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出现多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许多中原之外灿烂一时的古文化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由“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的现象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特点是()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出现多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称此现象为“满天星斗'。”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距今约4000年左右,许多中原之外灿烂一时的古文化出现'月朗星稀的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由“满天星斗”到“月朗星稀”的现象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文明的起源信息,无法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最早,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体现不出独树一帜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华文明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列古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痕迹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时间是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未发现水稻种植,排除A项;半坡遗址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排除B项;大汶口遗址主要种植粟,排除D项。故选C项。
    3.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陶寺遗址的同一墓地中有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大墓往往随葬上百件器物,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玉器、象牙和漆器。小墓大部分没有任何随葬品,即或有,也只有一二件粗劣的陶器或骨器。这说明陶寺遗址()
    A.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B.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C.属于母系氏族的遗存 D.国家已经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题干“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中不同的人群在财富和物品拥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A项正确。夏文化遗存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陶寺遗址是,不能由此推断可能是夏文华遗存,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财产分配相对较为平均,通常没有如此明显的贫富分化,排除B项;国家产生的标志是需要具备政权、军队、监狱、文字、宫殿等要素,仅从题干的内容无法判断国家已经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4.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A.西周、春秋 B.西周、秦 C.春秋、战国 D.战国、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故空框中应填的是西周、秦,B项正确;“西周、春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战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战国、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下列能够成为西周分封对象的是()
    A.国人 B.功臣 C.平民 D.奴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西周(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宗室贵族、功臣以及先代贵族后裔来巩固统治基础,扩大疆域控制范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表述直接反映了分封对象主要是周王室成员及其亲近者,还包括那些对周王朝建立有贡献的功臣,B项正确,“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之内的平民阶层,并非直接作为分封的对象,排除A项,“平民”,同样不是分封制的主要受益群体,因为分封制主要针对的是贵族及功臣,而不是普通民众,排除C项,“奴隶”,在西周的社会结构中处于最低层,没有资格成为分封制下的受封者,排除D项。故选B项。
    6.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物质生活充裕 B.等级制度森严 C.餐饮文化发达 D.祭祀活动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得出当时西周等级制度森严,B项正确;物质生活充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餐饮文化发达说法错误,排除C项;祭祀活动频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夏商周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这一变化()
    A.消除了华夷有别观念 B.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
    C.导致了诸侯争战频发 D.旨在对抗秦国的进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春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华夏各部族由始祖神话大相径庭转向“诸夏共祖”“五帝同源”,说明文化的一致性增强,从而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B项正确;“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诸侯争战频发是实力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华夏认同导致的,排除C项;“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与对抗秦国无关,排除 D项。故选B项。
    8.古代的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水利的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中郑国渠位于如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郑国渠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地图中③的位置,C项正确;①位于黄河中下游,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②的位置,排除B项;都江堰位于四川,④的位置,排除D项。故选C项。
    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为政以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有可能出现在《论语》中,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B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0.据史料记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新法”中的()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厉行法治 D.焚烧诗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征兵征粮经常达不到定额,民众对官府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秦国新法实施之后,秦国百姓踊跃参军入伍,登记入伍的场所常常挤满了人”可以得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得益于奖励军功,B项正确,“重农抑商”体现不出对材料中“踊跃参军”的内容,排除A项,“厉行法治”可以重塑社会秩序,与人们愿意参军纳粮关系不大,排除C 项“焚烧诗书”限制了思想,对题干材料的民众老百姓没有多少吸引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A 提升了贵族政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 D.弱化了监察制度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这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这实际上削弱了贵族在地方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排除B项;实际上,郡县制通过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的方式,削弱了地方权力的独立性,使得地方政权更加依赖于中央政权,排除C项;在郡县制下,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因此郡县制并没有弱化监察制度的作用,反而加强了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宗正负责皇家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实质是()
    A.官员众多,职责明确 B.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C.选贤任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D项正确;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不能体现官员众多,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体现决策严谨,提升效率,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贤任能,唯才是用,排除C项。故选D项。13.秦王朝以军人为吏,必然使各级行政机构都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都具有军事化的形制,又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在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由此可见()
    A.秦朝灭亡的根源在暴政 B.秦朝暴政根源于军功爵制
    C.军人为吏一定导致暴政 D.国家治理政策需适时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都具有军事化的形制,又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在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军人为吏,这使各级行政机构都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秦朝统一之后需要稳定的政治秩序,而非是严酷的军事化管理,所以国家治理政策需适时调整,D项正确;秦朝灭亡的根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暴政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秦朝暴政根源于军功爵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军人为吏一定导致暴政”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失,亦已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叛乱,符合材料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失,亦已明矣。”的主旨,故B项正确;秦朝及唐朝、宋朝都实行郡县制,并没有推行分封制,排除ACD 三项。
    15.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末之弊,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在此背景下,汉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是()
    A.“事征四夷”“图制匈奴” B.“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在此背景下,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B项正确,事征四夷”“图制匈奴”是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创立察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孝顺和廉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实质,就是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由国家控制经济的运作。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 D.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米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并且平准均输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上述政策都是在强化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划分州部,分设刺史,属于刺史制度,并不是经济手段,排除C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形容的是北宋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7.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A.宦官外戚专权 B.黄巾军大起义
    C.皇帝幼龄即位 D.地方军阀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中后期,封建政权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外戚专权,A项正确;据所学,皇帝幼龄即位、黄巾军大起义和地方军阀割据,是东汉政权衰落的表现,并非东汉统治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8.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邮票的图案内容分别为凿空西域、开辟丝路。这组邮票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A.刘邦 B.张骞 C.卫青 D.霍去病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的联系,B 项正确;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排除A项;卫青和霍去病是北击匈奴的代表,排除CD项。故选B项。
    1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的代表成就评价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项正确。汉赋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排除B项;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排除C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D项。故选A项。
    20.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门阀政治深厚,建国之初,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王”,所指的力量属于()
    A.江南本地的传统士族 B.八王之乱中的南方势力
    C.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 D.江南开发中的少数民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材料中的“王”是指王导、王敦兄弟,C项正确;江南士族势力有限,无法操控朝政,排除A项;八王势力在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被消灭,排除B项;江南开发中,少数民族实力弱小,更多依靠南迁北民的先进生产力,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东晋名士桓伊虽出身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但他为人谦素,文武双全,淝水之战后,因军功封侯,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谥号烈。他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相传著名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谱而改编。据此可知()
    A.桓伊凭借才艺扬名于世 B.依靠淝水之战成就桓伊
    C.应注重人物的阶级属性 D.评价人物应有开放思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桓伊既是猛将,又是名士,也是忠臣,集豪情、才情、悲情于一身,说明评价人物应有开放思维,D项正确;桓伊的才艺、淝水之战的战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
    A、B项;不能因为桓伊出身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而否定他,排除C项。故选D项。
    2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政权并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C项正确;“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名,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有利于汉族的认同,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属于文化措施,与经济联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做法有利于汉族的认同,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南朝时期,北方的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以至于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这体现了()
    A.南稻北粟格局的改变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D选项
    成就
    评价
    A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乐府诗
    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
    造纸术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方的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以至于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可知,北方的农作物在南方推广种植,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水稻在北方的种植情况,不能得出“南稻北粟格局的改变”的结论,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B项;麦、粟、菽等耐寒耐旱作物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C项。故选D 项。
    24.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C.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知,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排除A项;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而非沟通中外,排除B项;大运河开通主要是便利交通和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并不能短时间改变南北经济实力对比,“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说法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5.“隋末风云天下乱,强盛基业毁于旦。少年军从雁门关,果断英明才俊干。大唐开国建功章,扫挟群雄天下半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诗中帝王所建立的盛世被后人称为()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元和中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大唐开国建功章,扫挟群雄天下半千年难遇圣明皇,文武双全凌烟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皇帝为唐太宗,其开创了贞观之治,B项正确;开皇之治属于隋文帝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开元盛世属于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排除C项;唐宪宗治国有方,国家政治回到正轨的时代,被称为元和中兴,排除D项。故选B项。
    26.在中国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或外族入侵,便有世居于中原北方的名门望族和百姓向南方迁徙,其中尤以西晋末年、唐末和北宋末年三次南迁的规模最大,又被称作“衣冠南渡”。第二次“衣冠南渡”源于()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武周篡唐 D.靖康之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是唐代末年的中国。题干中提到“衣冠南渡”,特别是第二次“衣冠南渡”,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导致了北方地区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大量南迁,符合题干中“唐末”的时间范围和“衣冠南渡”的描述,B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唐代末年的“衣冠南渡”无关,排除A项;武周篡唐是指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取代唐朝的历史事件,虽然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动,但并未直接导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排除C项;靖康之变是北宋末年发生的事件,金军攻入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导致北宋灭亡,这是第三次“衣冠南渡”的原因,与题干中的“唐末”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7.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唐时期,针对这一局面实行了()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租调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出现一系列的弊端,为巩固统治,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进行选拔官员,C项正确;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排除A项;汉朝推行察举制,排除B项;租调制是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8.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项正确,排除A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9.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变化()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取消了三省分工 D.实现了分权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 政事堂议事。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使决策、行政一体化,进而提高了行政速度,B项正确;唐朝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A 项;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宰相基本专职化,没有体现三省长官权力的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
    30.“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下列关于该赋税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地税 B.每户按田亩缴纳户税
    C.扩大了收税对象 D.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收税对象由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总之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两税法下,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排除AB项;两税法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排除D项。故选C项。
    II卷
    二、非选择题(31题28分,32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作用:废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3)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图二反映耕作方式上出现了牛耕,图三说明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比较多,可以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二涉及到的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是,逐渐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因果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康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康,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至唐三种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标准:汉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有利于公平公正)。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准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康各一人"得出汉朝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得出晋以门第为标准;根据“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小问2详解】
    根据“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可知科举制的影响主要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希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希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英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有学者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