如果背景板是白色,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此时无论叠加光源是何种颜色,都会在影子上叠加该叠加光源的颜色,能形成“有色影子”,由表可知,方案③正确;
若背景板不是白色,当叠加光源的颜色与背景板的颜色相同时,也能形成“有色影子”,由表可知,方案①②④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3小题,满分24分)
16.(6分)如图所示在我国漠河地区出现了“日全食”现象,这是由于 光的直线传播 形成的,如图表示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则图中的A是 月球 ,B是 地球 。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地球。
【解析】解: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近似在一条直线时,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就形成了日食;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地球。
17.(6分)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焦点以内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如图所示,说明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若要获得一束平行光,应将S移至 焦点 位置,若要获得S的实像,应将S移至 焦点以外 位置(后两空选填“焦点”、“焦点以内”或“焦点以外”)。
【答案】会聚;焦点;焦点以外。
【解析】解:(1)如果不经过凸透镜,光线将沿着红色光线的方向射出,当经过凸透镜后的光线发散程度比原来小。仍然是会聚的一种现象,如下图所示:
(2)由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射出,因此若要获得一束平行光,应将S移至焦点F的位置;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实像,因此若要获得S的实像,应将S移至焦点以外位置。
故答案为:会聚;焦点;焦点以外。
18.(12分)如图甲所示是爷爷用放大镜观察邮票上的图样时的情形。
(1)此时邮票成的是正立、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如果拿一张纸放在放大镜与邮票之间,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邮票的像。
(2)将放大镜再远离一些后,邮票的像如图乙所示,与 投影仪 的成像原理相同,此时眼睛相当于 屏幕 。
(3)继续将放大镜远离后,邮票的像如图丙所示,与 照相机 的成像原理相同,这也说明: 透过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 。
【答案】(1)放大;不能;(2)投影仪;屏幕;(3)照相机;透过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
【解析】解:(1)由题图甲可知,此时邮票通过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拿一张纸放在放大镜与邮票之间,将不能看到邮票的像;
(2)将放大镜再远离一些后,由题图乙可知,此时邮票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这与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同,此时眼睛相当于光屏;
(3)继续将放大镜远离后,由题图丙可知,此时邮票位于放大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像,由此说明,透过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
故答案为:(1)放大;不能;(2)投影仪;屏幕;(3)照相机;透过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
三.作图题(共2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3分)
19.(3分)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答案】
【解析】解:过入射点作法线,由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可得,入射角为90°﹣45°=45°,则反射角也为45°,在法线的下侧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反射角为45°即可,如图所示:
20.(3分)请在图中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解:
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21.(12分)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小明选用一个空的易拉罐,在其底部中央开一个小圆孔,并将其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将点燃的蜡烛按图示的位置放置在小孔的前方:
(1)实验中,小明利用此装置可以看到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成的是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实 (选填“实”或“虚”)像,此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直线传播 。
(2)勤于思考的小明又将小圆孔改成了小方孔,其他条件与(1)中保持相同,再观察烛焰的像,则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改变。若他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则在半透明膜上可以观察到烛焰的像有 两 (选填“一”或“两”)个。
(3)如图甲所示,小明从实验室借来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字样光源,按图乙所示位置放好,小明观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 ② (填序号)。
【答案】(1)倒立,实,光的直线传播;(2)不会,两;(3)②。
【解析】(1)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2)小明又将小圆孔改成了小方孔,则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不变;若在底部扎了两个小孔,那么每个小孔都会成一个像,因此在半透明膜上会有两个像;
(3)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字样光源,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F”,故②符合。
故答案为:(1)倒立,实,光的直线传播;(2)不会,两;(3)②。
22.(14分)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 蜡烛A (选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从玻璃板上看到蜡烛B是由光的 折射 形成的。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D 。
A.2cm
B.1cm
D.0cm
(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 A2 (选填“A1”“A2”或“A3”)。
(6)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探究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2)蜡烛A;折射;(3)不能;(4)D;(5)A2;(6)等效替代法。
【解析】解:(1)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光线通过透明玻璃板是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折射,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蜡烛A,看到蜡烛B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3)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的位置保持不变,故D正确;
(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6)实验时,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据此可以得出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蜡烛A;折射;(3)不能;(4)D;(5)A2;(6)等效替代法。
23.(14分)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0 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使蜡烛的火焰中心、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
(3)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倒立 、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
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观察到的像将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
(5)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此时光屏上的像将会发生移动,如果想让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可将光屏适
当向 上 (选填“上”或“下”)移动。
【答案】(1)10.0;(2)同一高度;(3)倒立;照相机;(4)右;变大;(5)上。
【解析】解:(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60.0cm﹣5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即u=50cm﹣20cm=30cm>2f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蜡烛向右(靠近焦点)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即光屏远离凸透镜;
(5)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要使像继续成在光屏中央,可以使;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3)倒立;照相机;(4)右;变大;(5)上。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u/cm
60
30
20
15
12
像距v/cm
12
15
20
30
60
方案
照射光源的颜色
背景板的颜色
叠加光源的颜色
①
白
红
蓝
②
红
蓝
黄
③
蓝
白
红
④
白
黄
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滕州八年级(上)月考物理(12月份)物理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物理物理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