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作者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认可。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根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当代文学的博物书写也不遑多让。阿来的书写就被评论界称为“博物志”。在《草木的理想国》中,动植物拥有了灵气和生命。林白的《北流》中出现的南方母系民间经验、粤地方言、异辞的民间语汇等,都是博物的表达。
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从关注自我、内在、生命经验转向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一种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文学的敏锐性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考工记》等作品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浮浮沉沉,而老宅、刺绣等物却始终在冷眼旁观。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
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的抒发。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材料三:
凤仙花可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即红。凤仙花茎可长得很粗,湖南人或以入臭坛腌渍,以佐粥,味似臭苋菜秆。
秋海棠北京甚多,齐白石喜画之。齐白石所画,花梗颇长,这在我家那里叫做“灵芝海棠”。诸花多为五瓣,惟秋海棠为四瓣。北京有银星海棠,大叶甚坚厚,上洒银星,杆亦高壮,简直近似木本。我对这种孙二娘似的海棠不大感兴趣。我所不忘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
我的生母得了肺病,怕传染别人,独自卧病,在一座偏房里,我们都叫那间小屋为“小房”。她不让人去看她,她死后,这间“小房”成了堆放她的嫁妆的储藏室,成年锁着。“小房”外面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坛,不知道是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它在秋天竟也开花。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不论在哪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摘编自汪曾祺《人间草木》之《北京的秋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普类博物书写需要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必须是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多年科学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员而非作家、诗人。
B. 博物书写中的“物”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还包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用物以及与文化相关的民俗、方言等。
C. 博物书写的主题多元,有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有对人事变迁的感慨,但它们都表达了一种从关注自我转向关注自然的生态思维。
D. 博物书写应该描写物,但不应该对物进行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否则会由“物”滑向“物欲”,或者成为知识堆砌,失去文学意义。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两种类型的博物书写,写出了它们的共性与差别,并肯定了这类作品的现实意义。
B. 材料二从博物书写的发展演变谈起,接着分别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博物写作的具体创作原则。
C. 《草木的理想国》是博物书写的典范著作,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之为例,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D. 材料一重在谈论博物书写的特点,材料二重在谈论文学作品中的博物书写,二者切入角度不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物书写受到读者欢迎,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无关系。
B. 如果想通过图片和文字去了解关于萤火虫的一些科学知识,可以去阅读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
C. 为保证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基本要素不受冲击,大部头创作最好不要在作品中书写各种物。
D. 依照《北京的秋花》的写作风格判断,汪曾祺《人间草木》中的博物书写应该属于咏物抒怀类。
4. 请结合文意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两个加点短语的含义。
5. 材料三体现出了博物书写类作品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简要评析。
【答案】1. B 2. B
3. C 4. ①代自然立言,指替自然发声,作者把大自然的需求借助文字传达给读者。
②让自然说话,是作者用文字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自觉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5. ①材料三介绍了凤仙花的功用、秋海棠的外形特征等,有自然知识含量。
②材料三由秋海棠写到母亲及对母亲的思念,物成为人的延伸,成为人的情感寄托。
③材料三句式长短错落,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富有文学色彩。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博物书写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发展背景。材料一详细介绍了博物书写的两大类型——咏物抒怀和科普类,以及其在当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材料二强调了博物书写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并指出其现代复兴与生态意识的觉醒相关,同时提醒对物的崇拜可能导致创作泛化和滥用。材料三通过情感丰富的细节表现了博物书写的人文情怀和自然情感。文章整体展示了博物书写的文化价值与挑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作者必须是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多年科学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员而非作家、诗人”错误,科普类博物书写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但并非必须是这样的专业人员。选项中“必须是”“而非”表述过于绝对化。
C.“但它们都表达了一种从关注自我转向关注自然生态思维”错误,根据材料二“作家从关注自我、内在、生命经验转向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一种生态思维”可知,很多博物书写在表达这样一种生态思维,并非所有博物书写的主题都如此。
D.“否则会由‘物’滑向‘物欲’,或者成为知识堆砌,失去文学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二“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可知,由“物”滑向“物欲”是作家对物过分崇拜心态导致的,知识堆砌,失去文学意义,是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的后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材料二从博物书写的发展演变谈起,接着分别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博物写作的具体创作原则”错误,材料二没有谈论博物书写的发展演变,第一段谈论的是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博物表达,也没有从正面谈论博物书写的具体创作原则。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C.“大部头创作最好不要在作品中书写各种物”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创作中不能将物仅仅作为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会冲击文学的基本要素,并不是不赞成在作品中书写各种物。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代自然立言”:在既往的生态文学中,作者往往以自身为代言人,站在自然的角度,把大自然的种种需求、状况等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给读者,替自然发声,表达自然的诉求。
②“让自然说话”:博物书写强调作者用文字真实地呈现自然本身的美,不刻意赋予自然过多的人类情感诉求,而是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自觉地去保护自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三介绍了凤仙花可染指甲及湖南人用其入臭坛腌渍佐粥的功用,还描写了秋海棠的外形特征,如北京的银星海棠大叶坚厚、上洒银星、杆高壮等,这体现了博物书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自然知识含量,与材料一提到的博物书写科普自然知识相呼应。
②材料三由秋海棠写到母亲及对母亲的思念,“不论在哪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说明物成为人的延伸,承载着人的情感,成为人的情感寄托与归宿,这与材料二提到的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观点一致。
③材料三句式长短错落,如“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即红”等,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如“我所不忘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将秋海棠拟人化,“我对这种孙二娘似的海棠不大感兴趣”把海棠比作孙二娘,富有文学色彩,符合材料一提到的博物书写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杀死一只知更鸟(节选)
哈珀·李
杰姆过完十二岁生日的第二天,他放在口袋里的钱烫得他实在受不了了,于是我们俩下午早早地就往镇上走去。杰姆觉得他的钱足够给自己买一台微型蒸汽机,再给我买一根旋转体操棒。
我们经过杜博斯太太家门前的时候,她正稳坐在前廊上。
“你们俩这时候要去干什么?”她嚷了起来,“我看是偷懒逃学吧!我这就打电话告诉你们校长!”她把手放在轮椅的轮子上,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面孔。“还有你……”她用一根因患关节炎而扭曲变形的手指指着我,说,“你穿背带裤干什么?小姐,你应该穿上裙子和紧身衣!要是再没人管教你,你长大了就只能当女招待端盘子了——想想看吧,芬奇家的人在O.K.咖啡店里端盘子——哈!”
我心里一时间充满了恐惧。她说的O.K.咖啡店在广场北边,里面一团昏暗。我紧紧抓住杰姆的手,可他却把我甩开了。
“别怕,斯库特!”他压低声音说,“别把她当回事儿,昂头挺胸,像个绅士一样。”
但是杜博斯太太还不罢手,继续唠唠叨叨:“芬奇家不光有人端盘子,还有人在法庭上帮黑鬼打官司!”
杰姆一下子怔住了。杜博斯太太这句话击中了要害,她自己也感觉到了。
“没错,如果一个芬奇家的人对自己的教养不管不顾,胡作非为,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来告诉你们!”她用手捂住了嘴,等她把手拿开的时候,牵出了一条长长的银白色唾液。“你们的父亲为那些黑鬼和人渣打官司,他自己也强不到哪儿去!”
杰姆脸涨得通红。我急忙扯了扯他的袖子,我们俩顺着人行道往前走,身后的谩骂声不依不饶地追随着我们。我差不多已经习惯了听人恶言恶语地侮辱阿迪克斯,但这还是我第一次从一个成年人口中听到。
杰姆买了蒸汽机模型之后,我们又去埃尔默店里买了体操棒。杰姆对到手的新宝贝也提不起精神,他把模型往口袋里一塞,一言不发地跟我一起往家走。
我们刚走到杜博斯太太家院门口,杰姆就一把抢过我的体操棒,在手中挥舞着,横冲直撞地蹿上台阶,闯进杜博斯太太的前院。
多少年过去之后,我有时还会暗自琢磨:到底是什么驱使杰姆做出那样的事情?是什么驱使他打破了“儿子,你要拿出绅士的派头”的约定,打破了他刚刚进入的自律状态?在当时,我想到的唯一原因就是:在那短短几分钟里,他纯粹是疯掉了。
他一口气把杜博斯太太院子里的山茶花枝头全都打断,留下了一地绿色花苞和叶子,这才平静下来,把我的体操棒顶在膝盖上,啪的一声撅成两截,丢在地上。
那天傍晚,我们在客厅等阿迪克斯回来。
两个地质时代过后,我们才听见阿迪克斯的鞋底在前门台阶上发出的摩擦声。纱门砰的一声打开了,然后是一个停顿——阿迪克斯在门厅的衣帽架旁边站定了,接着我们听见他喊了一声:“杰姆!”声音就像是冬天的寒风。
阿迪克斯打开客厅的顶灯,发现我们缩在那儿一动不动。他伸出一只手,亮出一把饱满的山茶花苞。
“杰姆,”他问,“这是不是你干的?”
“是的,先生。”
“你为什么这么做?”
杰姆轻声轻气地说:“她说你替黑鬼和人渣打官司。”
“你这么做就因为她说了这句话?”
杰姆的嘴唇动了动:“是的,先生。”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儿子,我知道,因为我帮黑人打官司,肯定有跟你差不多大的孩子惹你恼怒,你也对我说过,但是,这样对待一个生病的老太太是不可原谅的。你必须去和杜博斯太太谈一谈。”
杰姆没有动。
“去啊,我说了。”
阿迪克斯拿起一份《莫比尔纪事》,坐在了杰姆刚空出来的摇椅里。
“你根本不在乎他是死是活,”我说,“他站出来为你打抱不平,你却让他去送死。”
“斯库特,”阿迪克斯说,“我知道,这对你和杰姆来说很不公平……我现在只能告诉你,等你和杰姆长大以后,也许你们回首这件往事的时候会心怀同情和理解,会明白我没有让你们失望。这个案子,汤姆·鲁宾逊的案子,触及了一个人良心的最深处——斯库特,如果我不努力去帮助这个人,就再也没有脸面进教堂去敬拜上帝了。”
“阿迪克斯,你一定是错了吧……”
“这话怎么说呢?”
“哦,大多数人好像都认为他们是对的,你是错的……”
“他们当然有权利那样想,他们的看法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阿迪克斯说,“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杰姆回来了。
“怎么样,儿子?”我偷眼打量杰姆,见他好像毫发无损,只是脸上的表情很古怪。
“阿迪克斯,”他说,“她想让我给她读书。”
“给她读书?”
“是的,先生。她想让我每天下午放学之后,还有每个星期六都去给她大声朗读两个小时。阿迪克斯,我一定得去吗?”
“当然。”
“可是她想让我连着去一个月。”
“那你就连着去一个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抓住杰姆的手时,他把“我”甩开了,后来还把给“我”买的体操棒撅成两截,说明杰姆遇到事时缺乏耐心。
B. 杜博斯太太让“我”第一次从一个成年人口中听到对阿迪克斯的侮辱,说明这里的其他成年人都能理解阿迪克斯。
C. 杰姆回答阿迪克斯的问话时“轻声轻气”“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并不是因为害怕父亲,而是觉得自己有不对的地方。
D. 杰姆走后,阿迪克斯拿起报纸,坐在杰姆空出来的摇椅里,说明他相信儿子一定可以把事情解决好,内心感到轻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关于买微型蒸汽机和“像个绅士一样”的叙述,前后照应,形成非常有趣的反差,突出了杰姆对杜博斯太太难以抑制的愤怒。
B. “一根因患关节炎而扭曲变形的手指”“牵出了一条长长的银白色唾液”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突显杜博斯太太令“我”恐惧的形象。
C. 本文虽是节选部分,但也能体现出《杀死一只知更鸟》主题多元的特点,种族偏见、正义良知、成长、教育在文中都有所体现。
D. 本文与《大卫·科波菲尔》相似,采用了双重视角,主要通过儿童的“我”展开叙述,又体现了成年的“我”的回忆和思考。
8. 文中画横线部分是如何表现兄妹俩等待父亲回家时的紧张心理的?请简要分析。
9. 本文“于冲突中流露温情”,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两个地质时代过后”运用夸张手法,拉长时间,表现兄妹俩紧张心理的持续、煎熬。
②鞋底的摩擦声、纱门砰的一声、一个停顿,夸大细节,放慢进门节奏,暗示兄妹俩紧张到凝神屏息。
③“冬天的寒风”运用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触觉,表现兄妹俩听到父亲的喊声后极度紧张而感觉冰冷。
9. ①杜博斯太太指责“我们”,她的指责中暗含着对“我们”成长的关注,体现了邻里之间的温情。
②父亲责问杰姆,两人的对话中体现了杰姆对父亲荣誉的捍卫,也体现了父亲对杰姆的理解,体现了父子间的温情。
③斯库特埋怨父亲不在乎杰姆死活,两人的对话中体现了父亲对女儿平等而耐心的教育,体现了父女间的温情。
④杜博斯太太恶言恶语地侮辱阿迪克斯,而阿迪克斯却让儿子去道歉并答应去给她读书,体现了待人宽和、友善的人际温情。
⑤人们因阿迪克斯替黑人打官司而排斥他家,但阿迪克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体现了坚守良知的人性温情。
【解析】
【导语】本文节选自《杀死一只知更鸟》,通过杰姆和杜博斯太太的冲突,揭示了种族偏见和良知的主题。故事情节紧凑,描绘了杰姆从愤怒到承担责任的心路历程。人物对话丰富,使读者感受到成长的复杂性。通过父亲阿迪克斯的教育方式,传达了正义和理解的重要性。整体文字风格平实而富有感染力,利用细节描写加强情感冲击,展现了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议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说明杰姆遇到事时缺乏耐心”错误。杰姆在杜博斯太太开始指责“我”不该穿背带裤,还说“我”长大了只能当女招待端盘子时说“别把她当回事儿,昂头挺胸,像个绅士一样”,那时他还是很有耐心的;但当杜博斯太太攻击“芬奇家不光有人端盘子,还有人在法庭上帮黑鬼打官司”时,杰姆“怔住了”,她的话击中了他的要害,因而导致他失去耐性,把杜博斯太太的山茶花打断了,还把给“我”买的体操棒撅成两截,这是因为他要为父亲打抱不平,而不能说明他遇事缺乏耐心。
B.“其他成年人都能理解阿迪克斯”错误。“我”第一次从一个成年人口中听到对阿迪克斯的侮辱,不等于没有人对阿迪克斯的做法不满,文中没有依据表明这里的其他成年人都能理解阿迪克斯;
C.“内心感到轻松”错误。从后文和女儿的对话看,“我知道,这对你和杰姆来说很不公平……我现在只能告诉你,等你和杰姆长大以后,也许你们回首这件往事的时候会心怀同情和理解,会明白我没有让你们失望”,说明他此时心里并不轻松。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突显杜博斯太太令‘我’恐惧的形象”错,“我”的恐惧心理是因为杜博斯太太说“我”长大了会在昏暗的O.K.咖啡店端盘子,“一条长长的银白色唾液”是表现“我”对她的憎恶;两处细节刻画的是杜博斯太太令人生厌的形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段内容及写作方法的能力。
①杰姆把杜博斯太太的山茶花打断之后,兄妹俩回家准备接受父亲的批评,文中写“两个地质时代过后”,地质时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无疑地质时代的时间是很漫长的,而“两个地质时代”则表明两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这里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兄妹俩在紧张等待父亲的过程中感觉时间漫长而煎熬,这样写拉长时间,这种紧张的持续、煎熬更让人难受。
②接着写父亲回来,通过兄妹俩的听觉来表现,“阿迪克斯的鞋底在前门台阶上发出的摩擦声”“纱门砰的一声打开了”“然后是一个停顿——阿迪克斯在门厅的衣帽架旁边站定了”,鞋底的摩擦声、纱门砰的一声、一个停顿,原本很平常的声音和细节,在此刻的两个孩子听来是那么令人紧张,夸大的细节,放慢进门节奏,暗示兄妹俩紧张到凝神屏息。
③“声音就像是冬天的寒风”,写父亲喊叫杰姆时的声音特点,原本喊声属于听觉,而“冬天的寒风”是触觉,这里运用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触觉,表现兄妹俩听到父亲的喊声后极度紧张而感觉冰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风格及审美意蕴的能力。
“于冲突中流露温情”关键词是“冲突”和“温情”。
①先看杜博斯太太和“我们”之间的冲突及蕴含的温情。杜博斯太太说“我”“你穿背带裤干什么?小姐,你应该穿上裙子和紧身衣!要是再没人管教你,你长大了就只能当女招待端盘子了”,杜博斯太太指责“我们”,说“我”不该穿背带裤,应该穿裙子,还说再没人管教,“我”长大就会去当女招待,她的指责中暗含着对“我们”成长的关注,体现了邻里之间的温情。
②再看父亲和杰姆之间的冲突和温情。父亲得知杰姆把杜博斯太太的花都打断了,他责问杰姆“你为什么这么做?”,杰姆轻声说“她说你替黑鬼和人渣打官司”,父亲明白了杰姆是在捍卫自己的荣誉和尊严,于是他说“儿子,我知道,因为我帮黑人打官司,肯定有跟你差不多大的孩子惹你恼怒,你也对我说过,但是,这样对待一个生病的老太太是不可原谅的”,父亲的话里包含着对杰姆的理解,体现了父子间的温情。
③再看斯库特和父亲之间的冲突和温情。杰姆去向杜博斯太太道歉,斯库特替他担心,埋怨父亲“你根本不在乎他是死是活”“他站出来为你打抱不平,你却让他去送死”,父亲则告诉她“我现在只能告诉你,等你和杰姆长大以后,也许你们回首这件往事的时候会心怀同情和理解,会明白我没有让你们失望”,父亲还耐心地解释自己帮助黑人打官司的原因,两人的对话中体现了父亲对女儿平等而耐心的教育,体现了父女间的温情。
④然后是杜博斯和阿迪克斯之间的冲突和温情。杜博斯太太恶言恶语地侮辱阿迪克斯,说他“在法庭上帮黑鬼打官司”,还说“如果一个芬奇家的人对自己的教养不管不顾,胡作非为,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阿迪克斯却让儿子去道歉,“这样对待一个生病的老太太是不可原谅的。你必须去和杜博斯太太谈一谈”,并答应去给她读书,“那你就连着去一个月”,体现了待人宽和、友善的人际温情。
⑤最后是其他人们和阿迪克斯之间的冲突与温情。人们因阿迪克斯替黑人打官司而排斥他家,比如杜博斯太太侮辱阿迪克斯,还有“我差不多已经习惯了听人恶言恶语地侮辱阿迪克斯”;但阿迪克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他认为这个案子“触及了一个人良心的最深处”“如果我不努力去帮助这个人,就再也没有脸面进教堂去敬拜上帝了”,他告诉女儿“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体现了坚守良知的人性温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①。金声也者,始条理②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注】①金:金钟。玉:玉磬。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音。②条理:节奏。
材料二:
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③,不辞小官。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
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
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岂滞于此一端而已乎?苟在于一端而已,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时尔。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节选自王安石《三圣人论》)
【注】③污君:无道之君。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能以身救弊A于天下耳B如皆欲C为孔子之行D而忘天下之弊E则恶在其F为圣人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振,振动,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意思相同。
B. 廉,方正,与《屈原列传》中“其志洁,其行廉”的“廉”意思相同。
C. 矫,纠正,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D. 异,用作名词,指不同意见,与成语“时移世异”的“异”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长于取譬喻理,材料一中,他就以金声而玉振和百步之外射箭为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孔子是集大成者的观点。
B. 王安石认为圣人的名号不是狭隘和不严肃的人能够得到的,因为圣人的言语行为不能随随便便,它要做天下人的法则。
C. 伊尹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时认为,无论天下太平还是混乱都可以出来做官,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君王,都是驱使百姓。
D. 不把侍奉无道之君当做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不被任用不怨恨,困厄窘迫不忧愁,这是柳下惠制定的行为准则。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2)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14. 孟子和王安石认为孔子集大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0. BDE
11. A 12. C
13. (1)伯夷,是圣贤中清高的人; 伊尹,是圣贤中有责任心的人; 柳下惠,是圣贤中平和的人。
(2)因此大多出来做官而很少退隐,不正当地获利而损害大义,这真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的弊端啊。
14. ①孟子认为孔子能因时而变。
②王安石认为孔子恰逢其时,综合了三人的准则。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讲述孟子对四位圣人的评价,孟子认为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各有其独特的圣人之道,孔子则是集大成者,能够在不同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材料二则是王安石对孟子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指出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因应时势而各有偏重,导致后世效仿者产生弊端,而孔子则综合各家之长,制定了无偏弊的行为准则,成为圣人之道的集大成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概是能用自己的做法来救治社会弊端吧,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法,却忽略了当时的社会弊端,那么他们被称为圣人表现在哪里呢?
“救弊”是动宾结构,“于天下”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救弊”,“耳”是句末语气词,中间不能停顿,所以B处断开;
“为孔子之行”是“欲”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停顿,所以D处断开;
“为孔子之行”“忘天下之弊”句式相同,是转折关系,由连词“而”连接,“则”表示结果,置于最后一句的开头,所以E处断开。
故选BD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不同。振动;/举起。句意:就像先敲金钟,最后振动玉磬一样。/举起马鞭子来控制天下,意思是用武力来统治各国。
B.正确。句意:过于方正,过于苛刻。/他的志趣高洁,行为端正清廉。
C.正确,不同。纠正;/举起、抬。句意: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出来纠正这种弊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
D.正确,不同。用作名词,指不同意见;/用作动词,发生变化。句意:厌恶不同意见而推崇相同看法。/时移世异,指那个时间已成过去,世情或处境也都已改变了。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君王,都是驱使百姓”错误,根据材料二“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可知伊尹认为“哪管侍奉的是不理想的君王呢?哪管差遣的是不理想的百姓呢”,而不是“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君王,都是驱使百姓”。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清”,清高;“任”,有责任心;“和”,平和;“……者也”,判断句。
(2)“退”,退隐;“苟”,不正当;“此……也”,判断句;“其”,语气副词,真是、实在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可知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人中懂得因时而变的人,所以孔子可以说是集大成。
②由材料二“至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等内容,可知王安石认为孔子综合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制定的行为准则,然后给天下制定了最终的行为准则。这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的力量,如果三位圣人处在孔子的时代,他们也都足以成为孔子,因为各自所处的时代需求不同。综合而言,孔子正是恰逢其时,他的集大成,是和前面的三位圣人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有责任心的人; 柳下惠,是圣人中平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懂得因时而变的人。孔子可以说是集大成。集大成的意思,就像先敲金钟,最后振动玉磬一样。敲金钟,是节奏的开始; 振动玉磬,是节奏的终结。节奏的开始,这是‘智’的事;节奏的终结,这是‘圣’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就好像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到达,是凭你的力量,箭能射中,不单是凭你的力量。”
材料二:
孟子评论伯夷、伊尹、柳下惠,都称他们为“圣人”,但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和不严肃,是君子不履行的。”圣人的名号,难道是狭隘和不严肃的人能冒用的吗!(我)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能随随便便就算了,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
从前,伊尹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哪管侍奉的是不理想的君王呢?哪管差遣的是不理想的百姓呢?天下太平时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也出来做官。”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伊尹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出来做官而很少退隐,不正当地获利而损害大义,这真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的弊端啊。
圣人担心这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出来纠正这种弊端,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退隐。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就)不侍奉,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百姓(就)不差遣。”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伯夷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退隐而很少出来做官,过于方正,过于苛刻,这真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的弊端啊。
圣人又担心这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柳下惠出来纠正这种弊端,给天下制定行为准则,说:“不把(侍奉)无道之君当做耻辱,不拒绝低微的官职。不被任用也不怨恨,困厄窘迫也不忧愁。”但后世之士大多不能探求柳下惠的真正意图,因此大多行为不检而很少洁身自好,厌恶不同意见而推崇相同看法,这真是前代流传的风气在末代时表现出的弊端啊。
这三个人,针对时代的偏失去救治它,并不是天下的中正之道,因此时间久了就一定会产生弊端。到了孔子,综合了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然后给天下制定了最终的行为准则,说:“应该迅速(离任)就迅速(离任),可以长久(任职)就长久(任职);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退隐就退隐。”这之后圣人之道彻底完备了,没有任何偏颇的弊端了。
圣人之道彻底完备而没有弊端的原因,哪里是孔子一个人的力量呢,是四位圣人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啊。所以伯夷不清高,不能挽救伊尹时代的社会弊端,柳下惠不平和,不能挽救伯夷时代的社会弊端。圣人能够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大概是能用自己的做法来救治社会弊端吧,如果都想采取孔子的做法,却忽略了当时的社会弊端,那么他们被称为圣人表现在哪里呢?
因此假使三位圣人处在孔子的时代,那么他们都足以成为孔子,但他们表现出清高、表现出有责任心、表现出平和的原因,是时代需要罢了。哪里会拘泥于其中的一种做法而已?如果拘泥于其中的一种做法而已,那么他们就不能够被称为贤人,哪里是孟子所说的圣人呢?孟子所说的“狭隘和不严肃,是君子不履行的”,也是(针对)他的时代特点说的。所以说:圣人的言语行为,哪能随随便便就算了,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游杭
石延年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
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
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
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别之地冷风劲疾,吹动貂衣,气候尚冷,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却已水草泛绿,春意融融。
B. “气飘飘”显示出“别而不伤”的格调,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似,诗意洒脱。
C. 诗人运用虚笔,细致描写了杭州五湖、楚桥、水荇、云彩等景物,想象丰富,色调明丽。
D. 本诗不仅体现了空间的跨度,时间也由眼下转向将来,最后又回到“前秋”,诗境开阔。
16. 对于友人“游杭”,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颔联写杭州自古是文人交游宴饮、吟诗作赋的胜地,对友人游杭充满羡慕。
②颈联想象杭州水清草绿、江阔云白的美丽春景,希望友人尽情欣赏游玩。
③尾联写自己不能按计划去钱塘,无法与友人共赏“八月潮”,充满遗憾。
【解析】
【导语】这是一首送别诗。开篇描绘送别的情景,引出对杭州的憧憬,表现一种潇洒不羁的离别情感,表面虽写离别,实则描绘对杭州美丽风光的热爱。诗歌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汉江与吴越交替的时光画卷。在送别之际,诗人尽显豪情,有别于一般的离愁别绪,而是展现对未来的期待和热情。诗作通过时空的自由转换,使情感表达丰富多样,富有诗意和张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细致描写了杭州五湖、楚桥……等景物”错,“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意思是五湖准备了美酒期待来吴地的客人,六代以来歌颂杭州的诗作比楚地的桥还要多,写“五湖”“楚桥”,是突出杭州的人文积淀丰厚,并非写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颔联“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写五湖已经准备了美酒期待着友人到来,六代以来歌颂杭州的诗作比楚地的桥还要多,突出杭州历来就是文人交游宴饮、吟诗作赋的胜地,其中流露出诗人对杭州的向往,和对友人此去杭州能够亲历杭州美景的羡慕。
②颈联“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集中描绘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色,想象朋友到杭州时,恰是水草泛绿、春意融融的时节,自己虽不能和友人相伴前往,但是在内心期待着友人能尽情欣赏“水荇渐青”“江云初白”等景致,表达了对朋友的祝愿。
③尾联“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表明诗人自己也曾计划去钱塘(杭州),在那里和友人一起观赏八月钱塘江的壮阔景象,但是而今只能送友人前往,共赏“八月潮”的心愿无法实现,对此内心充满遗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你去“Citywalk”,走在杭州西湖畔,可能会想起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勾勒西湖概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走在“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可能会想到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感叹这里“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写因世道与其相违而使他无法追求理想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像《种树郭橐驼传》中主人公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只是没有妨害树木生长罢了,自己也没有什么秘诀,培养人才有时也是如此。
【答案】 ①. 重湖叠?清嘉 ②. 尽荠麦青青 ③. 世与我而相违 ④. 复驾言兮焉求 ⑤.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⑥. 非有能硕茂之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荠”“违”“焉”“硕”等。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自然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一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一个泥水坑边聚集着不少饮水的野生动物,有些动物还在泥水里欢快地打滚儿。看到这一幕时,你的脑海中有没有闪过一个念头,这水能喝吗?
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导致的腹泻,超过两亿人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那为什么野生动物这么干就不会有事呢?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野生动物并不是见水就喝的,它们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取食。例如,在美国怀俄明州西南的红沙漠中生活着的叉角羚从不会渴不择水。它们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的差异,而且非常敏感。所以野生动物饮用的看似糟糕的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但即使再强大的感受系统,也无法做到滴水不漏。相较于pH、气味等物理化学指标,隐藏在水和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往往更难被察觉,也更为致命。而这时,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野生动物由于世世代代栖居在相似的环境中,取用同一地区的水,捕食相似的猎物,已经对该地区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而这种抗性又会通过母源免疫的形式遗传给后代,循环往复,使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得以不断巩固。
18. 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加点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
B. 他用拳头打在墙上,发泄自己的情绪。
C. 和他们打交道可千万不能大意。
D. 他向我打了一个手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20. 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说明“野生动物能安全饮水进食”的原因。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18. D 19. ①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共鸣。
②用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调动读者对个人体验的联想。
20. 野生动物能安全饮水进食,是因为它们会有选择性地进行饮水取食,并且自身对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具有基本的免疫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原文中的“打”是动词,是指动物在泥水中滚动的行为,表示具体的身体动作。
A.“打”是介词,自、从的意思;
B.“打”是动词,撞击的意思;
C.“打”是动词,相处、结交的意思。
D.“打”是动词,指做手势的动作,也表示具体的身体动作。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如何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一般可以考虑修辞、用词、句式等。
①用词方面,“看到这一幕时,你的脑海中……”,采用第二人称“你”,仿佛是面对面与读者交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共鸣。
②句式方面,“这水能喝吗?”是疑问句,有疑而问,引起读者注意,使读者根据个人的经验思考这水是否能喝,这样表达调动了读者对个人体验的联想。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选用句式的能力。
①首先,“野生动物能安全饮水进食”的原因在三、四段。第三段总领句“野生动物并不是见水就喝的,它们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取食”,可压缩为“它们会有选择性地进行饮水取食”;第四段关键句“已经对该地区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可压缩为“自身对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具有基本的免疫力”。
②其次,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可用“是因为”衔接。
③最后,注意不要超过60个字,整理答案为:野生动物能安全饮水进食,是因为它们会有选择性地进行饮水取食,并且自身对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具有基本的免疫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一道其中的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的美食极为推崇,云林鹅这道菜因而声名远播。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云林鹅已经成为苏州经典名菜。
近代画家张大千既是公认的国画大家,也是有名的美食家。但相比他的绘画技术, ① 。他这样评价自己的绘画技术与烹饪水平:“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当更在画艺之上。”对张大千而言,美食与艺术的境界是相通的。
在艺术创作方面,张大千博采众长。他喜欢临摹前人经典,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在美食探索方面,张大千云游四海,采纳众菜系之长,创造了“大千菜”。他认为,中国地广物博,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因而 ② 。张大千将中华美食分为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的北京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陆;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重庆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书中收录了大约50 种菜肴和面点的做法,其中的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
22. ①他更满意自己的烹饪水平 ②形成了风味不同的菜系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宾语残缺,“收录”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面点”后加“的做法”;
语序不当,“一道其中的”应调换顺序,改为“其中的一道”。
故修改为:书中收录了大约50 种菜肴和面点的做法,其中的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他对自己绘画和烹饪技术的评价“我善烹调,当更在画艺之上”可知,他对自己的烹饪技术更满意,可填:他更满意自己的烹饪水平。
②“因而”表结果,前面说“中国地广物博,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后面提到各种菜系,可见应是形成了不同菜系,可填:形成了风味不同的菜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当斯库特说“大多数人好像都认为他们是对的,你是错的”时,阿迪克斯回答“他们当然有权利那样想,他们的看法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
这段对话对青年成长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借助现代文阅读Ⅱ中的一段话,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处理他人意见和坚守自我的矛盾。斯库特的话中“你是错的”即他人对你的质疑和否定,面对这样的语境,阿迪克斯的处理方式无疑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他们的看法也有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即尊重他人的看法,尊重他人的权利。这是人的成长的具体表现,可以坦然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否定,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即使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也尊重对方的发言权,而不是意气用事,执拗地坚持自我意见,造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此句中“接受自己”包括对自己的全面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非盲目维护自我。这里的“接受”包括,发现自己的缺点,要认识到并改正;发现自己的看法正确,则坚守自我而不盲从。“接受他人”则意味着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能够辩证分析他人的看法,对的就坦然接受,错的则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则把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首先要接受自己”是“接受他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的思想都没有搞清楚,不知道对错,又如何分辨他人意见是否正确,从而决定自己是否接受他人意见?
由此可见,材料中阐述了“接受自己”(也就是“独立思考”)和“接受他人意见”这两种成长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第一个角度,接受自己,独立思考后产生自己的判断,是做出理性判断的基石,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接受自己”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决策。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在学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第二个角度,我们需要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以矫正自我偏差,健康成长。虽然接受自我,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但我们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快地成长。第三个角度,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需要接受自己,全面了解自己,从而判断他人意见是否需要接受,也就是平衡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接受他人意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
写作时首先阐述“接受自己”的含义,“接受自己”对于“接受他人”“尊重他人意见”的作用。正文部分应围绕二者的特点、意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展开议论。可以重点写人应该接受自己,全面了解自己,有自己的判断,再写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来补充、完善、纠正自我见解,从而让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全面。还可以思考如何正确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能人云亦云,需要借助接受自己进行判断,确认他人意见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等。
立意:
1.先接受自己,再接受他人。
2.接受自己与接受他人,是成长的双翼。
3.尊重他人,也要坚守自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