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清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道题2分,共50分)
    1. 关于DNA合成原料的来源,科学家曾提出三种假说:①细胞内自主合成;②从培养基中摄取;③二者都有。为验证三种假说,设计如下实验:将大肠杆菌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培养一代,然后对提取的DNA进行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图甲、乙、丙表示DNA在离心管中的可能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拟核DNA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实验验证了DNA是半保留复制
    C. 若支持观点①,则实验结果应为图乙所示结果
    D. 若支持观点②,则实验结果应为图甲所示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在复制的时候,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首先解开,形成了复制叉,而复制叉的形成则是由多种蛋白质和酶参与的较复杂的复制过程。特点:全保留复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两条模板链,模板链复制形成子链,然后两条模扳链DNA彼此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两条模板链,模板链复制形成子链,然后两条模板链分别与新合成的子链组成子代DNA分子。最终,科学家证明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大肠杆菌的拟核是大型环状DNA分子,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实验验证了DNA是半保留复制,B错误;
    C、若支持①观点,则说明合成的DNA为14N14N,对应图丙,C错误;
    D、若支持②观点,则说明合成的DNA为14N15N,对应图甲,D正确。
    故选D。
    2. DNA复制时,一条新的子链按5'→3'方向进行连续复制,而另一条链也按5'→3'方向合成新链片段——冈崎片段(如图所示)。已知DNA聚合酶不能直接起始DNA新链或冈崎片段的合成,需先借助引物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引物,DNA聚合酶再在引物的3'—OH上聚合脱氧核苷酸。当DNA整条单链合成完毕或冈崎片段相连后,DNA聚合酶再把RNA引物去掉,换上相应的DNA片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引物酶属于RNA聚合酶,与DNA聚合酶一样能够催化氢键断裂
    B. 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 DNA的一条新子链按3'→5'方向进行连续复制时不需要RNA引物
    D. DNA聚合酶既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也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条件。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子链只能从5’端向3’端延伸,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相反。
    【详解】A、DNA聚合酶不可催化氢键断裂,DNA复制时需要解旋酶,A错误;
    B、证明DNA复制方式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但15N不具有放射性,B错误;
    C、DNA的新子链均按照5'-3'的方向复制,且均需要引物,C错误;
    D、由于题干中说明DNA聚合酶可以把RNA引物去掉,因此也可以催化磷酸二酯键断裂,D正确。
    故选D。
    3. 柳芽鱼是一种园林花卉,其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A、B两株柳芽鱼体内Lcyc基因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只是植株A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植株B的Lcyc基因被高度甲基化(Lcyc基因有多个碱基连接了甲基),开花时不能表达,从而导致A、B植株的花明显不同。将A、B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F1的花与植株A相同,F1自交的F2中绝大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A相同,少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B相同,科学家将这种特殊的遗传方式称作表观遗传。据此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柳穿鱼的杂交情况说明植株B的Lcyc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B. 细胞中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差异
    C. 表观遗传能够使生物体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
    D. 基因组成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解】A、因为A、B两株柳穿鱼体内Lcyc基因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只存在能否表达的差异,说明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从A、B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的F1和F2情况分析,植株B的Lcyc基因碱基与植株A相同,仅因被高度甲基化后不能表达,基因不表达会使其花的性状与植株A的出现明显差异,B正确;
    C、A、B植株的差异在F2中重新出现,说明细胞中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并遗传下去,属于可遗传变异,C正确;
    D、表观遗传即为碱基序列相同的情况下,性状表现出现差异的现象,推测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具有微小差异与表现遗传有一定关系, D正确。
    故选A。
    4. 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最终微RNA(lin-4)与mRNA形成双链,从而使翻译被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A和B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 过程B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向b
    C. 图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只有A、B、C
    D. lin-4基因只在线虫体内特定组织中表达,说明基因表达具有选择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
    【详解】A、过程A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过程B为翻译,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G→C,C→G,因此过程A和B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正确;
    B、根据不同核糖体上肽链的长短可知,过程B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a向b,B正确;
    C、图中A、C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D过程是RISC-miRNA复合物与mRNA结合抑制翻译过程,因此A、B、C、D过程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
    D、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局限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如lin-4基因只在线虫体内特定组织中表达,说明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D正确。
    故选C。
    5. 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标号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的原材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B. 根尖分生区细胞发生①的场所是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C. 神经细胞中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④
    D. RNA病毒HIV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逆转录,④表示RNA复制,⑤表示翻译。
    【详解】A、②表示转录,所需要的原材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A错误;
    B、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进行①DNA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和线粒体,B错误;
    C、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即不能进行①DNA复制,也不能进行④RNA复制,可以进行②转录和⑤翻译,C错误;
    D、①②③④⑤过程分别代表DNA复制、转录、逆转录、RNA复制、翻译,HIV是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可发生⑤①②③过程,其中①的过程需要D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D。
    6. 研究发现,短暂地抑制果蝇幼虫中PcG蛋白(具有修饰染色体上组蛋白的功能)的合成,会增强原癌基因zfhl的表达,导致癌症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zfhl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是细胞正常生长所必需的
    B. 癌症的形成原因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C.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其易扩散和转移
    D. 正常细胞中不含原癌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详解】A、zfhl基因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细胞正常生长所必需的,也就是说zfhl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是细胞正常生长所必需的,A正确;
    B、PcG蛋白具有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其合成受到抑制会影响组蛋白修饰,进而影响性状,属于表观遗传,B正确;
    C、癌细胞的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C正确;
    D、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错误。
    故选D。
    7. 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天性疾病并不一定都是遗传病
    ②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③人类遗传病是指由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
    ④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⑤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属于伴性遗传
    ⑥通过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⑦通过统计红绿色盲家系中患者数量,可计算出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A. ①②③⑤B. ②④⑤⑦
    C. ①②⑤⑥D. ①②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①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①正确;
    ②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是3条,因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②正确;
    ③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一般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含致病基因,③错误;
    ④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基因控制的疾病 ,④错误;
    ⑤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属于伴性遗传,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⑤正确;
    ⑥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的,无法通过遗传咨询确定,⑥错误;
    ⑦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⑦错误。
    综上,①②⑤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 如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II-4不携带甲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II-1和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C. III-5的甲病基因最终来自I-2
    D. 若III-1与正常男人婚配,建议他们最好生女孩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甲病:Ⅱ3与Ⅱ4不患甲病而儿子Ⅲ5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他们所生的女儿Ⅲ2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2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
    【详解】A. 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Ⅱ1正常,Ⅲ1患甲病,Ⅲ2患乙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根据Ⅱ3正常,Ⅲ5患甲病,Ⅲ3患乙病,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B错误;
    C. Ⅲ5甲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Ⅱ3,Ⅱ3甲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Ⅱ1,因此Ⅲ5甲病的致病基因最终来源于Ⅱ1,C错误;
    D. 由于Ⅲ1的含有甲病,其基因型为XaXa,因此与正常男子婚配,生女孩才不会患有甲病,D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首先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再根据“有病女儿非伴性” 以及“儿子患病基因只来自于母亲,” 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9. 某动物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在一个较大的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动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A、a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
    B. 该动物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种群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子的概率为32%
    D. 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种群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库指的是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是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在全部等位基因数中的比值。
    【详解】A、基因库指的是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A、a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很少的一部分,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也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2×80%×20%=32%,AA=80%×80%=64%,则Aa:AA=1∶2,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熊猫概率约为1/3,C错误;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aXa为20%×20%=4%,在雄性个体中,XaY为2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0%,D正确。
    故选D。
    10. 辐射可使部分花粉活力降低,受精过程可诱导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幼胚。科研人员利用此原理培育了二倍体西葫芦优良品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间期纺锤体的形成
    B. 辐射可能诱导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使花粉活力降低
    C. 获得的西葫芦优良品种含2个染色体组
    D. 单倍体幼苗的培育过程就是单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将采集的雄蕊进行60C辐射处理,目的是诱导花药母细胞内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使其产生活力极低的花粉而无法完成正常受精,用这样的花粉涂抹在雌蕊柱头,诱导其受精过程(事实因花粉活力低而无法真正完成受精),目的是促进雌蕊中卵细胞发育为幼胚,取出幼胚离体培养即可得到单倍体植株。
    【详解】A、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
    B、辐射可能诱导基因发生突变,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可知,60C 辐射可使部分花粉活力降低,受精过程可诱导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幼胚,所以经过人工授粉后,获得种子幼胚中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筛选获得单倍体幼苗,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的数目加倍,染色体组的数目也加倍,故获得的西葫芦优良品种含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单倍体育种一般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人工诱导单倍体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单倍体幼苗的培育过程属于花药离体培养过程,D错误。
    故选C。
    11. 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含AB、ABD的植株分别含2和3个染色体组,这样的植株分别叫作异源二倍体和三倍体,异源染色体组不能联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杂种一是二倍体,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
    B. 拟二粒小麦是新物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有14个四分体
    C. 杂种二为三倍体,低温处理杂种二幼苗可以得到普通小麦植株
    D. 将普通小麦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可以通过有性生殖稳定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一粒小麦与斯氏麦草属于不同物种,杂交子代获得杂种一,经过人工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获得拟二粒小麦,再与滔氏麦草杂交,获得杂种二,再经过人工诱导处理,获得普通小麦,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杂种一为异源二倍体AB=14条,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无法进行正常联会,故不能正常进行,A正确;
    B、拟二粒小麦为异源四倍体AABB,与AA和BB都存在生殖隔离,属于新物种,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有AA7个+BB7个(14个)四分体,B正确;
    C、杂种二为异源三倍体ABD,低温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普通小麦植株AABBDD,C正确;
    D、普通小麦(AABBDD)的花药(ABD)进行离体培养,产生的植株为单倍体(ABD),高度不育,不可以通过有性生殖稳定遗传,D错误。
    故选D。
    12. 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
    C. 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
    D. 五种生物相互比较,乙与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化石才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证据,A错误;
    B、这四种生物均存在β-珠蛋白,且大部分位点的氨基酸相同,因此可以推测这些位点对于维持功能稳定更重要,B正确;
    C、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推测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C正确;
    D、将五种生物的差异进行比较,如甲乙之间存在11个氨基酸差异,乙丙之间存在13个等,可以推出乙丙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D正确。
    故选A。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
    A. 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B. 同种个体间普遍存在的变异有的是可以遗传的
    C. 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D. 长颈鹿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详解】A、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效的,这必然导致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生存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A正确;
    B、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同种个体间普遍存在的变异有的是可以遗传的,B正确;
    C、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C错误;
    D、长颈鹿的形成是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有利于取食,D正确。
    故选C。
    【点睛】
    14. 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演化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 表示地理隔离,b 表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 表示生殖隔离
    B. 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只能通过 a 到达 c
    C. ①~⑥的存在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D. 物种 1 和物种 2 的基因库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①~⑥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定向变异。
    【详解】A、根据题图可知,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A正确;
    B、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大部分是通过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但也存在例如环境变化导致产生的多倍体,则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了生殖隔离,B错误;
    C、①~⑥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C正确;
    D、物种1和物种2是原物种因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的,基因库不同,D正确;
    故选B。
    15. 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B.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协同进化
    C.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A正确;
    B、狼捕食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鹿,而生存能力相对较强的鹿能够生存下来;生存能力相对较强的狼捕食能力强,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狼捕食能力弱,容易被淘汰。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B正确;
    C、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16. 如图表示正常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B表示泌尿系统,①和②的主要区别在于②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导致①中血红蛋白等减少,使②增多,出现组织水肿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②和③,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液,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图中B表示泌尿系统,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比,①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组织细胞,B正确;
    C、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血浆蛋白减少,使①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受阻,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液增加,因此会导致②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②组织液和①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②组织液和③淋巴液,D错误。
    故选B。
    17. 如图为支配狗心脏的神经示意图,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别通过神经元2和4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这两种物质作用于心肌后会改变心率。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
    B. 破坏神经元1和2的功能,狗的心率会变慢
    C. 神经元1、2、3、4都是从脑发出的传出神经
    D. 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均发生在内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交感和副交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错误;
    B、交感神经会让心脏跳动增加,故破坏神经元1和2的功能,狗的心率会变慢,B正确;
    C、神经元1234都是自主神经,是脑和脊神经的传出神经,C错误;
    D、物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B。
    18. 小鼠摄入樱桃味糖精溶液时,糖精溶液会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小鼠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会出现呕吐现象,多次摄入后会产生味觉回避反应(对樱桃味糖精溶液产生厌恶反应)。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味觉属于条件反射
    B. 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味觉回避反应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味觉回避反应的建立有利于动物个体生存
    【答案】A
    【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味觉不属于反射,未经过完整反射弧,A错误;
    B、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故樱桃味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味觉回避反应的建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味觉回避反应,这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使机体能识别有害物质并预先作出反应,有利于个体生存,D正确。
    故选A。
    19. 用离体枪乌贼巨大神经元为材料进行实验,得到以下结果,图1表示电位差变化过程,图2表示神经冲动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c段通道开放,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膜内
    B. 图2中兴奋传递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 图1中ce段时膜上电位分布和图2中乙处一致
    D. 若本实验在高K+环境中进行,则a会下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详解】A、ac段形成动作电位,通道开放,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膜内,A错误;
    B、图2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是一致的,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B正确;
    C、图1中ce段是恢复静息K+外流,其膜上电位分布和图2中甲、丙、丁处一致,C错误;
    D、a点是静息电位的峰值,静息电位的峰值与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有关,若本实验在高K+环境中进行,则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减小,则a会上升,D错误。
    故选B。
    20. 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厉行禁毒是我国一贯的立场和主张,青少年要掌握毒品致病机理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禁毒宣传。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据图示判断,说法错误的是( )
    A. 服用可卡因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会增多
    B. 吸食毒品会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C. 图中结构③具有特异性,神经递质通过③进入神经元
    D. “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会出现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结构①突触小泡中,②是突触间隙,③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专门和神经递质结合的多巴胺受体。
    【详解】A、据题意“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并结合图可知,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转运载体无法回收多巴胺,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A正确;
    B、吸食毒品后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由于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持续增多并发挥作用,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B正确;
    C、神经递质与图中结构③受体结合后传递信息,但是神经递质不会进入神经元,C错误;
    D、当“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会出现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D正确。
    故选C。
    21. 下列有关电流计偏转情况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刺激a点,电流计发生2次相反偏转
    B. 图1刺激c点,电流计不偏转
    C. 图2刺激b点,电流计指针一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图2刺激c点,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图1中刺激a点时,兴奋会依次经过b、d两点,当兴奋传到b点时,b点兴奋,d点未兴奋,此时电流表发生向左的偏转,反之,当兴奋传到d点时,b点恢复静息状态,d点处于兴奋状态,电流表向右偏转,故电流计发生2次相反偏转,A正确;
    B、由于bc=cd,图1中刺激c点,兴奋同时传到b点和c点,所以两点之间不存在电位差,电流表不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B神经元为突触前神经元,C为突触后神经元,且电信号的传导快于化学信号,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则刺激b点时,兴奋先到达a点,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后到达d点,电流表向右偏转,即此时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刺激b点时,兴奋先到达a点,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兴奋不会到达d点,此时只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B神经元为突触前神经元,C为突触后神经元,刺激c点时,兴奋会到达d点,但不会到达a点,当兴奋到达d点时,d点处于兴奋状态,a点处于静息状态,电流表向右偏转,即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向右的偏转,D正确。
    故选C。
    22. 如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及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年人主动排尿的过程需要⑦和③的共同参与
    B. 婴儿尿床时,神经冲动的传导途经为⑤→③→④→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等
    C. 若损伤②通路,则能产生尿意,但会出现尿失禁
    D. 膀胱壁上只分布有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没有效应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排尿中枢位于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故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
    【详解】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而成年人主动排尿的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故成年人主动排尿的过程需要⑦大脑皮层和③脊髓的共同参与,A正确;
    B、婴儿大脑还未发育完善,故而由脊髓控制排尿,其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依次经过⑤传入神经→③脊髓→④传出神经→效应器(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等),B正确;
    C、由图可知,则脊髓能通过①上传信息至大脑皮层,后者产生尿意,但若损伤②通路,大脑皮层无法控制脊髓,会出现尿失禁,C正确;
    D、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是位于膀胱壁上的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位于膀胱壁上的肌肉,故膀胱壁上不仅分布有排尿反射的感受器,还有效应器,D错误。
    故选D。
    23. 阿尔茨海默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看不懂文字说明大脑H区受损
    B. 阿尔茨海默病语言功能障碍的形成与脑干内某些神经元死亡有关
    C. 正常人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
    D. 阿尔茨海默病丧失的记忆、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详解】A、看不懂文字说明V区受损,A错误。
    B、阿尔茨海默病语言功能障碍的形成与大脑皮层某些神经元死亡有关,B错误;
    C、人脑的高级功能可以使人类不断的学习与记忆,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能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情绪,C正确;
    D、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但记忆功能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C。
    24. 下列关于研究动物激素功能的相关实验设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幼年狗做实验,实验组注射生长激素研究其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
    B. 给空腹的小鼠饲喂含胰岛素的饲料,适宜时间后再饲喂葡萄糖研究胰岛素的功能
    C. 切除成年公鸡的睾丸,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将睾丸移植回去,研究性激素的功能
    D. 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分别用到了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1、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作用。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
    2、蛋白质类激素不可口服,易被胃蛋白酶分解。
    【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的发育,利用幼年狗注射生长激素,与对照组对照,可以研究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A正确;
    B、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不能饲喂,B错误;
    C、切除公鸡的睾丸,观察第二性征,再移植睾丸,可以研究性激素促进第二性征的作用,C正确;
    D、给公鸡摘除睾丸,采用了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移植睾丸采用了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B。
    25. 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①②③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①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③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①②③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综上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每空2分,共50分)
    26. 转录因子OrERF是一类蛋白质,在植物抵抗逆境时发挥作用。科研人员对水稻基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图为OrERF基因转录非模板链部分碱基序列。据图分析,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的起始密码子是______:该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需要______酶参与,起始密码子与模板链配对区域的氢键数比下一个密码子配对区域的氢键数少______个。
    (2)植物细胞中的RNA合成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在细胞核外。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编码序列在基因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全部碱基对数量的10%,若一个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1200个,则该基因表达时需要的氨基酸总数不超过______个(不考虑终止密码)。
    (3)科研人员检测OrERF基因在高盐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植物抵抗逆境时的机制可能是______。
    【答案】(1) ①. AUG ②. RNA聚合酶 ③. 1##一
    (2) ①. 会 ②. 20
    (3)提高OrERF基因的表达,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解析】
    【分析】分析上图:表示水稻OrERF基因中的转录非模板链上游部分序列,转录非模板链与转录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
    分析柱状图:高盐处理后12小时OrERF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发现,OrERF基因转录非模板链的起始密码子编码区的碱基排列顺序为ATG,则转录模板链的碱基为TAC,因此起始密码子为AUG。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需要RNA聚合酶参与,起始密码子与模板链配对区域情况为:A=T、U=A、G≡C,下一个密码子(UGC)的配对区域情况为:U=A、G≡C、C≡G,因此起始密码子与模板链配对区域比下一个密码子的配对区域氢键数少(2+3+3)-(2+2+3)=1个。
    【小问2详解】
    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即植物细胞中的RNA合成会发生在细胞核外。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编码序列在基因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全部碱基对数量的10%,若一个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1200个,则该基因表达时,编码序列碱基不超过1200×10%=120个碱基,根据基因表达过程中,DNA分子中碱基数:mRNA中碱基数:氨基酸数=6:3:1的关系,可以推测mRNA的碱基数≤60个,该基因表达时需要的氨基酸总数≤20个。
    【小问3详解】
    实验结果表明,高盐处理后0-6h拟南芥中OrERF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在12h后增加表达,即高盐处理后12小时OrERF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由此可知植物抵抗逆境时的机制可能是提高OrERF基因的表达,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27. 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通道),通道打开,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受体)时,C(通道)打开,肌质网中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结构)组成部分。
    (2)轴突末端释放ACh的方式是______,当ACh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可能是______,骨骼肌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
    (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______。
    (4)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骨骼肌会出现______(持续舒张或持续收缩)。
    【答案】(1)效应器 (2) ①. 胞吐 ②. 被回收或被降解 ③.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Ach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轴突末端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
    (4)持续收缩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的转变。
    【小问1详解】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题意知: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效应器是指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小问2详解】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 是通过胞吐方式。当Ach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一般有两个:一是被突触前膜回收,二是被酶所降解。骨骼肌接受乙酰胆碱的刺激后,引起了Na+的内流,骨骼肌膜外由正电位(静息电位状态)变成负电位(动作电位状态)。
    【小问3详解】
    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之所以是单向的,是由于Ach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轴突末端(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突触后膜)。
    【小问4详解】
    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Ach发挥作用后会被胆碱酯酶分解,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抑制Ach分解,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症状。
    28. 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受其常染色体上对等位基因(A、a)控制,同时也受光照的影响。在正常光照下,当玉米植株体细胞中含2个A基因时,植株叶片呈深绿色;含一个A基因时叶片呈浅绿色;不含A基因时叶片呈黄色,不含A基因的植株被称为白化苗,其会在幼苗期逐渐死亡。在遮光条件下,任何基因型的玉米植株叶片均呈黄色。请回答问题:
    (1)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由______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2)A和a的本质区别是______。
    (3)在种植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的时候,发现一组浅绿色玉米植株。为确定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还是由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已知缺失A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的花粉不育),用该地段中的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和浅绿色叶体玉米植株为亲本,完成如下杂交实验(实验条件均为正常光照下):
    实验方案:______作父本,______作母本进行杂交,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结果及结论:如果______,则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______,这个变异是由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答案】(1)基因与环境
    (2)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3) ①. 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 ②. 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 ③. 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绿:浅绿=1:1 ④. 子代的表现型全为深绿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植株,在正常光照下叶片呈深绿色,遮光条件下呈黄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在正常光照下叶片呈浅绿色,遮光条件下呈黄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为白化苗,其会在幼苗期逐渐死亡,说明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生物的性状。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性状既受基因调控又受环境影响,所以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的。
    【小问2详解】
    A和a为两个不同的基因,基因的不同取决于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深绿色的基因型为AA,出现浅绿色的原因可能是AA突变为Aa,也可能是A所在的染色体缺失,丢失了A基因,且缺失A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的花粉不育。则应该性状该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的突变体作为父本,以正常深绿色的植株为母本,观察后代的情况。如果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Aa与AA杂交,后代深绿色:浅绿色=1:1;如果这个变异是由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则浅绿色突变体AO与AA杂交,由于缺失A的花粉不育,则后代都是深绿色植株。
    29.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图2为C湖泊中某段时间内鳉鱼种群中E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______,各个种群通过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在有人将来自A、B两湖中的鳉鱼交配,发现其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多样性。
    (2)在对C湖泊中鳉鱼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EE和ee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5%和2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EE和ee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和5%,其调查的年份应该在图2的______时间段内,在这一年中,该种群______(发生或未发生)进化。
    (3)D湖泊周围有一种植物,该植物能产生有毒酚糖充当“矛”来防御昆虫侵害,多余有毒酚糖会通过自身的PMaT1基因产物来降解,烟粉虱直接“盗用”植物PMaT1基因变成自身基因,获得对抗植物的“盾”。该现象反映出在进化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______。进化______(一定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答案】(1) ①. 地理隔离 ②.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③. 基因(遗传)
    (2) ①. Y3-Y4 ②. 未发生
    (3) ①. 协同进化 ②. 不一定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小问1详解】
    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B两湖中的鳉鱼交配产生了可育后代,说明两湖中的鳉鱼还是同一物种,但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说明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有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当EE=65%,ee=25%,Ee=10%,则E基因频率=65%+10%×1/2=70%,第二年EE=45%,ee=5%,Ee=50%,则E基因频率=45%+50%×1/2=70%,经计算发现两年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且E基因频率都为70%,对应图2中Y3~Y4;生物进化的实质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Y3~Y4时间段内E/e基因频率未改变,因此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小问3详解】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分析题意,题干中是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不同生物,故反映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相关试卷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字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字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字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字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