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叙述顺序以及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叙述顺序以及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叙述顺序以及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叙述顺序以及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叙述顺序以及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叙述顺序以及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针对性练习,强化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
    本文或某段的叙述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某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题公式
    (一)顺序作用:
    把……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二)插叙作用(一般在中间位置)
    ①补充交代了……内容/原因,丰富文章内容。
    ②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突出……主题,使主题更加鲜明。
    ④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者承接上文……或者引起下文……(要具体叙述)
    (三)倒叙作用(一般在开头位置)
    ①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主题或者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②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是否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③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针对性练习
    1. 十七岁的远行
    ①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得很紧,里面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②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③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④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
    ⑤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
    ⑥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按说,北京广播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得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
    ⑦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⑧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地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
    ⑨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
    ⑩大学同宿舍有一个维吾尔族同学,看到我挂在床头网兜里的粑粑,几次欲言又止。后来,他终于说:“这个东西,我听说是大油做的……”其实,外婆家的粑粑是纯素的,除了米,没有添加任何别的东西。不过为了维护我们的友谊,我决定改变每天消灭一块粑粑的节奏。
    ⑪与别的同学分享吧,一来舍不得,二来别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美妙。那天晚上,我买了点大白菜,和着方便面的调料,煮了一饭盆汤,把剩下的五块粑粑全部放进去,并且全部吃完,撑得我直翻白眼。
    ⑫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⑬假如没有十七岁的远行,我现在是否也会像我妈一样,成为一个口味界线非常清晰的人呢? 我真的说不准。
    ⑭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地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地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⑮更难得的是,_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即便是同一种食物,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出现,它既会有同一性,又会有差异性;有时异曲同工,有时又大相径庭。
    ⑯所以,我总结说,吃百家饭,行千里路,等同于读万卷书。
    ⑰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⑱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十七岁那年的远行。
    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
    2.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杨慧
    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一样从天空中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中。
    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到处都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 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地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的苍穹,母亲是这份快乐的唯一见证者。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笑是甜的。
    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儿的棉衣,可是作为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 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竟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地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一样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四十多度。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
    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了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时,嗒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村庄如故,母亲却已白发如雪。
    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家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在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都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⑪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收拾菜园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竟这般严重!
    ⑫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⑬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⑭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响了,母亲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送“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⑮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第⑪段写了一段对母亲的介绍,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活着的灯光
    ①我曾经纠结于一个问题,一盏灯对于一个盲人的意义,或者说,一个看不见任何事物的人,是否还需要一盏灯的陪伴? 一个俏皮的歇后语给了我答案:瞎子点灯,白费蜡。但是母亲却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②母亲眼盲许久,可是每到傍晚,她还是习惯性地打开灯。我和她聊起这个话题:“看不见东西,点不点灯有啥区别?”母亲说:“这灯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你们点亮的啊! 让你们知道,我在这屋子里还活着,不然,连灯都不点亮,和死人还有啥两样。”听完这些话,我心里一惊,真怕母亲的屋子再也亮不起灯来。
    ③小时候,父亲外出打工的日子里,夜晚,我们舍不得点油灯,就依偎在母亲身边,听着野狗在外面低吼,我们感到恐惧。母亲一遍遍地柔声安慰:“别怕,别怕。”为了消除我们的恐惧,她给我们讲故事,讲她自己经历过的寒冷和疼痛。我们如同眼盲者,在那些夜里,母亲是唯一的灯。她把自己千疮百孔的命运点燃,悬挂在我们的夜里。因为母亲,我们在犬吠声声的夜里,依然可以安然入梦。
    ④邻居过来借灯油,母亲毫不吝啬,把自家油灯里的灯油倒出一半。我表达了不满:“我们的灯油还不够用,怎么给了别人那么多啊!”母亲说:“谁还能没个难处呢? 这小油灯不只是照明用的,它还能暖人心呢!”那么小的油灯怎么暖心?当时我是想不通的,现在想起来,它真的可以暖人心。小油灯里的灯油虽然少了一半,但油灯反而愈加明亮。
    ⑤后来,有了电灯,大年初一的夜里,母亲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不让任何一个角落存有黑暗,这对于一辈子精打细算的母亲来说,甚为难得。母亲说:“这是一年的第一天,今天亮堂了,所有的日子就都亮堂了。”
    ⑥二月二的夜里,母亲不知从哪儿找出两根蜡烛点上,让我跟着她去仓房,挨个角落旮旯照一照,再用木棍敲敲墙,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烛照梁,打打墙,人间蛇虫无处藏。”母亲说,这样照一照,敲一敲,就不招贼惦记了。那时候的每个晚上,只要我们起夜上厕所,母亲定会为我们把灯点亮。从最开始的油灯,到蜡烛,再到后来的电灯,无一例外都是母亲点亮的。我们也习惯于这样的依赖,迷迷糊糊中喊着:“妈,点灯!”殊不知,这样让母亲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毛病,导致失眠。
    ⑦多年以前,母亲的眼睛虽然看事物模糊,但还未到失明的地步,我领她去乌镇。夜里,在桥上看水中倒映的霓虹灯光,她说,这灯光真好看,像她以前织的布。如今,我再也无法把一匹锦缎铺于她的眼前。母亲越来越瘦小,她熬着时光,熬着心血,其实是在为我们熬制着可以点亮一生的灯油。
    (有改动)
    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 有何作用?
    四、强化训练
    母亲的灶台
    ①快过年了,今年的年夜饭我想请家人到饭店吃,打电话跟母亲商量再三,母亲执意不肯,说:“去饭店多浪费,正好咱们村的天然气开通了,你快回来看看咱家的新燃气灶吧,灶具崭新锃亮,一打开关,蓝色的火苗噌噌地往上蹿,锅底连一丁点灰星儿都没有,一会儿一大锅饭就做好了。咱们就在家里用新通的燃气灶台做顿大锅饭,一家人热热闹闹多好!”
    ②拗不过母亲,我只好辞了饭店的预约,采购了一大批食材回老家。刚进厨房,母亲笑着给我把围裙摘掉说:“这大锅饭你做不了,还是我来吧!”我只好在一边给母亲打下手。母亲虽然满头白发,身躯也不再挺拔,但做起饭来娴熟的刀工、麻利的速度依然不减当年,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一下子回到儿时的遥远记忆中。
    ③母亲嫁到我家时刚满二十岁,我父亲在家里是长子,连爷爷奶奶全家九口人,最小的四叔才八岁。母亲在娘家是最小的宝贝女儿,嫁给父亲后,每天要做九个人的饭菜,还要下地干活。那时候物资匮乏,白面只有过年时才舍得吃,平时只有红薯。一大家子都正值壮年,饭量是惊人的。为了让弟弟妹妹长身体,妈妈每天中午都要擀红薯面条,一锅一锅给全家老小侍奉好了,母亲才抹把汗,自己扒拉两口,又忙着下田干活了。
    ④那时烧的是柴火,烟熏火燎。每做一顿饭,母亲的脸上头发上全是烟灰。她是个有心人,不断琢磨着改进家里的土灶台。她让父亲用泥巴垒了两个灶肚相通的灶台,主灶肚旺火烧饭,余火会流转到相通的另一个灶肚子,用来烧热水备用或者热馒头用,而且也解决了出烟的问题。烧柴时母亲又积累出一套好经验,摆放柴火时围着灶肚圆圈摆,中间留个大圆心,用母亲的话叫“做人要实诚,烧火要虚心”。
    ⑤长大了我才明白,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柴火摆得太实,缺少氧气燃烧不充分,冒黑烟而且火不旺。只有摆成虚心的,才能让氧气充分进入,燃烧更充分火才更旺。母亲虽然讲不出科学的大道理,却也用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了真理。
    ⑥后来,家里才告别了柴火,用上了散煤灶台。母亲又迅速琢磨出怎么样掺黄土煤烧得更旺,怎么样封火既不会灭火又节约煤炭的巧办法。她还设计出一个土灶台,在主灶肚的两侧各垒了两个灶肚,充分利用主灶肚的余热,一个用来给我们烤棉衣,一个用来烤红薯或烤馒头。记得那时,每天晚上,母亲把蒸熟的红薯放在灶台右边炕肚里。第二天早上,我和哥哥上早自习时,取出来的红薯经过一夜的温烤,外焦里嫩,拿着暖暖的烤红薯上学,边走边吃边暖手,那温暖而香甜的滋味一直伴我成长。
    ⑦再后来,有了煤球就更方便了,母亲再也不用担心捅火的时候煤灰满天飞,越来越干净的灶台让母亲做起饭来更加顺手了。那年母亲有了孙子孙女,都说隔代亲,母亲对孙子孙女的爱更是疼到骨头缝里,每天一大早起床给孩子们做饭。几个叔叔家的儿孙们也都爱赖着母亲的灶台,母亲只要做好吃的,就招呼着他们过来。我家的灶台从来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天都热热闹闹。如今,燃气灶已代替了煤球,母亲更加高兴了,说:“这燃气真快真省劲,一大锅水一会儿就烧开了!”
    ⑧“芳儿,菜好了,快帮忙端菜!”母亲的呼喊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一看,母亲已经变戏法似的做了满满一灶台饭菜:青椒炒肉丝、小鸡炖蘑菇、牛肉炖土豆、清蒸大鲤鱼、番茄拌粉皮、锅盔夹豆腐串……我笑着赞叹道:“妈,您这手艺可以开饭店了,瞧这一桌盛宴,馋死我了,咱们赶紧开饭吧!”
    ⑨我们一大家子举杯共贺新年。母亲笑得合不拢嘴,连连说:“光看咱家的灶台,都经历了五次变革,从烧干柴到烧散煤,再到烧煤球,烧煤气,现在又用上了干净高效的天然气,以前想都不敢想啊。不但灶台变干净了,吃得也越来越好了,看看这一桌子好吃的,你们说,现在生活这么美,我能不幸福吗?”
    ⑩听着父亲爽朗的笑声,看着母亲神采奕奕幸福的笑脸,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是啊,母亲把灶台当成了她的舞台,奉献了一辈子,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哪个不是围着母亲的灶台长大的?
    1.说说题目“母亲的灶台”有何作用?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听着父亲爽朗的笑声,看着母亲神采奕奕幸福的笑脸,我的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3.从叙事顺序上看,第 ③到第⑦段是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蕴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
    1.《十七岁的远行》
    顺序。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作者十七岁离家远行后的经历,以及从“肠胃‘闹情绪’”到变成“世界胃”的过程,表达出经历对成长的作用。脉络一线贯之,层次分明。
    2.《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不可以。运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母亲得风湿病的原因,体现了母亲的勤劳,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3.《活着的灯光》
    采用倒叙的手法。文章以自己的一个疑问说起,将母亲眼盲却经常点灯的事提到文章开头,突出了“灯光”的重要性,“但是母亲却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答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于都兴趣。同时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强化训练《母亲的灶台》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揭示了文章主旨,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是母亲奉献精神的见证,是越来越好的生活的见证;吸引读者于都兴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到父母高兴的样子时百感交集的心情,表达了“我”对母亲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激之情。
    插叙。补充交代关于灶台的往事,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充实,更好地突出母亲勤劳干的形象,从而突出主题。
    ①表现了母亲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③表现了一种来自生活的幸福感。

    相关试卷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题目含义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题目含义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标题含义以及作用,答题公式,针对性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之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冬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1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