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汉时期(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
这是一份周测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汉时期(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重庆渝中区高一校联考)观察下表,据此推之,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是( )
A.军事人才相当充足 B.文化教育发达
C.实施广纳贤才政策 D.吏治较为清明
2.秦始皇的五次巡游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他的四次东巡都刻有石碑,其中著名的见以下表格。秦始皇如此急切而不惜耗费精力这样做的用意是( )
A.推广秦国重农抑商国策
B.批判已故六国诸侯
C.了解六国故地吏治情况
D.强化国家认同观念
3.(2023·保定高一校联考)秦始皇北击匈奴,其根本战略指导思想不在于进攻,不在于征服或消灭匈奴,而在于确保秦王朝的安全、统一和发展。这表明秦朝北击匈奴( )
A.具备明确的开疆拓土要求
B.有效解决了边疆问题
C.具有鲜明的积极防御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防安全
4.(2023·东莞高一期末)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 )
A.君权至上 B.职责明确
C.政务繁杂 D.官员众多
5.(2024·广州高一阶段练习)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
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
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
6.(2024·辽宁高一阶段练习)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如图所示),沿用了商鞅以来推行了100余年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这一措施的推行主要是为了( )
A.维护生活秩序 B.统一货币形态
C.结束分裂局面 D.规范经济秩序
7.《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害盗(捕盗官)别(背着)徼(巡察)而盗,驾(加)罪之。’可(何)谓‘驾罪’?五人盗,臧(脏)一钱以上,斩左止(趾),有(又)黥为城旦(筑城的劳役)……”这一条文表明,秦朝( )
A.阶级矛盾尖锐 B.团伙盗窃严重
C.残酷压榨民众 D.严惩执法犯法
8.(2023·太原高一期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一记载( )
A.真实客观地描述了历史
B.因缺乏实证而不具有价值
C.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统治
D.揭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9.(2024·沧州高一阶段练习)某学者指出,汉代文景之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文景之治( )
A.废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使地主和商人相互勾结
C.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D.具有封建统治的局限性
10.(2024·黄山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是关于七国之乱的故事流传的两个版本。
这表明( )
A.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获知
B.只有通过原始文献才能最终还原历史
C.说事者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D.历史真伪需要进行史料真实性的考辨
11.(2023·东莞高一期末)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推恩令” B.赞扬郡县制
C.否定郡县制 D.肯定“推恩令”
12.(2024·辽阳高一期末)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即“中朝”,汉中央由此演变为“中朝”起决策作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的形势。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 )
A.统治思想发生了转变
B.加强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官僚体系被彻底颠覆
D.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
13.(2023·常德高一阶段练习)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
A.加强了经济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14.(2024·河南高一阶段练习)据记载,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时只在郡县里推行,而到元封元年(前110)则把盐铁官营推行到了诸侯的封国。这一变化( )
A.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B.旨在打击私人工商业
C.助推了“推恩令”的落实
D.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15.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汉武帝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16.天人感应本是古代的迷信思想,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天”和“人”同类,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天”同样有喜怒哀乐好恶,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这一发展( )
A.维护了社会安定
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有利于无为思想传播
17.(2024·武威高一阶段练习)翦伯赞在《秦汉史》中写道:“当此之时,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连彩,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这种“美景”的呈现主要得益于( )
A.“推恩令”的实施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郡县制的推行 D.匈奴势力的衰落
18.(2023·东莞高一期中)光武帝刘秀注重争取民心,以“柔道”治国。同时,却以铁腕治吏,即使是尚书、三公,一旦有过错,也常被拖到皇帝面前捶扑鞭打,毫无体面可言。刘秀的这些做法( )
A.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B.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C.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
D.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
19.(2024·重庆高一阶段练习)东汉时期,皇帝例居“东宫”,皇太后皆居“西宫”。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的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切换。这一现象表明东汉( )
A.皇权受到外戚制约 B.社会矛盾彻底激化
C.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D.外戚频繁干涉朝政
20.(2024·宁夏固原高一阶段练习)东汉中期始,皇帝借宦官以对抗外戚,其权势日益增强,桓、灵帝时,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这主要反映了( )
A.外戚干政皇权旁落
B.内朝权力扩张削弱相权
C.察举制失去了功效
D.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邯郸高一阶段练习)(20分)阅读有关秦汉制度和兴亡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嬴政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12分)
22.(2023·枣庄高一期中)(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汉代史籍来看,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经元狩二年(前121)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
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摘编自苟长玲、徐黎丽《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等
材料二 史料: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通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12分)
(2)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该观点,你会选择材料二中哪些史料作证据,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3·重庆渝中区高一校联考)观察下表,据此推之,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是( )
A.军事人才相当充足 B.文化教育发达
C.实施广纳贤才政策 D.吏治较为清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实施广纳贤才政策,任用不同的人才担任秦国重要职务,为秦统一天下作出了突出贡献,C项正确;表格中的人物不都是军事人才,不能得出“军事人才相当充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是实施广纳贤才政策,未体现文化教育发达,排除B项;材料强调秦统一天下的原因是实施广纳贤才政策,未体现吏治较为清明,排除D项。
2.秦始皇的五次巡游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他的四次东巡都刻有石碑,其中著名的见以下表格。秦始皇如此急切而不惜耗费精力这样做的用意是( )
A.推广秦国重农抑商国策
B.批判已故六国诸侯
C.了解六国故地吏治情况
D.强化国家认同观念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石碑内容大多在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万世功业和高尚品德,有利于增强地方百姓对秦朝统治的认同,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
3.(2023·保定高一校联考)秦始皇北击匈奴,其根本战略指导思想不在于进攻,不在于征服或消灭匈奴,而在于确保秦王朝的安全、统一和发展。这表明秦朝北击匈奴( )
A.具备明确的开疆拓土要求
B.有效解决了边疆问题
C.具有鲜明的积极防御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防安全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北击匈奴主要是为确保国家安全,具有鲜明的积极防御特点,C项正确;“开疆拓土”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解决了边疆问题”“确保了北部边防安全”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D项。
4.(2023·东莞高一期末)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 )
A.君权至上 B.职责明确
C.政务繁杂 D.官员众多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都是国家官员,但他们都负责皇室的日常家族管理,体现了国与家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说明古代政治的本质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A项正确;职责明确属于材料表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君权至上,没有体现政务繁杂,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不能体现官员众多,排除D项。
5.(2024·广州高一阶段练习)秦统一后的国家形态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中央—郡县”一元化的行政体制( )
A.直接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展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征
D.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国家结构是“中央—郡县”的一元化行政体制,构成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影响了中国2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C项正确;郡县制度体现的是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排除A项;古代地方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据所学可知,秦朝二世而亡,因此郡县制有效巩固了秦王朝统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2024·辽宁高一阶段练习)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如图所示),沿用了商鞅以来推行了100余年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这一措施的推行主要是为了( )
A.维护生活秩序 B.统一货币形态
C.结束分裂局面 D.规范经济秩序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之后,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维护经济制度的统一,规范经济秩序,D项正确;维护生活秩序的是秦律的制定,排除A项;统一货币形态为圆形方孔钱,与度量衡无关,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排除C项。
7.《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害盗(捕盗官)别(背着)徼(巡察)而盗,驾(加)罪之。’可(何)谓‘驾罪’?五人盗,臧(脏)一钱以上,斩左止(趾),有(又)黥为城旦(筑城的劳役)……”这一条文表明,秦朝( )
A.阶级矛盾尖锐 B.团伙盗窃严重
C.残酷压榨民众 D.严惩执法犯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对捕盗官的盗窃行为以及共同(集团)犯罪等行为都加重惩罚,说明秦朝严惩执法犯法,故选D项;对捕盗官的严惩不属于阶级斗争,排除A项;对捕盗官团伙作案制定了惩罚条文,说明当时存在团伙作案的现象,但不代表“严重”,排除B项;材料中法律条文的适用对象是“捕盗官”而不是普通民众,排除C项。
8.(2023·太原高一期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一记载( )
A.真实客观地描述了历史
B.因缺乏实证而不具有价值
C.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统治
D.揭示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描绘了秦始皇陵寝的大致状况,如此宏大的墓葬规模反映了秦朝国力之强盛,可用于研究秦朝的统治,C项正确;“真实客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史记·秦始皇本纪》作为史料文献,具备一定历史价值,排除B项;材料记载描绘了秦始皇陵寝的大致状况,未揭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9.(2024·沧州高一阶段练习)某学者指出,汉代文景之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文景之治( )
A.废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使地主和商人相互勾结
C.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D.具有封建统治的局限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文景之治时期采取的一些措施看起来对农民有利,但对地主、商人更有利,这说明文景之治具有封建统治的局限性,D项正确;“废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措施对地主和商人更有利,不等于地主和商人相互勾结,排除B项;政策对农民有利,因此并不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项。
10.(2024·黄山高一阶段练习)下面是关于七国之乱的故事流传的两个版本。
这表明( )
A.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获知
B.只有通过原始文献才能最终还原历史
C.说事者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D.历史真伪需要进行史料真实性的考辨
答案 C
解析 关于七国之乱的原因,材料从王国叛乱、中央政府的横征暴敛等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说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历史解释,C项正确;历史真相可以通过研究学习而获得,并不是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获知,排除A项;历史文献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仅凭原始文献并不能真正还原历史,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历史真伪与史料真实性的关系,排除D项。
11.(2023·东莞高一期末)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推恩令” B.赞扬郡县制
C.否定郡县制 D.肯定“推恩令”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并结合所学可知,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即中央权力得到加强,由此可知,此时已经颁布“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即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司马迁对“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司马迁对“推恩令”的态度,未涉及赞扬或否定郡县制的信息,排除B、C项。
12.(2024·辽阳高一期末)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即“中朝”,汉中央由此演变为“中朝”起决策作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的形势。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 )
A.统治思想发生了转变
B.加强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官僚体系被彻底颠覆
D.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汉中央由此演变为‘中朝’起决策作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的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外朝制,中外朝的设置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与统治思想无关,排除A项;“彻底颠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是中枢机构的改变,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D项。
13.(2023·常德高一阶段练习)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
A.加强了经济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把铸币权和盐铁的经营权都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杜绝腐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和农业问题,排除C、D项。
14.(2024·河南高一阶段练习)据记载,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时只在郡县里推行,而到元封元年(前110)则把盐铁官营推行到了诸侯的封国。这一变化( )
A.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B.旨在打击私人工商业
C.助推了“推恩令”的落实
D.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而且将这一政策推广到诸侯国,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的实力,D项正确;盐铁官营并不会加重百姓负担,排除A项;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与打击私人工商业无关,排除B项;“推恩令”的落实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5.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汉武帝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以削弱地方王国势力,尊崇儒术以加强思想专制,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局面,故选D项。
16.天人感应本是古代的迷信思想,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天”和“人”同类,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天”同样有喜怒哀乐好恶,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这一发展( )
A.维护了社会安定
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有利于无为思想传播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B项;维护了社会安定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实现统一,排除C项;汉代董仲舒思想属于儒学思想范畴,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排除D项。
17.(2024·武威高一阶段练习)翦伯赞在《秦汉史》中写道:“当此之时,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连彩,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这种“美景”的呈现主要得益于( )
A.“推恩令”的实施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郡县制的推行 D.匈奴势力的衰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翦伯赞强调的是中国的文明与罗马等西方文明有联系,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推恩令”主要打击的是诸侯国,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秦朝时已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是汉代文化影响力扩大的原因,排除C项;汉代匈奴势力的衰落有助于汉文化的外传,不是汉代文化影响力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8.(2023·东莞高一期中)光武帝刘秀注重争取民心,以“柔道”治国。同时,却以铁腕治吏,即使是尚书、三公,一旦有过错,也常被拖到皇帝面前捶扑鞭打,毫无体面可言。刘秀的这些做法( )
A.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B.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C.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
D.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刘秀的这些做法有利于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强化皇权,维护东汉王朝的专制皇权统治,D项正确;根据材料“以‘柔道’治国”可知,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戚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国问题,排除C项。
19.(2024·重庆高一阶段练习)东汉时期,皇帝例居“东宫”,皇太后皆居“西宫”。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的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切换。这一现象表明东汉( )
A.皇权受到外戚制约 B.社会矛盾彻底激化
C.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D.外戚频繁干涉朝政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的状态下出现了母后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从而形成了外戚把持朝廷政权的状况,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外戚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东汉时期社会矛盾彻底激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的政治特征,排除C项。
20.(2024·宁夏固原高一阶段练习)东汉中期始,皇帝借宦官以对抗外戚,其权势日益增强,桓、灵帝时,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党羽布列朝廷州郡。这主要反映了( )
A.外戚干政皇权旁落
B.内朝权力扩张削弱相权
C.察举制失去了功效
D.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把宦官当作对抗外戚的工具,使得宦官权势日益增强,党羽遍布全国,这主要反映了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宦官专权而非外戚干政,排除A项;内朝权力扩张削弱相权与皇帝借宦官打击外戚及宦官专权、党羽布列州郡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宦官专权对察举制的冲击,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4·邯郸高一阶段练习)(20分)阅读有关秦汉制度和兴亡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嬴政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12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2)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2.(2023·枣庄高一期中)(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汉代史籍来看,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经元狩二年(前121)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
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摘编自苟长玲、徐黎丽《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等
材料二 史料: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通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12分)
(2)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该观点,你会选择材料二中哪些史料作证据,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措施:派遣张骞通西域;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向西域移民屯田。
意义:拓展了汉朝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改变了百姓生活方式及习俗;增强了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应该选择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该观点在时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
名字
国别
名字
国别
名字
国别
商鞅
卫国人
张仪
魏国人
魏章
魏国人
甘茂
楚国人
魏冉
楚国人
白起
楚国人
蒙骜
齐国人
魏缭
魏国人
李冰
赵国人
吕不韦
卫国人
李斯
楚国人
郑国
韩国人
注:以上人物都在秦国受到重用
《峄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泰山刻石》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之罘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东观刻石》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碣石刻石》
隳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秦始皇诏
一斤铜权
秦始皇诏
一斤铜权
秦始皇诏
二斤铜权
版本一
王国势力膨胀→想要叛乱→中央出兵平叛→王国战败→百姓拍手称快
版本二
中央横征暴敛→百姓遁入王国(王国也汲取民力,百姓可以两害相较取其轻)→王国力量壮大→中央深感不安,率先发难→王国战败被肢解→百姓被纳入中央统治
A
《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3 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B
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前5世纪)
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D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窑砖瓦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名字
国别
名字
国别
名字
国别
商鞅
卫国人
张仪
魏国人
魏章
魏国人
甘茂
楚国人
魏冉
楚国人
白起
楚国人
蒙骜
齐国人
魏缭
魏国人
李冰
赵国人
吕不韦
卫国人
李斯
楚国人
郑国
韩国人
注:以上人物都在秦国受到重用
《峄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泰山刻石》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之罘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东观刻石》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碣石刻石》
隳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秦始皇诏
一斤铜权
秦始皇诏
一斤铜权
秦始皇诏
二斤铜权
版本一
王国势力膨胀→想要叛乱→中央出兵平叛→王国战败→百姓拍手称快
版本二
中央横征暴敛→百姓遁入王国(王国也汲取民力,百姓可以两害相较取其轻)→王国力量壮大→中央深感不安,率先发难→王国战败被肢解→百姓被纳入中央统治
A
《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3 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B
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前5世纪)
C
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D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窑砖瓦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第18课 辛亥革命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十八辛亥革命docx、十八辛亥革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