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3-24版)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四 学习资源解读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3-24版)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四 学习资源解读第1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3-24版)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四 学习资源解读第2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3-24版)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四 学习资源解读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3-24版)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四 学习资源解读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23-24版)第四单元 学习活动四 学习资源解读,共16页。
    学习活动四 学习资源解读学案28 研学案·突破关键能力活动一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一)文本大意人类的发展有多种表现,获得语言能力并逐渐发展语言技术、改善语言生活是其重要方面。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生活更加“技术化”。过好虚拟语言生活、消弭信息鸿沟、防止被信息边缘化、争取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话语权等成为当今的重大课题。本文提出应站在人类语言媒介物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上规划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二)脉络梳理(三)文本精练阅读文本,完成1~3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符号的强大在于切分、组合功能,只有句子可以按顺序切分。B.口语器官包括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它们都不是为语言服务的。C.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人类就具有了光波这种语言媒介物,声波退居到次要地位。D.书面语兴起以后,知识成为大众产品,新闻能够及时影响大众生活。解析 A.“只有句子可以按顺序切分”错误,词语也可以按顺序切分。B.“它们都不是为语言服务的”错误,应是“这些器官最初都不是为语言而生的”。C.无中生有。答案 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古希腊、印度等的口语杰作证明口语时代的杰作是网络时代的作品难以企及的。B.在第二部分,作者分条列举了印刷术和报纸的出现对人类进步的影响。C.作者举例说明有声媒体时代人们需要物理装备,促进了新行业和新职业的发展。D.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自媒体”的特点,作者辩证地分析它的利弊。解析 “作者举古希腊、印度等的口语杰作”是为了论证人类在口语时代创造了“原生口语文化”,不涉及和现代文明的比较。答案 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物也可以利用声波传递信息,只是没能把它作为语言媒介物。B.创造文字,人类需要在实践过程当中进行相当长的摸索才能成功。C.对人类而言,语言生理器官在文字出现以后,又发展出书面语器官。D.网络时代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键盘打字的机会越来越多。解析 “对人类而言”错,应是对“识字人”而言。答案 C活动二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一)文本大意本文回顾了数千年来传播媒介形态的变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重点讲了数百年来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变迁的推动作用。文章既有自豪之情,也有忧患之心。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二)脉络梳理(三)文本精练阅读文本,完成1~3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的产生有利也有弊,造成了识字者和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隔阂。B.文字可以记录历史的信息,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促进了印刷术的产生。C.中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大规模的传播却始于14世纪中期的欧洲。D.印刷术不但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动,而且造就了信息向下层转移的重要契机。解析 B.强加因果。“文字可以记录历史的信息”不是“印刷术的产生”的原因。印刷术是在“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C.是15世纪中期的欧洲。D.没有递进关系。答案 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B.文章讲欧洲246个城市、1 099个印刷所的情况是为了证明欧洲是印刷术的源头。C.文章结尾部分以大量篇幅阐释了电子媒介,论述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D.文章最后一段讲到,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解析 “文章讲欧洲246个城市、1 099个印刷所的情况”是为了论证印刷术最早在欧洲进行大规模传播。答案 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祭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酋长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记忆力。B.苏格拉底认为在文字出现以后,独占精神世界的人的地位将不复存在。C.印刷术改变了僧侣垄断高级教育的状况,因此受到了他们反对。D.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影响,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解析 “受到了他们反对”无中生有。答案 C活动三 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一)文本大意社会的发展,在“新集体生活”中形成了和以前不同的媒介气质,“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这一生活的重要也最急需的规则,每个人都要尊重议事规则、保持公共理性,培养“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才能弹奏出最美和声。(二)脉络梳理(三)文本精练阅读文本,完成1~3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春晚加上弹幕,覆盖整个荧屏,会导致没有人再去收看电视节目。B.不仅仅是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众多跟帖,多媒介上充盈着海量点评。C.在网络交流中,人们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在公共空间,需要保持个人的理性。D.在孤立中难以找到集体的共识,在自我封闭中难以发展沟通的能力。解析 A.原文是“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且“没有人再去收看”不对,原文是“没人能愉快地收看”。C.“需要保持个人的理性”应为“保持公共理性”。D.“难以”在原文中是“不可能”“更不可能”。答案 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列举春晚和生活中海量点评的现象,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气息。B.本文最明显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作者对生活中、现实中的事例信手拈来,有力地支撑了论点。C.本文的论证思路是需要规则——需要什么样的规则——怎样去做。基本上属于并列式的论证结构。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新集体生活”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去做,深化了论点。解析 本文基本上属于递进式结构。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的新舆论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但也急需塑造一种规则。B.每个人只要有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和媒介素养,就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C.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就是强调担负起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责任,敬畏他人的权利和公共秩序。D.媒介素养既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解析 “只要……就……”说法太过绝对。答案 B练习案·落实学科素养(时间:40分钟 分值:3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保分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虞姬作为一个________的历史人物,初载于史籍时便带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追随霸王项羽、自刎于垓下。虽然显得悲壮,但却缺乏足够的细节以凸显其性格深度。随着五四以来对女性的“发现”以及影视文化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和重构,虞姬得以以一种________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此时的虞姬不再附属于项羽,而是在性格特质、人格尊严等维度获得了________的细腻刻画,成为一个________的影视主体。同时,在动漫文化和游戏文化中,虞姬形象与现代文化实现了更深度的融合,在新生代接受者那里形成了一种糅合女性特质和战斗者身份的新形象。可以说,现代媒介重构的虞姬形象已经朝着更加现代化发展,且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尽管其中存在承袭传统与现代重构的平衡问题,但这种新形象实际上折射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也相应地反映出现代文化的历史纵深。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解析 第一空,此处对象是“虞姬”,根据后文“追随霸王项羽、自刎于垓下。虽然显得悲壮”,可知此处是说历史人物虞姬追随霸王项羽、自刎于垓下的悲壮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故用“可歌可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第二空,根据语境中“五四以来对女性的‘发现’以及影视文化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和重构”“此时的虞姬不再附属于项羽”可知,此处是说虞姬以全新的形象示人,故用“灿然一新”。灿然一新: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第三空,根据“此时的虞姬不再附属于项羽”可知,此处强调了虞姬在性格特质、人格尊严等维度获得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细腻刻画,故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第四空,根据前文“此时的虞姬不再附属于项羽,而是在性格特质、人格尊严等维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细腻刻画”可知,此处是说虞姬成为一个饱满的、生动的影视形象,故该用“有血有肉”。有血有肉: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答案 可歌可泣 灿然一新 前所未有 有血有肉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解析 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朝着更加现代化发展”成分残缺,应改为“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朝着更加现代化发展,且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语序不当,应该先“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再“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三是“已经朝着更加现代化发展,且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不合逻辑,前后两个分句表顺承,所以应把“且”改为连词“而”。答案 现代媒介重构的虞姬形象已经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而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请依次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虞姬在传统史籍、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中的形象特征。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4分)解析 (1)概括虞姬在传统史籍中的形象特征。根据“初载于史籍时便带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追随霸王项羽、自刎于垓下。虽然显得悲壮,但却缺乏足够的细节以凸显其性格深度”可知,传统史籍中的虞姬性格悲壮但无深度。(2)概括虞姬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特征。根据“此时的虞姬不再附属于项羽,而是在性格特质、人格尊严等维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细腻刻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影视主体”可知,影视作品中的虞姬形象是有血有肉的。(3)概括虞姬在动漫游戏中的形象特征。根据“在动漫文化和游戏文化中,虞姬形象与现代文化实现了更深度的融合,在新生代接受者那里形成了一种糅合女性特质和战斗者身份的新形象”可知,动漫里的虞姬糅合了女性特质和战斗者身份。答案 传统史籍:性格悲壮但无深度。影视作品:有血有肉。动漫游戏:糅合了女性特质和战斗者身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复兴中学记者团计划在校刊上推出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记者:__①__?主编:我借用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观点来回答这个提问吧。他曾在著作《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说,在这个深度阅读日渐消亡的时代,即便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媒介或技能培训的工具,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读者在阅读偏好上的变化?主编: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__②__,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记者: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__③__?主编: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也能帮助读者降低选书的试错成本。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解析 第一空:根据后文“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可知,是在说明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故此处可填“如何看待快时代读书的意义”。第二空:根据语境“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____________,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结合其中“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可知,此处可填“深度阅读的读者永远不会消失”。第三空:根据前文“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以及后文的回答“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故可填“您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答案 ①如何看待快时代读书的意义 ②深度阅读的读者永远不会消失 ③您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5.复兴中学不少同学观看某电商平台的荐书短视频后,购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请根据以上访谈实录的内容,用三个偏正式短语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7个字。(3分)解析 根据访谈实录的内容“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可看出复兴中学同学购买《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的原因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向上向善的渴求”,据此可概括出“渴求知性完善”“渴求智性完满”“渴求向上向善”。答案 渴求知性完善 渴求智性完满 渴求向上向善二、现代文阅读(增分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7分)材料一: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摘编自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材料二: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用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材料三: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B.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C.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解析 C.“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说法绝对,原文“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只是条件之一。答案 C7.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C.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D.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析 D.“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无据,原文“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说的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的形态比较容易形成。答案 D8.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3分)(  )A.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B.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C.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D.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解析 A.《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词,与“散文化的语言”同属于文字媒介,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答案 A9.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解析 第一段,首先指出时代背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后指出“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再针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提出“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一中心论点。第二段,首先解释“媒介”和“阅读”两个概念,再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第三段,段首语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分析“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展开方式。第四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重点阐述面临的挑战。第五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答案 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言语活动展开;③然后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面临的挑战;④最后展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顺序不可更改)10.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4分)解析 由材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可知,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由材料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可知,要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由材料一“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可知,要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由材料二“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可知,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由材料二“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可知,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答案 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②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③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④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⑤要注意对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