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485394/0-17334734012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上《将相和》教学设计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6485394/0-173347340126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五上 教案
- 五上《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猎人海力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在“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基础上,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2.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等梳理故事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借助图表找相似处,提炼蔺相如、廉颇的品质,感受秦王的人物形象,对三个人物进行个性化评析。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借助图表找相似处,提炼蔺相如、廉颇的品质,感受秦王的人物形象,对三个人物进行个性化评析。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回顾“集中注意力读”,初步明确学习要点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个单元我们学习各种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争做速读小能手。
先进行一组热身游戏。一组一组出示词语,快速出现,快速隐退,说一说看到的内容。
热身游戏:争做速读小能手
一目二字:召集
一目六字:城池 允诺 示弱
一目八字: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一目一句: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上门请罪。
交流秘诀并小结:“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这个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速度。今天,我们就以《将相和》为例,继续探究阅读之妙,学习“连词成句地读”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板书:将相和连词成句读)
学习任务二:尝试“连词成句读”,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环节一:学习“连词成句地读”
出示PPT,了解学习步骤及要求。
学习活动一:学习“连词成句地读”
第一步,运用将词语快速连起来的方法,连词成句读全文,读完记录时间()分()秒。
第二步,读完后合上书,思考以下问题,完成学习单。
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A.春秋B.战国C.秦朝
2《.将相和》一文中“将”指 ,“相”指 “,和”的意思是 。
3.我能把下列故事按课文顺序进行排序
()负荆请罪()渑池会面()完璧归赵
4.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A.击缶B.鼓瑟C.唱歌
热身游戏:争做速读小能手
一目二字:召集
一目六字:城池允诺示弱
一目八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一目一句: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上门请罪。
1.交流阅读时间和方法。
2.交流思考题。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也在检测连词成句读的效果。
环节二:速读粗知,概括主要内容
学习活动二: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一)自由选择以下方法挑战快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挑战1】连词成句读:第一眼看到几个词或几个短语,再依据
逻辑,将词语串联成句子,从而理解文本意思。
【挑战2】连句成段读:按照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前后句子快速扫视,留意关键词,理解整段意思。
【挑战3】连段成篇读:抓住关键段落的句子,跳读不重要的语
段,再根据阅读经验推测全文的内容。
【挑战4】一目十行读:尽量一眼能看到多一点的内容,再根据
阅读经验推测,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
(二)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三个故事中,“将”和“相”分别做了什么?同桌合作,用喜欢的方式(如图表或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出示:整体感知表现性评价标准。
1.交流故事情节。
预设1:摘记卡式
预设2:表格式
2.交流故事内容。
预设1:课文写了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由“不和”到“和”的过程。
预设2: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官职比廉颇高,于是廉颇非常不高兴,处处羞辱蔺相如,但在明白了蔺相如不断避让的原因后主动负荆请罪,和蔺相如成为知己好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学习任务三:运用“一目十行读”,批注赏析人物形象
为了更高效地实现读得快想得快,要一眼尽可能看到多的内容,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让我们运用一目十行读,边读边理解。
环节一:评析蔺相如人物形象
学习活动三:一目十行读,评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思考: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第一步,自主学习。快速读前两个故事,找相似之处,标注出来。第二步,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确定相似处,用一个词语概括,写在卡
片上。
第三步,全班展示。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
出示:蔺相如人物形象关键信息阅读表现性评价标准。
(板书:蔺相如人物形象……)
环节二:选择廉颇或秦王评析
学习活动四:迁移运用,选择廉颇或秦王评析
思考:廉颇或秦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1.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位人物。
2.小组运用表格、思维导图、韦恩图等形式,梳理人物形象。
3.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出示:人物形象关键信息阅读表现性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后全班展示并交流。
(板书:廉颇、秦王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四:巩固所学,强化实
出示:阅读与交流能力的评价量表。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推荐阅读《史记》中《指鹿为马》这个故事,继续运用连词成句读的方法,边读边记录下阅读时间,体会人物形象。
拓展型作业:小组合作,准备进行《将相和》课本剧表演。
评价
项目
思维流程
评价标准及等级
☆☆☆☆
☆☆☆
☆☆
☆
内容
概括
了解三个故事梗概,把每个故事内容归纳在一起
能完整概括、连贯说清楚三个故事梗概
能完整、连贯地说出三个故事梗概
能较为简洁地说出三个故事内容
能较为简洁地说出三个故事内容
能用学过的方法快速阅读
能在5分钟内读完全文,能清楚完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能在6分钟内读完全文,能完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能在6分钟内读完全文,能说清课文主要内容
能在6分钟内读完全文,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初步感受人物
形象
用自己的语言或课文中的语言概括
人物特点
能完整、准确地概括人物特点
能清楚概括
人物特点
能概括人物大多数特点
能概括人物部分特点
故事名称: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主要内容:
相
将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相:蔺相如
将:廉颇
评价项目
思维流程
评价标准及等级
结合具体事例
分析关键信息
说出人物形象
能圈出重点词语,并进行批注
A.能圈全重点词语并批注,批注关键词
的意思。
B.能圈出大部分重点词语,批注部分关
键词意思。
C.能基本圈出重点词语,不能完全理解
意思。
D.能圈出一两个重点词语,但不会批注。
能说出人物形象
A.能写全关键信息,体会人物形象。
B.能写出大多数关键信息,体会人物形
象。
C能写出一两个关键信息,简单说出人物形象。
D.无批注,不能说出人物形象。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及等级
优秀
良好
需努力
内容理解与观点表达
能准确地联系文本内容、抓住关键信息表达自己的
观点
能基本联系文本内容、抓住关键信息表达自
己的观点
不能很好地联系文本内容、抓住关键信息阐明自己的观
点
阅读感受与感悟人物形象
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中得出感受,明确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观点不够完整
不能阐明自己的观点
比较阅读与
辨析整合
能通过举例子、对比等方法找到相似处并进行辨析
能围绕关键语句进行初步分析,能基本找到
相似处
不能进行相应的分
析
表演展示与
口语表达
逻辑清晰,表演完
整,表达清楚
表达比较完整,意思清楚
表达逻辑不清,人物形象把握不准
评价维度
满足成功标准
接近成功标准
未成功标准
提取
与整理
根据推荐的故事阅读,利用表格法或导图法整理信息,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
结合任务要求,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感兴趣的资料
对学习任务无兴趣,没有任何学习行为
观点
与表达
能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故事来体会人物形象;做到语句通顺,无表达错误
满足成功标准所列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表述内容与学习
主题无关
表演
与体验
能够用普通话表达,发音清晰,音量适中;做到基本脱稿,身体姿势自然大方
能够用普通话表达,发音清晰,音量适中
无任何口头表达
的尝试
合作
与交流
在学习讨论中,交流的内容切题;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
在学习讨论中,交流的内容与学习主题有偏差;能偶尔参与讨论与交流
在学习讨论中,交流的内容与学习主题毫无关系;有时学习行为会影响他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审清题目,设疑激趣,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课时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设计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