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B.指通豫南 指:直
C.虽我之死 虽;即使D.一厝朔东 厝: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屋/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两座大山,为后文愚公准备移山的情节作铺垫。
B.移山者去海边倾倒土石,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体现了移山的艰难。
C.面对质疑,愚公指出“山不加增”,自己凭借“残年余力”,最终一定能成功移山。
D.这篇寓言故事鼓励我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答案】
1.D 2.B 3.C
4.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有误,厝(cuò):放置;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愚公)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后面的“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及“跳往助之”都是独立的谓语和宾语结构,因此可以在这些地方断句;
正确划分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愚公在回答智叟的质疑时,他并没有说自己凭借“残年余力”最终一定能成功移山。相反,他强调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会增加,所以总有一天能移平。他强调的是家族世代的持续努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他个人的残余力量;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损:削减。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丘:土堆。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对泥土和石块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过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用发愁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去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23-24八年级上·四川南充·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匈奴大入边 入边:进入边境
B.上自劳军 劳军:慰劳军队
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
D.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遣
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 吾欲入劳军
B.已而之细柳军 实是欲界之仙都
C.成礼而去 委而去之
D.天子且至 且焉置土石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巡视、犒劳细柳军,队伍无法直接进入军营,对此事,文帝虽然口里称善,但内心十分不悦。
B.刘礼和徐厉两位将军的军队军纪严明,懂得君臣之礼,文帝巡视、犒劳霸上和棘门军十分顺利。
C.选文通过汉文帝到霸上、荆门和细柳三地慰劳驻军一事的描述,肯定了三位将军治军有方,训练有素。
D.选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霸上和棘门军营,汉文帝长驱直入;而到了细柳营,受军纪约束,只能慢行。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8.翻译下列句子。
(1)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2)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答案】
5.A
6.C
7.D
8.(1)文帝的先行人员到了营门前,不能进入。
(2)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句意:匈奴大举侵犯边境。入边:侵入边境;
B.句意: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劳军:慰劳军队;
C.句意:那种坚固是可能被偷袭然而俘虏的。固:必,一定;
D.句意:于是文帝就让使节命令将军。使:派遣。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
A.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名词,军队;
B.之:动词,到/结构助词,的;
C.去:动词,离开/动词,离开;
D.且:副词,表示“将要”/连词,表递进,况且。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汉文帝巡视、犒劳细柳军,队伍无法直接进入军营,对此事,文帝虽然口里称善,但内心十分不悦”表述有误。“内心不悦”文中并没有体现,文中“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可知,汉文帝的内心是感动的,充满敬意的;
B.“文帝巡视、犒劳霸上和棘门军十分顺利”表述错误。根据“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知,文帝巡视、犒劳霸上和棘门军并不十分顺利;
C.“肯定了三位将军治军有方,训练有素”表述有误。体现了周亚夫作为将军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正不阿。
故选D。
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至:到;
(2)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以:用。
【参考译文】
(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犯边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在霸上驻军;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在棘门驻军;任命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在细柳驻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备匈奴进犯。
文帝亲自慰劳军队。(文帝一行)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都是直接就快马进去了,将军以下的将士都骑着马迎送(文帝)。等到(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磨快兵刃,手持弓弩,满弓。文帝的先驱到了,赶着马要进去,不能进去。先驱说:“天子就要到了。”看守军营大门的都尉说:“将军下命令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去。于是文帝就让使节命令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亚夫才下命令打开军营大门。看门的兵士告诉陪同文帝的车马队伍说:“将军命令,军营里不能骑快马。”于是文帝就控制着马慢慢走。到了军营,将军亚夫手拿兵器行礼说:“身着甲胄的人不能拜见,请让我用军礼来行礼。”文帝被(亚夫)感动了,正色扶着车。(文帝)派人表示满意:“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行礼完毕之后就走了。
(大家)一离开军营大门,大臣们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个人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像儿戏一样,那种坚固是可能被偷袭然而俘虏的。至于亚夫,又怎么能够被侵犯呢?”人们久久地称赞他。
(23-24八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
富贵不能淫(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用一个设问句表现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之情。
B.孟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包含对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D.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10.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行冠礼)B.父命之(教导、训诲)
C.与民由之(理由) D.往之女家(同“汝”,你)
11.请写出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词性及意义。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居天下之广居。
13.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4.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观点,请选一例加以分析。
【答案】
9.A
10.C
11.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代词 她,指女子 12.(1)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13.(1)大丈夫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3)大丈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威武)而改变自己的追求。
14.示例:文段中用“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进行对比,阐述了“大丈夫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解析】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这是一个反问句,提出景春的观点,一个“诚”字加重肯定语气,可见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和崇拜。选项“用一个设问句表现”理解有误。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析。
C.句意:和百姓一起遵从它。由:遵从。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丈夫之冠也”句意:大丈夫行冠礼的时候。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为结构助词,无义。
“母命之”句意:母亲教导她。之,代词,指出嫁的女子。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1)关键词:是:这;焉:怎么;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关键词:居:居住;广:宽广。
13.本题考查文章理解与分析。
结合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使他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用自己的话理解就是: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题干“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观点”,找出文章的对比之处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者将其进行对比,阐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3-24八年级上·湖南永州·期末)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同“披”, 穿着)B.天子且至(将要)
C.居无何(为什么)D.请以军礼见(请允许)
16.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亚夫乃/传言开壁门B.其将固可袭/而掳也
C.此/真将军矣D.于是/天子乃/ 按辔徐行
17.对文章的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作的重点是细柳营,写霸上、棘门军只是为了与细柳营形成对比,从而表现细柳营军纪严明,周亚夫治军严谨。
B.为了突出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描写周亚夫的语言、动作等方面。
C.汉文帝慰问细柳营的经过写出了一波三折,显得很有戏剧性。
D.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18.翻译句子。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19.“群臣皆惊”句中“惊”字简洁传神,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群臣”为什么“皆惊”?
【答案】
15.C
16.C
17.B
18.(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2)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
19.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而“惊”;为文帝深明大义而“惊”;为文帝礼仪周至而“惊”。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C.句意:过了不久。无何:不久;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句意: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主语“亚夫”与“乃传言开壁门”之间断开,故停顿为: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B.句意: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主语“其将”与“固可袭而掳也”之间断开,故停顿为:其将/固可袭而掳也;
D.句意: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于是”为连词承接后文;主语“天子”与其动作行为“乃按辔徐行”之间停顿,故停顿为: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描写周亚夫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理解错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字词:
①约,规定;驱驰,策马疾驰。
②为动,被感动;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表现理解“惊”的丰富内涵。
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等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军纪严明、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群臣不禁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群臣对周亚夫这种“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的参见文帝的方式而“惊”,也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因为他们觉得周亚夫这样做是怠慢了皇帝,有损天子的威严。文帝对周亚夫的“不敬”没有一丝责怪的意思,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叹:“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可知,文帝的称赞更让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
【参考译文】: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23-24八年级上·青海海东·期末)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往之女家:
(2)与民由之:
(3)贫贱不能移: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2.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文章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20.同“汝”,你。 遵从。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21.(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2.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使用排比,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到了你丈夫家里。女:同“汝”,你。
(2)句意: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3)句意: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移: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怒:发怒;惧:害怕;安居: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熄:天下平安无事。
(2)以:把;顺:顺从;为:作为;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
2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
阅读“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可知,此句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增强语势;阅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知,这两句使用排比修辞,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且富有节奏感。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3-24八年级上·河南驻马店·期末)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猿鸟乱鸣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入则无法家拂士/介胄之士不拜D.空乏其身/庭下如积水空明
2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5.孟子认为如何做才能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26.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舜等六位历史人物和宋徽宗身上各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①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②同科,岂得诿③诸数④哉?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獧(juàn)薄巧佞:善于巴结逢迎、花言巧语。②石晋重贵:晋出帝石重贵,为洗刷高祖向契丹称“儿皇帝”的屈辱,向契丹开战后被俘虏。③诿:推诿,推托。④数:天命,命运。
【答案】
23.B
24.(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5.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心志,使性格坚韧,才干增长;②因为自己犯错误而内心忧虑、痛苦、困惑,并战胜了自己的内心,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26.①舜等六位历史人物皆出身贫贱,历经苦难,在这个过程中磨砺了心志,增长了才干,最终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是“生于忧患”的体现。②宋徽宗依仗小聪明,排斥正直人士,亲近奸谀之臣,骄奢淫逸,玩物丧志,最后国家破亡、自身受辱,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扰乱/此起彼伏;
B.使……劳累/使……劳累;
C.贤士/将士;
D.使……贫穷/空旷;
故选B。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同“增”。
2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选段一第一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知,孟子认为要想造就担大任失才,就一定要让他们承受艰难困苦环境的磨炼,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承担大任。
根据选文第二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人因为自己犯错误而内心忧虑、痛苦、困惑,并战胜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与概括。
由“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文章开头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和百里奚等历史人物的经历,这些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之后才取得了成功。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论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展示历史人物的经历,文章生动地说明了逆境和磨难对于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这一点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主题观点,即只有经历艰苦的磨难和挫折,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和智慧,最终成才。
根据“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可知宋徽宗依仗小聪明,排斥正直人士,亲近奸谀之臣,骄奢淫逸,玩物丧志。根据“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最后国家破亡、自身受辱,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参考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链接材料】
探寻宋傲宗失去天下的原因,只是因为依仗自己有点小聪明,用心向一边倒,疏远排斥正直人士,宠信亲近阿谀奉迎的奸佞之徒。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偏狭卑劣、乖巧邪佞的资质,满足了傲宗皇上骄奢淫逸的愿望。到童贯掌握兵权,又把优势兵力调得远离京师,直到祸端积累日久,全国迅速大乱。后来国家败灭,其身受辱,于是和五代后晋石重贵走了同一条道路,难道能将责任推给天数吗?自古以来,国君沉溺玩物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的,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太过分了,所以特别写出来作为鉴戒。
(23-24八年级上·新疆克孜勒苏·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往之女家
③与民由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9.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景春用一个反问句提出观点,孟子也用了一个反问句表明态度,否定了景春的观点。
C.孟子善用类比说理,用“妾妇之道”作比,间接反驳,再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D.“天下之”三句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言辞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答案】
27.①真正,确实 ②同“汝”,你 ③遵从
28.(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9.C
【解析】
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到了你的夫家。女:同“汝”,你。
③句意:就和老百姓一同走这条路。由:遵从,遵照。
2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以:用、把。顺:顺从。为:作为、当作。正:正确、正当。妾妇:特指妻子或已婚女性。 道:道路、方法、原则。也:句末助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2)重点字词:富贵:指财富和地位。淫:使……迷惑。贫贱:贫穷和低贱。移:使……改变。威武:指武力或权威。 屈:使……屈服。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根据“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孟子将公孙衍、张仪的行为与“妾妇之道”进行类比。然而,这并不是间接反驳,而是直接反驳了景春关于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孟子明确指出,他们的行为方式更像是顺从的妾妇,而非坚持原则的大丈夫;
故选C。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23-24八年级上·吉林四平·期末)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0.本文选自 ,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31.下而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田地)B.管夷吾举于士(人才,贤才)
C.曾益其所不能(同“增”)D.而后喻(了解,明白)
32.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请从课外积累中再举一个经受磨砺而成才的名人事例。
【答案】
30.《孟子》或《孟子•告子下》 儒家
31.B
32.从思想、生活、行为的角度磨练。好处:增长经验和才干,磨砺性情,增强忧患意识,增添人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经验,使人充满生活激情。如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史铁生承受身体的病痛和命运的挑战终成为著名的作家等
【分析】
3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3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士:狱官。故选B。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可见,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身体、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增长经验和才干,磨砺性情,增强忧患意识,增添人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经验,使人充满生活激情。
示例: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末)
阅读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回答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 诚
(2)必敬必戒 戒
34.翻译下列句子。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5.本文作者孟子,是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思想家。
36.“富贵不能淫”中的“淫”是惑乱、迷惑的意思,这里是 用法。
37.孟子为什么要举“妾妇之道”的例子?
38.文中哪个词语是孟子理想人格的写照?请试举一例来证明后世对此理想人格的践行。
【答案】
33.真正,确实 谨慎
34.(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35.儒
36.使动
37.孟子举“妾妇之道”的例子是要含蓄地说明只是像女子顺从丈夫一样屈从权贵、不讲仁义道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38.大丈夫。文天祥宁死不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
(2)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顺:顺从;正:常法;道:规则。
(2)第一个“居”,居住,住进;第二个“居”,住宅,这里喻指“仁”;正位,正确的位置,这里喻指“礼”;大道,正确的道路,这里喻指“义”。
3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孔子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3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富贵不能淫”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3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文中所写的妾妇之道“是以以顺为正”,而公孙衍、张仪他们听命于权贵,算不上大丈夫。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委婉地表明只是像女子顺从丈夫一样屈从权贵、不讲仁义道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一问,结合“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一词是孟子理想人格的写照。
二问,文天祥宁死也不接受元朝统治者的高官厚禄,不肯投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正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表现。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首位,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23-24八年级上·吉林松原·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9.本文作者是 时期的文学家 (人名)。
40.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从流飘荡( ) (2)天下独绝( )
(3)负势竞上( ) (4)窥谷忘反( )
41.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2.作者在描写高山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3.古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描写景物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9.南朝梁 吴均
40.江流 绝美 争着 同“返”,返回
4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2.作者在描写高山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高山起伏连绵的气势。 43.作者在描写景物中寄寓了热爱、赞美大自然美景之情,表达了作者愿意纵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解析】
3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4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随着江流漂荡。流:江流;
(2)句意:天下独一无二的。绝:绝美;
(3)句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竞:争着;
(4)句意: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知,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用原文回答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2.本题考查修辞。
结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知,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据此可知,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高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描写出高山连绵起伏的特点。
4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作者认为,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作者寄情于景,抒发对富春江迷人景色的赞美,表达作者纵情山水的愿望。
【参考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23-24八年级上·山西阳泉·期末)
阅读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完成各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无价之宝
B.父命之 耳提面命
C.岂不诚大丈夫哉 精诚团结
D.丈夫之冠也 张冠李戴
45.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 , 。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6.中华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许多“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电影《志愿军》和《长津湖》,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都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请你以“他们威武不能屈”为首句写一段话,表达对他们精神的赞美。
【答案】
44.B
45.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按课下注释的翻译也可) 得志的时候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面行;(意思对即可)
46.他们威武不能屈。用手榴弹和机枪一次次把敌人赶下阵地。表现出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他们致敬!
【解析】
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用在主谓之间,取独/结构助词,的;
B.教导/教导;
C.真正,确实/真诚;
D.举行加冠礼/帽子;
故选B。
4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立”,站,站立;“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2)“得”,实现;“由”,遵循。
46.本题考查表达能力。
示例:他们威武不能屈,在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时候,他们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是真正的大丈夫。大家要学习这种精神!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首位,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23-24八年级上·内蒙古包头·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
司马迁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4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至霸上及棘门军 (2)居无何
48.翻译下面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称善者久之。
49.赏析选文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0.学校开展“我最喜欢的古代将军”推荐活动,结合文中“真将军”的人物性格特点,为他写个推荐语。
【答案】
47.(1)军营 (2)经过
48.(1)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诏令。
(2)(文帝)对周亚夫赞叹了很长时间。
49.通过对汉文帝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表明汉文帝对周亚夫的理解、尊重,侧面突出周亚夫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的真将军风范。
50.示例:你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将军!你治军严明,在你心中,皇帝的威严也比不上如山的军令;你恪尽职守,心中只有作为军人对国家的责任;你持兵器作揖,尽显刚正不阿、不谄媚事主的傲骨。(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解析】
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军:军营;
(2)句意:过了不久;居:经过。
4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2)之:助词,在句中只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49.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意思是,皇上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这里是对汉文帝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汉文帝对周亚夫治军的理解和尊重,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5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推荐语。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显了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另一处,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第三处,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实乃“真将军”。推荐语可以结合以上人物形象特征作答,合理即可。
示例:周亚夫,一位真正的将军!他纪律严明,军令如山,治军有方,在汉文帝视察军营时,即便汉文帝的车驾被阻拦在营门之外,他也坚持不违背军规。他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使得军队士气高昂,军纪森严。实乃是一位“真将军”。
【参考译文】:
皇上亲自去慰问军队。到了灞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士都下马迎送皇帝。不久来到细柳的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问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策马疾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控制住车马,缓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陛下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问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便离开了。
已经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群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灞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像是儿戏,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称赞他很久。
(23-24八年级上·山东聊城·期末)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52.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3.“躺平”指当一个人感到事情难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干脆不采取任何行动,破罐子破摔的一种现象。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正处于漫长的低谷期,他也自评自己为“闲人”,你认为苏轼此时“躺平”了吗,理由是什么? 你从中可以获得怎样启示?
【答案】
51.①念:考虑,想到 ②相与:共同,一起
52.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
53.苏轼此时没有“躺平”,他虽然在仕途上长期陷于低谷,但是他却仍能主动选择自己能做的事,并积极去做,比如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章。启示:无论人生处于怎样的处境,人都有自己对如何生活的选择权,躺平只是人的一种消极选择,不是唯一的选择。
【解析】
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5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5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阅读启示。
首先明确:苏轼并没“躺平”。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此外,苏轼在被贬期间并未沉沦,而是坚持写作。因此并没“躺平”。
这启示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磨难,我们要学会正确的排遣方式,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能选择“躺平”。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3-24八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C.委而去之 委:离开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5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丈夫之冠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 笑而止之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请以军礼见
D.得道者多助 鸢飞戾天者
56.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本文运用排比修辞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答案】
54.C 55.D 56.B
【解析】
54.本题考查字义。
C.句意:却弃城而逃。委,舍弃。故选C。
5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主谓之间,不译;
B.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
C.介词,凭借\介词,用;
D.……的人\……的人;
故选D。
5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地理条件虽优越却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故选B。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句子
词性
意义
丈夫之冠也
(1)
(2)
母命之
(3)
(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0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10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10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11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10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10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