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佛山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佛山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第1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第2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佛山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4页。
    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生 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请2B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分。
    1. 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让该紫茎番茄自交B. 与绿茎番茄杂交C. 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D. 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用的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设相关基因型为A、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 A不符合题意;
    B、 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
    C、 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紫茎纯合子杂交进行鉴定,C符合题意;
    D、 能通过与紫茎杂合子杂交(Aa)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详解】A、由题干中信息“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
    B、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
    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人类的喜好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来实现,使人类喜好的性状得以保留,因此,人工选择可以决定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B。
    3. 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B. 复制时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利用四种核糖核苷酸合成子链
    C.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与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3个,因此G、C碱基对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
    2、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详解】A、DNA 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留复制,A正确;
    B、复制时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利用四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B错误;
    C、由题意知被32P标记的DNA单链是2条,含有31P的单链是2×8-2=14条,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正确;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 P的DNA分子数是2个,含31 P 的分子数是8个,二者之比是1∶4,D正确。
    故选B。
    4. 下列关于表观遗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DNA的甲基化等
    B. 表观遗传现象中,生物表型发生变化是由于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
    C. 表观遗传现象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
    D. DNA甲基化的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质包括:DNA的甲基化、基因印记、RNA干扰和组蛋白修饰。
    【详解】AB、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DNA的甲基化、染色体上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等,A正确,B错误;
    C、外界环境会引起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变化,从而引起表观遗传现象的出现,C 正确;
    D、DNA甲基化的修饰可以通过配子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D正确。
    故选B。
    5. 某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①35S标记的T2噬菌体+不含放射性的细菌;②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不含放射性的细菌;③14C标记的T2噬菌体+不含放射性的细菌。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在含35S、32P和14C的培养基中培养可获取含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
    B. 若第②组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则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均偏高
    C. 若第③组进行充分搅拌,则离心后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
    D. ①、②组实验说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T2噬菌体是病毒,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在普通培养基中无法培养和标记,A错误;
    B、若第②组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T2噬菌体没有完全侵染细菌或子代T2噬菌体从细菌细胞中释放出来,经离心后会造成上清液中放射性偏高,B正确;
    C、14C可标记DNA和蛋白质,无论第③组是否充分搅拌,离心后上清液和沉淀物均有放射性,C错误;
    D、对比两组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6.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I中期、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B. 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aY=1:1:1:1,则可能发生了互换
    C. 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1:1:2,则可能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 若细胞中无染色单体,基因组成为AAYY,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都是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应该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精子,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aY=1:1:1:1,则可能发生了染色体互换,B正确;
    C、若产生的精子为AXB:aXB:aY=1:1:2,则可能的原因是一个A发生基因突变成了a,C错误;
    D、若细胞基因组成为AAYY,则不含同源染色体,同时不含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C。
    7. 鸡的芦花性状由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B决定。现偶得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原先是只下过蛋的母鸡),让其与芦花母鸡交配,得到的F1中,芦花公鸡∶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1∶1∶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F1中的芦花公鸡是杂合子
    B. 雏鸡至少需要一条Z染色体才能存活
    C. 性反转母鸡表型改变,性染色体随之改变
    D. F1中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杂交,F2中公鸡全是芦花鸡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为:
    所以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2:1。
    【详解】A、鸡的芦花性状由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B决定,一只非芦花变性公鸡(原先是只下过蛋的母鸡),基因型为ZbW,与一只芦花母鸡交配,基因型为ZBW,得到的子代中,芦花公鸡(ZBZb):芦花母鸡(ZBW):非芦花母鸡(ZbW):WW(死亡)=1:1:1:0,则F1中的芦花公鸡是杂合子,A正确;
    B、基因型为WW的鸡不能成活,说明雏鸡至少需要一条Z染色体才能存活,B正确;
    C、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性反转只是表现型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所以性染色体还是ZW,C错误;
    D、F1中芦花母鸡(ZBW)和芦花公鸡(ZBZb)杂交,F2中公鸡的基因型是ZBZB、ZBZb,全是芦花鸡,D正确。
    故选C。
    8. 细胞学说与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下与细胞学说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是由罗伯特·胡克、施莱登、施旺等科学家建立的
    B. 细胞学说的提出主要运用了观察、完全归纳法和推论等科学方法
    C. “细胞的结构基础是各种分子”也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D. 细胞学说揭示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细胞学说间接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详解】ABC、施莱登和施旺主要运用观察法分别对植物、动物的细胞进行独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基础是各种分子”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ABC错误;
    D、从细胞学说的内容可知,细胞学说可以说明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构成,阐明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D。
    9. 下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生理作用,其中a、b、c、d代表小分子物质,甲、乙、丙代表大分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纤维素或淀粉
    B. d在核糖体中合成
    C. 磷脂和c的元素组成相同
    D. 乙经高温处理后,不能再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图中b是氨基酸、乙是蛋白质,c是脱氧核苷酸、丙是DN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a是葡萄糖、甲是纤维素;d表示雄性激素。
    【详解】A、甲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甲是纤维素,A错误;
    B、d表示雄性激素,是脂质类的,在内质网中合成,B错误;
    C、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图中c是脱氧核苷酸,而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两者元素组成相同,C正确;
    D、乙是蛋白质,经高温处理后,肽键不会断裂,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C。
    10. 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Y和Z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 若Y是葡萄糖,则植物细胞中的Z一定是淀粉
    C. 若Z是蛋白质,则其单体Y的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
    D. 若Y是核糖核苷酸,则Z只分布于细胞质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单体,因此蛋白质、多糖、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多聚体。
    【详解】A、Y是单体,Z是多聚体,多聚体是由多个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而成,故Y和Z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若Y是葡萄糖,则植物细胞中的Z可能是淀粉,也可能是纤维素等,B错误;
    C、若Z是蛋白质,则其单体Y为氨基酸,氨基酸的空间结构不具有多样性,C错误;
    D、若Y是核糖核苷酸,则Z为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细胞核中也含有少量RNA,D错误。
    故选A。
    11. 下图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是该系统边界
    B. 只有①⑦能形成囊泡
    C. ③含有糖类、无机盐和色素等
    D.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⑥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细胞壁,②为细胞膜,③为液泡,④为内质网,⑤为染色质,⑥为核仁,⑦为高尔基体。
    【详解】A、②(细胞膜)是该系统的边界,A错误;
    B、②(细胞膜)也能形成囊泡,B错误;
    C、③是液泡,含有糖类、无机盐和色素等,C正确;
    D、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⑤染色质中,D错误。
    故选C。
    12.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组织细胞不断产生自由基(一种强氧化性物质)积累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摄入抗氧化类食物可延缓细胞衰老B. 自由基可以引起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C. 自由基可致细胞衰老而不会引起癌变D. 生活中应减少辐射及有害物质的摄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 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
    【详解】A、细胞内的氧化反应是产生自由基的原因之一,多摄入抗氧化类食物可延缓细胞衰老,A正确;
    B、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和蛋白质,故自由基可以引起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B正确;
    C、从图上看,自由基会攻击DNA,有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而引起癌变,C错误;
    D、辐射和有害物质都会产生自由基,生活中应减少辐射及有害物质的摄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延缓衰老,D正确。
    故选C。
    13. 研究者将大蒜的根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磷酸盐溶液中,4h 后测定得到图所示的磷吸收速率曲线。对本实验现象作出的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磷通过转运蛋白进入大蒜根尖细胞B. 磷吸收速率受到膜上载体数量制约
    C. 磷吸收一定是主动运输D. 磷的吸收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在一定磷酸盐浓度范围内,随着磷酸盐浓度升高,磷吸收速率升高,而到达一定浓度范围,磷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运输速率受到载体数量限制,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详解】A、据图分析,在一定磷酸盐浓度范围内,随着磷酸盐浓度升高,磷吸收速率升高,而到达一定浓度范围,磷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运输速率受到载体数量限制,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两种方式都需要转运蛋白,A不符合题意;
    B、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增加,而物质运输速率没有增加,说明M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B不符合题意;
    C、从该图像不能直接反映出磷吸收一定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C符合题意;
    D、磷的吸收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能体现流动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某小组以紫色洋葱外表皮、黑藻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在失水的过程中颜色逐渐加深,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B. 滴加 0.3g/mL蔗糖溶液后的第231秒,黑藻的大多数细胞开始失水
    C. 用0.5g/mL的蔗糖溶液处理后,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可能已死亡
    D. 由实验结果可知,黑藻的细胞液浓度可能小于紫色洋葱外表皮
    【答案】C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在失水的过程中,液泡中的细胞液浓度越来越大,其颜色逐渐加深,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错误;
    B、质壁分离的时间记法是从滴下溶液开始到约50%的细胞出现明显质壁分离为止,滴加 0.3g/mL蔗糖溶液后的第231秒,黑藻的50%的细胞出现明显质壁分离,说明黑藻的大多细胞已经失水,而不是开始失水,B错误;
    C、用0.5g/mL的蔗糖溶液处理后,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说明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可能已死亡,C正确;
    D、由表格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2g/mL时,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故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液浓度小于0.2g/mL,而黑藻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黑藻的细胞液浓度大于或等于0.2g/mL,因此由实验结果可知,黑藻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紫色洋葱外表皮,D错误。
    故选C。
    15. 甲乙两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X遗传病,人群中每100人有一个甲病患者。下图为某家族的系谱图,Ⅱ3无甲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6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11
    C. Ⅱ5产生同时含甲、乙两病致病基因配子的概率为1/4
    D. Ⅲ7和Ⅲ8生一个两病兼患的孩子的概率为1/24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甲和乙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则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已知人群中每100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即aa的概率为1/100,则a的概率为1/10,A的概率为9/10,人群中正常个体为Aa的概率为Aa/(AA+Aa)=9/10×9/10/(1−1/10×1/10)=2/11,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Ⅱ6的基因型为2/11AaXBY或9/11AAXBY,两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11,B正确;
    C、Ⅱ5的基因型为1/2aaXBXB或1/2aaXBXb,产生同时含甲、乙两致病基因的配子为1/2×1/2=1/4,C正确;
    D、Ⅱ3的基因型为AA,Ⅱ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则Ⅲ7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XBXb、2/3AAXBXb,Ⅲ8的基因型为AaXBY,则他们的后代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3×1/4×1/4=1/48,D错误。
    故选D。
    16. 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中,若在50×的视野中均匀分布有大小一致的20个细胞,则换成10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是10个
    B. 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上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 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向应是逆时针的
    D. 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应该增强光照,用较大的光圈
    【答案】C
    【解析】
    【分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并且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
    【详解】A、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中,若在50×的视野中均匀分布有大小一致的20个细胞,则换用100×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是20÷22=5个,A错误;
    B、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上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B错误;
    C、若高倍镜下看到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向还是逆时针的,C正确;
    D、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应该减弱光照,用较小的光圈,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图①②③是基因型为Aa的某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图④表示该动物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中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对应图④中的_____阶段。若图③中细胞为卵细胞,则其_____(填“不可能”或“有可能”)是图②中细胞的子细胞。
    (2)图④中的DF阶段,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_____,图④中的_____(填字母)阶段也会发生类似的染色体行为。
    (3)由图④可以看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生物前后代的_____。
    【答案】(1) ①. IJ ②. 不可能
    (2) ①.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②. JL
    (3)染色体数目恒定
    【解析】
    【分析】析题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是配子;④表示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其中AG表示减数分裂,HI表示受精作用,IM表示有丝分裂。
    【小问1详解】
    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图④的IJ段;若图③中细胞为卵细胞,则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图②细胞均等分裂,为极体,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极体,不可能是卵细胞。
    【小问2详解】
    图④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结束,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DE)DF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图④JK(JL)(有丝分裂后期)也会发生相似的染色体行为。
    【小问3详解】
    由图④可以看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18.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中,科学家们做了下列实验。请回答问题:
    (1)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消化酶,可观察到这些细胞具有发达的_____。
    (2)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掺入到_____上正在合成的蛋白质中,组织内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使感光乳剂曝光,固定组织后在显微镜下便可发现细胞中含放射性的位点,这一技术使研究者能确定放射性标记的物质在细胞内的_____,并最确定蛋白质的分泌路径。
    (3)细胞内的一些蛋白质被膜包裹形成囊泡,如图所示,囊泡被分成披网格蛋白小泡、COPI被膜小泡以及_____被膜小泡三种类型。三种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分工井井有条,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细胞“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囊泡能特异性地识别目标膜,如某些囊泡能把“货物”从C转运到溶酶体D,这里的“货物”主要是_____。
    (4)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被包裹于膜泡之中,这些膜泡能够精准的运输。为了确定参与膜泡运输的基因(sec基因),科学家筛选了两种酵母突变体,这两种突变体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差异如下:
    据此推测,sec1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与_____的形成有关。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_____。
    【答案】(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 ①. 核糖体 ②. 位置
    (3) ①. COPⅡ ②. 溶酶体酶(多种水解酶)
    (4) ①. 内质网上膜泡 ②. 参与膜泡(或“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在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不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小问1详解】
    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分泌过程是在核糖体上合成,在被运输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进行加工和修饰,然后分泌到细胞外,若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消化酶,可观察到细胞具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小问2详解】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能掺入到核糖体正在合成的蛋白质中,组织内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使感光乳剂曝光,固定组织后在显微镜下便可发现细中含放射性的位点,这一技术使研究者能确定放射性物质在细胞内的位置。
    【小问3详解】
    由图知,囊泡被分为网格蛋白小泡,COPⅠ被膜小泡和COPⅡ被膜小泡三种类型,囊泡能特异性识别目标膜,如运输溶酶体酶(多种水解酶)的囊泡能把“货物”从C转运到D。
    【小问4详解】
    SeCl2基突变体后,细胞内内质网特别大,推测SeCl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参与内质网小泡的形成,SeCl2基因突变后,突变体细胞内,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说明小泡与高尔基体没有融合,推测SeCl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参与膜泡(或“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19. 磷酸丙糖转运体(TPT)能将卡尔文循环中磷酸丙糖不断运到叶绿体外,同时会将等量磷酸运回叶绿体内。TPT的活性受光的调节,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活性最高。光合产物在叶肉细胞内转化成蔗糖后进入筛管,再转运至其他器官转化为淀粉储存或分解供能,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叶肉细胞中能合成ATP的场所是_____。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_____。
    (2)卡尔文循环中,C3还原成磷酸丙糖需要NADPH的参与,NADPH的具体作用是_____。在环境条件由较弱光照转为适宜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淀粉的合成速率_____,根据题目信息作出的合理解释是_____。
    (3)与正常植株相比,缺乏类胡萝卜素的小麦突变体在适宜光照下光合速率下降,原因是_____。
    (4)研究发现,干旱会使小麦的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导致小麦光合速率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 类囊体膜
    (2) ①. 提供能量并作还原剂 ②. 减少 ③. 适宜光照时,TP丁活性升高,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的速率升高,磷酸丙糖较少转化为淀粉
    (3)缺乏类胡萝卜素的小麦突变体吸收蓝紫光减少(导致缺乏类胡萝卜素的小麦突变体在适宜光照下光合速率下降)
    (4)气孔开放程度降低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
    【小问1详解】
    小麦叶肉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光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都会合成ATP,其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小问2详解】
    NADPH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能为暗反应中C3的还原提供能量并作还原剂;结合题意“TPT的活性受光的调节,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活性最高”及“TPT能将卡尔文循环中的磷酸丙糖不断运到叶绿体外,同时会将磷酸等量运回叶绿体”可知,较弱光照时,TPT活性低,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的速率低,将会更多地转化为淀粉,故在环境条件由较弱光照转为适宜光照时,淀粉合成的速率减少。
    【小问3详解】
    因为缺乏类胡萝卜素小麦突变体吸收蓝紫光减少,导致缺乏类胡萝卜素的小麦突变体在适宜光照下光合速率下降。
    小问4详解】
    CO2主要通过气孔从外界获取的,而干旱条件下会导致气孔开放程度降低,二氧化碳供应减少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0. 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种甲(抗甲)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EMS诱变感病大豆,获得了新的抗病品种乙(抗乙)科研人员利用甲、乙品种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1)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2)据表中数据分析,品种甲的抗病性状属于_______________性状,品种乙的抗病性状属于_______________性状,且品种甲和品种乙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3)抗病品种乙是易感品种经诱变获得的。理论上抗病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置有3种可能情况:
    I.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Ⅱ.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Ⅲ.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上(在甲品种抗性基因相同的位点上发生突变产生另一等位基因)"。
    将品种甲和品种乙杂交得F1,再自交得到F2。若为情况Ⅰ,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若为情况Ⅱ,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若为情况Ⅲ,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率性
    (2) ① 显性 ②. 隐性 ③. 纯合子
    (3) ①. 13∶3 ②. 1:0 ③. 1∶0
    【解析】
    【分析】表格分析:实验一中,抗甲×易感杂交,F1全部是抗病,F1自交F2中抗病∶易感=256∶81=3∶1,说明抗病为显性,易感为隐性;实验二中,抗乙×易感杂交,F1全部是易感,F1自交F2中抗病∶易感=111∶345=1∶3,说明易感为显性,抗病为隐性,题中显示,用EMS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乙”,判断乙抗病性状是隐性基因控制的;判断甲抗病性状是显性基因控制的。甲、乙两品种的抗性基因可能位于不同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率性和多害少利性。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品种甲的抗病性状属于显性性状,品种乙的抗病性状属于隐性性状,根据F2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可知,作为亲本的品种甲和品种乙都是纯合子。
    【小问3详解】
    抗病品种乙是易感品种经诱变获得的。理论上抗病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置有3种可能情况:
    I.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Ⅱ.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Ⅲ.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与品种甲的抗性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上(在甲品种抗性基因相同的位点上发生突变产生另一等位基因)"。
    为了检测抗性品种乙的出现是上述哪种情况,将品种甲和品种乙杂交得F1,再自交得到F2,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
    若为情况I,且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则品种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乙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二者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甲的抗性,其自交获得的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9A_B_(抗病)∶3A_bb(抗病)∶3aaB_(感病)∶1aabb(抗病),即性状分离比为抗病∶易感=13∶3。
    若为情况Ⅱ,且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则品种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乙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二者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抗病,由于相关基因连锁,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AB∶ab=1∶1,其自交获得的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1AABB(抗病)、2AaBb(抗病)、1aabb(抗病),即子代全部表现为抗病。
    若为情况Ⅲ,由于抗甲与易感杂交后代均为抗病,说明控制抗甲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又知抗乙与易感杂交后代均为易感,说明控制易感的基因对控制抗乙的基因为显性,即控制抗甲、易感和抗乙的基因的显隐关系为抗甲(A)>易感(a)>抗乙(a1),则品种甲(AA)和品种乙(a1a1)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抗病Aa1(抗病),则F2中抗病和易感个体的表现型和比例为AA(抗病)、Aa1(抗病)、a1a1(抗病),即F2全部表现为抗病。
    21. 中华文化五千年,酒文化源远流长。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些人喝酒不多就脸红,称作“红脸人”,其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ADH);有的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称作“白脸人”,其体内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都没有。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请回答:
    (1)“红脸人”由于没有ALDH,饮酒后血液中_____________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_____________。
    (2)“白脸人”没有ADH、ALDH两种酶,据图可推测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3)就上述材料而言,喝酒后是否脸红与性别有关吗?___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4)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过量饮酒者和高龄产妇生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将增大。若21号染色体上具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型为Ddd,其父亲的基因型为DD,母亲的基因型为Dd,则该患儿21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其双亲中_______________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第________________次分裂中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5)为了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2点)。
    【答案】(1) ①. 乙醛 ②. 酶的合成 ③. 生物体的性状
    (2)aaBB、aaBb
    (3) ①. 无关 ②. 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4) ①. 母亲 ②. 二
    (5)适龄生育;不酗酒;产前诊断(或羊水检查)
    【解析】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小问1详解】
    从题图可知,乙醇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分解为乙醛,乙醛要再分解为乙酸需要乙醛脱氢酶(ALDH)。“红脸人”由于只有ADH,饮酒后进入血液的乙醇可分解为乙醛,但乙醛却不能再分解为乙酸,故其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由题图可见,4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控制乙醇脱氢酶(ADH)的合成,进而控制乙醇分解为乙醛的过程;12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乙醛脱氢酶(ALDH)的合成,进而控制乙醛分解为乙酸;不同个体因所含基因不同而使得合成的酶不同,并影响其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喝酒后脸色这一性状的不同。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小问2详解】
    由于控制乙醇脱氢酶(ADH)合成的是4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白脸人”没有ADH,可推测基因组成为aa;控制乙醛脱氢酶(ALDH)合成的是12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白脸人”没有ALDH,可推测基因组成为BB或Bb,故没有ADH、ALDH两种酶的“白脸人”,其基因型应为aaBB或aaBb。
    【小问3详解】
    喝酒后脸红与性别是无关的,因为控制两种酶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小问4详解】
    与正常人相比,21三体综合征患儿多了一个基因d,其基因型为Ddd;因其父亲基因型为DD,为后代至少提供一个基因D,母亲基因型为Dd,则该患儿的基因dd来自其母亲,由此可推测该患儿21三体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其母亲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
    【小问5详解】
    因过量饮酒者和高龄产妇生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增大,故不酗酒、适龄生育是有效预防21三体综合征发生的有效措施;产前诊断(或羊水检查)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常用措施。母鸡和性反转公鸡产生的配子
    Z♂
    W♂
    Z♀
    ZZ(公鸡)
    ZW(母鸡)
    W♀
    ZW(母鸡)
    WW(致死)
    实验材料
    蔗糖溶液浓度(g/mL)
    0.1
    0.2
    0.3
    0.4
    0.5
    紫色洋葱外表皮
    质壁分离时间
    ——
    184
    101
    50
    39
    清水复原时间
    ——
    46
    40
    58
    ——
    黑藻
    质壁分离时间
    ——
    ——
    231
    160
    120
    清水复原时间
    ——
    ——
    350
    172
    151
    备注: 1.“——”表示没有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2.质壁分离的时间记法是从滴下溶液开始到约50%的细胞出现明显质壁分离为止;清水复原的时间记法是从滴下清水开始到约50%的细胞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为止。
    酵母突变体
    与野生型酵母电镜照片的差异
    sec12基因突变体
    突变体细胞内内质网特别大
    sec17基因突变体
    突变体细胞内,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
    组别
    亲本组合
    F1
    F2
    抗病
    易感病
    抗病
    易感
    实验一
    抗甲×易感
    16
    0
    256
    82
    实验二
    抗乙×易感
    0
    18
    111
    340

    相关试卷

    2025广东省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广东省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2025届广东省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第一次联合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2025届广东省三校“决胜高考梦圆乙巳”第一次联合模拟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生物检测(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生物检测(解析版),共21页。

    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检测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检测生物试卷,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