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1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2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3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4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5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6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7页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4-25版)第四单元检测卷,共60页。
    第四单元检测卷(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短视频的内容题材和视听叙事逻辑有别于传统视听表达。一些非专业短视频创作者缺乏基本媒介素养,为博取流量和吸引眼球,故意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摆拍或者“移花接木”合成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虚假短视频新闻,甚至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记录真实的新闻感,骗取观众关注,引发社会讨论。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视觉上它给人的感觉是不停地还原现场真实情况,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观看者普遍认为短视频提供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展示的是现实情况,网民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摆拍短视频的视频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些特点,刻意调整拍摄手法去迎合观看者,模糊虚假情节和真实故事的界限,企图达到“弄假成真”的效果,用虚构情节获取观看者的真实感情。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有好剧本的故事同样能够吸引观众,但是,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摘编自林爱瑞《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材料二:摆拍短视频是指由人为策划、编造和表演,但伪装成真实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短视频。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赚取网络流量,实现摆拍者不可告人的目的。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例如,“芷江县摩托车抢小孩”“外卖小哥送餐返回后发现车辆被偷在雨中坐地失声痛哭”“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广东夫妻办完离婚手续之后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等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除了上述领域,也存在政治领域的摆拍短视频现象。2016年,一段据称是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叙利亚小男孩“阿勒颇受伤儿童”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当天转发量就超过3万次,但随后有媒体质疑该视频为摆拍,其目的是为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创造“人道主义”理由。摆拍短视频伪装程度较高。网络空间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具有行为主体隐匿、社会网络关系复杂、信息演化转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网络社会引导和管控的难度。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在表面上看起来也兼顾和整合了如守望社会、传递文化、娱乐用户等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些“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摆拍短视频虽然标榜“真实性”,但与剧情短视频有着显著的传播目的差异。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方面来看,摆拍短视频往往并不精彩,甚至粗制滥造,不具备广泛传播的价值。然而,摆拍短视频善于拿“人性善恶”或者“极端现象”做文章,很容易击中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软肋,牵动用户的爱心和同情心,激起用户的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可能忽略了对短视频本身真实性的核验,将其当作真实事件看待,反而积极转发扩散,使得摆拍短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大范围传播。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视频平台大有“算法不坏,用户不爱”的发展趋势。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短视频创作所使用的“新闻框架”会影响用户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当短视频使用摆拍的“新闻框架”创作并推送时,用户误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事实真相,也容易被这些短视频所蕴含的价值观所感染,形成某种固定的认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这一主观想象的世界实际上颠覆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摘编自曾润喜《短视频创作生态的失范现象与纠偏研究》)材料三:VR(即“虚拟现实”)的未来方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错误,由材料二“与那些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短视频不同的是,有些摆拍短视频……”可知,内容处理上,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不是摆拍短视频的特点,它伪装程度较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使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情,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B.当短视频作者企图“弄假成真”,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时,就是对公众的欺骗,因此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C.“考上清华之后跪谢父亲”的摆拍短视频正是利用了高考升学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D.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优先推荐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这成为推动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关键原因和现实逻辑”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短视频快速兴起的现实逻辑是‘技术赋能、极简操作、碎片消费、深度互动’”,而“深度互动指的是短视频这一传播形态能够提供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可见,“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只是推动作用中的一方面,选项以偏概全。B.“短视频绝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是说“短视频创作领域并不拒绝虚构内容”“当视频作者用虚假内容伪装成真实,就是对公众的欺骗”,不是不能通过虚构内容来吸引观众。D.“最终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迎合人们的‘猎奇’欲望”错误,材料二第五段“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可知,最终是为了市场竞争和满足经济利益。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材料一分析了摆拍短视频刻意作假、“弄假成真”的手法,借“移花接木”这一比喻论证强调作假的主观性和欺骗性。B.材料二首段从下定义入手,“伪装”“不可告人”等含有强烈贬义色彩词语的使用表现出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C.材料二第一段引入剧情短视频的概念,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与摆拍短视频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D.材料二第二段运用例证法论证摆拍短视频涉及民生、教育、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以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对摆拍行为鲜明的反对立场”错误,不是对摆拍行为,而是对摆拍短视频的制作手法和目的表示反对。C.“意在强调其以娱乐为导向”错误,材料二原文“与一般化的以娱乐为导向的剧情短视频不同,摆拍短视频……”意在强调摆拍短视频的特殊性。D.“强调其拍摄题材的多元性”错误,材料二“摆拍短视频所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领域”强调其涉及领域多元,容易引起人们情感共鸣。4.根据材料三图示的内容,下列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B解析 根据图示,虚线表示期许的VR体验,沉浸的知觉体验、自如的行为体验、梦幻般的精神体验三个维度在空间坐标系中是等距的,即VR的未来方向应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均衡发展。实线代表现有的VR体验,从坐标系中可明显看出,三个维度现有值与各自维度期许值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精神体验,即现有的VR技术在知觉体验上发展最快,其次是行为体验,最后是精神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相对于知觉体验来说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B项说“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与图示信息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描述的信息都与图示内容吻合,是正确的。5.日前,国家网信办统筹指导24家网络直播平台和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请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出台这一模式的原因。(6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整合,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病点和兴奋点入手……”可知,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痛点和兴奋点入手,更容易吸引好奇心重的青少年的眼球,使他们深受其害。结合材料二“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吸引用户注意力”可知,摆拍短视频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更容易使心智不够健全的青少年的思想发生动摇。结合材料二“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公然进行摆拍创作”可知,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进行摆拍创作,具有极强的欺骗性。结合材料二“平台利用算法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以迎合用户的‘猎奇’欲望”可知,平台利用算法,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给青少年,以迎合他们的“猎奇”欲望。结合材料二“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用户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可知,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青少年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答案 ①摆拍短视频从社会的热点、焦点、痛点和兴奋点入手,更容易吸引好奇心重的青少年的眼球,使他们深受其害。②摆拍短视频以网络用户的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传播“杠杆”,更容易使心智不够健全的青少年的思想发生动摇。③一些摆拍视频博主将自身塑造为“公民记者”和“正义化身”,有的甚至还打着“传播正能量,倡导主旋律”的旗号进行摆拍创作,具有极强的欺骗性。④平台利用算法,让那些煽情、夸张和刺激的短视频被优先推荐给青少年,以迎合他们的“猎奇”欲望。⑤在“信息茧房”效应的积累之下,青少年可能出现价值观迷失和选择性敌视的情况,逐渐落入逃避现实和虚假臆想的圈套中。(答出其中三条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富春山不着急富春江上,舟行,慢慢。这是江南最初的样子,温润清远,摇篮一样,把你揽在怀里。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①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眼睛甚至有点发潮,有点想哭。这是感官变得灵敏的缘故,那个瞬间你会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山水自然,真的能让人如此感动。那叶舟还是慢慢的,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想来吴均那个年代,这一带人的踪迹应该更少,林木茂密,于是会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感觉。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如果说因为“经纶世务”不顺而退至富春江是一种被动的“不着急”,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超常的定力了。②严子陵钓台上,如今有“山高水长”四个题字,那是范仲淹感念严子陵所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好一个“山高水长”啊,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从钓台望出去,看到两千多年前就在的风景,你可能就理解了,什么是山高,什么是水长。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公元1347年的某一天,富春江畔行来了一个道士模样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黄公望之后,在多少人手中辗转,经历了多少波折。画家沈周痛失此画,靠记忆背临了一幅;董其昌赞叹它“应接不暇”③,晚年将其典当给吴达可;吴达可之孙吴问卿临终时,因为舍不得跟这幅画分离,下令将它火殉;乾隆皇帝在两幅《富春山居图》前难辨真假,成为笑谈……然而在这幅画卷呈现的山水本身面前,这些传奇和故事就都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画家那份难再复刻的从容。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公元1350年,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有的人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体现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这是《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黄公望晚年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幅画《九峰雪霁图》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痴”的时间。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人们慕名而来,想在行船中见到《富春山居图》中的画景,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有人找到了,尽兴而归;也有人怀着巨大的期待而来,却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面对这些失望和疑问,富春山从来不解释。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又解释什么呢?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说,在遇到绘画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贬低、被斥责。婚姻带来的伤害,家人的不理解,同村人的冷嘲热讽,让她的心受到重重伤害,结了厚厚的痂④,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直到后来,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严子陵的钓台,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选自《读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慢慢舟行在富春江上,再紧张的心也会松弛,会被山水自然感动,会心甘情愿被此催眠,慢慢与山水交融。B.吴均因为政治黑暗,社会动乱,行航在富春江上,看到富春江上松软的山、安静的水,而萌发了归隐之心,这与严子陵的“不着急”是完全一样的。C.黄公望被富春江的美景吸引,经常不顾风雨发呆、读书、游历,历经六七年才画完《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他的“不着急”。D.王柳云利用画画把心中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在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富春山居图》画中的风景,但却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属地。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鉴赏的能力。B.“这与严子陵的‘不着急’是完全一样的”错,两个“不着急”不一样,吴均的是被动的“不着急”,严子陵的是主动的“不着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句子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写出了江南温润清远的特点。B.句子②是过渡段,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话题,单独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C.句子③中“应接不暇”本义是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文中的意思是董其昌晚年没有时间看画,只好忍痛将其典当给吴达可。D.句子④中的“痂”是比喻,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比作“痂”,形象地说明了王柳云受到的心灵伤害非常大。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中的意思是董其昌晚年没有时间看画,只好忍痛将其典当给吴达可”错,文中的“应接不暇”是董其昌对《富春山居图》的赞叹(董其昌曾赞叹它“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联系全文探究。(5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丰富意蕴的能力。根据“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可知,山水安静平和,能够让“经纶世务者”静下心来,甚至遁世隐居;根据“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可知,山石草木让人沉醉其中,放慢前进的脚步,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根据“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可知,清流宛转可以抚平人们心中的焦虑,可以让人抛开糟糕的过往,释放心中的压力,找到心灵精神的归属地;根据“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可知,此句是希望人们身处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中要有热爱,要有耐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做到心境平和、静谧安详。答案 ①山水安静平和,能够让“经纶世务者”静下心来,甚至遁世隐居;②山石草木让人沉醉其中,放慢前进的脚步,从而成就一番事业;③清流宛转可以抚平人们心中的焦虑,可以让人抛开糟糕的过往,释放心中的压力,找到心灵精神的归属地;④此句是希望人们身处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中要有热爱,要有耐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做到心境平和、静谧安详。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构思、人物塑造、语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考生拟写的短评思路,要紧扣三个关键词“构思、人物塑造、语言”。(1)构思方面开头说“富春江上,舟行,慢慢”,接着说“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文章先写富春山的不着急;“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超常的定力了”“《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再写不同人物身处富春江的感悟;最后一段是“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文章最后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春山居”。这篇文章从实到虚,构思严谨。(2)人物塑造方面文章在选材方面,有详有略,详写黄公望,略写吴均、严子陵、王柳云等人,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塑造黄公望这个人物形象。如“画家沈周痛失此画,靠记忆背临了一幅;董其昌赞叹它“应接不暇”③,晚年将其典当给吴达可;吴达可之孙吴问卿临终时,因为舍不得跟这幅画分离,下令将它火殉;乾隆皇帝在两幅《富春山居图》前难辨真假,成为笑谈……”是侧面描写黄公望画技高超;“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公元1350年,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是正面赞美他。(3)语言方面有“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可知,自然清新,洒脱灵动,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答案 ①构思:文章先写富春山的不着急,再写不同人物身处富春江的感悟,最后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春山居”。从实到虚,构思严谨。②人物塑造:有详有略,尤其是塑造黄公望这个人物形象,正侧结合,鲜明生动。③语言:自然清新,洒脱灵动,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题目中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解析 句意: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军看到的全是龙纹,被牛碰到全都死伤。“牛尾炬火光炫耀”中“牛尾炬”是修饰成分,主语是“火光”,谓语成分是“炫耀”,句子成分完整,在D处断开。“燕军视之”中,主语是“燕军”,谓语是“视”,“之”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在F处断开。“皆龙文”处,前句的“之”可视为此处主语,承前省略,“龙文”是宾语,在G处断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胜,尽,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思不同。B.无端,无始无终,与杜甫《历历》诗中“无端盗贼起”的“无端”意思相同。C.隙,矛盾,与成语“白驹过隙”“乘隙而入”中的“隙”意思不同。D.飨,用酒食慰劳士卒,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解析 A项,“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是美好的意思。B项,“无端盗贼起”中“无端”意为“无因由,无缘无故”,文中的“无端”意思为“没有尽头”。C项,“白驹过隙”中的“隙”是缝隙的意思,“乘隙而入”中的“隙”指空子。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材料一运用类比论证,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投奔赵国。C.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解析 B.“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错,根据原文“田单闻之……以待其事”可知,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是田单散布的谣言,不是乐毅认为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答案 (1)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2)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答案 ①田单用反间计让燕王换掉乐毅,同时激起即墨人对燕军的恐惧和愤恨;②用诈降计让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③用愤怒的牛群和五千齐军偷袭燕军,同时让城中百姓击打铜器来声张虚势。(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没有尽头,谁能穷尽呢!材料二:战国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和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此事,就施行反间计,在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去世,攻不下的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城罢了。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只是因为齐人不肯归附,所以暂缓攻打即墨,以等待时机成熟。齐人所害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军来,那即墨就要受到摧残了。”燕王信以为真,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乐毅归附赵国,燕国的将士都为乐毅愤愤不平。田单又散布谣言说:“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燕人听说后,果真按田单说的去做。城中人见到齐国众多投降的人都被割掉鼻子,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唯恐被燕军擒获。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我们怕燕国人挖掘齐人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这样会使我们心惊胆寒。”结果燕军就挖开齐人所有的坟墓,烧毁死人的尸骨。即墨人从城上看见燕军的所为,都痛哭流涕,都想出城与燕军决一死战,愤怒的情绪涨了十倍。田单知道士兵可以上阵作战了,就亲自拿着工具和士兵一同修筑工事,还将自己的妻妾也编在队伍中,把好吃的食物都拿出来与士兵分享。田单命令武装的士兵都埋伏起来,改派老弱妇女登城守卫,并且派使者去燕国商议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募集民家的捐款,筹集到千镒黄金,请即墨城的富豪赠送给燕国将军,并且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不要掳掠我们家族中的妻妾。”燕将十分高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从此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田单在城中征集一千多头牛,为牛缝制大红色丝衣,画上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刃,在牛尾上扎上灌满油脂的苇草,点燃它的末梢。然后在城墙上挖掘几十个洞穴,夜里从洞穴里把牛驱赶出来,派五千士兵跟在牛后面。牛尾烧得发烫,牛便发怒向前狂奔,直冲燕军营地,燕军在夜里更是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军看到的全是龙纹,被牛碰到全都死伤。这时齐军五千人口含竹片悄悄袭击燕军,而城中百姓喊杀声震天,不能作战的老弱病残不断敲击铜器,声音惊天动地。燕军大为惊骇,溃散而逃,齐军乘胜追击杀了骑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利州南渡温庭筠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注] ①温庭筠,唐代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②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难与勾践共安乐,就辞官归隐,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诗的首联和颔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B.颈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深化了诗境。画面色彩鲜明,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C.诗人置身于利州南渡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环境中,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D.诗人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够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不同。解析 D.“这一点和范蠡不同”分析有误,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有机心”的人。16.这首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 首联写江景,交代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颈联写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糊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但仍以“舟”“水”结尾,转中有合。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可谓感慨深切。答案 ①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因为诗写的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②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颈联写渡江时所见景物。这两联是“承”,写江岸和江中景色。③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但仍以“舟”“水”结尾,转中有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就“学习要借助外在条件”一点,在丰富的举例后,作结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庖丁解牛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__②__。(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__③__。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语境形容苏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生活态度,可用“泰然处之”。泰然处之: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②语境形容观众重读苏轼词时情感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语境形容苏轼影响之深远不用言说,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答案 ①泰然处之 ②油然而生 ③不言自明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A.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让”和C项的“让”都是介词,表对象。而A句中的“让”是“推举”之意。B句中的“让”是“允许”之意,D句中的“让”是“被”之意。20.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解析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项是杜甫诗句;C、D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和壮志豪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__①__。特别是阅读经典,更多的是感受前人的精神足迹。随着科技的进步,__②__,也就是借助数字化终端进行阅读。尽管数字阅读大行其道,__③__。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其中不变的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我们仍要倡导多读纸质书。对青少年来说,首先可以保护视力,数字阅读的电子设备,有一定辐射,对孩子视力造成的影响较大。同时培养孩子与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也是让青少年继承“敬惜字纸”的传统,感受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中的文化、气象、意蕴、风骨等,往往隐藏在纸卷书香中。对于孩子们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都是一方暖人的精神世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知识”可知,此处应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还(而且)在于……”,且是更深一层陈述阅读的目的;再根据“特别是阅读经典,更多的是感受前人的精神足迹”可知,阅读的目的“还在于丰富精神世界”。第②处,根据上文“阅读……”和下文“……进行阅读”可知,此处话题依然为“阅读”;根据“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就是借助数字化终端进行阅读”可知,此处是说“阅读进入数字化阶段”。第③处,根据“尽管数字阅读大行其道”可知,此处应是表示转折关系,应用“但是……”或“但”表述;上文说数字阅读“大行其道”,而下文说“仍要倡导多读纸质书”,所以此处可以表述为“但不能取代纸质阅读”。答案 ①还在于丰富精神世界 ②阅读进入数字化阶段 ③但不能取代纸质阅读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首先要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段句首“我们仍要倡导多读纸质书”为中心句。接着分析多读纸质书的原因,第一层是“首先为了保护视力”;第二层是“同时培养孩子与纸墨书香的亲近感……往往隐藏在纸卷书香中”,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层“对于孩子们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都是一方暖人的精神世界”,即“感受暖人的精神世界”。然后分析第二段内容间的因果关系,即确定何为因,何为果,由上述分析可知,段首“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是果,下文三层是倡导的原因;再使用表因果的关联词进行连缀即可。答案 之所以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是因为其可以保护视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感受暖人的精神世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运用,已成为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利用各种媒介高效获取资讯广受欢迎,借助多种媒介开展学习活动深受喜爱,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热点事件备受关注。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如何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辨别各种媒介信息真伪,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信息时代的媒介”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第一段肯定了信息时代各种媒介在学习工作、沟通交流、传播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和便捷力量。第二段强调在信息时代,媒介在给人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立意可正面切入,如何利用媒介助力学习,便利生活;如何遵守媒介规则,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升鉴别力;如何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过滤选择信息。也可反面切入,先列举普遍存在的网络之怪现状,如不实言论、不健康信息、疯狂起哄等,在此基础上剖析心理和根源,与网络怪现状说“不”,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呼吁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媒介立法,加强网络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媒介风气。也可正反结合,谈如何正确利用媒介。[参考立意](1)利用媒介,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传播。(2)媒介不是法外之地,方寸之间应有分寸。(3)慎独自修,谨守媒介时代的底线和边界。(4)学会思考,学会辨别,扬长避短,用好媒介这把双刃剑。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