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龙山时代普遍存在公共墓地,但规模不如前一时期那么大,同时大量单人葬出现,基本不见前一时期常见的夫妻合葬。除正式墓葬外,还有大量的乱葬坑,许多房屋和城墙下往往有奠基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发展相较前一时期放缓 B.已经存在初步的社会分化
    C.部落战争加速阶级社会到来 D.形成全新的夫妻家庭观念
    2.古人常把一些技艺方法用与食物相关的惯用语来表达。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将治理国家比作烹饪。在烹饪“小鲜”的时候,不能随意翻动,否则容易使其破碎。同样,治理国家也不能随意干预,决策要谨慎,要尊重社会的自然规律和民心民意。下列与“治大国如烹小鲜”理念相似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墨家的“非攻”思想
    C.儒家的“仁政”思想 D.道家的“无为”思想
    3.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博律》中规定,百姓要如实填报户籍,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秦简《编年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全国百姓向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和实有土地数。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C.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D.注重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4.汉武帝晚年,任外戚为大将军、车骑将军或大司马辅政,领尚书事;原来上佐天子、下率百僚的丞相降为一般政务长官,只总管郡国行政和例行政务。这一现象“成为常制”的结果是()
    A.中央集权存在隐患 B.中枢体制得到逐步完善
    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5.南朝齐、梁时期,麦、粟类北方旱地作物日渐在南方得到推广。萧梁时,多年在荆州为官的宗懍曾总结了在夏至前后取灰杀虫以有利于小麦储存保护的技术。上述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 B.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C.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 D.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迁
    6.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7.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入官员的序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后才踏进官场。这一制度()A.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的能力 B.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
    C.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D.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
    8.璎珞为传统佛教造像装饰品。不同于古印度的斜披、腰带式,唐代出现胸式、周身式,且搭配宝冠、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配饰,整套造型和谐统一。唐代妇女也以佩戴璎珞为风尚。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手工技艺水平高超 B.佛教本土化的深入
    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9.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至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这种状况()
    A.扭转了北宋在边境的军事弱势 B.加重了财政负担并造成积贫局面
    C.平息了王安石变法引起的争议 D.加剧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
    10.宋代诗词中保留了众多“宋代记忆”,为后人认识宋朝提供了丰富材料。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诗句 史实
    A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稻)-陆游 稻麦复种的推行
    B 茶瓯屡煮龙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黄-黄庭坚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苏轼生产关系的变革
    D 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 八股取士的弊端
    11.长官司是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一种地方政权机构。通过任命当地有威望的人士担任长官来维护中央集权。长官司职位往往可以世袭,职责包括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征收税赋等。明清继续沿用这种制度,成为土司制度的一部分。这一机构的设立()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B.践行了四等人制的选官原则
    C.埋下了西南分裂割据的隐患 D.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12.美国学者丹尼斯·弗莱恩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提出全球贸易在 1571年(明隆庆五年)诞生的观点。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白银成为促成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需求供给经济规律指引下,本土内生原发型变革推动中国再度走向海外,中国特色的资源开发与贸易模式形成全球化启动的基本要素与模式,也形成全球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
    A.货币化改革加速融入世界 B.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往来
    C.隆庆开关提高了国际地位 D.全球贸易在隆庆五年诞生
    13.下表是明代正统至成化时期(1436-1487年)徽州地区土地契约交易使用媒介表。表中的现象()
    A.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明代经济发展趋缓 D.促使货币体系的单一化
    14.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
    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
    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
    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
    15.某外国学者在“新全球史”著作中,把晚清历史放在第六部分(如图所示)“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下,标以“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历史节点,以“被围攻下的中华帝国”审视晚清社会,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理解()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
    C.晚清改革失败的原因 D.晚清政府衰败的表现
    16.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烟台以东清军归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威海守御由李鸿章的淮军负责,彼此互不相干,而南方调来“勤王”之师又不听李秉衡调遣,这样就出现了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的奇怪现象。该现象反映()
    A.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B.政治改良难以实现救亡图存
    C.中央权力下移影响历史发展 D.阶级矛盾激化加剧民族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监御史、绣衣使者、司隶校尉、部刺史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其实施范围虽然仅限于京畿,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监察法,对推动后续监察法规的独立化、完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魏晋的《六条察吏》、隋唐的《巡查六条》等均以此为模本,一脉相承。
    -摘编自齐继伟《秦汉监察法规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秦朝,皇帝之下设置三个重要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面参与朝政,一面有“制临百司,纠绳不法”的监察权。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建立多维监察网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主要职责及监察制度的特点。(8分)
    18.【唐宋变革与财政转型】1(4分)
    表1 唐宋税收与货币情况比较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表2 熙宁十年赋税收入
    -摘编自刘光临、关檠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1)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财税变化的特点。(6分)
    (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财税变化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的国家主权思想
    鸦片战争后国家主权思想开始在中国兴起,纵观国家主权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主要来自《万国公法》(该书于1863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受托译出),他们把《万国公法》视为“彼此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在外交实践中援引《万国公法》维护国家主权。第二阶段是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喊出了“兴民权”的口号,梁启超论证了民与国、民权与国权的密切关系:“国者何?积民而成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邹容主张:“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侵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之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胡汉民认为,主权“即独立权也,其为独立也,以对于外部不受干涉,为其活动之原则”。
    -摘编自侯德彤《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兴起与演进》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变化。(6分)
    (2)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变化的影响有哪些?谈谈你的看法。(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倪玉平《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
    厘金创行于1853年,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实即一种值百抽一的商业税,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课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有的高达20%以上。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是外商。
    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针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结合图表和史实,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户数
    (万户)
    平均亩数
    (亿亩)
    岁入粟
    岁入布绢帛
    税钱
    (万
    贯)
    间接税
    (万
    贯)
    估算总计
    (万贯)
    实物
    (万
    石)
    折算额
    (万
    贯)
    实物
    (万
    匹)
    折算额
    (万
    贯)
    天宝年间
    890
    6.44
    2500
    800
    2700
    1350
    20
    0
    2170
    熙宁十年
    1424.5
    4.62-6.66
    1788.7
    1252.1
    267
    133.6
    564.6
    4248.4
    6198.4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462.7
    23.3
    盐、茶、酒税
    2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269.7
    100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分)
    (1)措施:颁布专门监察法律;设十三州刺史;制定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3点6分)
    (2)职责:纠举弹劾违法失职的官吏,维持吏治;(2分)
    特点:监察范围覆盖广;监察官员官僚化;对监察范围不定期巡查;体制固定,具有延续性。(任答3点6分)
    18.【答案】
    (1)特点:财税收入大幅增加;税收日益货币化;间接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城市是征收间接税的基础。(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2)原因:两税法以来的赋税改革,使得以人头税和劳役为主的税收结构向间接税为主转变;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量增加,使得税收日益货币化;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消费如盐茶酒、商税、市易税成为税收主要来源;宋代的财政体制的改革,如三司和转运使的设置;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财政重要来源。(每点2分,任意4点8分)
    19.【答案】
    (1)变化: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运用国际法挽利权的思想,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兴民权以维国权的思想,再到辛亥革命时期运用人民主权理论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的变化。(每个要点2分,共6分)
    (2)影响: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由封建王朝向民主共和的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促进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有利于解放人民的思想。(2点4分)
    看法:应该认识到,这些变化都是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这些影响,既要肯定其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2分)
    20.【答案】
    示例:
    观点:厘金具有浓厚的封建剥削性质,暴露了清政府残酷的反动统治的本质。(2分)
    阐述: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很快占领中国的经济重心江南地区,这使清政府的税收大幅度下降,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清政府需要大量的银两,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厘金本来是为镇压农民起义而筹集饷需的税收,但是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厘金不仅没有废除,反而一直维持着近2000万两的水平,远远高于田赋和关税,成为中国人民身上的一个沉重负担。而且这一制度仅针对华商,严重阻碍了土货市场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侵入。这进一步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使清政府维护统治的成本进一步提高,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清政府的垮台。(8分)
    由此可见,厘金税收反映了清政府残酷的统治本质,随着厘金税收的不断上涨也加速了清政府垮台的步伐。(2分)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共墓地,但规模不如前一时期那么大”“大量单人葬出现”“乱葬坑”奠基坑”可知,龙山时代公共墓地规模减小,且出现大量单人葬,乱葬坑,可以推测当时社会成员之间的身份和地位可能已经出现了差异,这反映了社会分化的初步迹象,此外,奠基坑的存在也可能与某种社会仪式或地位象征有关,进一步支持了社会分化的观点,故选B项;从墓葬规模和形式的变化可反映龙山时期较前期进步,排除A项;题干中信息主要集中在墓葬形式的变化上,与部落战争无直接关系,且部落战争并不就必然会导致阶级社会的形成,排除C项;单人葬替代夫妻合葬可视作家庭结构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的反映,但并不一定直接反映家庭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由“不能随意翻动”、“不能随意干预,决策要谨慎”、“要尊重社会的自然规律和民心民意”可得,这是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多加干预,要顺其自然,尊重民心民意,这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相似,故选D项;法家的“法治”思想强调严刑峻法,统治者要加强对臣民的干预和控制,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墨家的“非攻”思想是针对战争而言的,强调统治者不要随意发动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儒家的“仁政”思想也是强调统治者要积极有为,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化,但与题目所述“不能随意干预”等主张存在明显差异,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不得隐瞒家内奴隶,不得未老报名,已名不报,不得以壮年报病废,已成丁报幼小等”,这些都是加强对人口和劳动力管理的措施。而“令黔首自实田”则是要求百姓申报自己的土地数,这是加强对土地和财产管理的措施。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基层社会,确保国家税收和征发徭役的准确性,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行政成本的相关描述,不能得出“增加”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中只涉及《博律》和《编年纪》中对百姓的相关规定,不能说明秦代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且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秦朝郡县制确实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但材料中并未提及郡县制,因此无法作为证据,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通过削弱丞相的权力,同时任用外戚和辅政大臣来加强自己对朝政的控制,这实际上强化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存在隐患无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权力从丞相向外戚和辅政大臣的转移,这种转移加强了皇权,不是中枢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丞相成为执行机构,皇帝和皇帝身边的外戚、辅政大臣成为决策机构,这样的做法加强了皇权,后来的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就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并没有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南朝齐......日渐在南方得到推广”“小麦储存保护的技术”可知,南朝时期麦、粟、菽等北方耐旱作物大规模推广至江南地区,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至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和铁农具,推动了北方农作物在南方的种植和推广,故选D项;南朝后期疆域不断缩小,最终被隋朝统一,南方统一北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丰富了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南朝时期北方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体现了南北经济交流的加强,没有涉及区域间的差异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笑入胡姬酒肆中”“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可知,这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实,反映了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故选 C项;材料“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不能说明唐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排除A项;胡风诗歌只是唐代诗歌文学的一个部分,并非当时的文学主流,排除B项;胡骑、胡乐、胡姬酒肆能说明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并没有指出丝绸之路对其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能够马上进入官员的序列......委任的官职”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下,仅仅中了进士还不行,还要通过吏部对于从政能力的测试,可见唐代的科举制是兼顾才学与从政能力的,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的过程和特点,而不是指教育的问题,且确保了教育公平公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考中进士后需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进入官员序列,这只是反映了选官的严格性和多层次性,而非直接说明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门阀政治指的是依靠家族势力和门第背景取得官职的现象,唐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政治的影响,但是门阀政治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因素,通过科举选官消除了门阀政治残余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唐代,佛教造像的装饰品风格发生变化,与古印度的斜披、腰带式不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佛教造像上,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特点,可以视为佛教艺术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造像装饰品,突出的是佛教与唐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是手工技艺水平,排除A项;材料表明唐代佛教饰品的改变与古代印度不同,不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 项;开放包容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材料“不同于古印度的斜披、腰带式”不符,排除 D项。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一旦天灾人祸,大肆扩充军队,“冗兵”现象出现,造成了“冗费”的局面,财政负担加重,造成积贫局面,故选 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收回了地方的精兵,导致边境军事战斗力地下,并没有扭转北宋在边境的军事弱势,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终解决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陆游的诗提到同时种麦和种粳稻,可知这体现了稻麦复种的存在,故选A项;“茶瓯屡煮龙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黄”描绘的喝茶和饮酒,属于社会生活,与商品经济不是同一范畴,排除 B 项;“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是描述煤炭的使用,属于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体现的是崇尚功名的社会风气,八股取士要到明清才出现,时间上不符合,所以胡则的诗不能印证八股取士的弊端,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为了有效统治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策略,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地方政权机构,如长官司,并任命当地有威望的人士担任长官。这既体现了对当地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又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故选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的一种民族歧视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但在长官司的设立和官员任命上并未明确体现这一原则,排除B项;虽然长官司制度在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并成为土司制度的一部分,但并不能直接断定这一制度埋下了西南分裂割据的隐患。实际上,土司制度在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排除C项;元朝确实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但长官司制度的设立并不是建立这一国家的直接原因或标志,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隆庆开关后,中国实施了“一条鞭法”,推动“中国再度走向海外”,中国特色的资源开发与贸易模式“形成全球化的原动力”,即中国在国际贸易有重要地位,隆庆开关提高了国际地位,故选C项;“货币化改革加速融入世界”不合题意,与材料主旨“全球贸易在1571年诞生的观点”相悖,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开始于15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球贸易在隆庆五年诞生”只是丹尼斯·弗莱恩和阿拉图罗·热拉尔德兹的观点,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表中信息可知,明代土地交易使用的媒介从银、谷、绢布三种形式到银、谷两种形式,再到银一种形式,反映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这顺应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表中现象与土地兼并无直接联系,此项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明代经济发展的速度,“趋缓”没有依据,C项错误;明代货币有钞、银、铜钱等形式,“单一化”错误,D项错误。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认同与统一多民族围家的巩同。乾隆帝降旨表明清廷从此改变传统的封禁政策,允许百姓自由进出东北地区,这势必导致东北汉民急剧增加,区域文化和内地文化更迅速交融,故C项正确。“闭关自守政策”是对外政策,而材料体现的是国内民族政策,A项错误。“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说明乾隆帝降旨之前,汉语已经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B项错误。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在清初即已出现,D项错误。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外国学者把晚清历史放在“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下,有助于理解鸦片战争的必然,因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故选A项;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与材料中“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不符,排除 B项;晚清政府改革包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其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是内因,排除C项;晚清政府衰败的表现是封建制度发展的结果,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其衰败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由材料“东清军归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可知威海卫战役中由于各部队之间存在严重的派系矛盾,导致军队不听调遣、孤军奋战,最终战败,说明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地方上各派系各自为政,是威海卫战役乃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选C项;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是洋务派只学西方的器物,并未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才开始政治改良,排除B项;材料中的各派系均为封建地主阶级,并非不同阶级间的矛盾,排除D项。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D
    C
    D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A
    C
    B
    C
    A
    C

    相关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复读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四期中考试历史试卷pdf、高四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pdf、高四期中考试历史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高一期中试卷pdf、DAdocx、历史答题卡docx、历史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