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前模拟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合肥一六八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学期中模拟卷范围:《选择性必修一》1—3章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中的Na+含量低于血浆中的Na+含量B. 血浆和淋巴液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 血管中的某些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D. 红细胞内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答案】A【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血浆渗透压与组织液渗透压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多,则组织液中的Na+含量应高于血浆中的Na+含量,A错误;B、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和淋巴液,B正确;C、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正确;D、红细胞可以运输CO2,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CO2从细胞运输到组织液,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再进入红细胞中,CO2的运输方向为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由此可知,红细胞内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血浆,D正确。故选A。2.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可以用公式π=cRT(π表示渗透压,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R为常量,T表示温度)表示。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相对数量越多,说明其渗透压越大B. 相同温度下,质量浓度相等的两种溶液的渗透压相等C. 随着体温的升高,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可能会增大D. 正常情况,人体血浆渗透压与血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详解】A、通常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相对数量越多,说明溶液浓度越高,因此渗透压越大,A正确;B、渗透压中所表述的溶液浓度指的是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相等时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相等,因此质量浓度相等的两种溶液的渗透压不一定相等,B错误;C、随着体温的升高,人体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减少,因此细胞外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可能会增大,C正确;D、人体血浆和血细胞细胞内液中的物质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因此正常情况,人体血浆渗透压与血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D正确。故选B。3. 交通信号灯语音提示系统可以帮助视障者安全出行:慢节奏的“嘟嘟”声代表红灯,快节奏的“嘟嘟嘟嘟”声代表绿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视障者听到语音提示属于条件反射B. 视障者能听懂语音提示不属于脑的高级功能C. 视障者根据提示音过路口时需要言语区参与D. 走或停时,视障者维持躯体平衡由大脑来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详解】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规律性应答,视障者听到语音提示不属于反射,A错误;B、视障者根据提示音,听懂是红灯还是绿灯,需要言语区参与,属于脑的高级功能,B错误;C、视障者根据提示音过路口时需要言语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参与,C正确;D、走或停时,视障者维持躯体平衡由小脑来完成,D错误。故选C。4. 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共有几项?( )①细胞外液的量多于细胞内液的量 ②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③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 ④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会使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⑤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比值 ⑥饱饭后,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降低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内环境。【详解】①细胞外液的量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的量约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的量少于细胞内液的量,①错误; ②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②错误; ③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③正确;④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则细胞失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④错误;⑤由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⑤错误; ⑥饱饭后,由于消化吸收导致血糖含量升高,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增多,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所以血液流 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降低,⑥正确。综上所述,③⑥正确,共两项正确,B正确。故选B。5. 在胸外科患者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水手”,称为手汗症患者。为根治手掌多汗病,借助于胸腔镜,医生可切断某交感神经。下列关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手掌多汗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B. 与手汗相比,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C. 手汗症患者可能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D. 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相反,一般交感神经表现为使机体兴奋。【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相反,都能支配汗腺,A正确;B、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是躯体运动行为,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B正确;C、交感神经对器官的控制多数表现为兴奋效应,手汗症患者可能是表现为增强的交感神经活动,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导致的,C正确;D、人体自主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错误。故选D。6. 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种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通过途径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为体液调节B. 通过途径②调节胰岛素水平的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C. 通过途径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D. 三种途径中,传送信息的分子都是通过血液运输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第二条、第三条是神经-体液调节。动物机体通过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间接调节动物机体的活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分,在一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发生作用,从而协调动物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其它生理机能,使这些机能得到兴奋或抑制,使它们的活动加快或减慢。这种调节叫激素调节它属于体液调节。【详解】A、根据题干,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个过程中没有神经调节,只含有体液调节,A正确;B、根据题干,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故属于自主神经系统,B正确;C、根据题干,途径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个过程中先涉及神经调节,再有激素调节,故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C正确;D、三种途径中,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个过程涉及到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通过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进行扩散的,D错误。故选D。7. 三特异性抗体拥有三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能够与三种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抗肿瘤的功能。新研发的一种三特异性抗体包括T细胞表面CD3和CD28抗原结合位点,刺激CD28能增强T细胞表达Bcl—xL蛋白,阻断T细胞凋亡,通过共同刺激CD3和CD28能改善并增强T细胞靶向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每种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 三特异性抗体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C. T细胞凋亡与细胞内Bcl—xL蛋白增加有关D. 三特异性抗体可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靶向肿瘤细胞的准确性【答案】C【解析】【分析】T细胞一般指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详解】A、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每一种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三特异性抗体作为信号分子,可与丁细胞表而的CD28受体结合,刺激 BclxL蛋白的表达,阻断T细胞凋亡,延长T细胞的活性,又因为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所以该过程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B正确;C、刺激Bcl-xL蛋白的表达,可阻断T细胞凋亡,说明T细胞凋亡与细胞内Bcl-xL蛋白减少有关,C错误;D、由“三特异性抗体作为信号分子,可与丁细胞表而的CD28受体结合,刺激 BclxL蛋白的表达,阻断T细胞凋亡,通过共同刺激CD3和CD28能改善并增强T细胞靶向能力”可知,三特异性抗体可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靶向肿瘤细胞的准确性,D正确。故选C。8. 兴趣小组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中,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的变化,探究生物体如何维持PH的稳定,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NaOH的量B. 实验中确保加入各组的溶液是“等量”,这是对实验自变量的要求C. 图中的结果表明血浆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D. 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 这些酸性或碱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详解】A、该实验比较了清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血浆)在加入碱后pH变化情况,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结合题图横坐标可知该实验中的另一自变量是NaOH的量, A正确;B、实验中确保加入各组的溶液是“等量”,这是对实验无关变量的要求,B错误;C、结合题图曲线变化可知,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与缓冲液组相比,血浆组pH明显上升时所对应的NaOH添加量更大,表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C错误;D、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在加入一定量的NaOH后pH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NaOH加入量持续增大,血浆组pH有所上升,D错误。故选A。9. 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由多种细胞共同构成,有负责营养吸收的肠上皮细胞、能产生溶菌酶的潘氏细胞和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线粒体与其吸收各种营养物质有关B.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过程中,内质网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C. 潘氏细胞分泌溶菌酶的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加D. 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在胰岛上引起其分泌【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出芽形成的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特点,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协助扩散等,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是小肠上皮细胞不能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如纤维素等,A错误;B、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而不是内质网,B错误;C、潘氏细胞分泌溶菌酶的过程属于胞吐,内质网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内质网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细胞膜面积增加,C正确;D、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部,促使其分泌胰液,而不是作用于胰岛,D错误。故选C。10. 人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对肌群进行精确的调控来实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触间隙的Ach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需要将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再转换成电信号B. 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因此,OPI中毒者的突触间隙会积累大量的AchC. 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理论上使用C5a的抗体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D. ALS患者体内肌细胞破裂,原因是C5b与其他物质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进而引起相关离子内流进入肌细胞导致【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 Ach为兴奋性递质,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AchR结合,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中可将Ach携带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突触后膜上的电信号,A错误;B、AchE能将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若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则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会积累大量的Ach,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B正确;C、C5a的抗体可与C5a发生特异性结合,使C5a不能与受体C5aR1结合,进而不能激活巨噬细胞,从而降低对运动神经元的攻击而导致的损伤,因此可延缓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C正确;D、依据题干信息,C5b与其他物质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大量离子的进入会导致肌细胞渗透压增加,从而吸水破裂,D正确。故选A。11. 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 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 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并产生CO2导致血浆pH值下降D. 若某人出现呼吸困难,则可能会因为CO2浓度升高而出现酸中毒【答案】C【解析】【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C错误;D、若某人出现呼吸困难时,会导致体内CO2排出受阻,CO2浓度升高,形成H2CO3,H2CO3增多会使血浆pH下降,可能出现酸中毒,D正确。故选C。12. 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下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B. 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 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调控D. 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答案】B【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减少尿量。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的平衡。【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A正确;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促进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调控,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D、利尿剂能促进尿液产生,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避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确。故选B。13. 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如图)。婴儿以及在深睡状态下的成年人也都可能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错误的是( ) A. 巴宾斯基征阴性和阳性都有完整的反射弧B. 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下丘脑,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 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 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的成年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骨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够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巴宾斯基征阴性和阳性都具有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B、巴宾斯基征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错误;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形成的反射,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C正确;D、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不能对脊髓中的控制中枢做出调控作用的反应,D正确。故选B。14. 临床上,发热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高水平体温调节活动。如图表示人感染新冠病毒后,致热源导致人发热时体温调节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致热源刺激下,在大脑皮层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体温“调定点”上移B. ①阶段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分泌增加,两者增加的调节方式完全相同C. 当体温处于发热状态,机体的产热量多于机体的散热量D. ②阶段中,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体温稳定在某一温度,机体的产热等于机体的散热。【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B、甲状腺激素的增加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体液调节,而肾上腺素分泌受神经调节,B错误;C、体温稳定在39℃时,机体的产热等于机体的散热,C错误;D、②阶段中,体温下降,机体增加散热的方式为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加,D正确。故选D。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的皮质肿瘤或增生,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临床表现有: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等症状,由于低血钾可抑制胰岛素分泌,约半数患者有糖耐量低减,儿童可因低血钾而生长发育迟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病可能是基因突变使醛固酮合成酶表达增加导致B. 该病患者出现醛固酮分泌增多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C. 高醛固酮会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和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D. 高血钾浓度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当血钠含量下降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原醛症(全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的皮质肿瘤或增生,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详解】A、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使醛固酮合成酶表达增加进而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A 正确;B、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主要作用于肾脏,其生理功能是调节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该类患者出现醛固酮分泌增多的原因是肾上腺的皮质肿瘤或增生,B错误;C、由于低血钾可抑制胰岛素分泌,约半数患者有糖耐量低减,故高醛固酮水平会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和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正确;D、高血钾浓度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有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B。16. 某动物鲜活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一次动作电位(由适宜刺激引发)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元依次置于等渗溶液乙、丙、丁(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中,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引发的一次电位变化如图乙、丙、丁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a点时膜对Na⁺有通透性B. 图丙中,c点时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 等渗溶液乙、丙、丁中,Na⁺浓度最高的是乙D. 等渗溶液乙、丙、丁中,K⁺浓度最高的是丁【答案】D【解析】【分析】动作电位的形成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静息电位的强度与K+的浓度差有关,K+的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负离子如氯离子的内流会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膜内负电荷增多。【详解】A、图甲所示的是鲜活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一次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a点处于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中,Na⁺通道打开,Na⁺内流,因此a点时膜对Na⁺有通透性,A正确;B、图丙c点时还未受到适宜刺激,且与图甲的静息电位相同,因此c点时的电位为静息电位,B正确;C、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而图乙动作电位的峰值最大,所以Na⁺浓度最高的是乙,C正确;D、静息电位的强度与K+的浓度差有关,K+的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神经细胞中K+浓度相等,因此外界等渗溶液中K⁺浓度越低,浓度差就越大,图丁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最大,因此图丁K⁺浓度最低,D错误。故选D。17. 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GC),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参与的应激反应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a可表示肾上腺素,其分泌增多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支配B. GC分泌增加可能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C. GC作为药物能被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进而发挥作用D. 下丘脑通过垂体可调节GC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答案】B【解析】【分析】糖皮质激素(GC)的分级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皮质,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GC。【详解】A、通过下丘脑直接支配肾上腺髓质释放的激素a为肾上腺素,其分泌增多主要是交感神经支配,A错误;B、肾上腺素可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故GC分泌增加可能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B正确;C、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进而发挥作用,GC属于脂质类的激素,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激活细胞质中的受体,进而发挥作用,C错误;D、下丘脑调节GC的分泌的方式是分级调节和体液调节,而下丘脑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方式是神经调节,D错误。故选B。18.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激素)和TSH(促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可以提示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科研人员研究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状态下大鼠血清T3、T4和TSH的变化,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减患者可通过口服T3、T4或TSH进行治疗B. 甲减患者血液中T4水平低于对照组,机体耗氧量增加C. 甲减患者体内TSH升高,可以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过多甲状腺激素D. 甲减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使血液中的T4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反馈抑制TSH的分泌【答案】D【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解】A、TSH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不能口服进行治疗,A错误;B、甲减患者血液中T4水平低于对照组,T4可以促进新陈代谢,T4减少则机体耗氧量减少而不是增加,B错误;C、甲减患者体内TSH升高,但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不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过多甲状腺激素,C错误;D、甲状腺激素存在反馈调节,甲减患者经药物治疗后使血液中的T4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反馈抑制TSH的分泌,D正确。故选D。19. 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渗透压平衡的重要激素,其化学本质为多肽,能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来调节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也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由神经垂体细胞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内环境B. 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合成、分泌经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途径基本一致C. 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AQP)增多D. 抗利尿激素若不能被靶细胞识别,则肾小管、集合管就无法实现对水的重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详解】A、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部位在下丘脑,释放部位在垂体,A错误;B、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不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部位在下丘脑,释放部位在垂体,B错误;C、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细胞的受体结合后,激活Gs蛋白,从而将ATP催化形成cAMP,促进了水通道蛋白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引起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AQP)增多,C正确;D、肾小管、集合管本身就存在水通道蛋白,所以抗利尿激素若不能被靶细胞识别,肾小管、集合管也能实现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C。20. 镇痛类药物根据作用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使C物质释放减少,从而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应。如图是这两类药物作用的示意图,A、B为具体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药物A起作用时,Na+会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B. 药物B起作用时将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C. 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载体结合D. 药物都是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详解】A、药物A起作用时,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因此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膜内电位为负电位,A错误;B、药物B起作用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B正确;C、物质C属于神经递质,传递痛觉信号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D、图中药物A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应,不一定作用于突触结构,D错误。故选B。21.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动态实验可检测胰岛素的动态分泌过程,下图是甲、乙及健康人三类人群的胰岛素分泌结果。受到葡萄糖刺激后,健康人的胰岛素在0~5分钟内急剧升高,可达基础分泌水平的10倍左右,几分钟后胰岛素又快速回降,而甲类、乙类人群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远远低于健康人群。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 健康人急剧分泌的胰岛素可能原本储存在胰岛细胞的囊泡内C. 甲类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上作用相抗衡【答案】C【解析】【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途径有激素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详解】A、当血糖浓度下降至一定水平后,胰岛素分泌会受到抑制,调节胰岛素分泌量的机制为负反馈调节,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受到葡萄糖刺激后,健康人的胰岛素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可达基础分泌水平的10倍左右,几分钟后胰岛素又快速回降,因此推测急剧分泌的胰岛素来自胰岛细胞内原本储存在囊泡内胰岛素,B正确;C、甲类人群胰岛素含量低,更可能是1型糖尿病患者,C错误;D、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两者在调节血糖浓度上作用相抗衡,D正确。故选C。22. 科学发现可以应用于生活实践,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素的发现也是如此。下列关于激素的分泌、作用和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婴儿时期如果缺乏甲状腺激素,大脑发育会受影响,长大后可通过补充该激素进行有效治疗B. 蚕作茧之前数日,在桑叶上适量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蚕吃后能推迟几天作茧,吐丝更多C. 在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时,人们会给雌、雄亲鱼饲喂性激素类药物,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D. 临床上,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过多过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激素的化学本质包括蛋白质、脂质和氨基酸衍生物等,蛋白质类激素可被蛋白酶降解,因而在使用时不能口服(饲喂)。【详解】A、婴儿时期如果缺乏甲状腺激素,大脑发育会受影响,长大后即使补充该激素,也不能得到有效治疗,A错误;B、蚕作茧之前数日,在桑叶上适量喷洒保幼激素类似物,蚕吃后能推迟几天作茧,吐丝更多,B正确; C、在养殖青、草、鲑、鲸四大家鱼时,人们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类药物,就能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C错误;D、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如Ⅱ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D错误。故选B。23.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肉毒杆菌毒素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可能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B. 有人受伤导致失血过多,大脑皮层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血压升高C. 人受到惊吓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D. 学习和记忆均不是人脑特有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肉毒杆菌毒素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兴奋的传递,从而导致肌肉麻痹松弛,A正确;B、人体调节血压的中枢位于脑干,有人受伤导致失血过多,脑干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升高血压,B错误;C、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放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因此人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C正确;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动物也可以学习和记忆,D正确。故选B。24. 人在胆囊病变初期,常出现右肩胛区疼痛,机制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射非条件反射,感受器为胆囊B. 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c→dC. 图中①、②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D. 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躯体感觉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详解】A、产生痛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胆囊,传导途径为a→b→神经中枢→大脑皮层,B错误;C、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外,结合突触结构判断图中①(接收信号)、②(传出信号)分别为相关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C正确;D、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躯体运动中枢,痛觉的形成应在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D错误。故选C。25. 科学家研究发现,节食减肥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的现象;过度节食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度节食可能使脂质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B. 钾是人体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的作用C. Na+、Cl−等离子的摄入量减少可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减少D. 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详解】A、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磷脂和蛋白质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更新影响较大,A正确;B、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之一,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的作用,血钾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B正确;C、Na+、Cl-等离子的摄入量减少可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增多,C错误;D、情绪低落可能使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 肝是脊椎动物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具有储存肝糖原、制造胆汁等功能。急性肝衰竭(ALF)是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危重疾病,其病理基础是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导致肝发生功能性障碍,致死率很高。(1)肝作为机体的重要器官,其生命活动受______(至少写两个)、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的调节。(2)肝糖原对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正常人体血糖浓度约为_____mmol/L 。肝细胞受胰高血糖素调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3)葛根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其中的葛根素(Pue)对肝具有保护作用。某科学研究小组欲探究葛根素预处理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是否具有降低肝细胞凋亡率的保护作用。请根据实验材料完善实验设计、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材料:正常小鼠若干,Pue(300 mg/kg),10%D−氨基半乳糖(1.2mL/100g),TUNEL染色试剂盒(染色后正常细胞核为蓝色,凋亡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光学显微镜等。①完善实验步骤:a.将若干只正常小鼠随机分为甲(对照组)、乙(模型组)、丙(实验组)3组。b.丙组静脉注射适量______,甲、乙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两周。c.末次给药后24h,对乙、丙组腹腔注射_______,甲组腹腔注射______。d.8h后,取小鼠肝脏组织进行切片并用TUNEL染色试剂盒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观察,并计算肝细胞凋亡率。②预测实验结果:若Pue预处理能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功能的损伤程度,则肝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反之则不然。【答案】(1)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2) ①. 3.9~6.1 ②. 胰高血糖素受体基因在肝细胞中选择性表达 (3) ①. 葛根素(Pue) ②. 10%D−氨基半乳糖 ③. 等量生理盐水【解析】【分析】1、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2、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主要是葡萄糖。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血糖的去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被组织细胞摄取,氧化分解;在肝和骨骼肌细胞内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脂肪组织和肝可将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如甘油三酯等。【小问1详解】依题意“肝是脊椎动物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具有储存肝糖原、制造胆汁等功能”,则其生命活动受各种与代谢及血糖平衡相关的激素的作用,如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小问2详解】正常人体血糖浓度约为3.9-6.1mmol/L。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肝细胞受胰高血糖素调节是因为细胞膜为有相关的特异性受体,受体是蛋白质,受基因的调控。因此,肝细胞受胰高血糖素调节的根本原因是胰高血糖素受体基因在肝细胞中表达。【小问3详解】①依题意,实验的目是探究葛根素预处理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小鼠肝脏是否具有降低肝细胞凋亡率的保护作用。因此,实验开始前小鼠要经Pue预处理。又知“甲、乙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两周”且丙组是实验组,因此,丙组要静脉注射适量Pue。根据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除了材料是否经Pue预处理外,还有是否注射10%D-氨基半乳糖。依题意,甲是对照组、乙是模型组、丙是实验组,因此,末次给药后24h,对乙、丙组腹腔注射10%D-氨基半乳糖,甲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②若Pue预处理能减轻D-氨基半乳糖对肝功能的损伤程度,则肝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反之则不然。27. 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1或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______(用图中文字、数字及箭头表示)。(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丙代表______,正常人体内影响丙分泌C的物质有______。(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和D的作用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______。(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症状之一为多饮,请分析该症状的形成原因______。(5)如果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其血糖调节能力_______(填“会”或“不会“)完全丧失。【答案】(1)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 (2) ①. 胰岛B细胞 ②. 血糖、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 (3) ①. 相抗衡 ②. 神经—体液 (4)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浓度较高,患者出现尿糖,尿量增多,血浆渗透压较高,刺激机体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主动饮水。 (5)不会【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A),与胰岛B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C)分泌增多,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B),与胰岛A细胞(丁)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高血糖素(D)分泌增多。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丙)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C)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小问1详解】根据试题分析,当血糖浓度下降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乙→7→下丘脑→8→丁,从而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小问2详解】 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丙代表胰岛B细胞,丙分泌的C是胰岛素,影响丙分泌C的物质有血糖(或葡萄糖)、神经递质(A)、胰高血糖素(D)。【小问3详解】 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和D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之间通过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由图可知,血糖平衡调节需要神经系统和相关激素参与,故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小问4详解】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而抗体1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浓度较高,患者出现尿糖,尿量增多,血浆渗透压较高,刺激机体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主动饮水。【小问5详解】由图可知,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是血糖浓度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故如果图中的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其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28. NAc是大脑中调控奖赏、药物成瘾等行为的关键区域,其主要的神经元包含D1和D2两类(图1)。ACE抑制剂(ACEI)在临床上常用于降血压,但近期研究发现其与上述两种神经元的关联。(1)图1中的兴奋性神经元可释放谷氨酸将兴奋向D1神经元传递。谷氨酸作用于D1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使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_______,导致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2)科研人员用ACEI处理离体培养的小鼠NAc区脑组织切片。检测D1和D2神经元膜电位幅度,结果如图2。①图2结果说明ACEI对NAc区两种神经元的抑制具有_______性,表现出只对_______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有影响。②图1中兴奋性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阿片类受体,其活化程度可影响该神经元对谷氨酸的释放,若要验证ACEI对D1的抑制作用需要通过阿片类受体实现,实验组应加入的药物是 _______,而后用ACE1处理分别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的______释放情况。【答案】(1) ①. 内流 ②. 外负内正 (2) ①. 特异 ②. D1 ③. 阿片类受体抑制剂 ④. 谷氨酸【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 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图1中的兴奋性神经元可释放谷氨酸将兴奋向D1神经元传递。谷氨酸作用于D1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使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引起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即此时导致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小问2详解】①图2结果说明ACEI对NAc区两种神经元的抑制具有特异性,表现出只对D1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有影响。②图1中兴奋性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阿片类受体,其活化程度可影响该神经元对谷氨酸的释放,若要验证ACEI对D1的抑制作用需要通过阿片类受体实现,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阿片类受体能否发挥作用,实验组应加入的药物有阿片类受体抑制剂(或阿片类受体的抗体)。而后用ACE1处理来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谷氨酸的释放情况即可。29. 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______ ,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_____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_______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3)通常通过检测尿液中类固醇类激素皮质醇的含量,评估动物园圈养小熊猫的福利情况。皮质醇的分泌是由______轴调节的。使用尿液而不用血液检测皮质醇,是因为血液中的皮质醇可以通过肾小球的_______进入尿液,而且也能避免取血对小熊猫的伤害。【答案】(1) ①. (相对)稳定或恒定 ②. 神经—体液 ③.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2) ①. 冷觉感受器 ②. 下丘脑 ③. 交感神经 (3) 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②. 滤过作用【解析】【分析】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小问1详解】 由图1可见,在环境温度0~30℃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处于32℃~33℃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小问2详解】在环境温度由20℃降至10℃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小问3详解】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即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的。因为血液中的皮质醇可以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尿液,故使用尿液而不用血液检测皮质醇,而且也能避免取血对小熊猫的伤害。组别抗利尿激素浓度/(ng-L-1)醛固酮浓度/(ng-L-1)正常对照组19.8398.40急性发病组24.93122.82组别T3(ng/mL)T4(ng/mL)TSH(μIU/mL)甲减0.447.81669对照1.4195.2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