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4-20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2024-20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四种不同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甲,参与构成人体内环境
B. 甲中可含有抗体、激素和突触小泡
C. 甲与乙的最主要区别是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D. 一般情况下,丁中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Na+含量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血浆及淋巴液,其中组织液和血浆是可以双向交换的,而组织液单向通过淋巴液回流至血浆。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由图可知,丙与甲和乙之间为单向,丙为单进单出(组织液单向通过淋巴液回流至血浆),因此丙是淋巴液,故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丁是细胞内液,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即丁,细胞内液不参与内环境组成,A错误;
B、甲是血浆,血浆中含有抗体、激素,但突触小泡存在细胞内,B错误;
C、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C正确;
D、丁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且钠离子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因此一般情况下,丁中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和Na+等离子含量,D错误。
故选C。
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A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详解】A、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要进入内环境中,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内环境稳态会失调,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故选A。
3. 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若只给声音刺激而不给食物,建立的反射将会消退。下列相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多次先给狗听铃声再喂食,铃声由非条件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
B. 铃声的刺激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听觉,不属于反射
C.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D.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需要都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A
【分析】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的训练中,原本铃声是无关刺激,经过多次结合后,狗的大脑皮层中会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此时,铃声信号的刺激由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A错误;
B、单纯声音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听觉,该过程兴奋只是传至神经中枢形成感觉,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正确;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信号,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A。
4. 神经系统通过复杂而精巧的调节使得机体能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与稳定。下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B. 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主要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C. 若没有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将无法完成反射
D. 自主神经系统既含有传入神经,也含有传出神经
【答案】B
【分析】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详解】A、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脑神经主要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但是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也就是说脑神经也对内脏器官有支配能力,B正确;
C、虽然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但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低级中枢同样可以调节完成一些非条件反射,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着心脏活动,而心脏属于效应器中的一部分,效应器直接受传出神经的支配,或人体心血管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着心脏越活动,所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D错误。
故选B。
5. 图表示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A、B、C为突触。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收缩,屈肌舒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膝跳反射过程中1处兴奋传导方向为单向
B. 刺激2处,也能发生伸腿动作,这不属于反射
C. 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A突触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 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A、B、C的突触后膜电位均发生变化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踢小腿时,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即图中突触A、B处于兴奋状态,而C处于抑制状态,故C处突触后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A正确;
B、刺激2处,也能发生伸腿动作,但由于参与的结构不是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正确;
C、膝跳反射过程中,A突触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C突触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C错误;
D、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A、B突触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突触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其突触后膜电位差的绝对值增加,也发生了变化,D正确。
故选C。
6. 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下图表示胰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机制2,同时否定了机制1
C. 若切断迷走神经后胰液分泌量显著减少,则可证明机制1的存在
D. 若切断通往小肠的神经后肠道内的盐酸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则可证明机制2的存在
【答案】B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存在神经调节(通过迷走神经)和体液调节(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等)两种调节方式来调节胰液的分泌,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机制2(体液调节)的存在,但并没有否定机制1(神经调节),因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机体中是共同发挥作用的,B错误;
C、若切断迷走神经后胰液分泌量显著减少,这表明迷走神经在胰液分泌调节中起作用,从而可以证明机制1(神经调节)的存在,C正确;
D、若切断通往小肠的神经后肠道内的盐酸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这说明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某种物质(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液分泌这种体液调节机制(机制2)是存在的,D正确。
故选B。
7. 低体温症是指患者的核心温度低到35℃以下,常伴有颤抖、心律升高,严重者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机体产热量不足以弥补散热量
B.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人体增加产热的一种方式
C. 核心温度降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感受温度变化并产生冷觉
D. 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没有给予及时的保暖,可能患低体温症
【答案】C
【分析】体温稳定的原理是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偏低时,冷觉感受器受刺激,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促进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机体产热。“失温”是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导致的。
【详解】A、体温稳定的原理是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下降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的状态,A正确;
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可以促进产热,B正确;
C、体温降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冷觉,C错误;
D、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没有给予及时的保暖,会导致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可能患低体温症,D正确。
故选C。
8. 胰岛素泵是一种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将它戴在糖尿病病人身上,根据患者个性化需求24小时连续动态的将胰岛素输注到患者腹部皮下,以达到降低高血糖、维持血糖平衡的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泵模拟的是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
B. 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
C. 患者在运动期间可减小胰岛素的输注量
D. 皮下胰岛素会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处
【答案】D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胰岛素泵模拟的是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根据患者个性化需求24小时连续动态的将胰岛素输注到患者腹部皮下,A正确;
B、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包括: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B正确;
C、患者在运动期间因新陈代谢加快,消耗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可减小胰岛素的输注量,C正确;
D、皮下胰岛素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特异性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D错误。
故选D。
9. 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
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在人体的三道防线中均起作用
C. 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浆细胞等免疫细胞均含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D.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各种抗体和细胞因子等。
【详解】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错误;
C、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故不含有识别抗原的受体,C错误;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活化,D正确。
故选D。
10. 关于免疫学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 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C. 当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D. 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答案】B
【分析】器官移植是将一个个体的某一器官整体或部分地转移到另一个体(或本体的另一位置,如自体皮肤移植)的过程;器官移植存在的主要问题:免疫排斥反应和供体器官不足.针对免疫排斥反应,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详解】A、疫苗通常是用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剂,A正确;
B、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只要具有抗原特性即可,不用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B错误;
C、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C正确;
D、器官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
故选B。
11. 科研人员利用铁皮石斛的带芽茎段培养可得到原球茎,并探究6-BA与2,4-D诱导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进行了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B. 实验结果不能说明2,4-D对原球茎增殖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实验结果表明,6-BA和2,4-D协同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D. 2,4-D为植物体产生的生长素类物质,具有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答案】B
【分析】一、植物激素类似物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生产过程简单、价格便宜、效果稳定等优点。
二、2,4-D是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
【详解】A、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做预实验,可以摸索实验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预实验并不能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在实验设置的不同浓度的2,4-D处理下,原球茎增殖数均比对照组多,即表现的均是促进作用,故实验结果不能说明2,4-D对原球茎增殖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B正确;
C、由于缺乏两种溶液单独使用的对照组,因此无法比较6-BA和2,4-D协同使用的效果与单独使用的效果的关系,C错误;
D、2,4-D是人工合成的,不是植物体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的色氨酸可脱水缩合形成生长素
B. 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在细胞伸长方面矮壮素与赤霉素作用相抗衡
C. 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分解
D. 脱落酸和脱落酸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气孔关闭、促进细胞分裂等
【答案】B
【分析】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详解】A、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但生长素不是蛋白质,A错误;
B、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而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的相反,相抗衡,B正确;
C、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C错误;
D、脱落酸与脱落酸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气孔关闭进而减少水分散失,抑制细胞分裂,促进休眠,D错误。
故选B。
13. 《农书》中记载“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齐民要术》中记载“冬至日前后,取小麦种子浸于户外井水,次日置于阴凉处晾干,每九日如此处理,共七次”,其中利用了春化原理。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韭黄的长成离不开光敏色素的作用,光敏色素是分布在类囊体膜上的一类蛋白质
B.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是吸收红光或远红光后直接进入细胞核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
C. 小麦种子的处理过程利用的春化原理主要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 环境因素调控植物生命活动的实质是影响激素的作用
【答案】C
【分析】一、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①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②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二、光敏色素引起的生理变化为:光信号→细胞感受光信号→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转导→细胞核接受信号→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产生特定物质→产生生物学效应。
【详解】A、韭黄是在不见光的条件下生长的,其长成过程没有光照,而光敏色素主要是感受光信号的,所以韭黄的长成与光敏色素无关,A错误;
B、光敏色素吸收红光或远红光后会发生结构变化,进而通过信号转导进入细胞核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不是直接进入细胞核,B错误;
C、小麦种子在冬至日前后(温度较低时)进行处理,利用了春化原理,这主要体现了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C正确;
D、环境因素调控植物生命活动的实质是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的基因表达等多种途径,而不只是影响激素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
14. 某同学足球比赛时汗流浃背,赛后适量饮水并充分休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足球比赛中该同学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
B. 运动所致体温升高的恢复与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量增多有关
C. 大量出汗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 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既有消耗也有补充
【答案】BD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足球比赛中,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受到抑制,A错误;
B、运动时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为了达到体温的相对稳定,散热量也会增加,主要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以此来增加散热量,B正确;
C、大量出汗不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错误;
D、运动时需要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提供能量,同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也会补充葡萄糖,D正确。
故选BD。
15. 下图表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的电流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刺激B处,N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最大值表示动作电位的大小
B. 刺激B处,Na+通过离子通道时,与离子通道结合改变其空间构象
C. 刺激B处,N的指针可能发生两次或者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刺激B处,M的指针未发生偏转,原因可能是突触处释放了抑制性递质
【答案】ABD
【分析】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二、神经纤维上未兴奋时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3、兴奋在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详解】A、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上同一位点的膜两侧的电位差,因为N电流计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不同位点,故指针偏转表示的是神经元表面两点间的电位差,不是动作电位,A错误;
B、刺激B处时,引起Na+内流,Na+内流的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Na+不需要与离子通道结合,且离子通道的空间构象也不会改变,B错误;
C、刺激B处,兴奋可以向左传导,N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由于图中左侧形成神经元环,N也可能会发生多次方向相反偏转,C正确;
D、刺激B处,由于突触结构传递具有单向性,兴奋不能传递到M,故M不会发生偏转,不是由于突触处释放了抑制性递质,D错误。
故选ABD。
16. 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A、B、D代表器官,a、b、d代表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B. 在生长发育方面与b有协同作用的激素可由器官A产生
C. 依据负反馈,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后会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激素b的受体只位于器官A、D上,作用后激素b会灭活
【答案】CD
【分析】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三、分析题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D是下丘脑,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详解】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故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D是下丘脑,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均可促进生长发育,故两者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依据负反馈,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后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合成量又会上升,而不是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故几乎全身所有细胞上均有其受体,D错误。
故选CD。
17. 胶体金检测病毒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结果直观等优点。检测时,将鼻、咽拭子中的样品洗脱到缓冲液后,滴加在点样处,样品将沿箭头方向迁移,其中结合垫处的抗体1-胶体金(足量)可以随样品一起移动。抗体1和抗体2可分别与待测病毒表面的不同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3与抗体1可特异性结合。当胶体金在检测线或质控线大量聚集后会使相应位置呈现红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快速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待测病毒。检测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胶体金病毒检测法利用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
B. 图中待测病毒可能会诱导人体分化形成2种浆细胞
C. 一定量的抗体2、抗体3应分别固定在检测线、质控线上
D. 若被检测者未感染待测病毒,理论上检测线和质控线均不变色
【答案】ABC
【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依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检测是否感染病毒。
【详解】A、胶体金病毒检测法的免疫学原理是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
B、一种病毒表面可能具有不同的抗原,图中待测病毒可能会诱导人体分化形成2种浆细胞,B正确;
C、根据题干和题图:其中结合垫处的抗体1-胶体金(足量)可以随样品一起移动。抗体1和抗体2可分别与待测病毒表面的不同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3与抗体1可特异性结合,可以推测一定量的抗体2、抗体3应分别固定在检测线、质控线上,C正确;
D、若点样处不含病毒,则抗体1仅与抗体3结合,因此若检测者未感染病毒,则检测线不出现红色、质控线出现红色,D错误。
故选ABC。
18. 如图实验装置,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在形态学上端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之后发现下端琼脂块有了生长素。故得出以下结论:(1)下端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来自上端的琼脂块;(2)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下列关于该实验及其研究的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设计不严密,应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
B. 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若改用单侧光处理,一段时间后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
C. 图中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若移至上端偏右侧,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向右弯曲
D. 若把本实验中的胚芽鞘换成胚根,则其结果相同
【答案】ABD
【分析】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图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上端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够运输到下端琼脂块,说明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是该实验缺少一组对照实验,即将胚芽鞘倒置,其他处理相同,观察上端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否运输到下端。
【详解】A、本实验说明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没有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设计不严密。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至形态学上端,A正确;
B、单侧光处理,不会影响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一段时间后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B正确;
C、图中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如果移至上端偏右侧,右侧生长速度大于左侧,一定时间后可发现胚芽鞘向左弯曲,C错误;
D、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若把本实验中的胚芽鞘换成胚根,则其结果相同,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 图甲为直接参与人体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a、b、c表示不同系统。图乙为内环境与细胞代谢局部示意图,图乙中①④⑥⑦代表液体成分,②③⑤代表结构,A、B箭头代表血流方向。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由图甲可知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a:呼吸系统、b:____系统、c:____系统和循环系统。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对有关,其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____。
(2)图乙⑤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用数字表示)。正常情况下,液体⑦中的CO2浓度____(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天津红桥区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