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在命题上都比较稳定,主要是对能力的考查,即立足课程标准,紧扣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借以提高审美鉴赏 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要求。2024年高考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在选材上仍然延续了以七言律诗为主的特点,三首诗歌都为宋诗,属于名家名篇。作品语言较为浅易,内容上贴近生活,多蕴含丰富深刻的道理、高远的精神追求、古今相通的感情。
    具体如下:
    读诗都什么
    1. 深入理解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个人经历及其创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了解杜甫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在《登高》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注重情感体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去感受其所描绘的场景或心境。比如,在《声声慢》中,李清照通过对自己境遇的描写,传达了国破家亡之后内心的哀愁与悲痛。
    3. 把握艺术特色:注意诗词的艺术手法,比如比喻、象征、用典等,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略诗词之美。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4. 反复阅读与想象:通过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这样能增强对诗词意境的感受。
    5. 分析与评论:对诗词进行分析和评论,可以从小处入手,聚焦于某个细节或者特定的手法。
    6. 传承文化精神:认识到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
    7. 联系实际:将诗词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提升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教材勾连】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涵盖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各单元的学习目标各有侧重:
    1. 文学鉴赏能力:教材选取了众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而且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教材中详细讲解了各类诗词的艺术手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浪漫主义手法,这与高考真题中要求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题目不谋而合。
    2. 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诸如《芣苢》《插秧歌》等描绘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教材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之美,以及劳动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审美能力与情感体验:《声声慢》《静女》等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体验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高考真题中经常出现的对诗人情感、思想内涵的考察,《声声慢》中李清照的哀愁情绪,正是教材中强调的通过了解诗人背景来理解作品情感的重要方法的应用。
    观点评价类(评证类)主观题是紧扣教材而设置的题型。
    ①统编版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第8课《登高》后面课后题目:“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学习时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②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桂枝香 金陵怀古》课后题目:“张炎在《词源 意趣》中说这首词‘清空中有意趣’。反复诵读,说说这种‘意趣’是什么。”
    ③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客至》课后题目:“整首诗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清黄生《唐诗摘抄》)。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高考真题中也常见对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考查,教材还提供了大量写作指导,包括文学短评的写作技巧,这直接对应了高考中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短评的题型。
    【考查走向】
    一、考点体现多维布局
    从考点来看,主要集中在诗歌理解与赏析,内容概括、感情归纳、观点评析、表现手法鉴赏、 语言特色赏析等。诗歌理解与赏析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内容概括、感情归纳、观点评析、 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特色赏析主要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二、命题坚持守正创新
    (一)守“立德树人”之正,创“文化传承”之新
    2024年新课标Ⅱ卷古诗题精选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引导考生知人论世,体味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期望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翁前子后孙扶掖”,传递出亲厚和睦、和谐融洽的家庭伦理观;2021年新高考Ⅱ卷陆游的《示儿子》教导儿孙谦虚以待、发奋读书、报效国家。这些考场诗歌都在坚守“立德树人”的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立场。通过选诗、设题,强化对道德观念、民族精神、人生智慧等的引领,引导考生深入领会、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文化传承”这一鲜明特色引领高考之“新”。
    (二)守“文本细读”之正,创“情境考查”之新
    一直以来,高考诗歌鉴赏的主观题依托对诗歌文本的深入细读,要求考生能够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秉持对诗歌深度解读的原则,坚守考查考生“扎实的文学功底、敏锐的鉴赏能力和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全方位解读”的能力。2023年新高考Ⅱ卷给出王国维的诗论,让考生以诗印证诗论,凸显学科情境在高考中的丰富应用。
    (三)守“特色鉴赏”之正,创“思维品质”之新
    一直以来,为了让诗歌主观题的设题更有价值,高考命题都遵循“特色优先”的原则,即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或最侧重的内容是什么,主观题往往就考查什么,这是诗歌鉴赏必要的“守”。2024年新课标Ⅰ卷《宿千岁庵听泉》围绕描写泉水的手法设题;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从“劝告”角度设题,突显诗歌特点。近几年新课标卷的命题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诗歌意象、语言风格或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直接考查,而是更加注重对诗歌深层含义和内在逻辑的挖掘,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主观题中的“已包含”“委婉劝告”“观点的理解”等重点字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调用和转移能力,需要灵活的思维;2023年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更是考查学生从“看桃李”到“做学问”的联想思维。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新高考卷的“新”特色。
    (四)守“审美鉴赏”之正,创“教考衔接”之新
    依据新课标,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审美能力主要有三种:鉴赏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技巧。这三种能力既是鉴赏能力,也是审美能力。2024年新课标Ⅰ卷考查对比手法;2023年新高考Ⅱ卷考查诗歌中的“有我之境”,都或从手法或从情感或从形象等方面,考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新高考卷坚守着诗歌鉴赏的“正途”。“教考衔接”成为新课标卷的一抹亮色。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寄江州白司马》和新高考Ⅱ卷的《示儿子》,两首诗能让考生自然快速地联想起教材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陆游的《示儿》。新课标卷也存在“隐性”的教考衔接现象,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刘克庄《宿千岁庵听泉》,“兰亭帖”“湍流”“清圆”等词能与《兰亭集序》《琵琶行》勾连。这样的试题设计可以引导一线教师更加重视语文教材,走出刷题怪圈,促使教师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本的运用上,回归语文学习的正途。
    【题眼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题眼包括“精妙传神字或句”“意象和意境”“表达技巧”“情感和抱负”“韵律和结构”“哲理”“辞色风格比较评价”等。
    1. 表达技巧:如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 诗人情感:诗词往往寄寓了诗人的情感态度,情感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 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理解古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在《画眉鸟》中,画眉鸟象征着自由与束缚,诗人通过对比笼中鸟与林间鸟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此外,《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中的“人日”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伦道德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4. 历史背景与作者流派: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所属流派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词。例如,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中的口语化表达方式,体现了宋代词人尝试以更加贴近百姓的语言进行创作的趋势。
    5.跨学科融合: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深邃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它的构成是立体的,有显性的表层内容,也有中层和深层的隐性内容,从情感到思想到技法等,而学科融合类题是指分析诗歌中蕴含的跨学科的特性。
    (1)美学之韵:与诗歌有着天然的契合。在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中的每一行字句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与探索。从形式美到内容美,从音韵的和谐到意象的深远,诗歌之美在美学理论的映照下更加熠熠生辉。
    (2)哲学之思:哲学的思考也为诗歌鉴赏提供了另一重维度。通过对存在、真理、自由等哲学命题的探讨,诗歌引导读者在哲学的海洋中遨游,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穿越历史:诗歌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时代风貌、社会变迁及作者的心境变化。通过历史学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时代背景,进而更加细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抱负。
    【提分秘籍】
    诗词阅读十口诀:
    01从题目抓题材
    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02从关系分析技巧
    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
    03从褒贬辨别倾向
    褒贬即作者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
    04从辞色把握风格
    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①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②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③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
    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褒贬在第三点“从褒贬辨别倾向”中已经做出阐述,冷暖将在下面第五点“从冷暖体味悲喜”中做出阐述。要把握风格,特别要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
    05从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转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转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06从细节解读形象
    诗词中很难像记叙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展开描写,多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07从转换弄清思路
    转换即诗词的脉络。具体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
    08从背景联想意图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
    09从句尾了解主旨
    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强调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
    10从整体品评意境
    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典例剖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月[注]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离开京都,此时诗人在京都任翰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曲”意为江岸,嘉陵江在东川,曲江在京都长安,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相距遥远。
    B.诗人“相忆”一整夜,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为身处异地险恶境地中的友人而十分担忧。
    C.“谁料”含懊恼之意,友人“怀我”之时,“我”“望君”,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D.尾联写诗人后悔没有早点寄诗抒怀,“共语”“同悔”表示双方互相思念的情思一样深沉。
    2.有评论认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机杼。请结合这一评论和全诗,谈谈你对“两地阴晴远不知”的理解。
    【答案】1.B
    2.①诗人与友人相隔两地,原想着还可以共赏一轮“明月”。但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不知两地的天气是否一样,是否都是“明月”高悬。
    ②“两地阴晴远不知”表明诗人担心与友人共赏一轮“明月”的心愿也难以实现,将离情别绪表达得更深切动人,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具机杼。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为身处异地险恶境地中的友人而十分担忧”错误。缺乏依据,这里应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两地相隔的无奈。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句中的“阴晴”指天气变化,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诗人与友人相隔两地,本来还希望可以共赏一轮“明月”。但两地远隔,实时的天气实在无法知晓。“两地阴晴远不知”既是写景,亦是抒情。它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隔两地,无法知晓对方所在地的天气阴晴,喻指两人虽然心灵相通,但因遥隔两地,对方的具体状况难以可知。
    ②“两地阴晴远不知”不仅体现了空间上的距离,也暗含情感的隔阂与不确定性,表达了诗人因与友人相距遥远无法同步欣赏明月的无奈和忧虑。诗人用天气的不可预测比喻两地情感联系的不确定,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两地相思的困境,这种表现手法别具创意,既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也增加了诗的情感厚度,增添了诗中离愁别绪的深度和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船吴江县
    刘过①
    草树连塘岸,人家半橘洲。
    暖寒寻酒去,觉懒罢诗休。
    逆境年年梦,劳生处处愁。
    天涯倦行客,明日又苏州。
    【注】①刘过,宋代词人,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作品风格与辛弃疾相近,常抒发抗金抱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草树”“池塘”“人家”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且富有生活味的景象。
    B.诗人在船只靠岸后想寻找喝酒之处,既有时节的原因可能也有人物心绪不宁的原因。
    C.诗人面对不顺的境遇年年梦想着人生能够有所改变,但劳碌的生活处处都让人发愁。
    D.整首诗紧扣诗人旅途中所见所想,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写心理,层次清晰。
    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3.D
    4.(1)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逆境和劳累生活的感叹和忧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2)作用:强化了全诗的困苦之情。颔联“寻酒”用“觉懒”表达旅途中的心绪不宁、低落无聊,颈联以“逆境”“劳生处处愁”表达对流落江湖,劳碌不堪的愁苦,尾联以辗转江湖,奔波不定之“倦”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困顿愁苦之情。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前四句重在写景”错误,“草树连塘岸,人家半橘洲”写景,“暖寒寻酒去,觉懒罢诗休”交代诗人靠岸之后的状态,并没有写景。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尾联中的“天涯倦行客”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长期漂泊的疲惫与厌倦,“明日又苏州”则反映了他不曾停歇的奔波生活,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令人感受到无奈与困顿。
    (2)尾联抒写辗转江湖,奔波不定的困顿愁苦,这样的情感与前文的“不顺境遇”和“劳生处处愁”相呼应,首尾呼应,将诗人的内心愁苦与漂泊无依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为全诗的情感抒发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漂泊异乡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仕途不遇的惆怅和忧愁。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到了总结和深化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金朝〕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宋代〕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①。濯锦古江②头,飞景还如许。
    【注】①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词人作此词的三年前,蒙古军便开始侵扰四川,作此词的一年前,蒙古军已连败宋军,到达合州(今合川)。②濯锦古江:即锦江。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
    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诗和吴词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海棠作为描写的全部内容的咏物诗。
    B.元诗写桃树、李树争奇斗妍,而海棠花无意争春,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C.吴词下片开头以跳跃式思维由上片的赏花自怜转而写到捷报飞来,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
    D.元诗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6.这两首诗词中,海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5.A
    6.①元诗以花喻人,借海棠寄托诗人的心态,诗歌表面上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实际表达了诗人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的心态。
    ②吴词借海棠抒情,由海棠的大放光艳衬托出词人的皓首孤独,表达了词人自怜衰疲之意;同时又由眼前的海棠而联想四川的战况,表现了烈士暮年心忧国事的忠忱。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都是以海棠作为描写的全部内容的咏物诗”错,吴词除了写海棠,“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还写到战报。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①元诗前两句描述海棠枝叶繁茂,新叶脆嫩,含苞未放,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后两句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诗歌表面上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实则以花喻人,借海棠寄托诗人的心态,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要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
    ②吴词“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表现了烈士暮年心忧国事的忠忱。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昌英主簿叔久雨
    杨万里
    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①傍花流。
    半明衣桁②烘梅润,全为农家放麦秋。
    更著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
    新晴佳处无人会,隔柳一声黄栗留③。
    注:①日脚:指太阳穿过云层缝隙射下来的光线。②衣桁:指挂衣服的横木,也被称为衣架。③黄栗留:即黄鹂,一种鸣禽。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回复昌英主簿时久雨已停,日光透过云的缝隙照在花上,景象清新而动人。
    B.颔联呼应诗题和首联,既写“久雨”“解休”后日常生活,也描写农忙情景。
    C.颈联体现诗歌“起承转合”中“转”的结构特点,由眼前之景转而写心中之情。
    D.尾联以景结情,借写柳叶间传来黄鹂的鸣叫声,寄寓诗人丰富浓郁的思想情感。
    8.诗人心中到底有无闲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7.B
    8.示例一:有闲愁。分析:①一愁雨后阳光不够晴朗,是“半明”;②二愁久雨初晴,农家麦收时机紧急;③三愁无人同赏新晴美景,只有黄鹂鸟空鸣,让人感到孤寂。
    示例二:无闲愁。分析:①久雨初晴,日光柔和,阳光驱散潮湿,无苦雨之愁;②雨后放晴,农人得以迎来麦收的好天气,无收粮不及之愁;③有黄鹂鸟回应自己的欣喜之情,心中并无遗憾。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也描写农忙情景”错,颔联“半明衣桁烘梅润,全为农家放麦秋”,主要是写雨后初晴的景象,“半明衣桁烘梅润”描绘了雨后衣物半干、梅花湿润的情景;“全为农家放麦秋”意思是这全然是为了农家能够顺利进行麦收。此联重点在于描绘雨后景象和对农家麦收的意义,并非主要描写农忙情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示例一:有闲愁。
    ①“半明衣桁烘梅润”,“半明”表明雨后阳光不够充足、明朗,这让诗人感到有些遗憾和忧愁。
    ②“全为农家放麦秋”,久雨初停,麦收时节紧迫,这可能让诗人为农家的收成担忧,产生愁绪。
    ③“新晴佳处无人会,隔柳一声黄栗留”,新晴后大家都在忙碌,新晴的美好无人一同欣赏,黄鹂鸣叫白白地如此动听,诗人感到孤独,心生愁闷。
    示例二:无闲愁。
    ①“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傍花流”,久雨终于停止,阳光照在花上,这样的景象让诗人感到喜悦,不再为雨而愁。
    ②“全为农家放麦秋”,雨后放晴,利于农家麦收,诗人为农家感到高兴,没有忧愁。
    ③“更著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有好风吹来,诗人诗兴大发,心情愉悦,不觉得有愁。虽然最后提到无人共赏新晴,但整体情感基调是积极的,所以没有闲愁。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干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戈”作为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用来泛指战争,本诗以“干戈”为标题,暗合了当时的写作背景。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两鬓丝”写诗人无力改变局势而徒添白发的愁绪。
    C.颔联诗人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自己当前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二人相似,写出了自己的悲惨凄凉。
    D.尾联中诗人想要觅得“中山千日酒”,一醉解愁,旨在表明自己只是想要在酒中解忧,寻求安宁的生活。
    10.诗家语曰:“诗贵含蓄意蕴深”,请结合诗歌后两联,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答案】9.D
    10.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借景抒情),“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友人思念之情。展现出诗歌在委婉含蓄中蕴含丰富的情感。
    ②借典故抒情,诗人借“乌鹊”“中山千日酒”两个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以及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体现出诗歌的意蕴深厚。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旨在表明自己只是想要在酒中解忧,寻求安宁的生活”错误。尾联意在表达对国势动荡的痛心疾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诗歌后两联的意思,看写了哪些内容,使用哪些技巧,表达什么情感。
    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借景抒情)。
    颈联“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鹡鸰”为鸟,古人常用此鸟来比喻兄弟,“音断云千里”是说兄弟相隔千里,此处借助比喻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乌鹊巢寒月一枝”是说乌鹊想在寒月下筑巢却找不到一枝恰当的树枝,以喻自己在战争岁月没有安全的地方可以栖身。两句以鸟喻人,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友人思念之情。展现出诗歌在委婉含蓄中蕴含丰富的情感。
    ②借典故抒情。“乌鹊巢寒月一枝”是说归依无主,怀才不遇,这里用典故,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尾联“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中“中山千日酒”使用典故,《搜神记》中说,中山人狄希,能酿造一种千日酒,人饮用后会一醉千日,相传刘玄石曾因饮了此酒,醉而不醒,家人以为其死去而埋葬之,千日后,酒家得知此事,让刘家掘坟开棺,刘刚好醒来,这里使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太平的期盼。
    【变式演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
    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注],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题诗客:指唐代诗人崔护。崔护郊游时在一处桃花盛开的院落见到一位姑娘,他第二年故地重游,桃花依旧盛开,姑娘却已不知去向。
    1.下列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杨柳青青,沟水潺潺,展开了一幅清新自然的春天画卷。
    B.第二句写莺儿婉转歌唱,声音美妙柔和,烘托出万物复苏的氛围。
    C.第三、四句巧写桃花在轻风中摇曳多姿,诗人见此美景喜笑颜开。
    D.本诗虽以“杨柳”为题,却并非专写杨柳,更是在描绘春的景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拟人,“调”“弄”二字生动传神,写出了莺儿的顽皮和可爱。
    B.本诗化用典故,写桃花盛开,好像在迎接当年的崔护,语言颇有意蕴。
    C.本诗视听结合,多角度写景,丰富了读者的体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D.本诗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写出了诗人在春游时不见故人的惆怅。
    【答案】1.C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见此美景喜笑颜开”说法错误,诗歌第三、四句并非写诗人自己见到桃花美景喜笑颜开,而是写桃花在春风中盛开的样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乐景衬哀情”说法错误,诗歌并非以乐景衬哀情,而是描绘春景的美好,寄托对春光的喜爱、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是正衬。
    故选D。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发问,将金陵昔日的繁华与如今被人们遗忘的寂寞景象对比,以此来引发读者深思。
    B.“髻鬟对起”以拟人手法描绘山川形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金陵的地理特色和历史韵味。
    C.词人通过描绘波涛拍打孤城和远处船帆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D.“王谢邻里”“燕子”等意象融合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情怀。
    4.(变式题)有人认为“相对如说兴亡”一句中“相对”的对象是“燕子”,也有人认为是“我”与“燕子”,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3.B
    4.对象是燕子。
    ①从内容衔接的角度看,“相对如说兴亡”承接“燕子不知何世”一句而来,意为燕子在斜阳里飞入寻常百姓家,似乎在相互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和兴衰。
    ②从手法的角度看,燕子在古典文学中常作为历史变迁、世事沧桑的象征(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之典),它们年复一年地归来,见证着人间的兴衰更替,这种理解更符合古人的表达习惯。
    对象是“我”和燕子。
    ①从抒情主体的角度看,全词都是从“我”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感受并抒发情感。理解为“我”和燕子相对而视,更加符合词人作为抒情主体的身份。
    ②从内容衔接的角度看,全句从“想依稀、王谢故里”出发,表明“我”看到燕子飞入寻常巷陌,不禁联想到自己与燕子一样都是历史见证者,因而产生情感共鸣,共同感慨着历史的变迁。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以拟人手法”错误。“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这两句主要是用比喻的修辞,将金陵的山峦比作女子发髻,形容其秀美、对峙的态势,并非拟人。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处题干中问的是相对的对象是谁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询问相关语句所涉及的对象,“相对”是一种动作,必然有动作的发出者,因此可以从内容衔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答案。
    “相对”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燕子”。
    ①前文提到“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先是描述了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这一情景,紧接其后的“相对如说兴亡”,很自然地顺着燕子的行为继续展开想象,仿佛燕子们彼此之间在斜阳下相互对视,像是在诉说着历史的兴亡变化。
    ②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燕子常常被赋予象征历史变迁、见证世事沧桑的文化内涵,比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典型例子。此处运用燕子这一意象也是借助其传统寓意,让燕子作为历史兴衰的见证者,它们年复一年地归来,目睹着曾经的繁华之地变为如今模样,用它们斜阳里“相对”呢喃,诉说古都兴衰、历史兴亡,更贴合古人运用此类意象来表意抒情的习惯。
    “相对”的对象是“我”和“燕子”。
    ①整首词都是词人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金陵的景物、追忆往昔历史以及抒发当下的感慨。从开头对金陵“佳丽地”的感慨,到中间目睹各处古迹的联想,再到后面看到类似王谢旧居处燕子飞入寻常人家的情景,都是“我”在亲身感受并由此生情。所以理解为“我”与燕子相对而视,更契合词人作为抒情主体在词中贯穿始终的情感抒发脉络,突出了词人自己也是历史变迁见证者的身份,以及那种与燕子产生共鸣的情感状态。
    ②前面写到“想依稀、王谢邻里”,表明词人看到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了曾经的王谢等世家大族所在之处,然后看到燕子飞入寻常巷陌,此时就容易让词人觉得自己和燕子一样,都是穿越了时空、历经了岁月变迁、见证了历史兴衰的存在,于是产生情感上的呼应,仿佛“我”与燕子相对,共同感慨着往昔的繁华不再、世事的沧海桑田,在斜阳里闲话兴亡。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徐安宜①(节选)
    李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②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大车扬飞尘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注】①干谒诗。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职县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廉如风,吹拂百里。《赠徐安宜》写全县都风闻徐安宜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他的治理业绩。
    B.浮人若云,返乡耕耘。《赠徐安宜》与杨万里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都用比喻表现劳作的紧张。
    C.大车经行,飞尘蔽空,道路晦暗。《大车扬飞尘》起笔不直接写人,但已渲染出车中人的声势。
    D.缓辔徐行,服饰华贵,趾高气扬。《大车扬飞尘》以夸张手法正面描写“斗鸡者”,生动传神。
    6.(变式题)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与“怨”,前人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怨刺上政”。李白这两首诗正好分别对应诗歌这两种功能。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5.B
    6.“观风俗之盛衰”:
    ①《赠徐安宜》(节选)中盛赞了徐县令在安宜的治理业绩,深受百姓歌颂和爱戴。因徐安宜的善政,流落在外的人们纷纷回归故土,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徐安宜治理下的土地肥沃、社会和谐。
    “怨刺上政”:
    ②《大车扬飞尘》(节选)记录了诗人所见,着意刻画了宦官的显赫和跋扈,斗鸡徒的骄横形象。
    ③揭露了当朝的腐败政治,统治者不辨忠奸。世上没有了像许由那样不慕荣利的人,谁还能分得清圣贤(尧)与盗贼(跖)呢?诗人鄙夷地把宦官、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
    【导语】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与杨万里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都用比喻表现劳作的紧张”分析错误,《赠徐安宜》五、六句与杨万里诗句“笠是兜鍪蓑是甲”都用比喻,但前者描绘外地人如云一样来本地耕种,表现了徐安宜治理之下全县欣欣向荣的局面,后者才是表现劳作的紧张忙碌。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指的是观察社会风俗的盛衰,“怨”则是表达对上政的怨刺。李白的这两首诗正好分别体现了这两种功能。
    ①在《赠徐安宜》一诗中,他以“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开篇,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片肥沃的土地上,楚地的老人们悠然自得,他们口中传唱的,正是徐安宜的贤名。“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此句巧妙地将徐安宜比作高明的织锦工匠,无论条件如何,皆能创造佳绩,展现出其卓越的治理才能。李白笔下的“清风”与“惠化”,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更是徐安宜清明廉洁、惠及百姓的政绩之风,它不仅吹遍了百里之地,还远播至京城,令人钦佩。诗中“浮人若云归”一句,生动描绘了因徐安宜的善政,漂泊在外的人们如云聚拢,回归故土,从事耕作,使得田野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些明亮的麦田、光洁的河流、桑树枝头的温暖阳光,无一不在述说着徐安宜带给这方土地的安宁与富饶。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他描述了百姓安居乐业、田野耕种繁忙、自然景色优美的画面,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
    ②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大车扬起的飞尘、道路晦暗、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不满和怨刺。他用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
    ③结尾两句在描摹无不尽其极之处骤然反跌,带出诗人饱蘸感情的醒世之笔。远古时期,尧帝欲让位给许由,由以此言有污双耳,即以清凉泉水洗之。当今君王耽行乐,哪辨什么奸与宠呢。中贵人与斗鸡者,飞扬跋扈为谁雄?纷纷扰扰的世事背后却是才能与身份的错位,品行与地位的错位。世上已无如许由辈那样的不慕荣利之人,哪里还有人去分辨什么忠奸贤愚。诗人以许由自比,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感叹,对当时的政治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不满。
    因此,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7.(变式题)请选出本首词的词牌名( )
    A.念奴娇B.满江红C.酒泉子D.沁园春
    8.本首词的虚实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答案】7.C
    8.①起笔虚写,以虚写实,通过回忆写钱塘江观潮的情景:万人空巷、人头攒动、潮水奔涌,声势震人,渲染了钱江潮涌排山倒海、声容俱壮的奇伟/壮观/磅礴的气势。
    ②接着回忆弄潮儿勇立潮头、红旗不湿、履险如夷的画面,表现与自然搏击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
    ③结尾句由回忆转为现实,以实写虚,通过写离杭州已久,钱塘江景仍频频入梦及梦醒后的感受来烘托其撼人心魄的力量。虚实结合,在反复的时空交叠中,强化作者的震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规定。
    A.念奴娇:其格律以苏试《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正体,100字,前片49字,后片51字。本词在字数、句数和韵脚等方面与念奴娇的正体格式不符。
    B.满江红:93字,前段8句,后段10句。通常具有豪迈、激昂的风格。此词在格式和风格上与满江红的典型特征不匹配。
    C.酒泉子:有多种格式,本词符合酒泉子的格式特点。其句式长短不齐,韵律多变。
    D.沁园春:114字,前段13句,后段12句。词调气势恢宏,篇幅较长,和本词的格式差别较大。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词的开篇“长忆观潮”,点明是对过往观潮经历的回忆,属于虚写的范畴。随后“满郭人争江上望”,通过想象与回忆勾勒出的场景,万人空巷、人头攒动、潮水奔涌,声势震人,以虚写实,借人们争先恐后观潮的举动侧面烘托出钱塘江潮必定有着非凡的吸引力。“来疑沧海尽成空”以虚笔绘出潮水涌来时的磅礴气势。“万面鼓声中”以如万鼓齐鸣般的潮声,使这一虚写的潮涌画面更具冲击力。
    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同样是回忆中的场景,是虚写。它展现了弄潮儿在涛头屹立,手中红旗在汹涌潮水的冲击下却能保持不湿的画面,凸显出弄潮儿与自然浪潮勇敢搏击、履险如夷且豪迈无畏的气概,将钱塘江潮景中的人文元素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进一步丰富了词的内涵,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③结尾“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从回忆又回到了当下的现实情境中,这是实写。然而,写现实里常常在梦中见到昔日观潮的场景,以及梦醒后依然感到心寒这一感受,却是以实写来烘托虚的情感和韵味。虚实结合,以实的当下状态去凸显虚的情感深度,从而让整首词在虚实结合的反复转换、时空交叠之中,将钱塘江潮的非凡魅力以及带给人的强烈震撼久久萦绕在读者心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僧德殊家水帘求予咏①
    王安石
    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
    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
    【注】①这首诗是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满,回金陵老家探亲,路过白荡湖登临浮山时所作。水帘:水帘洞,在金谷岩西侧,即滴珠岩。因“常泻四时雨,别当一洞天”,故得其名,悬瀑奇观,当为国内罕见。
    9.(变式题)小南想要为本诗选择背景图,与本诗风格最为匹配的一项是( )
    A.凄冷阴沉B.清丽柔美C.绚丽奇幻D.苍茫空阔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水帘洞,运用两个叠词表现了水的声音和亮度。
    B.颔联运用对比修辞,将太阳映照的瀑布和蛟龙的涎水对比,突出水帘的音色之美。
    C.诗人在描绘水帘洞之景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
    D.诗人笔下的水帘洞景色奇异、秀美、壮丽,诗人赏景明心并言明归隐之意。
    11.(变式题)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反之,结句好,谓之‘虎头豹尾’。”本诗的结句“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就有豹尾的效果,请作分析。
    【答案】9.C 10.A
    11.本诗结句在前三联夸赞水帘洞美景的基础上,收束全诗,水到渠成,表达题旨;
    诗人发表议论,认为翡翠鲛绡这些名贵之物在水帘洞美景前一文不值,抒发了自己对水帘洞美景的热爱之情,指出隐居者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可谓是“豹尾”。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C.“万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水帘从万米高空落下。“皎皎”写出了明亮的水波。“鸾鹤唳”鸾鹤鸣叫。“白日下照蛟龙涎”,阳光照耀下,蛟龙的涎水在水面上闪耀,前两联给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浮云像是妆饰一般,自然地卷曲着,残缺的月亮像琢磨过的钩子,与浮云相伴。浮云与月亮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诗意绚丽的画面。综合前三联的景物描写,最贴切的风格是绚丽奇幻。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运用对比修辞,将太阳映照的瀑布和蛟龙的涎水对比”错误。“白日下照蛟龙涎”是比喻,将太阳映照的瀑布比作蛟龙的涎水。
    C.“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错误。“浮云妆额自能卷”意为“浮云点缀着额头,自然而然地卷动”,是将浮云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
    D.“诗人赏景明心并言明归隐之意”错误。“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意为“富贵人家询问隐居的人水帘的价值,翡翠和鲛绡在水帘洞美景面前一文不值”,诗人欣赏水帘洞美景,流露出对自然风景的惊奇与喜爱之情,同时,“幽人”也指隐居者,指出了“幽人”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展现了其哲学思想,并未言明归隐之意。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从听觉和视角的角度描绘水帘洞。颔联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水帘洞的景色奇特。颈联写浮云像是妆饰一般,自然地卷曲着,与残缺的月亮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诗意的画面。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前三联作者极力夸赞水帘洞的美。尾联以“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议论收束全文,意为“富贵人家询问隐居的人水帘的价值,翡翠和鲛绡在水帘洞美景面前一文不值”,作者认为水帘洞美景是翡翠鲛绡这些名贵之物也无法相比的,抒发对水帘洞美景的热爱之情,水到渠成地表达文章主旨。
    同时,诗中的“朱门”指的是世俗的富贵之门,而“幽人”则指的是隐居者,尾联通过翡翠和鲛绡这两种珍贵的物品,指出了“幽人”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暗示了隐逸的价值和境界是不可直接以金钱来评判的,是无价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生思索,可谓是“豹尾”。
    一、(2024年新课标I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樸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学科素养 2024年新课标I 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为《宿千岁庵听泉》,作者刘克庄为南 宋诗人。这是一首记游诗,写的是生活中所见的景物与感悟。主要内容为泉声,诗人通过听泉,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自然与人文和谐融合之趣。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对表达技巧与情感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句含义的理解赏析能力。
    【能力分解】
    【答案】D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分解】本诗在描写泉声时运用对比手法的部分,主要集中在颔联和颈联。
    “骤闻将谓溪当户”描述了初听泉声时那突如其来的震撼,让人误以为溪流就在门口;而“久听翻疑屋是船”则是长时间聆听后产生的错觉,仿佛屋子在泉 声的包围中变成了行进中的船。时空之间的转换,凸显了泉声的连续与强大,给听者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由此得出答题要点①
    “变作怒声犹壮伟”描述了泉声在某些时刻变得如怒涛般壮阔,展现出力量之 美;“滴成细点更清圆”则转而描绘细腻的泉滴声,如同圆润清脆的珠玉落地。 这两句通过声音强弱、气势大小的对比,展现了泉声多变而和谐的魅力。由此 可得出答题要点②
    初闻与 久听泉 声对比
    泉声强 弱变化 的对比
    变化对比
    【参考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 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 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必备知识)
    【诗意参考】因为喜爱庵前那一脉清澈的泉水,我带着行囊和被褥来此借宿。乍一听那水 声,还以为有小溪从门前流过;但长时间聆听,又怀疑自己的屋子是不是变成了船,正在溪水上 荡漾。水声有时变得激越,像怒涛般壮阔伟岸,有时又变得细密,如细点般清脆圆润。你看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也曾经用湍急的流水来替代乐器的声音。
    二、((2023年新课标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学 科 素 养 2023年新课标I 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为《答友人论学》,作者林希逸为 南宋理学家、诗人。这是一首富于理趣的诗。诗人通过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阐 明自己的治学主张。诗歌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深入钻研、注重 实践的治学习惯。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对表达技巧与 情感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表达交流 能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句含义、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的理解赏析能力。
    【能力分解】
    【答案】A
    【必备知识】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鉴赏能力。 【能力分解】
    魏了翁名言的含义是桃李在卖花担上已经活力不再,观者只欣赏卖花担上的鲜 花,是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的,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看到它们盛开的 样子,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或者说鲜花如果脱离了树这一根源,就会失去 生命活力。由此得出答题要点①
    首联表明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流 露出诗人对做学问流于表面的人的嘲讽。颔联认为“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 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类比方式阐述了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 问真谛的观点。最后,诗人用魏了翁的名言强调自己的观点。魏了翁名言蕴含 的道理与诗人的治学观点是一致的,求学须回归本源,须亲身实践,方能获得 真谛。由此可得出答题要点②
    揣摩名 言分析 含义
    联系全 诗分析 主题
    思路分解
    【参考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 内涵。(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3分;第一点阐明名言的含义,第二点结合魏了翁名言与林诗 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
    【必备知识】
    诗歌炼句题答题思路
    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抓住特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简析
    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的作用)
    抓关键字词,析句意
    明表现手法,析效果
    点意境情感,析作用
    【诗意参考】以逐字注释的方式研读经典让学习转入困难,人们相逢便讨论曾参和颜回。 他们哪里知道经典剥落皮毛后才现出其精髓,(可是这些精髓)并没有在人们口耳间相传。禅 理要亲身参悟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花担上看桃花李花(是 看不到花儿真正的新鲜活力的),这让我想起了鹤山先生的话语。
    二、(2023 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学科素养 2023年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为《湖上晚归》,作者林逋为北宋著名 的隐逸诗人。诗人细腻描写了自己归家途中的美丽景色,传达出愉悦闲适的心情。试题意在 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宁静悠然的生活状态、不慕名利的性情品格。这首诗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 诗句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主要思想及思想传达方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对情感 态度的分析鉴赏能力,对诗歌创作风格的分析评价能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句含义、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赏析能力。
    【能力分解】
    【答案】C
    【必备知识】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分析鉴赏能力,对诗歌创作 风格的分析评价能力。
    【能力分解】首先,理解王国维名言的含义: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 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此即王国维的“有我之境”说。简单来说,作者在创作中带入 了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通过所描写的景物或叙写的场景传达出来,并让读者真切体会到。然 后,分析全诗是如何印证王国维观点的。
    “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 的随意,表露内心的平和静谧。正因为有这样的心境,诗人眼中所见便都带有 了主观色彩。“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 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因为诗人内心平和静谧,所以眼中所见景色也 格外宁静安详、灵动明快。由此得出答题要点①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 “横”“倚”二字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写出诗人喜欢这种幽静安 闲的行程。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诗人眼里的景物才呈现出 悠然宁静的状态。颈联写翠鸟的翅膀湿漉漉的,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翠鸟赶 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红色的荷花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 意境灵动明快,仿佛置身仙境。由此可得出答题要点②
    分析 首联
    分析 颔联、 颈联
    分析印证
    【参考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薬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 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意参考】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思绪很清静,风景如画,想望之中还恐是蓬莱和 瀛洲的仙境。长桥横贯湖面,桥与树木都已经是秋天的颜色,寺庙倚靠着云雾缭绕的山峰,都 在夕阳晚照之中。翠鸟的翅膀湿漉漉的,它振翅飞走又好像故意避开与我的船只相见,红色的 荷花香气袅袅,似乎是在欢迎我回家。依稀慢慢地靠近居住的地方,林间藤萝缠绕处,隐隐传 来了鸡和狗的叫声。
    三、(2024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学科素养 2024年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为《雨后为山亭独卧》,作者叶梦得为宋代爱国诗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惆怅、感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和对过往及现状的思考。叶梦得的一生是有梦想的,可是他的梦想、他收复失地的报国情怀还是没能实现,他一生的理想在他的诗作中都如实地反映了出来。这首诗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知识关联的能力,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以时不我待 的热情去建功立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句含义、语言特点的理解赏析 能力。
    【能力分解】
    【答案】C
    【必备知识】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
    【能力分解】诗歌前三联描写诗人雨后独卧为山亭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以及诗人内心 的感受。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独卧在为山亭中,耳畔传来军营中的刁斗(古代军队 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之声,一下 子就将诗人的处境与当前的战争形势联系起来,侧面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渴望像年轻时 一样充满豪情壮志,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由此得出答题要点①②。
    颔联和颈联写多次看到淡月从窗前飘过,惊讶于秋虫绕阶而鸣,汹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静静 浮动,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挂城头。貌似宁静的夜晚,诗人无法入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 着,等待天明,这恰恰写出了诗人因年华流逝、英雄老去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尾联运用终军 请缨的典故,写出自己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后来渴望为国效力而不得,如今却只能独卧为山 亭,空有落寞、无奈与惆怅之情。由此可得出答题要点③。
    【参考答案】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 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 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评分参考:每答出一 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必备知识】
    【诗意参考】屋檐经过雨水的洗礼,空气稍显清新。我独自横卧在为山亭中,听到刁斗 巡更的声音从军营中传来。我多次抬头看一轮淡月从窗前经过,惊讶地听见秋虫绕着台 阶鸣叫。波涛汹涌的南江在宁静的夜晚浮动,寂寥的北斗星高高地悬挂在城楼之上。白 发苍苍,我心中烦忧的事情如今如此之多,不禁感到惭愧,(无颜面对)儿童请缨杀敌的豪 情壮志。
    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主要内容
    2024年 新课标
    I卷
    《宿千岁 庵听泉》

    刘克庄
    七言 律

    记游诗
    “听泉”,聆听泉声;这是写给友人的一首记游诗。诗人借 听觉描写对泉水的喜爱,从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 追求。
    2024年
    新课标
    Ⅱ 卷
    《雨后为 山亭独卧》

    叶梦得
    七言 律

    即景 抒情诗
    “独卧”,独自闲卧;这是诗人在为山亭写的一首即景抒情 诗。作品由景到情,表达了诗人因年事已高、壮志未酬而生的无奈和感慨。
    2024年 全国 甲卷
    《次韵钱
    逊叔泛舟
    虹桥》

    吕本中
    七言 律

    山水诗
    “泛舟”,坐船游玩;作品写了诗人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美景 中的一种期待,然而期待不得,随即释然,展现出一种超脱与闲适的情怀。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歌
    读标题 信息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知作者 明背景
    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创作背景和目的等。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 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
    读注释 明暗示
    任何诗歌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印记。注释的内容有:典故,解释疑难 词句,说明写作背景、目的等。
    理诗句 明情语
    (1)抓关键字词,突破理解障碍。边读边思考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2)抓 景、事、情,推导诗歌主旨。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歌的主旨。(3)抓 尾句,揣摩诗歌感情。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写景诗
    高洁志向、淡泊心情;挣脱羁绊、心灵自由;日月常存、韶光易逝;无比热爱、田园风光;喜爱农村、淳朴民风
    咏物诗
    高洁志向、淡泊心情、恬淡闲适;失意潦倒、壮志难酬
    思乡诗
    思念亲人、思乡怀远、怅惘失落;独在异乡、羁旅情愁
    怀古诗
    借古讽今、感时伤乱;借古赞今、国运昌盛;凭吊古人、感慨自身
    战争诗
    保家卫国、豪情满怀;厌恶战争、表达苦难
    边塞诗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征战沙场、赤胆忠心
    送别诗
    送别友人、难舍难分或别后思念;赞誉友人、志向高洁;向往友人、恬淡隐居
    抒怀诗
    闺中怨妇、思念丈夫;人生境遇、凄凉失意;曲高和寡、不趋流俗;高洁志向、淡泊心性;与民同乐、快 意欢欣;厌弃官场、向往隐居
    爱国诗
    忧国忧民、感怀担心;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英雄末路、国运危亡
    古代诗歌中如何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观点要明确, 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
    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 前提。
    分析要细致, 延伸要具体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
    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 怎样表达的。
    归纳要全面, 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 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评价要准确, 分寸要把握
    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要用正确的
    历史观去分析评价,不能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这样会导致结果要么无限拔 高,要么片面否定。
    诗歌抒情手法概览
    直抒 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 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 抒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情景交融
    即诗人把所写的景与要抒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体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
    托物言志
    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 人格化的色彩。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借古喻今
    一是借古讽今,即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二是借古伤今。
    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选项
    理解与赏析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 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由首句“因爱庵前一脉泉”可知,诗人来到千岁庵的原因是对庵前那 一脉清泉的喜爱。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 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选项表述正确。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
    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由颌联“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可知,诗人通过对初听与
    长时间聆听所产生的错觉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生动地展现 了泉声的悦耳,也照应了标题。选项表述正确。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 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由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一句可知,诗人借用王羲之兰亭雅集的典
    故,将泉声与音乐相提并论。这种写法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深刻理 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这种情感与古人是相通的。选项表述正确。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 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 乐器。
    由尾联“亦把湍流替管弦”一句可知,诗人与兰亭诸贤都将湍急的流 水声当作了管弦之音,意为“湍流”之美胜过音乐之美。诗句并没有 表达“摒弃了乐器”。选项表述不正确。
    古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概念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
    前提
    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作用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 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类型
    人(事)物对比、时间对比、空间对比、场面对比、乐愁对比、盛衰对比、得志与失意对比、永恒与无常对 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
    选项
    埋解与赏析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 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 之道的学术风气。
    首句的意思是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的真谛,次句讽刺人们对 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并非指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
    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 靠口耳相传。
    “皮毛”喻指表层的、肤浅的知识,“剥落皮毛处”就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内
    涵。“不在流传口耳间”是指经典深刻的内涵不会在人们的口耳间流传。选项 表述正确。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 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 必须亲自钻研
    颈联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亲自钻研,亲身实践,切身感
    悟。“禅”要“自参”,“丹”要“亲炼”,凡事都要自己亲身实践。治学也一
    样,不能停留表面,要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这样才能获得学问真谛。选项 表述正确。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 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 明白、通俗易懂。
    尾联诗人引用魏了翁的名言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治学观点。这里有一个类比关 系,不在卖花担上看桃李,要到枝头看鲜花,类比研读经典不能停留在表面文字,要把经典回归到生活,方能获得学问真谛。选项表述正确。
    诗歌客观题命题设误点之情感主旨分析错误
    误点 解读
    命题者故意在某些诗句、某个典故中的情感上设误,要么弄错情感基调,如把乐观说成悲观;要么在 情感内涵上过度解读,任意拔高,把貌似正确的情感放进去;要么弄错情感表达的方式,把间接表达 说成直接表达,把“明显”说成“含蓄”等。
    注意 事项
    ①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②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③抓三种词(意
    象词、情感词、修饰词);④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⑤关注注
    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⑥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敏感词语,如“悲苦”“喜悦”“直接抒发”“情感含 蓄”等。
    选项
    理解与赏析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 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 次展开,自然流畅。
    诗中从颔联开始分别写到水面上的长桥、岸边的寺庙、被惊动飞起的翠鸟、 散发幽香的红荷,以及竹篱茅舍、从中隐隐传出的鸡鸣犬吠等,画面随着诗 人的视野变化逐次展开。选项表述正确。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
    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 多彩,令人愉悦。
    在“秋色”“晚晴”氛围下的各种景物,有的静卧于水上,有的斜倚于峰前,有 的掠水飞过,有的随风轻摇;不论是动是静,它们都与诗人发生着精神上的
    交流与互动,令人心底里充满喜乐。选项表述正确。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
    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 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尾联写诗人不知不觉地到达居所,隐约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这鸡鸣犬吠
    之声衬托出了此地的清幽。从安居之所传来的“鸡犬”之声增添了生活
    气息,并未破坏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诗人的心情仍然是愉快的,并未 发生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 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 触鲜活而细腻
    诗人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状物:鸡犬之声是从听觉角度,幽幽荷香是从嗅觉角 度,那只被船惊起、倏然飞过视野的翠鸟,翅膀上抖落的水滴落在湖面上,也 让人仿佛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响动。选项表述正确。
    诗歌客观题命题设误点之形象意境分析不当
    误点 解读
    命题人对全诗或某一联、某一句所表现的形象(人物、景物、事物)或意境作出描述,要求学生判断 正误。
    注意 事项
    ①见到选项中对形象、意境的分析时,要把分析的内容与诗句对应比较,体味写景句本身(或
    仔细揣摩人物形象),感知并概括其特点或氛围;②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
    忌孤立理解;③把握意境特点、特定形象特征,重点关注描写空间、色彩、声响、冷暖等特点 的词。
    选项
    理解与赏析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 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 却难以平静。
    由首联“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可知,雨后的空气清新宜人,与 军营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诗人在宁静中感受到一丝不安。选项表
    述正确。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 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 立意相似。
    诗句“卧闻刁斗起连营”引入军营的刁斗声,与诗句“梦回吹角连营”的
    军营情景相似,都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不失紧张的氛围。选项表 述正确。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 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
    扰了他的思绪
    由颔联“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可知,诗句从视听结合的角度, 写出诗人由眼前景物引起的感慨。此处“惊”并非惊扰之意,而是惊讶之情, 表达了诗人惊讶于时光之流逝,岁月之无情。选项表述不正确。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 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 寂寥的境界。
    由颈联“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可知,诗句由近及远,从山亭的 局部景色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展现了苍茫寂寥的境界。选项表述正确。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举例
    意象类别
    常见意象
    寄寓含义
    送别类意象
    杨柳、长亭、南浦、美酒、兰舟、关山(月)、鹧 鸪鸟等。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思乡类意象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愁苦类意象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斜阳、沙漠、古道、落 日、寒风、冷雨、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 气氛。
    抒怀类意象
    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爱情类意象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战争类意象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闲适类意象
    五柳、东篱、三径、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 草等。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 向往。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写景诗
    高洁志向、淡泊心情;挣脱羁绊、心灵自由;日月常存、韶光易逝;无比热爱、田园风光;喜爱农村、淳 朴民风
    咏物诗
    高洁志向、淡泊心情、恬淡闲适;失意潦倒、壮志难酬
    思乡诗
    思念亲人、思乡怀远、怅惘失落;独在异乡、羁旅情愁
    怀古诗
    借古讽今、感时伤乱;借古赞今、国运昌盛;凭吊古人、感慨自身
    战争诗
    保家卫国、豪情满怀;厌恶战争、表达苦难
    边塞诗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征战沙场、赤胆忠心
    送别诗
    送别友人、难舍难分或别后思念;赞誉友人、志向高洁;向往友人、恬淡隐居
    抒怀诗
    闺中怨妇、思念丈夫;人生境遇、凄凉失意;曲高和寡、不趋流俗;高洁志向、淡泊心性;与民同乐、快 意欢欣;厌弃官场、向往隐居
    爱国诗
    忧国忧民、感怀担心;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英雄末路、国运危亡

    相关试卷

    专题05 散文阅读(上海专用)-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这是一份专题05 散文阅读(上海专用)-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文件包含专题05散文阅读上海专用-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原卷版docx、专题05散文阅读上海专用-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高考理解性默写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高考理解性默写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高考理解性默写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6高考理解性默写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4文言文阅读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4文言文阅读题型归类-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