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绣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卷-A4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绣山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科学试卷-A4,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分)古丝绸之路将我国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D.用石块修筑长城
2.(2分)如图是我们常见的水果及其近似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西瓜pH=6.6B.葡萄pH=5.1
C.猕猴桃pH=3.3D.桔子pH=3.6
3.(2分)下列化学式与括号中的俗名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CaO(石灰石)B.Ca(OH)2(熟石灰)
C.NaOH(纯碱)D.Na2CO3(烧碱)
4.(2分)为纪念亚运会第三次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4月28日发行了亚运会纪念币。在选择铸造纪念币的材料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导电性B.耐腐蚀性C.硬度D.延展性
5.(2分)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车用制氢装置,其制氢气的原理是:硼(B)和水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硼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B+6H2O2B(OH)2+3H2,该反应属于( )
A.复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D.分解反应
6.(2分)“严守实验,规范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B.稀释浓硫酸
C.加热固体药品D.气密性检查
7.(2分)植物叶发黄,植株易倒伏,应及时施加复合肥( )
A.KClB.KNO3
C.NH4NO3D.Ca(H2PO4)2
8.(2分)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钡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B.
C.D.
9.(2分)下列试剂中能用来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是( )
A.稀盐酸B.酚酞
C.稀硫酸D.硝酸钠溶液
10.(2分)要除去CaCl2溶液中的HCl杂质,最好加入适量的( )
A.氢氧化钠B.碳酸钙C.硝酸钙D.锌粒
11.(2分)往装有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如图表示溶液中离子种类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则★表示的离子是( )
A.Ca2+B.H+C.D.Cl﹣
12.(2分)氯化钙具有消炎、抗过敏等作用,制得的氯化钙常混有稀盐酸,现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除稀盐酸。为判断溶液是否呈中性( )
A.酚酞试剂B.Na2CO3溶液
C.CuSO4溶液D.石蕊试液
13.(2分)为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山山组装好如图所示的装置,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Ⅰ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上升,Ⅱ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下降
B.Ⅰ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上升,Ⅱ装置左侧液面基本不变
C.Ⅰ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下降,Ⅱ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上升
D.Ⅰ装置左侧液面基本不变,Ⅱ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下降
14.(2分)试管中装有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分别向其中同时加入等质量的过量锌片和铁片,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氢气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是( )
A.B.
C.D.
15.(2分)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不能用于验证Mg、Fe、Cu的活动性顺序的是( )
A.
B.
C.
D.
16.(2分)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将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
A.滤渣中一定含有铜B.滤渣中一定含有锌
C.滤液中一定含有Cu2+D.滤液中一定含有Zn2+
二、填空题(本题有6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7.(4分)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
(1)新鲜芋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 。
A.盐水
B.石灰水
C.纯碱
D.食醋
(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
18.(4分)固体氢氧化钠、浓盐酸等试剂不得敞口放置,否则会发生以下变化:
(1)固体氢氧化钠会变湿,这与氢氧化钠固体的 性有关。
(2)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这是由于浓盐酸具有 。
19.(6分)往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图甲,并测量烧杯中的溶液温度,如图乙。
(1)图甲中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证据是 。
(2)该反应的实质是 。
(3)若改为将等量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固体,请预测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将如何变化,并作出解释 。
20.(6分)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并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研究模型”与评价表。图1是绣绣制作的模型。
评价表:
(1)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据此推测图一中△处的溶液可能是 。
(2)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 。
(3)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绣绣设计了图2、图3两种改进模型。这两种模型中,图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
21.(6分)某白色固体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组成,绣绣取适量该白色固体,加水配成溶液后
(1)操作①的名称是 。
(2)无色气体A是 。
(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设计不能确定白色固体成分中有无氯化钠,为确定氯化钠的存在,该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更换为适量的稀盐酸。你是否认同 。
22.(6分)人类对金属活动性的顺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我国晋代炼丹家葛洪用铁勺盛满曾青(硫酸铜溶液),几天后,铁勺表面红光闪闪,后来演变成湿法炼铜法。
材料二:贝采利乌斯是最早为金属活动性排序的科学家,他依靠定性的推测,对元素的电化次序排序为:Ag,Zn,Mg,Ag的电负性最强,但是设备落后无法定量实验,他自己也认为排序不够准确。
材料三:贝开托夫设想找到一种参比物使金属与之发生作用,看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他以水为参比物,镁跟水反应非常缓慢,得出镁金属的活动性比铁强,从而得出大部分金属活动性强弱。现代科学家发现
(1)请写出材料一中葛洪记载的“点铁成金”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材料三中能比较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参比物还可以是 (写出一种物质名称)。
(3)分析以上材料,下列关于金属活动性发现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可多选)。
A.“点铁成金”是迷信故事,炼丹家的发现对科学发展没有贡献
B.由材料二可推测金属元素的电正性越强,金属活动性也越强
C.定性的推测不属于科学研究,定量实验才属于科学研究
D.现代科学家总结出来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今后还会不断完善
三、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每空3分,共27分)
23.(9分)兴趣小组进行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按如下步骤展开实验:
步骤一:选五只相同的烧杯,编号1,2,3,4,5。
步骤二:在五只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和大小的锌粒和足量对应浓度的稀硫酸。
步骤三:记录各烧杯中锌粒消失所需要的时间。获得数据如下。
(1)本实验是通过 反映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
(2)②④比较是为了探究 。
(3)若温度越高,硫酸溶液浓度越高,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 。
24.(9分)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山山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装入试管中2溶液呈中性)
(I)甲图实验中滴加过量氯化钙的目的是 。
(2)根据甲图写出氢氧化钠不完全变质的证据是 。
(3)进一步探究另取上述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乙图中面出“溶液的总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的大致曲线。
25.(9分)如图是甲、乙实验小组进行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过程示意图。甲组将少量的硫酸铜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出现预期的“蓝色沉淀”,乙组将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铜溶液中
[查阅资料]
①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2NaOH+CuSO4=Cu(OH)2↓+Na2SO4
②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碱式硫酸铜)
③Cu4(OH)6SO4为浅绿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酸4(OH)6SO4+6HNO3=CuSO4+3Cu (NO3)2+6H2O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Cu(OH)2。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Cu4(OH)6SO4。
[获取证据]
(1)将乙组反应产物进行过滤,将滤渣进行洗涤。滴入足量的稀硝酸,将观察到 (填写现象)。
(2)继续滴加Ba(NO3)2溶液,发现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猜想 是正确的。
(3)结合甲、乙两组实验现象及所给信息,同学们推测硫酸铜溶液呈酸性。请写出他们这样推测的理由: 。
四、解答题(本题有4小题,第26题5分,第27题8分,第28题7分,第29题9分(其中29(2)3分),共29分)
26.(5分)小明进行了金属燃烧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查阅资料:铝的熔点为660.37℃,氧化铝的熔点为2054℃,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为665.5℃
请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已学知识,解释各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27.(8分)山山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40克与质量分数7.3%的稀盐酸混合后测得pH恰好为7,溶液的pH随加入试剂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甲。(已知NaOH+HCl=NaCl+H2O)
(1)加入的试剂X是 。
(2)图乙表示反应后溶液中微粒种类的情况,其中能表示A点溶液的是 (填序号)。
(3)计算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28.(7分)普通黄铜仅由铜和锌组成。现有一块黄铜固体的质量为100克,绣绣利用稀盐酸来测定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固体与酸完全反应,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已知Zn+2HCl=ZnCl2+H2↑)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锌铜合金属于 。
(2)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是 克。
(3)计算该黄铜样品完全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
29.(9分)某样品为铜和氧化铜的粉状混合物,为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同一样品分别进行实验
(已知CuO+H2SO4=CuSO4+H2O)
(1)实验前发现粉末状固体样品结块,四位同学敲击后进行实验,目的是 。
(2)分析表中数据,写出判断丙组样品与硫酸恰好反应的理由: 。
(3)计算所加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绣山中学九年级(上)月考科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分)古丝绸之路将我国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D.用石块修筑长城
【答案】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粮食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故A正确。
B、棉纱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在甲骨上刻文字,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错误。
D、用石块修筑长城,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错误。
故选:A。
2.(2分)如图是我们常见的水果及其近似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西瓜pH=6.6B.葡萄pH=5.1
C.猕猴桃pH=3.3D.桔子pH=3.6
【答案】C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由题干中四种物质的pH可知,猕猴桃的pH最小。
故选:C。
3.(2分)下列化学式与括号中的俗名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CaO(石灰石)B.Ca(OH)2(熟石灰)
C.NaOH(纯碱)D.Na2CO3(烧碱)
【答案】B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3,故不合题意;
B.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2,故符合题意;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7CO3,故不合题意;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不合题意。
故选:B。
4.(2分)为纪念亚运会第三次在中国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4月28日发行了亚运会纪念币。在选择铸造纪念币的材料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导电性B.耐腐蚀性C.硬度D.延展性
【答案】A
【分析】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但还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能否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是否有害等多种因素。
【解答】解:根据硬币的流通特点可知:铸造出的纪念币要有较强的耐腐蚀性、硬度较大且硬币价值与面值的吻合度要接近,而金属的导电性,
故选:A。
5.(2分)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车用制氢装置,其制氢气的原理是:硼(B)和水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氧化硼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B+6H2O2B(OH)2+3H2,该反应属于( )
A.复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D.分解反应
【答案】B
【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有四个: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是: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2B+6H2O2B(OH)2+3H2属于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2O2B(OH)4+3H2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C、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D、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故选:B。
6.(2分)“严守实验,规范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B.稀释浓硫酸
C.加热固体药品D.气密性检查
【答案】D
【分析】A、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读出pH,以免污染待测液。
B、图中瓶塞没有倒放,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以防止酸液飞溅。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7.(2分)植物叶发黄,植株易倒伏,应及时施加复合肥( )
A.KClB.KNO3
C.NH4NO3D.Ca(H2PO4)2
【答案】B
【分析】根据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是因缺钾元素,根据植物出现叶色发黄的现象是缺乏氮元素判断.
【解答】解: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是因缺钾元素,根据植物出现叶色发黄的现象是缺乏氮元素。
A、KCl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故A错误。
B、KNO3是含有氮、钾两种元素的复合肥。
C、NH4NO3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氮元素,属于氮肥。
D、Ca(H2PO4)5中只含有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B。
8.(2分)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钡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B.
C.D.
【答案】A
【分析】根据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会观察到产生红褐色沉淀。
故选:A。
9.(2分)下列试剂中能用来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是( )
A.稀盐酸B.酚酞
C.稀硫酸D.硝酸钠溶液
【答案】C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均能发生中和反应、氯化钡和水,不能鉴别。
B、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均显碱性,不能鉴别。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均能发生中和反应、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可以鉴别。
D、硝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鉴别。
故选:C。
10.(2分)要除去CaCl2溶液中的HCl杂质,最好加入适量的( )
A.氢氧化钠B.碳酸钙C.硝酸钙D.锌粒
【答案】B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不增不减”的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的质量。
【解答】解:A、HCl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不符合除杂原则。
B、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难溶于水),符合除杂原则。
C、硝酸钙不能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
D、锌粒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不符合除杂原则。
故选:B。
11.(2分)往装有碳酸钙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如图表示溶液中离子种类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则★表示的离子是( )
A.Ca2+B.H+C.D.Cl﹣
【答案】A
【分析】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进行分析。
【解答】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3+2HCl=CaCl7+H2O+CO2↑,如图表示溶液中离子种类在反应前后的变化4+。
故选:A。
12.(2分)氯化钙具有消炎、抗过敏等作用,制得的氯化钙常混有稀盐酸,现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除稀盐酸。为判断溶液是否呈中性( )
A.酚酞试剂B.Na2CO3溶液
C.CuSO4溶液D.石蕊试液
【答案】BD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溶液可能显中性,不能判断溶液是否呈中性。
B、Na2CO3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判断溶液是否呈中性。
C、硫酸铜溶液和稀盐酸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D、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故选:BD。
13.(2分)为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山山组装好如图所示的装置,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Ⅰ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上升,Ⅱ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下降
B.Ⅰ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上升,Ⅱ装置左侧液面基本不变
C.Ⅰ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下降,Ⅱ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上升
D.Ⅰ装置左侧液面基本不变,Ⅱ装置左侧液面明显下降
【答案】B
【分析】根据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
【解答】解:铁生锈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Ⅰ装置中铁丝与水蒸气,会反应,与左侧液面明显上升,左侧液面基本不变。
故选:B。
14.(2分)试管中装有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分别向其中同时加入等质量的过量锌片和铁片,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氢气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是( )
A.B.
C.D.
【答案】C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先和盐溶液反应。
【解答】解:金属过量,生成氢气的质量决定于盐酸、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锌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较短。
故选:C。
15.(2分)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不能用于验证Mg、Fe、Cu的活动性顺序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应用进行分析。
【解答】解:A、镁、铁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镁、铁都能将铜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但不能比较镁和铁;
C、镁能有硫酸亚铁反应,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Mg>Fe>Cu;
D、铁不能与硫酸镁反应,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Mg>Fe>Cu。
故选:B。
16.(2分)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将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
A.滤渣中一定含有铜B.滤渣中一定含有锌
C.滤液中一定含有Cu2+D.滤液中一定含有Zn2+
【答案】D
【分析】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银强,将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铁反应完,若还有硝酸银溶液,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银强,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若还有硝酸银溶液,无法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滤渣中不一定含有铜。
B、可能是锌有剩余,也可能是发生了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若没有发生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2+,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定发生了锌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有6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17.(4分)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
(1)新鲜芋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 D 。
A.盐水
B.石灰水
C.纯碱
D.食醋
(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受热易分解 。
【答案】(1)D;
(2)受热易分解。
【分析】(1)根据题意,新鲜魔芋在去皮时出现的白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可根据中和反应,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新鲜芋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符合要求。
(2)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
故答案为:
(1)D;
(2)受热易分解。
18.(4分)固体氢氧化钠、浓盐酸等试剂不得敞口放置,否则会发生以下变化:
(1)固体氢氧化钠会变湿,这与氢氧化钠固体的 吸水 性有关。
(2)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这是由于浓盐酸具有 挥发性 。
【答案】(1)吸水;
(2)挥发性。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固体氢氧化钠会变湿,这与氢氧化钠固体的吸水性有关。
(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溶剂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
(1)吸水;
(2)挥发性。
19.(6分)往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图甲,并测量烧杯中的溶液温度,如图乙。
(1)图甲中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证据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2)该反应的实质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
(3)若改为将等量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固体,请预测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将如何变化,并作出解释 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远高于图乙中的最高值,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且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溶液温度升的更高 。
【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远高于图乙中的最高值,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且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溶液温度升的更高。
【分析】(1)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逐滴滴入稀盐酸,溶液显中性,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若改为将等量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固体。
故答案为: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远高于图乙中的最高值,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的更高。
20.(6分)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并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研究模型”与评价表。图1是绣绣制作的模型。
评价表:
(1)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据此推测图一中△处的溶液可能是 氢氧化钠 。
(2)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 煤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还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也会使紫色石蕊变红,故无法判断煤燃烧产生的是二氧化硫 。
(3)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绣绣设计了图2、图3两种改进模型。这两种模型中,图 3 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
【答案】(1)氢氧化钠;
(2)煤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还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也会使紫色石蕊变红,故无法判断煤燃烧产生的是二氧化硫;
(3)3。
【分析】(1)根据碱的性质,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煤燃烧也会产生额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也会使紫色石蕊变红分析;
(3)根据指标三评价模型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二氧化硫反应;
(2)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即有实验现象2,原因是,煤中含有碳元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会使紫色石蕊变红,故按照指标而被评为合格;
(3)该模型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所以按照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图3两种模型,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按照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在酸雨环境中更容易被腐蚀,所以两种改进模型中。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钠;
(2)煤中含有碳元素,燃烧还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显酸性,故无法判断煤燃烧产生的是二氧化硫;
(3)4。
21.(6分)某白色固体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组成,绣绣取适量该白色固体,加水配成溶液后
(1)操作①的名称是 过滤 。
(2)无色气体A是 二氧化碳 。
(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设计不能确定白色固体成分中有无氯化钠,为确定氯化钠的存在,该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更换为适量的稀盐酸。你是否认同 不认同;盐酸的使用,会引入氯离子,影响了氯化钠的检验 。
【答案】(1)过滤;
(2)二氧化碳;
(3)不认同;盐酸的使用,会引入氯离子,影响了氯化钠的检验。
【分析】可以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及其常见物质的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钡和氯化银不溶于水,不溶于硝酸等。
【解答】解:某白色固体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上述物质只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A,溶液变浑浊,原物质中含有硫酸钠,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1)固液分离开的方法为过滤,根据实验流程可知;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无色气体A是二氧化碳;
(3)无论是否使用过量的稀盐酸还是适量的稀盐酸,都会引入氯离子,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该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1)过滤;
(2)二氧化碳;
(3)不认同;盐酸的使用,影响了氯化钠的检验。
22.(6分)人类对金属活动性的顺序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材料一:我国晋代炼丹家葛洪用铁勺盛满曾青(硫酸铜溶液),几天后,铁勺表面红光闪闪,后来演变成湿法炼铜法。
材料二:贝采利乌斯是最早为金属活动性排序的科学家,他依靠定性的推测,对元素的电化次序排序为:Ag,Zn,Mg,Ag的电负性最强,但是设备落后无法定量实验,他自己也认为排序不够准确。
材料三:贝开托夫设想找到一种参比物使金属与之发生作用,看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他以水为参比物,镁跟水反应非常缓慢,得出镁金属的活动性比铁强,从而得出大部分金属活动性强弱。现代科学家发现
(1)请写出材料一中葛洪记载的“点铁成金”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
(2)材料三中能比较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参比物还可以是 氯化亚铁溶液 (写出一种物质名称)。
(3)分析以上材料,下列关于金属活动性发现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BD (可多选)。
A.“点铁成金”是迷信故事,炼丹家的发现对科学发展没有贡献
B.由材料二可推测金属元素的电正性越强,金属活动性也越强
C.定性的推测不属于科学研究,定量实验才属于科学研究
D.现代科学家总结出来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今后还会不断完善
【答案】(1)Fe+CuSO4=Cu+FeSO4;
(2)氯化亚铁溶液;
(3)BD。
【分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文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解:(1)湿法炼铜是指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故答案为:Fe+CuSO4=Cu+FeSO4;
(2)比较铁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可以选择氯化亚铁溶液,镁能将氯化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3)A.“点铁成金”是迷信故事,可以制得铜;
B.由材料二可推测金属元素的电正性越强,正确;
C.定性的推测和定量实验都属于科学研究;
D.现代科学家总结出来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今后还会不断完善;
故选BD。
三、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每空3分,共27分)
23.(9分)兴趣小组进行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按如下步骤展开实验:
步骤一:选五只相同的烧杯,编号1,2,3,4,5。
步骤二:在五只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和大小的锌粒和足量对应浓度的稀硫酸。
步骤三:记录各烧杯中锌粒消失所需要的时间。获得数据如下。
(1)本实验是通过 锌粒消失的时间 反映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
(2)②④比较是为了探究 反应温度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
(3)若温度越高,硫酸溶液浓度越高,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 16<?<33 。
【答案】(1)锌粒消失的时间;
(2)反应温度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3)16<?<33。
【分析】(1)根据锌粒消失的时间可以反映反映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来分析解答;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理,②④的硫酸浓度相同,反应温度不同来分析解答;
(3)根据若温度越高,硫酸溶液浓度越高,金属与酸反应速率越快,再结合题中数据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本实验是通过锌粒消失的时间反映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
(2)②④的硫酸浓度相同,反应温度不同;
(3)若温度越高,硫酸溶液浓度越高,①③硫酸浓度相同,③的金属与酸反应速率快,即?<33,⑤的温度高于③的温度,则⑤的锌粒消失的时间小于③锌粒消失的时间?,则析表中数据推测表中“?<33。
故答案为:(1)锌粒消失的时间;
(2)反应温度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3)16<?<33。
24.(9分)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山山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装入试管中2溶液呈中性)
(I)甲图实验中滴加过量氯化钙的目的是 检验并除去碳酸钠 。
(2)根据甲图写出氢氧化钠不完全变质的证据是 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即可说明氢氧化钠不完全变质 。
(3)进一步探究另取上述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乙图中面出“溶液的总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的大致曲线。
【答案】(1)检验并除去碳酸钠;
(2)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即可说明氢氧化钠不完全变质;
(3)。
【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来分析解答;
(3)根据溶液组成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甲图实验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其目的是检验并除去碳酸钠;
(2)甲图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取上层清液,溶液变红色,即可说明氢氧化钠不完全变质;
(3)根据实验可知,溶液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全,刚开始加入多少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时,溶液增加的质量放缓,加入多少盐酸,则溶液的总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的大致曲线为。
故答案为:(1)检验并除去碳酸钠;
(2)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取上层清液,溶液变红色,即可说明氢氧化钠不完全变质;
(3)。
25.(9分)如图是甲、乙实验小组进行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过程示意图。甲组将少量的硫酸铜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出现预期的“蓝色沉淀”,乙组将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铜溶液中
[查阅资料]
①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2NaOH+CuSO4=Cu(OH)2↓+Na2SO4
②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碱式硫酸铜)
③Cu4(OH)6SO4为浅绿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酸4(OH)6SO4+6HNO3=CuSO4+3Cu (NO3)2+6H2O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Cu(OH)2。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Cu4(OH)6SO4。
[获取证据]
(1)将乙组反应产物进行过滤,将滤渣进行洗涤。滴入足量的稀硝酸,将观察到 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填写现象)。
(2)继续滴加Ba(NO3)2溶液,发现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猜想 二 是正确的。
(3)结合甲、乙两组实验现象及所给信息,同学们推测硫酸铜溶液呈酸性。请写出他们这样推测的理由: 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乙组实验生成了碱式硫酸铜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则硫酸铜溶液一定显酸性 。
【答案】(1)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2)二;
(3)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乙组实验生成了碱式硫酸铜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则硫酸铜溶液一定显酸性。
【分析】(1)根据Cu4(OH)6SO4为浅绿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酸来分析解答;
(2)根据滴加Ba(NO3)2溶液,发现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硫酸根离子来分析判断;
(3)根据在酸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乙组实验生成了碱式硫酸铜沉淀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乙组将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铜溶液中,出现“浅绿色沉淀”2和Cu4(OH)7SO4都能溶于酸,生成铜盐,则滴入足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成蓝色;
(2)在上述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Ba(NO3)6溶液,发现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中有硫酸根离子4(OH)6SO8,故说明猜想二是正确的;
(3)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
故答案为:(1)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2)二;
(3)在碱性条件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碱式硫酸铜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
四、解答题(本题有4小题,第26题5分,第27题8分,第28题7分,第29题9分(其中29(2)3分),共29分)
26.(5分)小明进行了金属燃烧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查阅资料:铝的熔点为660.37℃,氧化铝的熔点为2054℃,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为665.5℃
请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已学知识,解释各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实验1:根据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来分析;
实验2:根据温度降低,铝由液态变成固态来分析;
实验3:根据氧气的浓度增大来分析;
实验4:根据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来分析。
【解答】解:实验1:发现熔化的铝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故答案为:铝箔表面有一层氧化铝;
实验2:铝箔离开酒精灯后,用针去刺破实验3中的液滴,铝由液态变成固态;故填:温度降低;
实验3:点燃后,铝箔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增大,故填:氧气的浓度增大;
实验4:将另一片相同铝箔磨成铝粉,在空气中点燃,甚至发生爆炸,铝粉剧烈燃烧;故填:增大了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7.(8分)山山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40克与质量分数7.3%的稀盐酸混合后测得pH恰好为7,溶液的pH随加入试剂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甲。(已知NaOH+HCl=NaCl+H2O)
(1)加入的试剂X是 氢氧化钠 。
(2)图乙表示反应后溶液中微粒种类的情况,其中能表示A点溶液的是 ② (填序号)。
(3)计算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
【答案】(1)氢氧化钠;
(2)②;
(3)50g。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依据图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解:(1)溶液的pH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应该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2)图乙中,溶液的pH小于7,其中能表示A点溶液的是②;
(3)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4O
40
10%×40g x×7.3%
=
x=50g
答: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是50g。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
(2)②;
(3)50g。
28.(7分)普通黄铜仅由铜和锌组成。现有一块黄铜固体的质量为100克,绣绣利用稀盐酸来测定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固体与酸完全反应,固体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已知Zn+2HCl=ZnCl2+H2↑)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锌铜合金属于 混合物 。
(2)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是 32.5 克。
(3)计算该黄铜样品完全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
【答案】(1)混合物;
(2)32.5;
(3)1g。
【分析】(1)根据普通黄铜仅由铜和锌组成进行分析;
(2)根据图像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3)根据锌会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不会与稀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普通黄铜仅由铜和锌组成;
(2)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是100g﹣67.5g=32.5克;
(3)设该黄铜样品完全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x。
Zn+4HCl=ZnCl2+H2↑
65 8
32.5g x
=
x=1g
答:该黄铜样品完全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1g。
故答案为:(1)混合物;
(2)32.8;
(3)1g。
29.(9分)某样品为铜和氧化铜的粉状混合物,为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同一样品分别进行实验
(已知CuO+H2SO4=CuSO4+H2O)
(1)实验前发现粉末状固体样品结块,四位同学敲击后进行实验,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
(2)分析表中数据,写出判断丙组样品与硫酸恰好反应的理由: 乙组实验中反应的固体质量是4g,丙图中的药品质量减少,参加反应的固体质量也是4g;丁图中硫酸质量增加,参加反应的固体质量也是4g 。
(3)计算所加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乙组实验中反应的固体质量是4g,丙图中的药品质量减少,参加反应的固体质量也是4g;丁图中硫酸质量增加,参加反应的固体质量也是4g;
(3)9.8%。
【分析】根据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会与稀硫酸反应,结合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答】解:(1)实验前发现粉末状固体样品结块,四位同学敲击后进行实验,加快反应速率;
(2)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判断丙组样品与硫酸恰好反应的理由是:乙组实验中反应的固体质量是4g,参加反应的固体质量也是4g,参加反应的固体质量也是4g;
(3)设所加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x。
CuO+H2SO4=CuSO6+H2O
80 98
4g 50g×x
=
x=9.8%
答:所加硫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8%。
故答案为:(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乙组实验中反应的固体质量是4g,丙图中的药品质量减少;丁图中硫酸质量增加;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指标二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指标三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实验编号
硫酸浓度/%
反应温度/℃
锌粒消失的时间/s
①
15
20
33
②
5
50
62
③
15
50
?
④
5
80
40
⑤
15
80
16
实验
1
2
3
4
步骤
将一片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
用针去刺破实验1中的液滴
将另一片相同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引燃
将另一片相同铝箔磨成铝粉,在空气中点燃
现象
铝箔不燃烧,熔化成液滴但不滴落
观察到里面的液态物质依然没有流出来
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甲
乙
丙
丁
固体样品的质量/克
12.5
12.5
10
10
加入硫酸溶液质量/克
25
50
50
60
反应剩余固体质量
10.5
8.5
6
6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指标二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指标三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实验编号
硫酸浓度/%
反应温度/℃
锌粒消失的时间/s
①
15
20
33
②
5
50
62
③
15
50
?
④
5
80
40
⑤
15
80
16
实验
1
2
3
4
步骤
将一片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
用针去刺破实验1中的液滴
将另一片相同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引燃
将另一片相同铝箔磨成铝粉,在空气中点燃
现象
铝箔不燃烧,熔化成液滴但不滴落
观察到里面的液态物质依然没有流出来
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甲
乙
丙
丁
固体样品的质量/克
12.5
12.5
10
10
加入硫酸溶液质量/克
25
50
50
60
反应剩余固体质量
10.5
8.5
6
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科学模拟卷(1-3单元)-A4,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九年级(上)期末科学模拟练习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共8页,有四大题,33小题,本卷中g取10Nkg,对于复分解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绣山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科学试卷,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