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docx
    • 答案
      参考答案.docx
    • 练习
      答题卡.pdf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第3页
    参考答案第1页
    参考答案第2页
    参考答案第3页
     答题卡第1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参考答案docx、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BC、森林植被修复、核心区生产生活退出、虎豹迁移扩散廊道建设,都可增加虎豹的栖息地和食物,可扩展东北虎生态位,ABC不符合题意;
    D、野生虎豹观测网络建设,方便人们观测虎豹,并不能扩展东北虎生态位,D符合题意。
    故选D。
    2.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A正确;
    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
    C、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C正确;
    D、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
    故选B。
    3.A
    【解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取样的方法主要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估测长势均匀一致的正方形棉田中伏蚜数量,应用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A错误;
    B、据表分析,棉蚜的种群数量增长为S型,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104左右,所以棉蚜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其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对照表格应该是1.2×104左右,即7月中旬左右,且防治农业害虫应该在其K /2 之前进行,故应该在7月中旬之前除去棉花伏蚜,B正确;
    C、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第三次调查得到4500头/m2的数据属于种群密度,C正确;
    D、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表中数据可构建数学模型,用于对棉花伏蚜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分析,D正确。
    故选A。
    【点睛】
    4.D
    【分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详解】A、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非洲大蜗牛进入我国后不会持续呈现“J”形曲线增长,A错误;
    B、分析题意可知,非洲大蜗牛是雌雄同体的生物,不具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进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C错误;
    D、由于非洲大蜗牛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非洲大蜗牛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进行,D正确。
    故选D。
    5.C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雷电等自然条件可以促进氮元素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
    B、生物群落中的氮主要以含氮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
    C、氮循环是指氮元素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C错误;
    D、适当松土除了可以增加土壤含氧量,还可以将绿肥作物翻耕入田,其中的有机物可以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从而增强土壤肥力,D正确。
    故选C。
    6.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上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黄石公园重新引入灰狼,回归黄石的灰狼群选择先猎杀郊狼群灰狼,郊狼被迫恢复曾经的生活习性,偶尔也吃灰狼的食物残骸,二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灰狼属于顶极掠食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B错误;
    C、郊狼平时以啮齿类生物为食,偶尔也吃灰狼的食物残骸,原来灰狼与郊狼共存,灰狼捕食麋鹿,二者之间生态位重叠不高,C错误;
    D、黄石公园历史上为保护麋鹿曾大规模猎杀园中的灰狼,灰狼绝迹后,麋鹿数量提升,郊狼生活习性渐渐从单独捕猎啮齿生物转变为合作围猎麋鹿中衰老或幼年个体,D正确。
    故选D。
    7.B
    【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面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详解】A、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中的能量会被土壤微生物所利用,并未通过增加食物链来提高能量利用率,A错误;
    B、以秸秆为饲料发展养牛业,秸秆中的能量可流入牛,人食用牛奶、牛肉,能量可被人类利用,属于合理增加食物链也能提高能量利用率,B正确;
    C、秸秆发酵后用于加工有机肥,秸秆中的能量流入发酵微生物中,并未通过增加食物链来提高能量利用率,C错误;
    D、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养殖食用菌,食用菌属于分解者,秸秆中的能量流入食用菌,并未通过增加食物链来提高能量利用率,D错误。
    故选B。
    8.A
    【分析】①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②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③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④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详解】A、植物是生产者,蚜虫是消费者(可从植物汁液中获取植物同化的能量),布氏菌是消费者,A错误;
    B、根据题干“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其排泄物中的糖分则是蚂蚁的“琼浆玉露”,蚂蚁会尽可能保护蚜虫免受瓢虫、寄生蜂等天敌侵害,而离开彼此它们也能单独生活”可知,蚜虫和蚂蚁之间的互惠互利属于原始合作关系,B正确;
    C、由题可知,布氏菌能为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蚜虫则为布氏菌某些酶的合成及繁殖过程提供帮助,故布氏菌和蚜虫之间属于共生而非寄生关系,C正确;
    D、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体现了二者不是捕食关系,而是寄生关系,D正确。
    故选A。
    9.A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题干信息体现了温带草原群落外貌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属于群落的季节性,A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现频率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中期藻类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广食性捕食者的生存,A正确;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每种浮游植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藻类丰富度的变化与生物的适应性及种间竞争等有关,C正确;
    D、海水存在分层现象会妨碍营养盐从下层补充到上层,能运动的大型甲藻成为优势物种,故与硅藻和角毛藻相比,甲藻对盐浓度的适宜范围更宽,D错误。
    故选D。
    11.B
    【分析】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豆类攀爬玉米茎秆获得更多阳光,玉米、南瓜因豆类获得大量氮肥,低矮带刺的南瓜叶片可以土壤保湿和抑制杂草,即体现了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
    B、三种植物的生态位不相似,豆类获得充足的阳光,而南瓜对阳光的需求最低,豆类对阳光的需求介于两者之间,竞争不激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B错误;
    C、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三种植物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镶嵌分布,C正确;
    D、与单一栽培农业相比,这种混合种植既能够实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又能对土壤保湿,还能抑制田间杂草,故混合种植更具优势,D正确。
    故选B。
    12.C
    【分析】原始合作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可以分离开来各自发展。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寄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造成损害的一种共生关系。
    【详解】由题意可知,鸵鸟和斑马之间属于原始合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地啃食艾蒿,体现了捕食关系;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蜾蠃幼虫的食物,螟蛉和蜾蠃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桑发黍,黍发桑,意思是在桑田里套种黍子,黍能助桑茂盛,桑能助黍增产,属于原始合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属于捕食关系。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B
    【分析】我国政府已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应对预计2025年后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下降及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启动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详解】A、“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使幼年个体增多,自然增长率升高,A不符合题意;
    B、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理论上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同的,所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会改变人口性别比例,B符合题意;
    C、“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目的是调整人口年龄结构,防止出现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
    D、“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提高种群密度,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A
    【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研究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识别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并统计它们的个体数量。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往往有差别。
    【详解】A、研究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开展了红外相机监测调查工作,共记录到136个物种,该地区还可能存在未记录到的物种, A错误;
    B、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题干信息有蹄类动物(如鬣羚)和食肉动物(如云豹)的相对丰富度在旱季均显著高于雨季,故两类动物在旱季和雨季的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
    C、旱季植物资源贫乏,蹄类动物为了觅食活动会相对旺盛,故旱季植物资源贫乏可能是导致有蹄类旱季活动旺盛的因素之一,C正确;
    D、旱季植物资源贫乏,蹄类动物活动旺盛,食肉动物以蹄类动物为食,其在旱季活动频繁有利于其捕食蹄类动物,D正确。
    故选A。
    15.A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白纹伊蚊的幼虫主要滋生于人居附近的积水容器中,因此,保持居住地的清洁干燥可以减少这些积水容器的存在,从而降低白纹伊蚊幼虫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到其成虫的数量。由于K值代表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最大容纳量,所以降低幼虫的生存环境会间接降低种群的K值,A正确;
    B、气温、干旱等因素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在野外释放大量绝育雄蚊是通过破坏雌雄交配来减少雌蚊的繁殖机会,从而降低种群出生率,C错误;
    D、某地区所有的白纹伊蚊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故选A。
    16.D
    【分析】1、在“探究培养液中酪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情况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增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A、虽然实验初始酵母菌数量相同,但是甲组由于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导致酵母细胞严重失水过多死亡,影响酵母菌的繁殖,数量可能最少,A错误;
    B、丙组同学培养液浓度最低,K值最小,其中酵母菌最先达到K值,B错误;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酪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控制好无关变量,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的浓度,则计数时间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C错误;
    D、实验前需要对培养液和培养工具进行严格灭菌,防止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繁殖,D正确。
    故选D。
    17.C
    【分析】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称为K值。当种群的数量为K/2时,其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鼠害防治过程中,应控制鼠的种群密度小于K/2,B正确;
    C、抗药性是在使用药物前产生的,药物的使用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
    D、生物防治对环境污染小,且天敌与鼠相互制约,能较好控制鼠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C。
    18.C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
    【详解】A、由题意可知,白僵菌主要通过菌丝穿过害虫的皮肤进入虫体或以孢子的形式通过害虫的嘴巴钻进虫肚子杀死害虫,说明白僵菌和马尾松毛虫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
    B、利用白僵菌防治害虫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该方法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化学杀菌剂会影响白僵菌的正常生命活动,从而影响防治效果,C错误;
    D、人们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见效快,但易引发环境污染,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且能达到长久防治的优点,D正确。
    故选C。
    19.D
    【分析】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详解】A、不同的捕捞工具对鲫鱼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有影响,例如捕捞鲫鱼的渔网如果网眼过小,导致幼小的鱼也被捕捞,容易导致年龄结构呈衰退型,A错误;
    B、每月进行标记重捕时,所用标记物应保持相同,减少无关变量对捕捞结果的干扰,B错误;
    C、若m=n,则说明这两个月该鲫鱼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无法确定这两个月该鲫鱼种群的死亡率等于出生率且大于零,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不止这两个,C错误;
    D、根据表格可知,11月份该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为228条,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N=M×n/m公式中的m),进而导致种群数量估算结果偏大,因此若标记物易脱落,则11月份该池塘内鲫鱼的数量可能少于228条,D正确。
    故选D。
    20.D
    【分析】1、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
    2、每一个营养级能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例外)、流向分解者、未利用。
    【详解】A、一年内,牧草的净光合量,也就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A正确;
    BC、牧草的同化量为牧草的真正光合量,这个值大于净光合量(a+b十c),一年内,羊从牧草中获得的能量为摄入量-排遗量(粪便量)=b-d,因此,牧草与羊之间能量的传递率小于(b-d)/(a+b+c),BC正确;
    D、排泄量(e)是羊代谢产生的,是以有机氮(尿素、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外,e属于羊同化量中的一部分,是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是牧草未被食用部分落入地表的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d是羊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牧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最终也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牧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c+d,D错误。
    故选D。
    【点睛】
    21.B
    【分析】要维持最长生存时间 ,应该充分利用现有食物含有的能量,即提高食物中的能量利用率。
    【详解】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渐递减,因此谷物中的能量若通过母鸭转移给人时,会被大大消耗,所以要维持最长生存时间,以获得救援,必需先吃母鸭,再吃谷物,以提高现有食物中的能量利用率,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B。
    22.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生物捕食的消费者。
    【详解】A、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由图可知,蛇与鼠存在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都捕食食虫昆虫,二者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由于多种生物食性不单一,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因此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C正确;
    D、植食性昆虫是食虫昆虫的唯一食物来源,所以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D正确。
    故选A。
    23.A
    【分析】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详解】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甲中食鱼动物减少,食浮游动物鱼类增多,会导致浮游动物减少,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增多;
    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乙中食鱼动物增多,食浮游动物鱼类减少,会导致浮游动物增多,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减少,A正确。
    故选A。
    24.D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
    【详解】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是指优势取代,所以该地演替到栲树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马尾松和木荷,A正确;
    B、该地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植被的改变,出现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这种垂直分层,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B正确;
    C、随着植物群落不断地复杂化,植被种类增加,动物的丰富度也在不断增加,C正确;
    D、随上述演替的进行,土壤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质量也随之改善,D错误。
    故选D。
    25.C
    【分析】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所以当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接下来的优势物种应是灌木,而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于灌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数量大幅度减少。
    【详解】A、紫茎泽兰入侵林地之后,群落发生次生演替使物种丰富度降低,A错误;
    B、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植株高度、种群密度等,B错误;
    C、种植替代种属于生物防治,除此之外再结合机械和化学防治可实现对紫茎泽兰有效防控,C正确;
    D、紫茎泽兰繁殖、竞争和生态适应能力强,在入侵地可迅速侵占农田、林地、天然草地等,形成单优种群,在紫茎泽兰入侵区进行封山育林和禁牧,有利于紫茎泽兰快速繁殖,不利于群落快速恢复,D错误。
    故选C。
    26.D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由题意可知,水丰水库梭鲈种群幼年个体最多,成年个体其次,老年个体较少,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详解】A、取样时应保证取样的随机性,198尾梭鲈应来自多个不同的采样点,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水丰水库梭鲈种群幼年个体最多,成年个体其次,老年个体较少,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由表可知,梭鲈最大年龄只有5龄,正常情况下最大年龄可达17龄,说明其入侵鸭绿江水丰水库的时间相对较短,C正确;
    D、由表中数据,不能计算出水丰水库梭鲈种群的K值,D错误。
    故选D。
    27.C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详解】A、棕熊会取食雪豹捕食剩下的猎物残骸和腐肉,利于两个物种共存,A错误;
    B、乔木林冠层栖息着猛禽类的鹰,林下层生活着食虫类的八色鸫,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提高了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利于两个物种共存, B错误;
    C、河蟹与青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以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为食,两种生物食性和栖息场所相同,存在竞争,不利于两个物种共存,C正确;
    D、椴树高大获得较多的阳光,林下的人参叶片较薄、叶绿体颗粒大,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利于两个物种共存,D错误。
    故选C。
    28.D
    【分析】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详解】A、群落是指某时间某区域内所有的生物的总称,据此可知,垃圾分类处理站中所有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构成的是群落,A正确;
    B、垃圾中含有有机物,而多数微生物为异养微生物,据此可推测, 分解垃圾的不同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也可能存在互利共生等关系,B正确;
    C、 垃圾分类粉碎后,能增加微生物与这些垃圾的接触面积,因此,再用相应的微生物处理,分解速度可加快,C正确;
    D、 厨余垃圾中含有较多的油脂,直接回收后,不可重新供人们食用,因为其中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同时重复利用的油脂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威胁,D错误。
    故选D。
    29.B
    【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A、群落季相是指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而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周期性的,群落季相的更替也具有周期性,A正确;
    B、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B错误;
    C、群落季相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植物与传粉动物等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C正确;
    D、阳光、温度、水分等都会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D正确。
    故选B。
    30.A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等,此外也可采用红外线调查法和粪便分析法等。
    【详解】A、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以及红外线调查法和粪便分析法,“粪便DNA分析法”不属于样方法,A错误;
    B、采集白头叶猴的粪便分析其中的DNA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无需抓捕,避免对白头叶猴个体的伤害,B正确;
    C、部分白头叶猴的粪便未被采集到,部分粪便放置太久导致DNA已经降解,无法进行研究,因此调查得到的种群数量,常小于真实数量,C正确;
    D、在采用“粪便DNA分析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集新鲜粪便,以免其中DNA降解,D正确。
    故选A。
    31.BCD
    【分析】1、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称为该营养级的生物量。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D、依题意,粒径越大生物体型越大,营养级与体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体型更大的生物不一定所处的营养级就更高。能量流动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处于同一食物链的不同体型生物间,若体型大的生物所处营养级高,则能量可由粒径小的生物流向粒径大的生物。若体型大的生物所处营养级低,则能量可由粒径大的生物流向粒径小的生物,A错误,D正确;
    B、依题意,将各种生物都视为“颗粒”,以统一的粒径标准表示其大小,绘制粒径谱线图。则同一粒径级别的生物可以处于同一食物网的不同营养级,它们间可存在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B正确;
    C、过度捕捞某些鱼类,会使与其同一生态系统中有捕食及竞争等关系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导致生物量发生变化,而使粒径谱线偏离图示平衡状态,C正确。
    故选BCD。
    32.AC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详解】A、食物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是限制草原田鼠数量增长的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捕杀昆虫会引起植被生长茂盛,为草原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短期内会引起体长较大的草原田鼠数量增多,B正确;
    C、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场植被退化(草场植被低矮稀疏)、土壤沙化,为草原田鼠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种群密度上升,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C错误;
    D、使体长为6.8cm的田鼠同化量增加10kJ,体长为6.8cm的田鼠的取食比例为植食性比例和肉食性比例各为1/2,则理论上至少消耗植物的能量5÷20%+5÷20%÷20%=150kJ,D正确。
    故选AC。
    33.ABC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浮游动物、秀丽白虾、黄颡鱼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秀丽白虾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
    【详解】A、集团内捕食是指捕食者之间既存在食物资源的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捕食关系,黄颡鱼和秀丽白虾都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秀丽白虾被黄颡鱼捕食,所以黄颡鱼属于集团内捕食者,秀丽白虾属于集团内猎物,所以黄颡鱼、秀丽白虾之间为集团内捕食关系,A正确;
    B、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存在浮游藻类→大型枝角类→秀丽白虾→黄颡鱼,浮游藻类→大型枝角类→黄颡鱼两条食物链,因此黄颡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三和第四营养级,B正确;
    C、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根据黄颡鱼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据题意可知,当黄颡鱼、秀丽白虾单独存在时,大型枝角类会消失,而当黄颡鱼、秀丽白虾同时存在时,大型枝角类会增多,说明大型枝角类的生物量随捕食者种类的增多而升高,D错误。
    故选ABC。
    34.AB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详解】A、松花江鲢种群的死亡率受水温和捕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
    B、K值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期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等因素均会引起松花江鲢的K值减小,B正确;
    C、分析图可知,在0~7a内,随着松花江鲢个体年龄的增大,实线体长生长速度逐渐减小,C正确;
    D、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捕捞量,图中虚线峰值处鲢鱼体质量生长速度最大,但不确定此时种群数量的情况,D错误。
    故选ABC。
    35.AD
    【分析】1.S形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形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2.J形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形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详解】A、清道夫鱼入侵初期,由于没有天敌,且适应能力强,此时对于该生物来讲,营养物质充分,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往往会呈现类似“J”形曲线的增长,A正确;
    B、清道夫鱼入侵初期,营养物质充分,空间充裕,此时的种群数量呈现类似“J”形曲线的增长,其种群的增长率基本保持不变,其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错误;
    C、虽然没有天敌,但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清道夫鱼的种群增长率会受种群密度的制约,C错误;
    D、 在现实的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殖曲线表现为S形增长,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因此为了减轻清道夫鱼生态破坏,应设法减少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需要避免其种群数量到达K/2,D正确。
    故选AD。
    【点睛】
    36.(1)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进入生物群落,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储存或封存
    (3)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13.5%
    (4) 垂直 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5)科学的休禁渔有利于鱼类种群数量和物种数目的增多,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每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详解】(1)生物富集现象在生态系统中依赖的传递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最高营养级的微塑料含量最高。
    (2)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大量的氮素在滨海湿地中的去向是进入生物群落,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储存或封存。
    (3)据图可知,图中的A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粪便量, 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其中初级消费者的额同化量=3350+2650=6000,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980-170=810,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到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810/6000×100%=13.5%。
    (4)在水的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水的中层用网箱养殖投饵性鱼类;在底层投放人工鱼礁,养殖底栖杂食动物,属于垂直结构的分布,该养殖模式提升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科学的休禁渔有利于鱼类种群数量和物种数目的增多,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7.(1) 大于 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小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植物的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2) 植被数量增多为食草动物提供更充足的食物
    (3) Ⅱ 在大蓟马密度低时,主要选用捕食性蝽控制大蓟马;在大蓟马密度高时,主要选用六斑月瓢虫控制大蓟马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1)在研究的第8年向某草原引入食草动物。植被减少的生物量大于食草动物增加的生物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食草动物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小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植物的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
    (2)在研究的第28-33年,食草动物的数量处于恢复期,对植被的摄食少,使植被的数量增多,植被数量增多为食草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食物,使食草动物数量增多。
    (3)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捕食者的饥饿程度降低,用于处理、消化食物的时间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捕食数趋于稳定,功能反应类型符合Ⅱ型曲线。Ⅱ型曲线反映猎物密度低时,捕食强度大;Ⅲ型曲线反映猎物密度高时,捕食强度大。已知大蓟马—捕食性蝽、大蓟马—六斑月瓢虫的功能反应类型分别符合Ⅱ型曲线和Ⅲ型曲线,因此防治策略为在大蓟马密度低时,主要选用捕食性蝽控制大蓟马;在大蓟马密度高时,主要选用六斑月瓢虫控制大蓟马。
    38.(1) 次生演替 火烧地牧草更新繁盛,坡鹿食物来源更丰富,导致采食次数增加,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
    (2) 镶嵌性分布 大
    (3) 胃内容物分析法 15N 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生物富集)
    (4)①②④
    【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分布。
    样方法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通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随着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增加,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也随之增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②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③潜在价值是指潜藏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食物网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
    【详解】(1)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护区工作人员有时在一定区域内采用火烧法加速牧草的更新繁盛,这种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分析图1,坡鹿在火烧地的采食行为比非火烧地更频繁,而休息行为比非火烧地更少。形成该结果的原因是火烧地的植物更嫩,草本植物的生长更加繁盛,因此坡鹿在火烧地的采食活动更频繁,而非火烧地提供遮蔽,坡鹿休息次数较多。
    (2)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呈镶嵌性分布。保护区的草原上,植物个体常呈不均匀分布,这体现了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镶嵌性分布。群落结构越复杂,样方面积需要越大以获得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3)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方中的动物后,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蚯蚓、蜈蚣等一些土壤动物可以作为中药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4)湖泊下层鱼类的胃内容物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其食性,所以调查湖泊下层鱼类的食性,优先选用胃容物分析法。生物富集是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所以对于食性庞杂的鱼类,可检测其所在水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15N含量,从而判断该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15N 含量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生物富集)。
    (5)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①错误;
    ②‌、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捕食、寄生和共生等,②错误;
    ③、图是部分食物网,所以可能存在食虫鸟捕食肉食性昆虫的情况,此时食虫鸟就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③正确;
    ④、标志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所以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所以采用标记重捕法并不能精确掌握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④错误。
    故选①②④。
    39.(1) 标记重捕 稳定 小于
    (2) S t4
    (3) 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 滴管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
    【分析】题图1分析:a~b段,Nt+1/Nt1,种群数量增加;e点之后,Nt+1/Nt

    相关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