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doc
    • 解析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doc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第1页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第2页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第3页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第1页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第2页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 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doc、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3轴对称十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实战训练
    一.轴对称图形的存在性之格点类(钥匙---对称轴)
    1.如图,在2×2的方格纸中有一个以格点为顶点的△ABC,则与△ABC成轴对称且以格点为顶点三角形共有( )
    A.3个B.4个C.5个D.6个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找到△ABC的对称轴,EH、GC、AD,BF等都可以是它的对称轴,然后依据对称找出相应的三角形即可.
    答案详解:解:与△ABC成轴对称且以格点为顶点三角形有△ABG、△CDF、△AEF、△DBH,△BCG共5个,
    所以选:C.
    2.如图,在3×3的正方形格纸中,有一个以格点为顶点的△ABC,请你找出格纸中所有与△ABC成轴对称且也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共有 5 个.
    试题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与判断可知.
    答案详解:解:与△ABC成轴对称且也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有5个,
    分别为△ABD,△BCE,△GHF,△EMN,△AMQ,共有5个.
    所以答案是:5.
    二.轴对称的性质
    3.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的一角沿AE折叠,点D的对应点D′落在∠BAC的内部,若∠CAE=2∠BAD′,且∠CAD′=n,则∠DAE的度数为 36° (用含n的式子表示).
    试题分析:由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详解:解:如图,设∠BAD′=x,则∠CAE=2x,
    由翻折变换的性质可知,∠DAE=∠EAD′=2x+n,
    ∵∠DAB=90°,
    ∴4x+2n+x=90°,
    ∴x(90°﹣2n),
    ∴∠DAE=2(90°﹣2n)+n36°.
    所以答案是:36°.
    4.如图,点P为∠AOB内部任意一点,点P与点P1关于OA对称,点P与点P2关于OB对称,OP=8,∠AOB=45°,则△OP1P2的面积为 32 .
    试题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OP1、OP2的长度等于OP的长,∠P1OP2的度数等于∠AOB的度数的两倍,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答即可.
    答案详解:解:∵点P1和点P关于OA对称,点P2和点P关于OB对称,
    ∴OP1=OP=OP2=8,且∠P1OP2=2∠AOB=90°.
    ∴△P1OP2是直角三角形,
    ∴△OP1P2的面积为8×8=32,
    所以答案是:32.
    三.尺规作图:轴对称,角平分,垂直平分线
    5.已知直线l及其两侧两点A、B,如图.
    (1)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
    (2)在直线l上求一点Q,使l平分∠AQB.
    (以上两小题保留作图痕迹,标出必要的字母,不要求写作法)
    试题分析:(1)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l的交点即为所求;
    (2)作点A关于l的对称点A′,连接BA′并延长交l于点Q,点Q即为所求.
    答案详解:解:
    6.已知:如图,∠AOB及M、N两点.请你在∠AOB内部找一点P,使它到角的两边和到点M、N的距离分别相等(保留作图痕迹).
    试题分析:点P是∠AOB的平分线与线段MN的中垂线的交点.
    答案详解:解:点P就是所求的点.(2分)
    如果能正确画出角平分线和中垂线的给满分
    7.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1: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 两个端点 的距离 相等 .
    如图,△ABC中,AB=AC=16cm,
    (1)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E,交AC于点D(用尺规作图法,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
    (2)在(1)的条件下,连接BD,如果BC=10cm,则△BCD的周长为 26 cm.
    试题分析: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1)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法进而得出即可;
    (2)由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BD,从而将△BCD的周长转化为:AD+CD+BC,即AC+BC=16+10=26cm.
    答案详解:解: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所以答案是:两个端点;相等;
    (1)如图所示,
    (2)连接BD,
    ∵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D=BD,
    ∵△BCD的周长=BD+DC+BC,
    ∴△BCD的周长=AD+DC+BC,
    即AC+BC=16+10=26cm.
    所以答案是:26.
    8.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A′B′C′和△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其中A′点的对应为A点.
    (1)请画出△A′B′C′,并标出相应的字母;
    (2)若网格中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求△A′B′C′的面积.
    试题分析:(1)直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得出对应点位置进而得出答案;
    (2)直接利用三角形面积求法得出答案.
    答案详解:解:(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
    (2)△A′B′C′的面积为:2×4=4.
    9.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已知A(﹣1,﹣1),B(4,﹣1),C(3,1).
    (1)画出△ABC及关于y轴对称的△A1B1C1;
    (2)请直接写出以AB为边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不与C重合)的坐标.
    试题分析:(1)根据网格结构找出点A、B、C关于y轴的对称点A′、B′、C′的位置,然后顺次连接即可;
    (2)利用轴对称性确定出另一个点,然后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即可.
    答案详解:解:(1)△A1B1C1如图所示;
    (2)如图,第三个点的坐标为(0,1)或(0,﹣3)或(3,﹣3).
    四.坐标的轴对称
    10.已知点P(a,3),Q(﹣2,b)关于x轴对称,则a+b的值为( )
    A.1B.−1C.5D.﹣5
    试题分析: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得出a,b的值,进而得出a+b的值.
    答案详解:解:∵点P(a,3),Q(﹣2,b)关于x轴对称,
    ∴a=﹣2,b=﹣3,
    ∴a+b=﹣2﹣3=﹣5.
    所以选:D.
    11.已知点P1(﹣1,﹣2)和P2(a,b﹣1)关于y轴对称,则(a+b)2021的值为( )
    A.0B.﹣1C.1D.(﹣3)2021
    试题分析:根据“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求出a、b的值,然后代入计算即可得解.
    答案详解:解:∵P1(﹣1,﹣2)和P2(a,b﹣1)关于y轴对称,
    ∴a=1,b﹣1=﹣2,
    解得a=1,b=﹣1,
    ∴a+b=0,
    ∴(a+b)2021=02021=0.
    所以选:A.
    12.若点M与点N关于x轴对称,点M和点P关于y轴对称,点P的坐标为(2,﹣3),那么点N的坐标为( )
    A.(2,3)B.(2,﹣3)C.(﹣2,﹣3)D.(﹣2,3)
    试题分析:作出相关对称后可得点P与点N关于原点对称,那么依据点P的坐标为(2,﹣3),可得点N的坐标.
    答案详解:解:∵点M与点N关于x轴对称,点M和点P关于y轴对称,
    ∴点N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
    又∵点P的坐标为(2,﹣3),
    ∴点N的坐标为(﹣2,3),
    所以选:D.
    13.已知点A(a﹣5,1﹣2a),解答下列问题:
    (1)若点A到x轴和y轴的距离相等,求点A的坐标;
    (2)若点A向右平移若干个单位后,与点B(﹣2,﹣3)关于x轴对称,求点A的坐标.
    试题分析:(1)直接利用点A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或点A在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分别得出答案;
    (2)直接利用平移的性质结合关于x轴对称点的性质得出答案.
    答案详解:解:(1)若点A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则a﹣5=1﹣2a,
    解得:a=2,
    则a﹣5=1﹣2a=﹣3,
    ∴点A的坐标为(﹣3,﹣3),
    若点A在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则a﹣5+1﹣2a=0,
    解得a=﹣4,
    则a﹣5=﹣9,1﹣2a=9,
    ∴点A的坐标为(﹣9,9),
    综上所述,点A的坐标为(﹣3,﹣3)或(﹣9,9);
    (2)∵若点A向右平移若干个单位,其纵坐标不变为(1﹣2a),
    又∵点A向右平移若干个单位后与点B(﹣2,﹣3)关于x轴对称,
    ∴1﹣2a+(﹣3)=0,
    a=﹣1,a﹣5=﹣1﹣5=﹣6,
    1﹣2a=1﹣2×(﹣1)=3,
    即点A的坐标为(﹣6,3).
    14.已知有序数对(a,b)及常数k,我们称有序数对(ka+b,a﹣b)为有序数对(a,b)的“k阶结伴数对”.如(3,2)的“1阶结伴数”对为(1×3+2,3﹣2)即(5,1).若有序数对(a,b)(b≠0)与它的“k阶结伴数对”关于y轴对称,则此时k的值为( )
    A.﹣2B.C.0D.
    试题分析:根据新定义可得:有序数对(a,b)(b≠0)的“k阶结伴数对”是(ka+b,a﹣b),并根据y轴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可列方程组,从而可解答.
    答案详解:解:∵有序数对(a,b)(b≠0)的“k阶结伴数对”是(ka+b,a﹣b),
    ∴,
    解得:k.
    所以选:B.
    五.格点等腰三角形
    15.如图,在4×3的正方形网格中,点A、B分别在格点上,在图中确定格点C,则以A、B、C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有 3 个.
    试题分析:首先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B的长,然后分别从AB=BC,AB=AC,AC=BC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答案详解:解:如图,
    则符合要求的有:C1,C2,C3共3个点;
    所以答案是:3.
    16.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点A、B是两格点,若点C也是图中的格点,则使得△ABC是以AB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点C的个数是( )
    A.1B.2C.3D.4
    试题分析:根据AB是腰长时,根据网格结构,找出一个小正方形与A、B顶点相对的顶点,连接即可得到等腰三角形,
    答案详解:解:如图,以AB为等腰△ABC其中的一条腰时,符合条件的C点有4个.
    所以选:D.
    17.如图是4×4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且边长为1,点A,B均在格点上,在网格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点C也在此4×4的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且△ABC是等腰三角形,请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C的坐标 (﹣2,0),(﹣2,1),(﹣2,2),(2,2),(2,0),(1,0),(1,﹣1),(1,﹣2), ;满足条件的点C一共有 8 个.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找出满足条件的C点,选择正确答案.
    答案详解:解:满足条件的点C的坐标为(﹣2,0),(﹣2,1),(﹣2,2),(2,2),(2,0),(1,0),(1,﹣1),(1,﹣2),满足条件的点C一共有8个,
    所以答案是:(﹣2,0),(﹣2,1),(﹣2,2),(2,2),(2,0),(1,0),(1,﹣1),(1,﹣2),8.
    六.规律类--坐标与图形的变化
    18.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M,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3)、(1,1)、(3,1),规定“把正方形ABCD先沿x轴翻折,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变换,如此这样,连续经过2020次变换后,点M的坐标变为( )
    A.(2022,2)B.(2022,﹣2)C.(2020,2)D.(2020,﹣2)
    试题分析:首先由正方形ABCD,顶点A(1,3),B(1,1),C(3,1),然后根据题意求得第1次、2次、3次变换后的对角线交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即可得规律:第n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当n为奇数时为(2+n,﹣2),当n为偶数时为(2+n,2),继而求得把正方形ABCD连续经过2015次这样的变换得到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
    答案详解:解:∵正方形ABCD,顶点A(1,3),B(1,1),C(3,1),
    ∴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为(2,2),
    根据题意得:第1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1,﹣2),即(3,﹣2),
    第2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2,2),即(4,2),
    第3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2+3,﹣2),即(5,﹣2),
    第n次变换后的点M的对应点的坐标为:当n为奇数时为(2+n,﹣2),当n为偶数时为(2+n,2),
    ∴连续经过2020次变换后,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M的坐标变为(2022,2).
    所以选:A.
    19.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沿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20次,点A依次落在点A1、A2、A3、A4…A2020的位置上,则点A2020的坐标为
    ( )
    A.(2019,0)B.(2019,1)C.(2020,0)D.(2020,1)
    试题分析:探究规律,利用规律即可解决问题.
    答案详解:解:由题意A1(0,1),A2(2,1),A3(3,0),A4(3,0),A5(4,1),A6(5,1),A7(6,0),A8(7,0),A9(8,1),…
    每4个一循环,
    ∵2020÷4=505
    则2020个应该在x轴,坐标应该是(2019,0),
    所以选:A.
    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ABC进行循环往复的轴对称变换,若原来点A坐标是(1,2),则经过第2021次变换后点A的对应点的坐标为( )
    A.(1,﹣2)B.(﹣1,﹣2)C.(﹣1,2)D.(1,2)
    试题分析:观察图形可知每四次对称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用2021除以4,然后根据商和余数的情况确定出变换后的点A所在的象限,然后解答即可.
    答案详解:解:点A第一次关于y轴对称后在第二象限,
    点A第二次关于x轴对称后在第三象限,
    点A第三次关于y轴对称后在第四象限,
    点A第四次关于x轴对称后在第一象限,即点A回到原始位置,
    所以,每四次对称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
    ∵2021÷4=505余1,
    ∴经过第2021次变换后所得的A点与第一次变换的位置相同,在第二象限,坐标为(﹣1,2).
    所以选:C.
    七.等腰三角形判定与性质
    21.如图,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和∠ACB相邻的外角平分线CD交于点D,过点D作DE∥BC交AB于E,交AC于G,若EG=2,且GC=6,则BE长为 8 .
    试题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平行可以证明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EB=ED,GC=GD,从而求出DE的长,最后求出BE的长.
    答案详解:解:∵BD平分∠ABC,
    ∴∠ABD=∠DBC,
    ∵DE∥BC,
    ∴∠EDB=∠DBC,
    ∴∠ABD=∠EDB,
    ∴EB=ED,
    ∵CD平分∠ACF,
    ∴∠ACD=∠DCF,
    ∵DE∥BC,
    ∴∠EDC=∠DCF,
    ∴∠EDC=∠ACD,
    ∴GC=GD=6,
    ∵EG=2,
    ∴ED=EG+GD=2+6=8,
    ∴BE=ED=8,
    所以答案是:8.
    22.如图,△ABC中,∠A=∠ACB,CP平分∠ACB,BD,CD分别是△ABC的两外角的平分线,下列结论中:①CP⊥CD;②∠P∠A;③BC=CD;④∠D=90°∠A;⑤PD∥AC.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①②④⑤ (直接填写序号).
    试题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PCBACB,∠BCDBCF,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CP⊥CD;故①正确;延长CB,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P∠A,故②正确;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得到AB∥CD,推出△ABC是等边三角形,而△ABC中,∠A=∠ACB,于是得到假设不成立,故③错误;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BD=∠DBC,∠BCD=∠DCF,推出∠ABC=180°﹣2∠DBC,∠ACB=180°﹣2∠DCB,求得∠D=90°∠A,故④正确;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EBC=∠A+∠ACB,∠A=∠ACB,求得∠EBD=∠A,于是得到PD∥AC.故⑤正确.
    答案详解:解:∵CP平分∠ACB,CD平分∠BCF,
    ∴∠PCBACB,∠BCDBCF,
    ∵∠ACB+∠BCF=180°,
    ∴∠PCD=∠PCB+∠BCDACB(∠ACB+∠BCF)=90°,
    ∴CP⊥CD;故①正确;
    延长CB,
    ∵BD平分∠CBE,∠CBE=∠ABH,
    ∴BP平分∠ABH,
    ∴∠PBH=∠BCP+∠P,
    ∵∠A+2∠PCB=2∠PBH,
    ∴∠A+2∠PCB=2∠BCP+2∠P,
    ∴∠A=2∠P,
    即:∠P∠A,故②正确;
    假设BC=CD,
    ∴∠CBD=∠D,
    ∵∠EBD=∠CBD,
    ∴∠EBD=∠D,
    ∴AB∥CD,
    ∴∠DCF=∠A,
    ∵∠ACB=∠A,CD平分∠BCF,
    ∴∠ACB=∠BCD=∠DCF,
    ∴∠A=∠ACB=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而△ABC中,∠A=∠ACB,
    ∴△ABC是等腰三角形,
    ∴假设不成立,故③错误;
    ∵BD、CD分别是△ABC的两个外角∠EBC、∠FCB的平分线,
    ∴∠EBD=∠DBC,∠BCD=∠DCF,
    ∴∠DBC+∠DCB+∠D=180°,
    ∴∠A+∠ABC+∠ACB=180°,
    而∠ABC=180°﹣2∠DBC,
    ∠ACB=180°﹣2∠DCB,
    ∴∠A+180°﹣2∠DBC+180°﹣2∠DCB=180°,
    ∴∠A﹣2(∠DBC+∠DCB)=﹣180°,
    ∴∠A﹣2(180°﹣∠D)=﹣180°,
    ∴∠A﹣2∠D=180°,
    ∴∠D=90°∠A,故④正确;
    ∵∠EBC=∠A+∠ACB,∠A=∠ACB,
    ∴∠A∠EBC,
    ∵∠EBDEBC,
    ∴∠EBD=∠A,
    ∴PD∥AC.故⑤正确;
    所以答案是:①②④⑤.
    23.Rt△ABC中,AC=BC,∠ACB=90°,如图,BO、CO分别平分∠ABC、∠ACB,EO∥AB,FO∥AC,若S△ABC=32,则△OEF的周长为 8 .
    试题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得到BC=8,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BO=∠BOE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O=∠OBE,等量代换得到∠ABO=∠BOE于是得到BE=OE,则同理可得CE=OE即可得到结论.
    答案详解:解:∵AC=BC,∠ACB=90°,S△ABC=32,
    ∴BC2=32,
    ∴BC=8,
    ∵OE∥AB
    ∴∠ABO=∠BOE
    ∵OB平分∠ABC
    ∴∠ABO=∠OBE
    ∴∠ABO=∠BOE
    ∴BE=OE,
    则同理可得OF=CF,
    ∴△OEF的周长=OE+OF+EF=BE+EF+FC=BC=8.
    所以答案是:8.
    24.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D,过点D作EF∥BC,分别交AB,AC于点E,F.那么下列结论:①BD=DC;②△BED和△CFD都是等腰三角形;③点D是EF的中点;④△AEF的周长等于AB与AC的和.其中正确的有 ②④ .(只填序号)
    试题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D=∠DBC∠ABC,∠ACD=∠DCB∠ACB,然后根据∠ABC≠∠ACB,从而可得∠DBC≠∠DCB,进而可得DB≠DC,即可判断①;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DB=∠DBC,∠FDC=∠DCB,从而可得∠ABD=∠EDB,∠ACD=∠FDC,进而利用等角对等边可得ED=EB,FD=FC,即可判断②;根据EB≠FC,可得ED≠FD,即可判断③;利用等量代换可得△AEF的周长=AB+AC,即可判断④.
    答案详解:解:∵BD平分∠ABC,CD平分∠ACB,
    ∴∠ABD=∠DBC∠ABC,∠ACD=∠DCB∠ACB,
    ∵∠ABC≠∠ACB,
    ∴∠DBC≠∠DCB,
    ∴DB≠DC,
    故①不正确;
    ∵EF∥BC,
    ∴∠EDB=∠DBC,∠FDC=∠DCB,
    ∴∠ABD=∠EDB,∠ACD=∠FDC,
    ∴ED=EB,FD=FC,
    ∴△BED和△CFD都是等腰三角形,
    故②正确;
    ∵EB≠FC,
    ∴ED≠FD,
    故③不正确;
    ∵EB=ED,FD=FC,
    ∴△AEF的周长=AE+EF+AF
    =AE+ED+DF+AF
    =AE+EB+AF+FC
    =AB+AC,
    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上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有②④,
    所以答案是:②④.
    八.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5.如图,已知AB=AC,AD平分∠BAC,∠DEB=∠EBC=60°,若BE=5,DE=2,则BC= 7 .
    试题分析:作出辅助线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EM为等边三角形,得出BM=EM=BE=5,从而得出B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
    答案详解:解:延长ED交BC于M,延长AD交BC于N,如图,
    ∵AB=AC,AD平分∠BAC,
    ∴AN⊥BC,BN=CN,
    ∵∠EBC=∠DEB=60°,
    ∴△BEM为等边三角形,
    ∴BM=EM=BE=5,∠EMB=60°,
    ∵DE=2,
    ∴DM=3,
    ∵AN⊥BC,
    ∴∠DNM=90°,
    ∴∠NDM=30°,
    ∴NMDM,
    ∴BN=BM﹣MN=5,
    ∴BC=2BN=7.
    所以答案是:7.
    26.已知:如图,△ABC、△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D、BE相交于点O,点M、N分别是线段AD、BE的中点.
    (1)求证:AD=BE;
    (2)求∠DOE的度数;
    (3)求证:△MNC是等边三角形.
    试题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得出AC=BC,CD=CE,∠ACB=∠DCE=60°,求出∠ACD=∠BCE,证△ACD≌△BCE即可;
    (2)根据全等求出∠ADC=∠BEC,求出∠ADE+∠BED的值,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3)求出AM=BN,根据SAS证△ACM≌△BCN,推出CM=CN,求出∠NCM=60°即可.
    答案详解:解:(1)∵△ABC、△CDE都是等边三角形,
    ∴AC=BC,CD=CE,∠ACB=∠DCE=60°,
    ∴∠ACB+∠BCD=∠DCE+∠BCD,
    ∴∠ACD=∠BCE,
    在△ACD和△BCE中

    ∴△ACD≌△BCE,
    ∴AD=BE.
    (2)解:∵△ACD≌△BCE,
    ∴∠ADC=∠BEC,
    ∵等边三角形DCE,
    ∴∠CED=∠CDE=60°,
    ∴∠ADE+∠BED=∠ADC+∠CDE+∠BED,
    =∠ADC+60°+∠BED,
    =∠CED+60°,
    =60°+60°,
    =120°,
    ∴∠DOE=180°﹣(∠ADE+∠BED)=60°,
    答:∠DOE的度数是60°.
    (3)证明:∵△ACD≌△BCE,
    ∴∠CAD=∠CBE,AD=BE,AC=BC
    又∵点M、N分别是线段AD、BE的中点,
    ∴AMAD,BNBE,
    ∴AM=BN,
    在△ACM和△BCN中

    ∴△ACM≌△BCN,
    ∴CM=CN,
    ∠ACM=∠BCN,
    又∠ACB=60°,
    ∴∠ACM+∠MCB=60°,
    ∴∠BCN+∠MCB=60°,
    ∴∠MCN=60°,
    ∴△MNC是等边三角形.
    27.如图,在△ABC中,∠ACB=90°,∠A=3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和AC于点D,E.
    (1)求证:AE=2CE;
    (2)连接CD,请判断△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试题分析:(1)连接BE,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EBC=∠ABE=∠A=30°,在Rt△BCE中,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E=2CE,则可证得结论;
    (2)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得CD=BD,且∠ABC=60°,可证明△BCD为等边三角形.
    答案详解:(1)证明:
    连接BE,
    ∵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E=BE,
    ∴∠ABE=∠A=30°,
    ∴∠CBE=∠ABC﹣∠ABE=30°,
    在Rt△BCE中,BE=2CE,
    ∴AE=2CE;
    (2)解:△BCD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如下:连接CD.
    ∵DE垂直平分AB,
    ∴D为AB中点,
    ∵∠ACB=90°,
    ∴CD=BD,
    ∵∠ABC=60°,
    ∴△BCD是等边三角形.
    九.直角三角形斜中线的灵活运用。
    28.如图,Rt△ABC中,∠CAB=90°,∠ACB=30°,D是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DE⊥BC于E,若P是CD的中点,请判断△PA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试题分析:由直角三角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出PA=PCC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APD=2∠ACD,同理得出∠DPE=2∠DCB,PA=PE,再证出∠APE=2∠ACB=60°,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详解:解:△PAE的形状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在Rt△CAD中,∠CAD=90°,P是斜边CD的中点,
    ∴PA=PCCD,
    ∴∠ACD=∠PAC,
    ∴∠APD=∠ACD+∠PAC=2∠ACD,
    同理:在Rt△CED中,PE=PCCD,∠DPE=2∠DCB,
    ∴PA=PE,即△PAE是等腰三角形,
    ∴∠APE=2∠ACB=2×30°=60°,
    ∴△PAE是等边三角形.
    29.【教材呈现】如图是华师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03﹣104页的部分内容.
    如图24.2.1,画Rt△ABC,并画出斜边AB上的中线CD,量一量,看看CD与AB有什么关系.
    相信你与你的同伴一定会发现,CD恰好是AB的一半.
    下面让我们用演绎推理证明这一猜想.
    已知:如图24.2.2,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求证:CDAB.
    定理证明:请根据教材图24.2.2的提示,结合图①完成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证明.
    定理应用:(1)如图②,在△ABC中,AD⊥BC,垂足为点D(点D在BC上),CE是AB边上的中线,DG垂直平分CE.求证:∠B=2∠BCE;
    (2)在(1)条件下,若BF⊥AC于点F,连接DE、EF、FD.当△DEF是等边三角形,且BD=3时,△DEF的周长为 9 .
    试题分析:定理证明:延长CD到E,使DE=CD,连接AE,BE,证得四边形ACBE是矩形,根据矩形的性质即可证得结论;
    (1)连接DE,由线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得∠DEC=∠BCE,由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得∠B=∠BFE,根据三角形外角定理及等量代换即可证得结论;
    (2)证得△BDE和△CDF都是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得结果.
    答案详解:解:定理证明:
    延长CD到E,使DE=CD,连接AE,BE,
    则CDCE,
    ∵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AD=BD,
    ∴四边形ACBE是平行四边形,
    ∵∠ACB=90°,
    ∴▱ACBE是矩形,
    ∴CE=AB,
    ∴CDAB;
    (1)连接DE,
    ∵CE是AB边上的中线,
    ∴AE=BE,
    ∵AD⊥BC,
    ∴DEAB=AE=BE,
    ∴∠B=∠BDE,
    ∵DG垂直平分CE,
    ∴DE=DC,
    ∴∠DEC=∠BCE,
    ∴∠BDE=2∠BCE,
    ∴∠B=2∠BCE;
    (2)由(1)得DE=BE,
    ∵BF⊥AC,AD⊥BC,点E是AB中点,
    ∴EF=BE=DE,
    ∵DE=DC,EF=CF,
    ∴DE=DC=EF=FC,
    ∴四边形EFCD是菱形,
    ∵△DEF是等边三角形,
    ∴∠FED=60°,DF=DE,
    ∴DF=CF=CD,
    ∴△CDF是等边三角形,
    ∴∠CDF=60°,
    ∴∠BDE=180°﹣∠CDF﹣∠EDF=60°,
    ∴△BDE是等边三角形,
    ∴DE=BD=3,
    ∴等边△DEF的周长为9,
    所以答案是:9.
    十.度数的录用--直角中的30°
    30.如图,在Rt△ABC中,∠B=90°,∠ACB=60°,E是AC的中点,DE⊥AC交AB于D,连接CD.若AD=8,BD的长等于 12 .
    试题分析:先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可得∠A=30°,再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A=DC=8,从而可得∠ACD=∠A=30°,进而可得∠BCD=30°,然后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CD=4,最后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答案详解:解:∵∠B=90°,∠ACB=60°,
    ∴∠A=90°﹣∠ACB=30°,
    ∵E是AC的中点,DE⊥AC,
    ∴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DA=DC=8,
    ∴∠ACD=∠A=30°,
    ∴∠BCD=∠ACB﹣∠ACD=30°,
    ∴BDCD=4,
    ∴AB=AD+BD=12,
    所以答案是:12.
    31.如图,在△ABC中,AB=AC=10,∠ABC=15°,则△ABC的面积为 25 .
    试题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得∠DAC的度数,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CD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解△ABC的面积.
    答案详解:解:∵AB=AC,∠ABC=15°,
    ∴∠ACB=∠ABC=15°,
    ∴∠DAC=∠ABC+∠ACB=30°,
    ∵AB=AC=10,
    ∴CDAC=5,
    ∴△ABC的面积为:.
    所以答案是:25.

    相关试卷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8 分式重难题型分类练(七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8 分式重难题型分类练(七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8分式重难题型分类练七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doc、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8分式重难题型分类练七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6 填空压轴题分类练(十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6 填空压轴题分类练(十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6填空压轴题分类练十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doc、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6填空压轴题分类练十大考点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5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七大重难考点(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5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七大重难考点(期末真题精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5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七大重难考点期末真题精选原卷版doc、人教版数学八上期末提升训练专题05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七大重难考点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