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九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九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九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九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九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安徽省滁州市九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本卷命题范围, 同一时刻测得温度计的数值, 图中的沙土所起的作用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由于月球背面一直背向地球,嫦娥六号借助“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实现了通信联系。此次登月,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了一面由玄武岩熔断拉丝纺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并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土壤采样。下图是嫦娥六号登月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嫦娥六号绕月球飞行时所属天体系统有( )
    ①地月系②太阳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强烈的太阳活动可能会造成中继卫星“鹊桥二号”与地球通讯中断,原因是( )
    A. 高纬出现极光,影响长波通信
    B. 干扰地磁稳定,影响轨道运行
    C. 全球气温升高,阻碍信号传输
    D. 高能带电粒子流强烈,干扰电子设备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嫦娥六号绕月飞行所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地月系在银河系中,而非与银河系并列的河外星系中,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D正确,A错误;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B错误;气温升高不能阻碍信号传输,C错误,故选D。
    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左图)。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4亿多年前诞生在地球上。右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鲎诞生时期,此时地球上( )
    A. 岩浆活动剧烈,是重要的金属成矿时期
    B. 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时代
    C. 爬行动物盛行,鸟类出现
    D.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造山运动剧烈
    4. 鲎繁衍时期经历过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此次事件导致( )
    ①气候严寒干燥,裸子植物大量死亡
    ②海洋中60%以上无脊椎动物物种灭绝
    ③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④称霸一时恐龙全部灭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材料中4亿年前提示鲎诞生于晚古生代,此时蕨类植物繁盛,脊椎动物盛行,联合古陆形成一个整体,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正确;A是前寒武纪,C是中生代,D是新生代。故选B。
    【4题详解】
    鲎繁衍时期经历过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是发生在晚古生代后期,无脊椎和蕨类走向衰落,②③正确;裸子植物盛行是中生代,恐龙灭绝是中生代后期,①④错误。故选C。
    从2024年5月1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开始,滁州市某中学地理小组记录了一组月相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但在拍摄时,小组同学忘记记录对应的出现顺序,月相记录的顺序应为( )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①②
    6. 地理小组记录的时间长度最接近为( )
    A. 5天 B. 10天 C. 15天 D. 20天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月相变化周期图可知,农历二十三位于下半月,是接近下弦月的时候,月面的东(左)边亮面较大,图中②③为东(左)边亮面,且②的亮面多于③,所以②先出现:①的亮面在西(右)边,且亮面较小,应在初一到初八之间,应比④满月(十五)要早;故排序顺序为②③①④。故选A。
    【6题详解】
    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左右,从农历廿三到最后一张满月需要21天。最接近20天左右的长度。故选D。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精通遁地术。某天,孙悟空来到云贵高原,并想从云贵高原遁地前往地心去看看。遁地过程中他遭遇了两次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时,他位于岩石圈中,先感觉到上下晃动,后感觉到前后左右晃动;第二次地震时他位于地下约3000千米处,奇怪的是,他只感觉到了上下晃动。完成下面小题。
    7. 孙悟空在第一次地震中的感觉说明( )
    A. 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B.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C. 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介质性质变化而变化
    D. 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液体传播
    8. 孙悟空在第二次地震中的感觉说明( )
    A.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B. 地幔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C. 内核是密度极大的固体球
    D. 纵波可以穿过地球外核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比较快,所以孙悟空会先感觉到上下晃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孙悟空后感觉到前后左右晃动,A项错误、B项正确;孙悟空在第一次地震中的感觉并不能说明地震波传播速度因介质性质变化而变化,C项错误;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且孙悟空在第一次地震中的感觉与此关系不大,D项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孙悟空第二次地震中的感觉与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无关,A错误;根据孙悟空在第二次地震中的感觉无法判断地幔的物质组成。由所学知识可知,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B错;孙悟空遭遇第二次地震的时候位于地下约3000千米处,该处为外核,与内核无关;C错;孙悟空在外核处感受到了上下晃动,说明纵波穿过了外核,D正确。故选D。
    扬州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某晴朗的上午在室外进行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三个玻璃箱和温度计规格均相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同一时刻测得温度计的数值(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乙>甲>丙 D. 丙>甲>乙
    10. 图中的沙土所起的作用为( )
    A. 增强太阳辐射 B. 削弱太阳辐射 C. 削弱大气逆辐射 D. 增强地面辐射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和丙为密闭玻璃箱,密闭玻璃箱上覆盖透明薄膜,可以减少箱内热量的散失,增加箱内的气温;乙为开放玻璃箱,箱内的热量容易散失,气温较甲和丙低。丙的箱内有沙土,太阳光的照射下,沙土的比热容较小,沙土升温快,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量较大,丙的温度计气温较高。因此同一时刻测得温度计的数值丙>甲>乙,D正确,ABC错误。
    【10题详解】
    沙土在密闭的玻璃箱内,沙土无法增强太阳辐射,也不能削弱太阳辐射,AB错误;沙土吸收太阳辐射,使沙土升温,然后释放出长波辐射,可以增强地面辐射,D正确;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多,大气逆辐射增强,C错误。故选D。
    2023年8月10日至12日,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举行火把节。村民发现,火把在燃烧过程中,冒出的火星会向上飘。完成下面小题。
    11. 火星向上飘的主要原因是火把区域( )
    A. 气压较高 B. 温度较高 C. 风力强劲 D. 亮度较大
    12. 下图中能反映火把区域及其周边空气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点燃火把时,火把区域受热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火把火堆越大,篝火中心气温越高,则烟气上升越高,故烟气上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火把附近气温高,B正确;篝火中心气压较低,A错误;篝火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并不大,C错误;与亮度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火把堆受热较多,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而火堆上空由于空气的不断流入,空气密度相对增大,形成相对于周围同高度大气层的高气压;四周受热较少,温度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四周对应的高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形成低压区。则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高空空气则气压较高的篝火堆流向气压低的周边,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气象气球是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探测平台。许多地方定期会释放气象气球,跟踪大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图为我国某地释放的气象气球,从近地面上升至万米高空的漂移数据(图中坐标表示水平方位,每两个点位间的观测间隔时间相等)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次气球升空过程中当地的主导风向为( )
    A. 偏北风 B. 偏南风 C. 偏西风 D. 偏东风
    14. 气象气球升到高空后,其风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太阳辐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中坐标表示水平方位。读图可知,气象气球升空后漂移方向与横坐标(东)夹角小于45°,漂移方向为偏东方,说明遇到的主导风向为偏西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高空中风向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高空中的风向由于远离地面,摩擦力小,因此基本上不受擦力的影响,太阳辐射对高空风影响小,①③正确,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下图为湿塘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湿塘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 降水 B. 水汽输送 C. 蒸腾 D. 地表径流
    16. 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碎石的目的是( )
    A. 沉淀悬浮物 B. 增加下渗量 C. 提高蓄水量 D. 创造新景观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湿塘”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的功能,能够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D正确,对降水、水汽输送、蒸发影响较小,排除ABC。故选D。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碎石可以增加下渗与过滤,故目的是可以沉淀悬浮物,A正确;增加下渗量、提高蓄水量、创造新景观都不是目的,B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空台风”是指一种由强磁场驱动的高速离子流动,其形态和运动都类似于地球上的台风,但规模和能量远远超出了地球上的台风,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地球的电离层与磁层当中。我国学者通过对地球北极磁极地附近的“太空台风”的研究,更新了人类对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的认识。下图为“太空台风”在地球电离层示意图。
    (1)指出与“太空台风"形成关联性最大的太阳活动和其发生的太阳大气层。
    (2)有观点认为,极光现象反映了地球磁场对地球生物的保护,请说明原理。
    (3)简述“太空台风"形成时可能对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太阳风,日冕层
    (2)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对地球生物具有危害,地球磁场使得太阳高能带电粒子流大量流向两极(地磁极),而两极地区地表生物活动较少。
    (3)扰动电离层,干扰地球上无线通信;影响导航等设备正常工作;影响运行中的卫星等飞行器的安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太空台风’是指一种由强磁场驱动的高速离子流动”可知,太阳高能带电离子流是形成“太空台风”的主要因素,所以与“太空台风”形成关联性最大的是日冕物质抛射形成的太阳风,其所处的太阳大气层是日冕层。
    【小问2详解】
    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对地球上生命具有危害性;两极地区地表生物活动较少,地球磁场能引导带电高能粒子从两极地区进入地球大气层,减少了这些粒子对地球生物的直接辐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球生物免受太阳活动带来的潜在危害。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地球的电离层与磁层当中”可知,“太空台风”会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会影响地面与卫星之间的通信,影响导航设备等的运行;会影响地面对卫星的控制,影响卫星等太空飞行器的运行。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下图为新疆及周边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
    材料二:新疆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及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新疆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2)新疆盛产水果,味香果甜,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3)读图分析湖陆风较弱的季节是____。近年来,由于博斯腾湖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使得博斯腾湖水量____,因此湖陆风的强度____。
    (4)结合所学,列举形成原理和湖陆风相同的地理现象(两个)。
    【答案】(1)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早,多晴天;海拔较高,大气洁净,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2)新疆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3)冬季 减少 减弱
    (4)城市风、海陆风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夏季昼长夜短,白昼时间较长,日照时间长;地广人稀,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较小,大气洁净,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较大。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新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光照强,日照充足;大气洁净,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温度高;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不强,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消耗的少,利于糖分积累。
    【小问3详解】
    根据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可知,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联系已学可知,近年来,博斯腾湖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使的博斯腾湖水量不断减少,水位降低,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温差减小,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湖陆风强度不断减弱。
    【小问4详解】
    形成湖陆风的原理是热力环流。主要是湖泊与陆地之间的比热容差异,白天在吸收相同热量时陆地升温快,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而湖泊相反,因此近地面大气从湖泊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陆地在放出热量时比湖泊快,气温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大气从陆地吹向湖泊形成陆风。与湖陆风相同的地理现象有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台风“海葵”影响,2023年9月9日凌晨开始,广东省茂名市普降暴雨,这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导致多地发生内涝积水,道路,人员受困。高州水库水位超防洪限制水位,经研究,9月10日7时实施开闸泄洪。
    材料二:茂名市地处粤西地区,全市森林面积63.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5.70%,主城区绿化覆盖率44.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16平方米。下图为茂名市水系示意图。
    (1)判断高州水库参与循环时间最短的水循环类型____,并指出高州水库开闸泄洪这一过程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环节____。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导致本次茂名市区内涝的主要原因。
    (3)说明茂名市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对该城市水循环的有利影响。
    【答案】(1)陆地内循环 地表径流
    (2)降水的时间长,强度大;城市路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排水设施不足,导致地表径流排水速度慢。
    (3)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调节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加下渗,提升地下水含量;植被蒸腾作用增强,使城市空气中的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结合所学知识,高州水库位于外流区,既参与海陆间循环液参与陆地内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较多,循环时间较长;陆地内循环的环节为蒸发(蒸腾)和降水,环节较少,参与循环的时间较短,因此,陆地内循环参与时间最短;高州水库开闸泄洪这一过程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把水库水排泄到其他地区。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内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与水循环中的降水、下渗、地表径流有关。据题干信息降雨超百年一遇,说明本次降水的时间长,强度大;市区地表硬化面积大,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对于特大降水的相应排水设施不足,导致地表径流排水速度慢。最终导致此次市区内涝较为严重。
    【小问3详解】
    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等。城市化导致城市绿地面积减少、降水变率增大,城市内涝严重。植被覆盖率提高以后,减弱了地表径流流速,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提高了城市地下水水位、减轻了城市内涝,同时,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使得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得以调节;土壤水分增多、植被增多,蒸发、蒸腾量增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吉林省白城市九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吉林省白城市九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km,卷层云常出现的大气分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夜晚,山谷常有夜雨出现的原因是,图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本卷命题范围,地理小组记录的时间长度最接近为,孙悟空在第一次地震中的感觉说明,孙悟空在第二次地震中的感觉说明,同一时刻测得温度计的数值,图中的沙土所起的作用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